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管鞭蝦

中華管鞭蝦

中華管鞭蝦因蝦體呈粉紅色,每一腹節後緣具有紅色橫帶,尾扇末端部分紅色故又名紅蝦,是一種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水產類經濟動物。喜棲息於泥質或泥沙質的淺水區中。中華管鞭蝦的食性較廣,除攝食底棲生物外,也攝食少量的底層游泳動物和浮游生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中華管鞭蝦甲殼薄而光滑,體橙紅色。額角短,末端伸至眼末,上緣具8-10齒(包括胃上刺)有3-4齒位於頭胸甲上。無頰刺。額角脊很低(上無中央溝),伸至頭胸甲後緣。觸角刺、眼後刺、眼後刺等大,肝刺略小,頸溝很深而寬,上端斜伸至背部。眼後刺後部與肝刺之間有1深溝,在肝刺前方與頸溝、肝溝匯合;肝溝後部平直,前部斜向下方,至前方中間被微脊斷開。尾節長約為第6 腹節的1.3倍,側緣一般無刺。在幼小個體中,可見到很小的固定刺。成體尾節側緣沒有固定刺。第一觸角鞭約為頭胸甲長的1.2-3倍。雄性交接器背側葉末緣有20-28根短小細刺,側葉腹緣有1匙狀突起,末端稍向外側彎。雌性交接器第4步足底節發達,內後緣突出面鈍角突。

生活習性

喜棲息於泥質或泥沙質的淺水區中。中華管鞭蝦的食性較廣,除攝食底棲生物外,也攝食少量的底層游泳動物和浮游生物。

東海漁獲率季節變化

中華管鞭蝦的數量分布,用單位時間的漁獲量(漁獲率)來表示,它反映了不同調查站位中華管鞭蝦資源的相對數量,也反映不同季節的數量變化規律,全調查區中華管鞭蝦一年四季的平均漁獲率為542g/h,在全海區主要經濟蝦類中,僅次於假長縫擬對蝦、長角赤蝦、葛氏長臂蝦、須赤蝦、凹管鞭蝦,居第6位。從季節變化看以春季較高,為839g/h,秋季次之為665g/h,冬季最低,只有224g/h。從不同海域比較,以北部海域較高,為792g/h,其次是南部海域為610g/h,中部海域較低,只有325g/h。不同海域中華管鞭蝦漁獲率的高峰期也不同,北部海域高峰出現在夏、秋季,漁獲率超過1000g/h,中部海域出現在秋季為608g/h,南部海域出現在春季,漁獲率達到1637 g/h。

分布

印度、馬來西亞、日本以及中國的黃海、東海至粵東、粵西及海南島東部均有分布。

數量分布

中華管鞭蝦在中國東海分布範圍較廣,出現頻率為31.9%,其漁獲質量占蝦類總漁獲質量的9.8%,漁獲質量平均密度指數為7.21 kg·km-2,5月、8月、11月和2月平均密度指數分別為1.45 kg·km-2、10.74 kg·km-2、12.79 kg·km-2和3.68 kg·km-2;其數量分布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以8月和11月數量為多,其漁獲質量占年總漁獲質量的83.0%,2月和5月數量較少;主要分布於調查海區80 m以內海域,80 m水深以外海域極少分布;漁獲體長範圍為36~126 mm,優勢體長組為50~95 mm,占66.8%;雌蝦個體明顯大於雄性個體,雌蝦平均體質量為7.3 g,雄蝦平均體質量為3.4 g;雌雄性比為1∶0.47,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為主,分別占44.3%和36.3%,生殖盛期為5~8月;不同季節和性別攝食強度沒有明顯差異,平均攝食等級1.45。

十足目任務

十足目是節肢動物軟甲綱的一目。體分頭胸部及腹部。胸肢八對,前三對形成顎足,後五對變成步足。包括各種蝦類、寄居蟹類、蟹類。多數可供食用,是經濟意義最大的一類甲殼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