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孟子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孟子

《孟子》是儒家學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被後人尊封為“亞聖”,與孔子合稱“孔孟”。所著《孟子》七篇十四卷,為《四書》之一,內容豐富,涉及政治、哲學、倫理、經濟、教育、文藝等多個方面,對後世影響深遠。本次出版以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所收焦循的《孟子正義》為底本,約請專家充分借鑑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釋疑難詞句及典故名物;逐篇翻譯;每章都作題解,概述該章主旨。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孟子》版本權威,注釋簡明,翻譯曉暢,裝幀精緻,是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者的案頭必備書。

目錄

梁惠王上凡七章

梁惠王下凡十六章

公孫丑上凡九章

公孫丑下凡十四章

滕文公上凡五章

滕文公下凡十章

離婁上凡二十八章

離婁下凡三十三章

萬章上凡九章

萬章下凡九章

告子上凡二十章

告子下凡十六章

盡心上凡四十六章

盡心下凡三十八章

前言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生卒年不詳,大約晚於孔子百年左右。漢人趙岐在《孟子章》題辭中說,孟子是春秋時期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孟子與孔子的孫子子思有著較深的淵源,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就把孟軻和子思列為一派,後來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趙岐則直接認為孟子的老師就是子思。可見,孟子的學說一定與子思有某種關係。孟子博學多聞,通五經,尤長於《詩》、《》,後授徒講學,帶領學生先後遊說齊、宋、魯、滕、梁等國,並一度做過齊宣王的客卿,力主正人心而存仁義,法先王而行王道,但終因其言“迂遠而闊於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不為統治者所用,後回到鄒國,“退而與萬章之徒序《》、《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同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被後人尊封為“亞聖”,人們習慣上把他和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一書,內容豐富,涉及政治、哲學、倫理、經濟、教育、文藝等多個方面,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精彩書摘

孟子說:“現在,大王您的恩惠已經施加到禽獸身上了,而百姓卻沒有得到好處,這是為什麼呢?可見,舉不起一根羽毛,是自己不肯用力氣;一車柴草看不見,是自己不用眼去看;百姓得不到安撫,是自己沒有施行恩惠。所以大王您不用仁政統一天下,是不肯去做,並不是做不到。”

宣王問:“不去做與做不到的表現有什麼不一樣呢?”

孟子說:“挾著泰山跨越渤海,對人說:‘我做不到。’這的確是做不到。為老人按摩捶背,對人說:‘我做不到。’是不肯去做,並不是做不到。因此大王不以仁政稱王天下,不是挾泰山跨越渤海之類的事情;大王不以仁政稱王天下,是為老人按摩捶背之類的事情。敬愛自己家的老人,進而敬愛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家的孩子,進而愛護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得天下易如反掌。《詩》中說:‘先給自己的妻子做出榜樣,然後推廣到兄弟,進而推廣到整個國家。’說的就是把這種善心推廣到他人。所以說廣施恩惠足以安定天下,不廣施恩惠連自己的妻兒都不能保護好。古代的賢君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原因,只不過善於推己及人罷了。現在您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獸身上,而百姓卻沒有得到好處,為什麼呢?用秤稱一稱,然後知道輕重;用尺量一量,然後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大王您權衡一下。還是興師動眾,危及將士的生命,結怨於諸侯,然後心裡才痛快呢?”

宣王說:“不。我怎么以此為快呢?只是想藉此來實現我的理想。”

孟子問:“大王的理想,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的食物不能滿足口腹之慾呢?還是輕暖的衣服不能滿足軀體?或者五顏六色不夠看呢?還是美妙的音樂不夠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