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豚

中華白豚

中華白海豚(Indo-Pacifichump-backeddolphin)是世界上七十八種鯨類品種之一;為統一起見,各地學者都稱它們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學名為Sousachinensis),而「中華白海豚」只是香港及中國居民給它們的本地稱號。中華白海豚屬於鯨類的海豚科,是寬吻海豚及殺人鯨的近親。很多市民及漁民均以為中華白海豚是一種魚類,其實它們以及其他鯨魚及海豚都是哺乳類動物,和人類一樣能夠恆溫、用肺部呼吸、懷胎產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兒。素有“長江里的大熊貓”之稱,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基本信息

簡介

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

中文名:中華白海豚
英文名:Indo-Pacifichump-backeddolphin
拉丁文學名:Sousachinensischinensis(Osbeck,1765)
分類學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鯨目Cetacea
科:海豚科Delphinidae
屬:駝背豚屬Sousa
種:中華白海豚S.chinensis
亞種:中華白海豚S.c.chinensis
中華白海豚是世界上七十八種鯨類品種之一;為統一起見,各地學者都稱它們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學名為Sousachinensis),而「中華白海豚」只是香港及中國居民給它們的本地稱號。中華白海豚屬於鯨類的海豚科,是寬吻海豚及殺人鯨的近親。很多市民及漁民均以為中華白海豚是一種魚類,其實它們以及其他鯨魚及海豚都是哺乳類動物,和人類一樣能夠恆溫、用肺部呼吸、懷胎產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兒。素有“長江里的大熊貓”之稱,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也有部分專家認為,產於珠江口和廈門水域的白海豚,背鰭基部並無隆起,也不駝背,應廢棄使用印度太平洋駝背海豚或太平洋駝海豚等名稱。

外形特徵

中華白海豚身體修長呈紡錘型,突出狹長,生的白海豚約1米長,性成熟個體體長2.0~2.5m,最長達2.7m,體重200~250kg;背鰭突出,位於近中央處,呈後傾三角形;胸鰭較圓渾,基部較寬,運動極為靈活;尾鰭呈水平狀,健壯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有利於其快速游泳。眼睛烏黑髮亮,上、下頜的每側都有32~36枚圓錐形的牙齒,齒列稀疏。吻部狹、尖而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一。喙與額部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脊椎骨相對較少,椎體較長。鰭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有的腹部略帶粉紅色,短小的背鰭、細而圓的胸鰭和勻稱的三角形尾鰭都是近似淡紅色的棕灰色。

白海豚身上的粉紅色並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這與調節體溫有關。一般會從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為成年的粉紅色。除了母親及幼豚,白海豚組群不會有固定的成員。它們的群居結構非常的有彈性,而組群的成員也時常更換。根據記錄,組群最多可有23條白海豚,而平均為4條。

中華白海豚身體修長呈紡錘型,喙突出狹長,性成熟個體體長2.0~2.5m,最長達2.7m,體重200~250kg;背鰭突出,位於近中央處,呈後傾三角形;胸鰭較圓渾,基部較寬,運動極為靈活;尾鰭呈水平狀,健壯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有利於其快速游泳。

分布範圍

中華白海豚是熱帶、亞熱帶靠近海岸生活的種類,也游弋於內海的港灣及河口一帶,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亦在河流出現及鹹淡水及沼澤一帶,極之廣泛。分布區從非洲的好望角附近沿非洲東岸向北,到紅海、蘇伊士運河口、阿拉伯灣、波斯灣以及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幾內亞等地的沿海海域。

中華白海豚是印度太平洋駝背豚的本地名稱,它們遍布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近岸淺水區域,西面由南非起,沿印度洋海岸線,伸延至南中國海東面以及澳洲北部。在我國中華白海豚的種群主要居住於河口一帶水域,如長江、閩江、九龍江、珠江口、漢江和珠江。在福建省的廈門港,駝背豚全年可見。而在珠江口,包括廣東省、澳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等水域活動的駝背豚種群則是最為人熟悉的。中華白海豚還是香港的吉祥物之一。

生活習性

中華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5隻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性情活潑,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常在水面跳躍嬉戲,有時甚至將全身躍出水面近1米高。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時可達每小時12海里以上。呼吸的時間間隔很不規律,有時為3~5秒鐘,有時為10~20秒,也有時長達1~2分鐘以上。主要以魚類為食,包括鯔科和石首魚科魚類的幼體,也吃小黃鯛小鯧魚等。它的食量很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達7千克以上。

在各種漁船中,白海豚特別喜歡在雙拖船後覓食,而在雙拖船後的海豚組群也比其他的大很多。在海豚的胃內發現最少13科20種不同的魚類。數量最多的是鯷科,石首科及鯡科。其中白海豚最喜歡吃的是獅頭魚(Collichthyslucida),其次是黃姑魚(Thryssaspp)。

