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十大名方

中醫十大名方

中醫十大名方,包括小青龍湯《傷寒論》、小柴胡湯《傷寒論》、大承氣湯《傷寒論》、五苓散《傷寒論》、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歸脾湯《濟生方》、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主要用於外感風寒,內停水飲證;峻下熱結;調補脾胃、益氣昇陽;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等

基本信息

小青龍湯

基本組成

麻黃9克、桂枝9克、乾薑9克、細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基本用法

中醫十大名方中醫十大名方

水煎,分二次服。

基本功能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基本主治

外感風寒,內停水飲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則喘息不得臥或肢面浮腫、口不渴、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基本方解

本方為解表滌飲方劑。內有水飲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動內飲,水寒射肺則咳痰清稀,喘息胸滿,甚則喘息不得平臥,當內飲外邪得解,里飲得化。

方中麻黃髮汗解表、宣肺行水為主藥。桂枝助麻黃解表,又能溫化陽氣,助麻黃行水為輔藥。芍藥配桂枝以調和營衛。乾薑、細辛溫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歸於肺,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水液能在體內正常運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溫化痰,治已成之水飲;五味子斂肺止咳,並防肺氣耗散太過之弊,以上均為佐藥。甘草調合諸藥,以緩和麻、桂、姜辛溫剛烈之性。諸藥合用,共湊解表滌痰、止咳平喘之功。

臨床運用

1.本方為溫化痰飲、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劑。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潤者,無論有無惡寒發熱,有汗無汗均可加減運用。如惡寒無汗者,重用麻黃;惡風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棗以調和營衛;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黃,加杏仁以加強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臥者,重用細辛、半夏、乾薑以溫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要略》)。用於本方證兼有熱象者。

3.本方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均有一定療效。

注意事項

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為治咳喘痰飲之要藥。若肺寒停飲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於乾薑、細辛;若寒飲之咳肺虛者,則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小柴胡湯

基本組成

柴胡9克、黃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薑3片、大棗3枚、黨參6克

基本用法

水煎服。

基本功能

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基本主治

用於少陽證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嘔惡、口苦咽乾、耳聾目弦、舌苔薄白、脈弦而數者。

基本方解

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陽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達少陽半衰之邪,黃芩泄半里之熱。二藥配伍以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等症。配半夏、生薑和胃降逆以止嘔;配黨參、甘草、大棗益氣扶正祛邪,同時姜、棗相配,可以調和營衛。

臨床套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熱往來的病證。若見心中煩悶而無嘔吐者,可去半夏、黨參、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瘧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膽濕熱,如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參、姜、草、加茵陳、龍膽草、川楝子、梔子等。

4.本方可用於婦女經期前後外感、腎盂腎炎、胸膜炎、症見寒熱往來者,均可斟酌使用。

大承氣湯

基本組成

大黃12克、厚朴9克、枳實9克、芒硝12克。

基本用法

水煎服。

基本功能

峻下熱結。

基本主治

1.腸胃燥熱積滯。證見大便堅實不通,脘腹脹滿,疼痛拒按,高熱神昏,譫語,舌苔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

2.熱結旁流。證見下利清水臭穢,雖利而腹滿脹痛不減,按之堅硬有塊,口乾舌燥,脈滑數。

基本方解

中醫十大名方中醫十大名方

本方為瀉下之峻刺,有通便瀉熱之功。方中以大黃苦寒泄熱通便、蕩滌腸胃為主藥;輔以芒硝鹹寒瀉熱,軟堅潤燥;積滯不去,由於氣滯不行,故佐以枳實、厚朴消痞除滿,行氣散結,四藥合用,有峻下熱結的功效。對於腸胃燥實、郁滯不通者能承順胃氣下行,使塞者通,閉者暢,故名承氣。 本方治症是因實熱與燥屎壅結於里所致。本方主證前入歸納為“痞、滿、燥、實”四字。“痞”是自覺脘有悶塞壓重感;“滿”是脘腹脹滿,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腸中糞便,既燥且堅按之堅硬;“實”是指腸胃有燥糞與熱邪互結,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穢而腹脹滿不減。

