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嫡奪位

儲位之爭:前奏

康熙繼承了其皇父順治生前決定繼承人的辦法,採取皇太子制。先立太子的好處是免得皇帝死後引起皇位爭奪的血腥鬥爭,壞處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間會產生殘酷鬥爭。康熙看到了前者,卻忽視了後者。
康熙共有35個兒子,排序的有24人,成年且受冊封的只有20人。這20個皇子中,年齡較長者有12人。他們是:大阿哥允褆、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佑、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TáNG)、十阿哥允礻我(é)、十二阿哥允祹(TáO)、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禵。
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二子(實際上是第六子)允礽生。皇后赫舍里氏在生育允礽時難產死亡,年僅22歲。康熙十分傷心,故對允礽格外鍾愛,第二年就冊立他為皇太子。這年康熙22歲,皇太子才兩歲。康熙的這個決定雖然看到他父親未能儘早立儲的教訓,但立儲過早、太子過幼,顯然也是欠妥當的。因為其間的變數太多、太大,兩歲的皇太子允礽以後會是什麼樣?難以預料。
康熙對皇太子的教育竭盡心力,生活上特別關愛。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出痘,時值平定三藩之亂的緊要時刻,但康熙親自護理太子,竟連續12天沒有批閱奏章。皇太子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留守京師,處理政務。平時他也分擔處理皇父的部分政務和軍務。所以,在皇太子冊立後的33年間,朝廷中自然形成太子黨。
皇太子集團。皇太子允礽的生母皇后赫舍里氏的祖父是索尼,父親是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叔父是當朝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索額圖結黨,趨奉皇太子,議論國政,密謀大事。康熙曾警告索額圖說:“你們背後謀劃的事,你們勾結一處的所作所為,你們背後說的怨恨之言,都不能擺在桌面兒上說,你心裡很清楚!”康熙深感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受到威脅,說:“說不定哪天就被鴆殺,或者被謀害,真是日夜警惕,心神不寧。”後來康熙下令將索額圖處死,同時警告皇太子說:“從前索額圖幫著你謀劃的那些事情,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將索額圖處死。”但皇太子並未因此而收斂,反而更加乖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台行宮,康熙以皇太子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宣布廢除皇太子。當時,他且諭且泣,至於仆地。諭畢,悲傷萬分,憤懣不已。甚至六天六夜,不安寢食,涕泣不止。後患中風,只能用左手批閱奏摺。
康熙廢皇太子引出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是:抱有野心的皇子們,結黨鑽營,謀貪大位。於是在太子黨之外,又形成皇八子集團和皇四子集團。
皇八子集團。皇八子允禩,“有才有德”,聰明能幹,內外經營,很得眾心。在初廢皇太子之後,允禩署內務府總管事,黨羽相結,謀為代立。皇長子允為惠妃庶出,外叔公是已免職的大學士明珠,本沒有希望獲取儲位。但允生母惠妃曾撫養過允禩,於是兩人勾聯。其他如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皇十四子允(與胤禛同母),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都依附於允禩。
皇長子允褆的密謀泄露,被奪爵、幽禁。儲位空懸,也不是回事。大臣們建議康熙早定儲位。康熙命諸大臣密舉可繼立為太子者,以測驗大臣之意。大學士馬齊等大臣都秘密推舉皇八子允禩。允禩覺得自己做皇太子有望,一些兄弟和朝臣也紛紛靠向允禩。由是,在皇八子允禩周圍,逐漸形成一個爭奪皇儲的政治集團。後允禩被鎖拿,革爵位。十四阿哥允求情,康熙大怒,“出佩刀將誅允,允祺跪抱勸止”。諸皇子俯地叩頭,懇求皇父息怒。康熙帝怒氣稍解,命諸皇子鞭撻允禩。
