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根腐病

丹參根腐病

丹參根腐病別名赤參,屬唇形科多年生草本。症狀為害植株根部。受害植株細根先發生褐色乾腐,逐漸蔓延至粗根,根部橫切維管束斷面有明顯褐色病變。後期根部腐爛,地上部萎蔫枯死。生產於浙江、安徽、四川、遼寧等省(區)

丹參根腐病學名: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別名赤參。屬唇形科多年生草本。以根入藥,具祛瘀生新、活血調經、養心除煩等功效。生產於浙江、安徽、四川、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江西、湖北、貴州、雲南等省(區)。

丹參根腐病症狀:

症狀為害植株根部。受害植株細根先發生褐色乾腐,逐漸蔓延至粗根,根部橫切維管束斷面有明顯褐色病變。後期根部腐爛,地上部萎蔫枯死。丹參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為害,造成一定損失,如河北行唐丹參產區損失高達60%~80%。

丹參根腐病病原:

病原為木賊鐮刀菌(Fusariumequiseti Sacc.),屬半知菌亞門,鐮刀菌屬真菌。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土壤或種根上越冬,成為翌年發病的初次侵染源。

丹參根腐病發病規律:

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6~7月為發病盛期。植株過密、田間濕度大病害蔓延迅速,為害嚴重。

丹參根腐病防治方法:

1.注意選擇作種用的繁殖材料。近年人工栽培丹參,主要選擇有性繁殖與無性栽培相結合的方法(即用種子育苗、移栽),進行丹參生產,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的純無性繁殖老種根帶病的問題,是防治丹參根腐病的基礎。
2.嚴格選擇土壤和地勢。選擇地勢高操、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土壤必須是中壤土或壤土,確保濾水性好並透氣;地勢最好有10~15度的坡度,如地勢平坦,須挖較深並密布的滲水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