臨床套用

1.本方主治辯證要點以“痞”、“滿”、“燥”、“實”及脈實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氣湯。主治與大承氣湯略同,但證情較輕,便雖硬,秘結尚不如大承氣湯之堅實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調胃承氣湯。治陽明證,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堅結、苔黃燥、脈滑數者。

注意事項

1.本方為瀉下峻劑,如氣虛陰虧,或表證未解,或胃腸無熱結,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過用會損耗正氣,孕婦禁用。

五苓散

基本組成

茯苓9克、豬苓9克、澤瀉12克、白朮9克、桂枝6克。

基本用法

水煎服。

基本功用

利水滲濕,健脾化氣。

基本主治

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痰飲病而見咳嗽、吐痰清稀,眩暈心悸等證。

基本方解

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為主藥;白朮健脾運濕,與茯苓配合更增強健脾去濕之作用,為輔藥;桂枝溫陽以助膀胱氣化,氣化則水自行,為佐藥。諸藥合用,既可淡滲以利水濕,也可健脾以運水濕,氣化以行水濕,故對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水濕證均可治之。

臨床運用

(1)本方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為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而致水瀉、泄瀉等證的常用方。加減變化後,可治多種病證,如濕傷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濕困脾,脘腹脹痛泄瀉,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湯(本方與平胃散合方);若水腫較甚,可酌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等化氣利水藥,以增加利尿消腫的功效;如治濕郁黃疸,小便不利,偏於濕重者,可用茵陳五苓散(本方加茵陳)。現用於治療慢性腎炎水腫、急性腸炎的水泄、胃無力或幽門梗阻的振水音等屬水濕內停者。據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較其中各單味藥均強,服用後能使尿量明顯增加,並有排鈉及增加腎血流量的作用。

(2)<傷寒論>中本方原治太陽經證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腑證,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蓄水證。證見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等。

逍遙散

基本組成

柴胡12克、白芍12克、當歸12克、茯苓12克、白朮12克、炙甘草6克。

基本用法

水煎服。亦可將上藥共為散,每次6克,生薑、薄荷少許水煎湯沖服。日3次。

基本功用

疏肝養血健脾。

基本主治

肝鬱血虛脾弱所致的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

基本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三藥配合,補肝體而助肝用,共為方中主藥;白朮、茯苓健脾和中,為方中輔藥;佐薄荷、生薑助本方疏散條達之力;炙甘草調和諸藥為方中使藥。諸藥合用,使肝鬱得解,血虛得養,脾弱得健,則諸症自愈。

臨床套用

1.本方常用於辯證屬肝鬱血虛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腸功能紊亂、神經官能症,月經不調等病症。

2.本方治證見虛熱徵象明顯時,加用丹皮、炒梔子,名為丹梔逍遙散。

3.治療肝鬱血虛之痛經,加用生地黃或熟地黃,名為黑逍遙散。

血府逐瘀湯

基本組成

當歸9克、生地黃9克、桃仁12、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基本用法

水煎服。

基本功用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基本主治

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所致的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心悸失眠、入暮漸熱。舌質暗紅、有瘀斑或瘀點,脈澀或弦緊。

基本方解

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為主藥;當歸、赤芍養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脈並引血下行,3藥助主藥以活血祛瘀為輔藥;生地黃配當歸養血和血,使祛瘀而不傷陰血,柴胡、枳殼、桔梗寬胸中之氣滯,治療氣滯兼證,並使氣行血亦行,共為方中佐藥;甘草協調諸藥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諸症之愈。

臨床套用

1.以胸痛、舌暗紅、脈澀或弦緊為辯證要點。

2.血瘀經閉、痛經,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澤蘭等;脅下痞塊屬血瘀者,本方加鬱金、丹參等;兼有氣虛見症加黨參。

補中益氣湯

基本組成

黃芪15克、白朮10克、黨參15克、當歸6克、陳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基本功效

調補脾胃、益氣昇陽。

基本用法

水煎服。

基本主治

脾胃氣虛及氣陷。症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脈虛或身熱有汗、渴喜熱飲、或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瘧等證。