康熙看到廢皇太子後諸子爭奪儲位鬥爭更為複雜,也更為激烈,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允礽為皇太子。諸皇子明白:既然皇太子第一次能被廢掉,也可能第二次被廢掉。於是,皇太子集團與皇八子集團之間的鬥爭更加激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對其黨羽恨之入骨、嚴厲懲罰,如將尚書齊世武“以鐵釘釘其五體於壁而死”,將死於獄中的步軍統領托合齊銼屍焚燒。這樣,形勢越發複雜,在皇太子集團和皇八子集團之間的皇四子胤禛也逐漸形成集團。
皇四子集團。皇四子黨包括胤禛的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禮,以及隆科多、年羹堯等。胤禛頗有心計,細心觀察,不露聲色。他對皇太子的廢立,窺測風向,暗藏心機。他對皇八弟允禩集團,既不附從,也不作對。他佯聽父言,“安靜守分”,虔心佛法,廣結善緣,巧妙地將自己隱蔽起來。他對父皇表示忠孝,又盡力友善兄弟,並交好朝廷諸臣。對其同母所生的皇十四弟允,卻不去交結,聽任其同皇八弟允禩結黨。當皇太子黨和皇八子黨爭得魚死網破的時候,在父皇、兄弟、王公、大臣們將視線集注於皇太子黨和皇八子黨的時候,他以不爭為爭,坐收漁人之利
胤禛為著謀取皇位,韜光養晦,費盡心機。他的心腹戴鐸,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為他謀劃道:
處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此其所以為難。處眾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爭,彼有所勝,此其所以為難。……其諸王阿哥之中,俱當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
戴鐸提出的策略是——對皇父要誠孝:適當展露才華。不露才華,英明之父皇瞧不上;過露所長,同樣會引起皇父疑忌。對兄弟要友愛:大度包容,和睦相待。對事對人都要平和忍讓:能和則和,能結則結,能忍則忍,能容則容。使有才能的人不忌恨你,沒有才能的人把你當作依靠。雍正帝基本按照上述策略,一步一步地繞過皇位爭奪中的險灘暗礁,向著皇帝的寶座曲折航進。
“誠孝”皇父。胤禛知道,博得皇父的信賴和喜歡,是自己一生事業中最為重要的事情。他抱定一項宗旨,就是誠孝皇父。如在諸皇子爭奪皇位激烈之時,他極力表現出對皇父的“誠”與“孝”,既不公開競爭,且勸慰皇父保重。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後,大病一場。胤禛入內,奏請選擇太醫及皇子中稍知藥性者允祉、允祺、允禩和自己檢視方藥,服侍皇父吃藥治療。康熙帝服藥後,病體逐漸痊癒。於是,康熙帝命內侍梁九功等傳諭:“當初拘禁允礽時,並沒有一個人替他說話,只有四阿哥深知大義,多次在我面前為允礽保奏,像這樣的心地和行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胤禛自己也說:“四十餘年以來,朕養志承歡,至誠至敬,屢蒙皇考恩諭。諸昆弟中,獨謂朕誠孝。”對皇父的“誠”與“孝”得到了回應。
“友愛”兄弟。胤禛知道,善於處理兄弟之間的關係,是自己一生事業中僅次於誠孝皇父的重要事情。他在隨駕出京途中,作《早起寄都中諸弟》詩說:“一雁孤鳴驚旅夢,千峰攢立動詩思。鳳城諸弟應相憶,好對黃花泛酒卮(ZHī)。”表明他願做群雁而不做孤雁的心意。他在繼位之前,處理兄弟關係的主要原則是“不結黨”、“不結怨”。諸兄弟之間,結黨必結怨。胤禛沒有參加皇太子黨,也沒有參加皇八子黨。他表現出既誠孝皇父,也友愛兄弟的態度,使他躲避開皇父與兄弟兩方面的矢鏃,而安然無恙。
勤慎敬業。胤禛儘量避開皇儲爭奪的矛盾,極力表現自己不僅誠孝皇父、友愛兄弟,而且勤勉敬業。凡是皇父交辦的事情,都竭盡全力去辦好,即使皇父滿意,也使朝臣口碑相傳。自結婚後30年的實際磨鍊,使他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深刻認識與深切體驗,為後雍正手書對聯來登上皇位準備了條件。
戒急用忍。胤禛的性格,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康熙就此曾經批評過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央求皇父說:“現在我已經三十多歲了,請您開恩將諭旨內‘喜怒不定’四字,不要記載了吧。”康熙帝同意,因諭:“此語不必記載!”胤禛是個性格急躁的皇子。他曾對大臣說:“皇考每訓朕,諸事當戒急用忍。屢降旨,朕敬書於居室之所,觀瞻自警。”胤禛繼位後,定做“戒急用忍”掉牌,為座右銘,用以警示。
康熙晚年因其諸子皇位繼承糾葛而大傷元氣,鬱結成疾,悲離人世。他曾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晚年的境況自喻:齊桓公晚年,五個兒子樹黨爭位。齊桓公剛死,諸子相攻,箭射在屍體上,也沒有人顧及。其屍體在床上67天沒法入殮,以至蛆蟲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悲苦。
康熙帝駕崩,皇四子胤禛登極,是為雍正皇帝。一段歷史疑案就此產生。

