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11年9月14日國中醫藥醫政發〔2011〕44號印發,自2011年9月14日起施行。

總則

第一條 為指導和加強中醫醫院脾胃病科規範化建設和科學管理,突出中醫特色,提高臨床療效,在系統總結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建設與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參照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指南。

第二條 本指南旨在指導中醫醫院及其脾胃病科管理者加強脾胃病科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建設與管理,同時可作為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開展評價工作的參考和依據。

第三條 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設和管理。

第四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應在脾胃病基本診療技術基礎上,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套用藥物和技術開展脾胃病診療工作,注重突出中醫藥特色,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繼承、創新和發展中醫特色診療技術,不斷提高中醫臨床診療水平。

第五條 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應加強對中醫醫院脾胃病科的指導和管理,中醫醫院應加強對脾胃病科的規範化建設與管理,保持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基本條件

第六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應具備與其醫院級別、科室功能相適應的場所、設備設施和技術力量,以保證本科診療工作的有效開展。

第七條 有條件的中醫醫院脾胃病科門診,可開設專病門診。三級中醫醫院和有條件的二級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應開設病房及脾胃病重症監護病房,具備提供脾胃病急診診療服務的能力。

第八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門診應設定候診區、診室、檢查室、治療室(含中醫治療室),各區域布局合理,就診流程便捷,能夠保護患者隱私。三級中醫醫院和有條件的二級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應設定內窺鏡室、胃腸動力室;有條件者可設定專業B超室、逆行胰膽管造影室。建築格局和設施應符合醫院感染管理要求及手術室相關規定。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病房應設定普通病房、觀察室、檢查室和中醫治療室,並符合相關規定。中醫治療室能夠開展針灸、火罐、理療、中藥外治療法等。

第九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設備配置,應與醫院級別、科室功能相適應,在配備基本診療設備和相應急救設備、藥品的同時,應配備電子內窺鏡(胃鏡、腸鏡)、胃(腸)電圖,以及針灸設備、足浴器、理療儀、中藥超聲導入治療儀等有助於提高中醫療效的診療設備。設備和相關功能檢查室應全院共享。三級中醫醫院和有條件的二級中醫醫院可配備動態食管與胃酸測定儀、食管及肛門直腸壓力測定儀、13C(或14C)幽門螺桿菌檢測設備、超聲診斷儀、專業X線胃腸機、介入治療設備等。

第十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應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診療規範與各種診療設備的技術操作規程,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人員隊伍

第十一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占執業醫師的比例不低於70%,並根據工作需要配備經過中醫專業培訓的其他類別執業醫師。

第十二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高級、中級、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比例應合理,年齡構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撐科室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梯隊。

第十三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醫師應接受中醫脾胃病專業系統培訓,掌握中醫脾胃病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醫類別住院醫師經規範化培訓後,應熟練掌握本科室常見病種(病證)的診斷標準,掌握本科主要病種中醫診療方案、臨床路徑、臨床指南和基本診療技能,熟悉200首方劑,重點掌握100首常用方劑(見附屬檔案),掌握脾胃病科常用診療技術操作。

中醫類別主治醫師應在達到住院醫師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對部分病種具有較高的中醫診療水平,對臨床常見的疑難病形成系統的中醫診療思路,積累相當的診療經驗,具備常見脾胃病科急危重症處理能力,並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中醫診療工作。

中醫類別副主任醫師以上醫師應在達到主治醫師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具有較高的中醫理論素養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具備對少見、危重和疑難脾胃病的診斷和套用中醫方法處理的能力,具備對本科室重要中醫診斷和治療方案作出最終決策的能力。

內窺鏡室或胃腸動力室醫師應在脾胃病內科醫師基本要求基礎上,接受過不少於3個月的專業培訓,經考核合格後方可上崗。能夠掌握內窺鏡或胃腸動力管理制度、診療常規、操作規程、併發症的處理原則及方法。

第十四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住院醫師應在完成規範化培訓中的轉科培訓後,在脾胃病科上級醫師指導下,重點培訓常見脾胃病的診斷標準、本科主要病種的中醫診療方案、臨床路徑、臨床指南和基本診療技能、脾胃病中醫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常用診療技術的操作。

中醫類別主治醫師主要通過參加進修、跟師學習、參加學習班等方式,重點培訓疑難病的中醫診療技術方法、新技術、新方法、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等,了解脾胃病防治新進展,明確個人專業發展方向,並具有一項以上中醫脾胃病專病的診療專長。

中醫類別副主任醫師以上醫師主要通過參加高級研修班、學術會議、跟師學習等方式,重點培訓少見、危重及疑難脾胃病的中醫診療技術方法,掌握脾胃病防治新進展。

第十五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主任應由從事中醫脾胃病專業工作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或系統接受過中醫藥專業知識培訓(2年以上)的臨床類別執業醫師、並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擔任。二級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主任應具備從事中醫脾胃病專業5年以上工作經歷和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三級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主任應具備從事中醫脾胃病專業10年以上工作經歷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第十六條 執業醫師人數在10人以上的三級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和有條件的二級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可建立學術帶頭人制度。

