九孔鮑

體外有一堅厚的貝殼,呈橢圓形。生活於潮間帶及低潮線附近,以腹足吸附於岩石下或岩石縫間。分布在廣東、福建沿海。

名稱:

別名: 石決明
拼音名:Shijueming
英文名:CONCHA HALIOTIDIS
拉丁文學名:Haliotis diversicolor(Reeve, 1846)

外形結構:

體外有一堅厚的貝殼,呈橢圓形。螺鏇部極小,螺層3個,縫合線淺;體螺層極寬大,幾占貝殼全部;殼頂鈍,略高於體螺層的殼面;自第2螺層中部開始至體螺層邊緣,有30多個一列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顯著,末端8~9個特大,且開孔和內部相通。體螺層被突起和小孔形成的螺肋區分成上下兩部,上部較寬大,成一傾斜面;下部窄小,前端與上部略呈垂直;殼面呈綠褐色,生長紋呈一條條極明顯的肋狀條紋;貝殼內面白色,有彩色光澤;殼口橢圓形,與體螺層大小几相等。體柔軟,頭部有細長的觸角和有柄的眼各1對;腹面有吻,內具顎片和舌齒。足廣闊,幾與殼口相等。足分為上、下兩部,上足覆蓋下足,邊緣生有多數小觸手,從貝殼上的小孔伸出。

品種性狀:

雜色鮑:

呈長卵圓形,內面觀略呈耳形,長7 ~9cm ,寬5 ~6cm ,高約 2cm。表面暗紅色,有多數不規則的螺肋和細密生長線,螺鏇部小,體螺部大,從螺鏇部頂處開始向右排列有20餘個疣狀突起,末端 6~ 9個開孔,孔口與殼面平。 內面光滑,具珍珠樣彩色光澤。殼較厚,質堅硬,不易破碎。 無臭,味微鹹。

皺紋盤鮑:

呈長橢圓形,長 8~12cm,寬 6~8cm ,高 2~3cm 。表面灰棕色,有多數粗糙而不規則的皺紋,生長線明顯,常有苔蘚類或石灰蟲等附著物,末端 4~5 個開孔,孔口突出殼面,殼較薄。

羊鮑:

近圓形,長4~8cm,寬2.5~6cm,高0.8~2cm 。殼頂位於近中部而高於殼面,螺鏇部與體螺部各占 1/2,從螺鏇部邊緣有 2行整齊的突起,尤以上部較為明顯,末端 4~5 個開孔,呈管狀。

澳洲鮑:

呈扁平卵圓形,長13~17cm,寬11~14cm,高3.5~6cm。 表面磚紅色,螺鏇部約為殼面的 1/2,螺肋和生長線呈波狀隆起,疣狀突起30餘個,未端 7~9 個開孔,孔口突出殼面。

耳鮑:

狹長,略扭曲,呈耳狀,長 5~8cm ,寬2. 5~3. 5cm,高約 1cm。表面光滑,具翠綠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種顏色形成的斑紋,螺鏇部小,體螺部大,末端 5~ 7 個開孔,孔口與殼平,多為橢圓形,殼薄,質較脆。

白鮑:

呈卵圓形,長11~14cm,寬8. 5~11cm,高 3~6. 5cm。表面磚紅色,光滑,殼頂高於殼面,生長線頗為明顯,螺鏇部約為殼面的 1/3,疣狀突起30餘個,末端 9 個開孔,孔口與殼平。

分布:

生活於潮間帶及低潮線附近,以腹足吸附於岩石下或岩石縫間。分布廣東、福建沿海。

九孔鮑人工育苗技術要點

一、親鮑的培育

11~12月,挑選生長速度明顯的雌鮑,體重在40~50隻/千克,放入親鮑培育池專門培育,放養密度10~11隻/籠。每串8籠,每串放養1隻雄鮑,有促進雌鮑性腺發育的作用。每天換水量為5~6倍,定期潑灑抗病毒中藥(三黃3份、貫眾1.5份、板藍根2份、其它3.5份)浸出液10克/立方米,浸泡4小時。親鮑投餵新鮮江籬、石蓴,有條件者每月大潮時,可投餵新鮮海帶一次,以保證親鮑營養全面,從而促進性腺良好發育。經過4~5個月的強化培育,一般在翌年4月底可挑選性成熟的親鮑。
成熟親鮑的鑑別:雌性,性腺豐滿,性腺與內臟團間隔明顯,卵粒清晰可見,顏色為紫紅色或暗紅色。雄性,性腺與內臟團間隔明顯,豐滿,顏色為乳白色或黃乳白色。