儲位之爭:登極

關於雍正的繼位,有三種說法:遺詔繼位說、改詔篡位說和無詔奪位說。

第一,遺詔繼位說

持此說者認為:
(1)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壇代行祭天大典,說明康熙臨終前有意讓雍親王繼承皇位。
(2)有康熙遺旨為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佑、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3)有《康熙遺詔》為證。《康熙遺詔》今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上面寫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第二,改詔篡位說

持此說者認為:
(1)胤禛雖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錯,讓他代為天壇祭天,但不能證明康熙有意、有遺旨讓他繼位。
(2)康熙在臨終的當天(十三日),寅刻,宣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進宮,向他們宣諭:“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么重要的決定,既然將繼位大事告訴七位阿哥和隆科多,為什麼不向當事人——繼位者胤禛宣諭?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這件事是無中生有,是雍正繼位後編造的。
(3)如果說胤禛當時代父到天壇祭天不在西郊,那么胤禛在當天曾三次受召到康熙榻前問安,《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記載:“皇四子胤禛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可見這時康熙並沒有糊塗。可他為什麼在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12個小時之間,三次召見胤禛,都沒有當面告訴由他繼承皇位?有的學者認為:這反倒證明康熙沒有向七位皇子宣布由胤禛繼位遺旨這件事。
(4)康熙咽氣之後,為什麼由隆科多一人單獨向胤禛宣諭由皇四子繼位的遺詔?而宣諭康熙遺旨時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場?有的學者認為:這個康熙遺旨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這就使人們產生“雍正政變”的疑問。
(6)《康熙遺詔》自然應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經定稿並經康熙審定,本應在康熙十三日死後立即當眾宣布,為什麼到十六日才公布?可見這段記載有偽造的嫌疑。
(7)經過清史專家研究,這份《康熙遺詔》是參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諭旨加以修改而成的。康熙帝說:“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康熙遺詔漏洞百出。”
(8)有人說,雍正死後不埋在清東陵而埋在清西陵,說明他得位不正,不願意、沒有臉面在地下見他的皇父康熙、祖父順治。
(9)雍正對諸多兄弟或殺害、或監禁,似有“殺人滅口”或有口不能說之嫌。(詳見下文)
(10)雍正繼位後殺年羹堯、隆科多是為了“殺人滅口”。(這是不正確的,雍正即位很多年以後,仍然重用年羹堯,但是年羹堯越來越囂張跋扈,讓朝廷上下氣憤,雍正才"揮淚斬人")
在上述雍正改詔繼位諸說中,主要為奪嫡說和篡位說。
其一,雍正是否奪嫡?如前所說,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實行嫡長制。在清太祖、太宗時,皇位繼承採用滿洲貴族會議推選制。清世祖福臨首用遺旨制,就是在臨終前指定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這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的皇位繼承,先是指定允礽為皇太子,繼而廢,廢而立,又再廢。既然清朝沒有實行“嫡長制”,雍正登極之前康熙並沒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奪?所以不能說雍正繼位是“奪嫡”。
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認為雍正篡位者的根據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的位。其理由是:
(1)康熙意中的繼承者是皇十四子允,派他做撫遠大將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以備接班。但是當時康熙已經年老隨時會有架崩的可能,戰爭又是沒有期限的,怎么可能會不把繼承人放到身邊呢?
(2)有的學者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詔。這份所謂《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的說法。共有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說法。如說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允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此屬傳聞,不為史實。因為如果康熙帝真有“傳位於四子”的遺囑,那么:
其一,當時繁體字的“於”寫作“於”,“十”字很難改成“於”字;
其二,當時行文規範是“皇某子”,“於”與“四”之間隔了一個“皇”字,很難改;
其三,滿文為清朝的國書,如此重要的遺旨應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又豈能改“十”為“於”?
(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說:康熙遺囑傳位“胤禎”(皇十四子),因“胤禎”與“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後將《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這就是“玉牒易名”說。學界對雍正改名看法頗不一致。一種看法是,皇四子就叫胤禛(ZHēN),皇十四子就叫胤禎(ZHēN),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禵。胤禛做了皇帝之後,命他的兄弟將名字中的“胤”字,改為“允”字,以示避諱。
總之,康熙臨終前立皇十四子允繼位說,可謂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既然康熙晚年沒有“立儲”,雍正登極之前康熙沒立“儲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長的位;燕王朱棣(Dì)發起“靖難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康熙死後、雍正登極之前沒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說雍正繼位是“篡位”。