基本方解

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主藥;黨參、白朮、炙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輔藥;脾胃為氣血營衛生化之源;脾虛易致氣滯,故用陳皮理氣化滯;升麻、柴胡協同芪、參昇陽陷;氣虛則血虛,故用當歸補血和營,均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湊補中益氣,昇陽固表,強健脾胃之功。

臨床套用

1.素體氣虛,易患感冒,或氣虛外感發熱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療。

2.本方亦可用於氣虛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腎下垂、眼瞼下垂等證。若加入積殼或積實可使內臟平滑肌收縮有力,肌張力增強,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見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少氣懶言,自汗體倦,動則氣促,舌淡脈虛等,亦可加減使用。

歸脾湯

基本組成

白朮9克、茯神10克、黃芪12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10克、黨參12克、炙甘草5克、當歸10克、遠志10克、木香10克。

基本用法

加生薑6克大棗3枚水煎服。

基本功效

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基本主治

1.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色淡白、脈弱。

2.脾虛不攝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證。

基本方解

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使脾胃強健、則氣血自出、氣能統血為主藥;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使氣固血充,為輔藥;龍眼肉,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均為佐藥;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湊益氣健脾、補血養心之效。

臨床套用

1.用於心脾兩虛的心悸、失眠;對於脾虛血少的血證,可加入阿膠、首烏、鹿角霜等補血、止血藥同用。

2.月經後期,色淡量少,或停經再生,淋瀝不斷,以及月經過多,伴有頭暈、心悸、體倦等心脾兩虛見症,可用本方治療。

3.可用於久病體虛遺精、盜汗、自汗、髒躁等證。

六味地黃丸

【中文名稱】 六味地黃丸 【產品英文名稱】 【生產企業】 廣州中一藥業有限公司 【功效主治】 滋陰補腎。用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盜汗。

【化學成分】 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輔料為蜂蜜、糊精、滑石粉。

【藥理作用】 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對抗環磷醯胺所致胸腺、脾臟重量減輕,使淋巴細胞轉化功能恢復。

具有降血糖作用。糖尿病大鼠灌服本方能降低其血糖、尿素氮和甘油三酯,降低血鉀,提高血鈉和蛋白,降低尿中酮體水平。

具有降血脂作用。本方能降低實驗性高血脂大鼠的TC(總膽固醇)和肝中脂肪含量,升高血清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HDL-C/TC比值。對高脂飼料餵養的小鼠、家兔,本方能降低肝臟、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的含量。

具有抗腫瘤作用。本方水煎劑給小鼠灌胃,可降低N-亞硝基肌氨酸乙酯引起的前胃鱗癌及氨基甲酸乙酯所致肺腺瘤的誘發率。本方能增強荷瘤小鼠淋巴細胞對本品為棕黑色的水蜜丸,味甜而酸。

瘤細胞的殺傷力,能增強或保護荷瘤小鼠骨髓幹細胞的功能,恢復荷瘤小鼠甲狀腺吸碘功能。

具有增強機體非特異抵抗力作用。本方口服均能明顯延長小鼠常壓耐缺氧時間,提高異丙腎上腺素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本方還可明顯延長減壓缺氧小鼠存活時間,延長雄性小鼠的游泳持續時間,促進體重增長,延緩-15℃所致小鼠冷凍死亡。

溫膽湯

基本組成

半夏6克、竹茹6克、枳實6克、陳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薑3克、大棗3克

基本用法

水煎服

基本功效

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基本主治

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證。

基本方解

方中以半夏為君,降逆和胃,燥濕化痰。以竹茹為臣,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佐以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俾濕去痰消。使以姜、棗、甘草益脾和胃而協調諸藥。綜合全方,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

臨床套用

1、本方治證為濕痰微有化熱之象。以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或略數者為證治要點。

2、若心內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口燥舌乾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癲癇抽搐,可加膽南星、鉤藤、全蠍以熄風止痙。

3、適用於神經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美尼爾綜合徵、妊娠嘔吐等屬痰熱內擾與膽胃不和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