學術帶頭人作為本科室的學術權威,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從事中醫脾胃病專業臨床工作20年以上,應在專業領域有一定學術地位。學術帶頭人負責指導本科室中醫特色的傳承和創新工作,組織研究確定本科室學術發展方向,指導重點項目的制定與實施。

第十七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學術繼承人,應有從事中醫脾胃病專業8年以上的工作經歷,二級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學術繼承人應具備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三級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學術繼承人應具備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學術繼承人培養應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區的資源,通過跟師學習、進修、學術交流等方式,著重進行中醫理論、老專家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中醫脾胃病防治新進展等方面的培訓。

第十八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應做好本科室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採取師帶徒、名醫講堂、老專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傳承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

第十九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護理人員應系統接受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西醫院校畢業的護士3年內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時間不少於100學時。

第二十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護士應熟悉中醫藥診療常見脾胃病的基本知識,掌握脾胃病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護理知識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醫護理常規和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操作規程,能為患者提供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護理服務和健康指導。

第二十一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護士長是脾胃病科護理質量的第一責任人,二級中醫醫院脾胃病科護士長應具備護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具有1年以上脾胃病科臨床護理工作經驗。三級中醫醫院脾胃病科護士長應具備主管護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具有2年以上脾胃病科臨床護理工作經驗。

第二十二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要積極套用中醫藥方法,促進中醫診療水平的提高。應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將辨證論治優良率、中成藥辨證使用率、中醫治療率、門診中藥飲片處方比例、急危重症中醫參與率、治癒好轉率等納入醫師績效考核。

服務技術

第二十三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應注重繼承發揚中醫傳統診療技術,在保證醫療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創新脾胃病中醫診療技術。

第二十四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應具備常見、多發脾胃病診治的能力,二級中醫醫院應具備開展胃痛、痞滿、吐酸、嘈雜、嘔吐、呃逆、泄瀉、腹痛、痢疾、鼓脹、噎嗝、便秘等脾胃病的常規診療能力。三級中醫醫院應在二級中醫醫院服務能力基礎上,具備開展脾胃病科疑難、急危重症的診療工作,能夠開展胃腸鏡常規檢查工作。

第二十五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應注重突出中醫藥特色,鼓勵門診和病房使用中藥飲片,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合理套用中成藥和醫院中藥製劑。開展中藥外敷、中藥灌腸、針灸、耳穴治療、穴位貼敷、拔罐、足浴等中醫特色服務項目;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穴位注射、穴位埋線、平衡針、火針、腹針、熱敏灸、雷火灸等服務項目,提高中醫臨床療效。

第二十六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應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發布的相關病種中醫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結合本科室臨床實際,形成本科室重點病種的中醫診療方案,並套用於臨床,定期對本科室診療方案的實施情況及療效水平進行分析、總結及評估,不斷最佳化診療方案,提高中醫臨床療效。

第二十七條 強化中醫基本功訓練,不斷提高中醫診療水平。執行三級醫師查房制度,查房內容要體現中醫辨證論治思想,做到辨證準確、理法方藥一致,充分發揮上級醫師對下級醫師中醫診治的指導作用;及時開展病例討論,提高急危重症、疑難病的中醫診治水平。

第二十八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應根據本科室發展方向和建設規劃,注重引進吸收新的診療技術,並以臨床為基礎、療效為核心,在中醫理論、技術方法、藥物研發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

環境形象

第二十九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應根據本單位和本科室的實際情況,在環境形象建設上注重體現中醫藥特色優勢。

第三十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環境形象建設的重點包括門診走廊和候診區、病房走廊、治療室等區域。

第三十一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的環境形象建設,應通過內部裝飾、展板布置等形式,重點傳播中醫藥防治脾胃病的科普知識,介紹中醫藥防治脾胃病的方法及專家特長,彰顯中醫藥防治脾胃病的特色和優勢,突出在中醫治未病中調理脾胃的重要性,營造良好的中醫藥文化氛圍。宣傳知識、介紹方法和彰顯特色的具體內容,應使用中醫病名和中醫術語,並依據病種的變化及時調整。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的內部裝飾,根據不同的區域、內容,可以採用有關名醫名言警句的書畫作品、中醫脾胃病專業歷史人物和本科室名醫照片、招貼畫、櫥窗展櫃、實物、觸控螢幕、視頻網路、宣傳折頁等宣傳形式。

附則

第三十三條 中醫醫院脾胃病科開展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按照相關要求執行。

第三十四條 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專科醫院、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以脾胃病診療為特色的,參照本指南進行建設和管理。

第三十五條 民族醫醫院脾胃病科建設與管理相關規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醫藥管理部門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條 本指南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七條 本指南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