第三,無詔奪位說。

持此說者認為:
說雍正奉遺詔繼位,許多矛盾解釋不清楚,其說難以自圓;說雍正改詔篡位,真正有力的證據也顯得不足。雍正登極,是因為他在皇位爭奪中取得了勝利。這場皇位爭奪鬥爭,或明或暗,或隱或顯,前前後後,40多年。結果,皇太子黨失敗,皇八阿哥黨也失敗,皇四阿哥黨勝利。
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取,還是逆取?從胤禛登極至今282年以來,既是學術界激烈爭議的問題,也是演藝界火爆炒作的題目。雍正繼位是否逆取?歷史沒有留下記載。歷史是勝利者的記錄,正史不會也不可能會對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記載。康熙生前未立皇位繼承的遺詔,也不會留下一鱗半爪暗示皇位繼承的文獻。但是,自康熙賓天至雍正繼統,即有皇位出自篡奪的傳聞異說。雍正為此親撰上諭駁斥,編纂《大義覺迷錄》一書,想為自己洗刷不白。
儲位之爭:餘波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就“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等十項大罪,進行自辯,頒行天下。然而,事與願違,欲蓋彌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動而曲折的歷史故事。
那么事實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讓我們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種說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參湯被毒死的。這話從倫理、法理、情理講,既悖於情,也不合理。從當時的具體環境、周圍條件分析,既違背史實,也絕無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義覺迷錄》說:“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看來當時雍正“逼母”說流傳很廣。雍正生母烏雅氏,生三個兒子:胤禛、允祚(5歲死)、允。傳說:雍正繼位後,將允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子上。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被囚禁,作為皇太后能不生氣嗎?時人將雍正母親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聯繫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弒兄殺弟?雍正帝繼承皇位之日,就面臨著兄弟們的不滿和挑戰。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箭在弦上,形勢緊張。當時年滿20歲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礽、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佑、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礻我、十二弟允祹、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禎、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祿和十七弟允禮。
大阿哥允褆,在太子廢立中得罪皇父,被奪封爵,幽於府第。康熙帝派貝勒延壽等輪番監守,並嚴諭:疏忽者,當族誅。允已成為一隻不再見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貝子禮殯葬。
二阿哥即廢太子允礽,被禁錮在鹹安宮。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雍正即位後,以“允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允祉守護景陵”,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允祉心裡不高興,免不了私下發些牢騷。雍正知道後,乾脆將允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五弟允祺,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曾領正黃旗大營,後被封為恆親王。允祺沒有結黨,也沒有爭儲。雍正即位後,藉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七弟允佑,雍正八年(1730年)死。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為優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廢也,允禩謀繼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繼位後,視允禩及其黨羽為眼中釘、肉中刺。允禩心裡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繼位,耍了個兩面派手法:先封允禩為親王——其福晉對來祝賀者說:“何賀為?慮不免首領耳!”這話傳到雍正那裡,命將福晉趕回娘家。不久,藉故命允禩在太廟前跪一晝夜。後命削允禩王爵,高牆圈禁,改其名為“阿其那”。“阿其那”一詞,學者解釋有所不同,過去多認為是“豬”的意思,近來有學者解釋為“不要臉”。允禩又被幽禁,受盡折磨,終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禩結黨,也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裡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將出家離世!”雍正哪能容許允禟出家!他藉故命將允禟革去黃帶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為“塞思黑”。“塞思黑”一詞,過去多認為是“狗”的意思,近來有學者亦解釋為“不要臉”。不久給允禟定28條罪狀,送往保定,加以械鎖,命直隸總督李紱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獄所備受折磨,以“腹疾卒於幽所”,傳說是被毒死的。
