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省[喀麥隆]

中部省[喀麥隆]
中部省[喀麥隆]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部省,是喀麥隆中部的一個省,面積68,926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位置位置

中部省 (英語:Centre Province、法語:Province du Centre)是喀麥隆中部的一個省,薩納加河在中間流過。面積68,926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501,229人。首府雅溫得也是該國的首都。下分10縣。


據喀衛生部16日透露,兩年前,喀全國愛滋病毒感染率為11%。
據報導,性生活放縱、吸毒、愚昧無知和預防宣傳不夠是造成愛滋病毒感染率迅速上
升的主要原因。
為防止愛滋病蔓延,喀中部省政府當天成立了防治愛滋病委員會,以加強對愛滋病的宣傳力度,遏制吸毒現象,在青少年中實行教育和預防相結合的政策。
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受到愛滋病毒感染的人數已達4000萬,其中6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附喀麥隆國家概述

【自然地理】面積約47.6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中西部,西南瀕幾內亞灣,西接奈及利亞,東北界查德,東與中非共和國、剛果(布)為鄰,南與加彭、赤道幾內亞毗連。境內大部地區為高原,平原僅占國土的12%。西南沿海為平原,南北縱長;東南為喀麥隆低高原,有大片的沼澤和濕地;北部貝努埃河—查德湖平原,平均海拔300-500米;中部阿達馬瓦高原是中非高原的核心部分,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中西部喀麥隆火山山地多錐形火山體,一般海拔2000米。近海處的喀麥隆火山海拔4070米,是全國、西非地區的最高峰。薩納河是第一大河,此外還有尼昂河、洛貢河、貝努埃河等。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區屬典型的赤道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往北過渡到熱帶草原氣候。喀麥隆火山西麓年降水量1萬毫米,是世界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喀麥隆不僅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豐富,而且民族眾多,人文景觀迷人,濃縮了非洲大陸多種地貌和氣候類型以及文化特徵,素有“微型非洲”的美稱。 奈及利亞向喀麥隆移交巴卡西半島
【人口】1890萬。喀麥隆是多民族國家,約有200多個民族,主要包括富爾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圖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圖族等。全國約有200種民族語言,但均無文字。法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富拉尼語、雅溫得語、杜阿拉語和巴米累克語,均無文字。富爾貝族和西部一些部族信奉伊斯蘭教(約占全國人口的20%);南部及沿海地區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占35%);內地及邊遠地區仍信奉拜物教(45%)。
【首都】雅溫得(Yaounde)。人口:160萬(2004年)。年均氣溫24.9℃。坐落在喀麥隆中部高原偏南的丘陵地區,氣候涼爽,獨具風光。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10個省(極北省、北部省、阿達馬瓦省、東部省、中部省、南部省、濱海省、西部省、西南省、西北省),58個州,268個區,54個縣。
簡史】自公元5世紀起,境內先後形成一些部落王國和部落聯盟國家。1472年葡萄牙人入侵,16世紀起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繼入侵。1884年德國迫使喀西部沿海地區的杜阿拉國王簽訂“保護條約”。使該地區成為德國的“保護國”,並於1902年吞併了喀全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軍隊分別占領了喀麥隆。1919年,喀麥隆分成兩個地區,東部地區由法國占領,西部由英國占領。1922年,國際聯盟將東、西喀麥隆分別交由英、法“委任統治”。1946年聯合國大會決定將東、西喀由英、法“託管”。1960年1月1日,東喀麥隆(法國託管區)宣布獨立,定國名為喀麥隆共和國。阿希喬出任總統。1961年2月,喀英託管區北部和南部分別舉行公民投票,6月1日北部併入奈及利亞,10月1日南部與喀麥隆共和國合併,組成喀麥隆聯邦共和國。1972年5月取消聯邦制,成立中央集權的喀麥隆聯合共和國。1984年又改為喀麥隆共和國。1982年11月阿希喬辭職。保羅·比亞繼任總統。1984年1月改國名為喀麥隆共和國。1995年11月1日加入大英國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