二、育苗前準備

春季育苗要提前30天準備育苗工作,秋季育苗提前15天準備。
1.底棲硅藻-卵形藻的培養
把洗淨的附著基一薄膜(1米×1米)放入藻池(規格6米×3米×1米)中,隨後進入過濾新鮮海水,水深以剛好浸沒薄膜頂端為宜。施肥氮∶磷∶矽∶鐵為10∶1∶1∶0.1及潑灑EM菌20克/立方米,靜水培育,第3天開始流水,10~15天附著基上一般有卵形藻、舟型藻、東方灣桿藻、直鏈藻等。用400目可過濾卵形藻和舟型藻,把藻液潑入已準備好的藻池,進行二次純化培養,施肥及EM菌,10天后藻種池中卵形藻或舟型藻為優勢種群,這時可進行擴大再培養或進入生產。
2.育苗池藻類的培養
把上述的卵形藻或舟型藻用400目篩網過濾,接入育苗池(6米×3米×1米)中,施肥氮∶磷∶矽∶鐵為5∶0.5∶0.5∶0.1,3~5天后,附著基邊緣可見藻色,這時可進行催產。

三、催產和受精及布卵

1.催產
9~10點從親鮑池中挑選成熟親鮑,不論雌鮑的數量多少,雄親鮑15~20隻即可。挑選後的親鮑先放在1米×1米×1米的小水泥池中,用5克/立方米聚維酮碘浸泡1小時,以殺滅親鮑體表可能存在的病原菌。隨後將親鮑轉入育苗池(6米×3米×1米)中暫養。
16~17點開始進行催產。具體步驟:把親鮑陰乾1~1.5小時,雌雄分開,放入催產桶中,雄鮑先催產6隻,其餘的暫養備用,每隔3小時放入1隻雄鮑。每間隔2小時換入預先用紫外線照射消毒(220伏、40瓦,4條紫外線燈照射400升海水6小時)的過濾海水,直至產卵,再換過濾自然海水。一般在晚上22~23點,雄鮑先產精,大約在同一時間,雌鮑開始產卵,如這時雌鮑仍沒產卵,可加入少許精液,促雌鮑產卵。另外生產上有的也採用強光照射進行催產。具體步驟:在催產桶旁5~10厘米處放置100瓦的電燈,有強光和升溫的刺激作用,催產效果較好,但要注意照射時間不能過長,以免損傷親鮑。秋季育苗水溫較高時,應作降溫處理。
2.受精及布卵
每次受精前,先檢查精子的活力。受精時,切勿加入過多的精液,3~5分鐘後觀察極體出現,受精卵周圍有4~5個精子,如過多,用300目篩網輕輕沖洗過多精液;並估算受精率。當受精卵發育到2細胞期後,收集受精卵,把受精卵直接布入育苗池,布卵密度大約3萬~4萬個/平方米。水溫23~24℃時,8~9小時可孵化出擔輪幼蟲,進入浮游階段;晚上用手電觀察浮游情況,估算密度,密度3萬~3.5萬/平方米為宜,如不足,可再催產

四、日常管理

水溫23~24℃,面盤幼蟲4~5天開始附著,變態為匍匐幼蟲,舔食附著基上的底棲硅藻-卵形藻或舟型藻,這時換水10厘米,開動流水,每天的流水量1~1.5倍,光照強度控制在700~1200勒克斯。每天早晨7~8點,排換水10厘米。經過15~20天的培育,稚鮑後端內臟團明顯,體色變為淡粉紅色或白色透明,生長速度0.05~0.07毫米/天,殼長1.0~1.3毫米;22~25天,殼長1.7~2.1毫米,第一呼吸孔出現,此時稚鮑的生長速度0.162~0.217毫米/天,明顯提高,攝食量加大,應注意觀察附著基上藻類的生長情況,以保證有新鮮不腐敗的底棲硅藻,藻量不足,可接入藻種,施肥氮∶磷∶矽∶鐵為3∶0.5∶0.5∶0.1,如附著基上出現過多腐敗的藻類,加大換水量把腐敗藻類排出或倒池處理。為預防疾病,可定期潑灑土黴素0.5克/立方米、白炎淨0.5克/立方米及聚維酮碘0.3克/立方米和有益微生物如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等。水溫23~26℃,經過35天的培育,幼鮑殼長3.5~4.5毫米,這時可刷板,刷板密度控制在3000~3500個/立方米,進入中間培育。

五、病害防治

1.寄生蟲
病原:橈足類及枝角類,大量寄生時,與幼鮑爭食及影響幼鮑棲息。
防治方法: ①進水口用200目篩網過濾。 ②晚上可在出水口處用光誘導,使之流出池外。 ③如大量寄生時,用1.0克/立方米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12小時後大量換水以把死亡蟲體從池底部排出。
2.病毒病
病原:一種球狀病毒,造成目前鮑魚育苗失敗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親鮑帶病毒傳染給子代,當條件惡化,大量繁殖,造成鮑苗脫板。
症狀:稚鮑不攝食,內臟團縮小,腹足萎縮,稚鮑發白,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脫板。
防治方法:無治療方法。
預防方法: ①加強親鮑的管理,定期在親鮑池中潑灑抗病毒中藥,如三黃、貫眾、板藍根等。 ②育苗過程中,定期潑灑有益微生物,以抑制病毒的繁殖。
3.弧菌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
症狀:稚鮑攝食減少或不攝食,內臟團逐漸縮小,消瘦死亡。
防治方法:①減少換水量,0.5~1倍即可。②用20克/立方米EM菌全池潑灑。 ③隔日潑灑聚維酮碘0.5克/立方米或氟苯尼考1.0克/立方米浸泡4小時,連用2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