十弟允礻我,因黨附允禩,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來京病故,送靈龕(KāN)還喀爾喀(今蒙古共和國),命允齎(Jī)印冊賜奠。允稱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張家口。同年藉故將其奪爵,逮回京師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開釋,後死。
十二弟允祹,康熙末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很受重用,也很有權,但沒有結黨謀位。雍正剛即位,封允祹為履郡王。不久,藉故將其降為“在固山貝子上行走”,就是從郡王降為比貝勒還低的貝子,且不給實爵,僅享受貝子待遇。不久,又將其降為鎮國公。乾隆即位後被晉封為履親王。允祹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歲。
十四弟允禵,雖與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黨同允禩,又傳聞康熙臨終前命傳位“胤禎”而雍正黨篡改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許撫遠大將軍允進城弔喪,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將其父子禁錮於景山壽皇殿左右。乾隆繼位後,將其開釋。
十五弟允禑,康熙帝死後,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祿和十七弟允禮。允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詳。雍正繼位,即封允祥為怡親王,格外信用。允祿,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後,襲封莊親王。允禮,雍正繼位封為果郡王,再晉為親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繼任宗人府宗令、管戶部。允祥和允禮顯然早加入“胤禛黨”,只是康熙在世時,十分隱秘,沒有暴露。
年羹堯,漢軍鑲黃旗人,父遐齡官至湖廣總督、遐齡女事胤禛潛邸,後為雍正皇貴妃。年羹堯在康熙時任四川巡撫、定西將軍,在青藏有軍功。雍正繼位,召撫遠大將軍允還京師,命羹堯管理大將軍印務。但是他因為深得雍正信賴而勢寵而驕,囂張跋扈引來朝野不滿.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以羹堯《賀疏》中將“朝乾夕惕”寫為“夕惕朝乾”,而興文字獄,命罷其將軍,盡削其官職。“朝乾夕惕”出自《周易》,是勤勉努力、只爭朝夕的意思。雍正認為,年羹堯故意這么寫,就是不想把“朝乾夕惕”的美名給自己。同年,定年羹堯92款大罪,其中有32條都夠殺頭。最後令其在獄中自裁,斬其子年富,餘子年15歲以上者皆戍極邊。
有一種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年羹堯私通,入宮八個月生下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康熙遺詔”之事是年羹堯乾的。年羹堯的生年不詳,他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中進士,這年胤禛21歲,由此看來雍正同年羹堯歲數可能相差不多,不像兩代人。這像是從呂不韋趙姬懷孕後送給莊襄王而後生嬴政秦始皇)的故事移植過來的。
隆科多,滿洲鑲黃旗人,其父為一等公佟國維,其妹為康熙的孝懿仁皇后。隆科多在康熙晚年任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康熙死時,唯有隆科多一人傳遺詔由雍正繼位。治喪期間,隆科多提督九門、衛戍京師。《清宮十三朝演義》說隆科多在康熙死後,從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取下康熙遺詔,將“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這種改法上面說過不可能。“秘密立儲”制度是從雍正元年開始的,移花接木到康熙朝是張冠李戴。但雍正繼位同他舅舅隆科多關係密切。雍正繼位,隆科多說:“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將至之時。”隆科多雖受賜襲一等公、吏部尚書、加太保等,但仍被定41款大罪,命在暢春園外建屋三間,永遠禁錮。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於禁所。
年羹堯與隆科多二人,對他們自己來說,則是知進不知退,知顯不知隱,泰極否來,自釀其禍。《清史稿》論者謂:隆、年憑藉權勢,無復顧及,即於覆滅,古聖所誡。
雍正皇帝的性格具有兩面性:說是一套做是一套、明處一套暗裡一套、外朝一套內廷一套。胤禛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主要不是因為他比其他兄弟聰明,而是因為他性格的兩面性。胤禛在做皇子的時候,能夠“掩短顯長”:其長,誠孝皇父、友愛兄弟、勤勉敬業;其短,殘忍苛刻、猜忌多疑、虛偽急躁——虛偽造作將“殘忍苛刻、猜忌多疑”的性格掩蓋,特別是把自己貪祿天位的想法隱藏起來。所以在角逐皇位時,諸兄弟失敗,而胤禛獨勝。雍正的兩面性格是他取得皇位的秘訣,也是他鞏固皇位的法寶。他在做皇帝時,極力表現出節儉、愛民,隱藏其奢靡、殘忍。近年以來,關於雍正皇帝的學術論著與藝術形象,只突出、隱藏其奢靡、殘忍的一面,而忽視其節儉的另一面,這就給讀者、觀眾以誤導。
當然,雍正作為一個政治家,我們評價他的功過是非,主要的著眼點不應是其性情品格,也不應是其皇位的獲得是否正當。皇位爭奪問題是滿洲宗室內部雍正兄弟之間的利益分配和權力鬥爭的結果,我們不能站在雍正的立場,也不能站在大阿哥、二阿哥、八阿哥等的立場,而應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來看待這件事情。我們對雍正的評價,關鍵要看他對中國歷史、對人類文明做了哪些事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