中華白海豚的攝食消化系統與陸上哺乳動物完全一致,擁有牙齒食道、肝。成年海豚上下頜共有錐形齒125~135枚,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於咀嚼,而是用於捕食。攝食對象主要是河口的鹹淡水魚類,不經咀嚼快速吞食。解剖分析海豚的胃含物,主要有棘頭梅童魚、鳳鱭、斑、銀鯧、烏鯧、白姑魚、龍頭魚、大黃魚等珠江口常見品種,食性以中小型魚類為主。
中華白海豚與陸生哺乳動物一樣肺部發達,用肺呼吸。外呼吸孔呈半月形開放於頭額頂端,呼吸時頭部與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並發出“Chi-Chi-”的噴氣聲。

中華白海豚眼睛較小,位於頭部兩側,眼球黑色,視力較差,其辨別物體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聲定位系統,在鼻孔下有一氣囊,靠鼻塞肉的開閉發聲,這種聲線在前額隆起處一個由脂肪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按一定的頻率進行發射;聲音碰到不同的物體反射回來的不同頻率信號,通過海豚下齶一個由脂肪組成的凹槽接收,傳入內耳進行定位。這個回聲定位系統雖然複雜,但反應極其迅速準確,可以測出前面物體的大小、形狀、密度結構和屬性,並作出判斷和反應。海豚這種特殊功能已被生命科學部門和軍事部門進行仿生學研究。

生長繁殖

中華白海豚的壽命一般為30~40年,3~5歲達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動情期多集中在4月至9月的溫暖季節,懷孕期10~11個月,每胎產一仔。剛出生的幼豚體長接近1m,幼體出生時尾部先從母體內露出(陸生哺乳動物頭先露出),防止出生過程中幼嬰嗆水而死。出生後即由母體帶領學游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8~20個月。由於整個哺乳過程母子形影不離,保護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動物成活率要高得多。

雌性海豚會在10-11歲時到達成熟期。幼豚會在全年出生,但出生率在春季及夏季稍高。在其他地區,白海豚的壽命最長為40歲。在香港,最老的海豚為33歲。

中華白海豚每年主要在6~7月間在水中交配,雌獸的懷孕期為10個月左右,產仔於翌年3~4月份,幼仔的尾部先產出,頭部最後露出。剛出生的幼仔的體長大約為100厘米,是雌獸體長的1/3左右,背面為灰黑色,腹面為白色並帶有粉紅色,牙齒尚未露出,吻部生有10多根感覺毛。哺乳期約為1年,這時感覺毛全部脫落,牙齒完全長出,2~3年達到性成熟。壽命一般為25~35歲。

相關資料

中華白海豚與香港回歸

中華白海豚還被選為1997年香港回歸慶祝活動的吉祥物。在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的成立典禮上,主席台上懸掛的大型慶委會會徽分外引人注目:一條活潑可愛的卡通形式的中華白海豚一躍而起,在浪花上嬉戲,中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的主要組成部分,並配有五顆星的紫荊花,外圈是中英文的會名。會徽的構圖體現了香港人民嚮往回歸的喜悅心情:海浪既有圓圈形的浪花,又有長條形狀的波紋,象徵著喜悅與歡慶,而紅底白花的紫荊花位於中華白海豚與波浪之間,顯示著港人的胸懷。

選擇中華白海豚為迎回歸吉祥物,也是因為它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首先是由於中華白海豚與香港的淵源極深,在香港西面水域,尤其是龍鼓洲及沙洲一帶,經常可見到三五成群的中華白海豚出沒,中華白海豚是海洋里的珍貴動物,而香港正是離不開海洋的重要海港城市。其次,中華白海豚的名字中有“中華”二字,中華白海豚每年都會游回珠江三角洲等地繁殖後代,具有不忘故土,熱愛家園的品質,而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應回歸祖國。第三,是中華白海豚喜歡群居,具有強烈的家族依戀性,尤其是雌獸對幼仔的愛護非常周到,當幼仔在漁網附近,因貪食已上網的小魚而被纏住時,雌獸會在網邊焦急地徘徊,尋求營救幼仔的方法,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衝擊漁網來拯救幼仔,其親情令人感動。正是這些特性,表達了香港人民熱切期待回歸祖國懷抱的迫切心情。

中華白海豚在香港回歸之際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同時也對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為了保護中華白海豚,香港政府在龍鼓洲水域首先建立了海岸公園保護區。就在香港回歸祖國的同時,由一些環保團體發起組織的、以拯救中華白海豚為目的的“中華白海豚資源中心”在香港成立。據調查,香港水域現在大約有60~80隻中華白海豚,近年來因受水質變化的影響,每年約有10多隻死亡。這個組織成立以後,將採取各種措施,在中華白海豚生存的區域淨化水質,平衡生態環境,為中華白海豚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條件,同時還將廣泛地開展宣傳活動,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白海豚所面臨的惡劣形勢,吸引更多的人參加拯救行動。

廈門市中華白海豚保護規定

1997年8月,在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之一──福建省廈門市,建立了一個總面積為5500公頃的以保護中華白海豚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同年10月11日,廈門市政府又下達了《廈門市保護中華白海豚規定》,並同與廈門毗鄰的漳州、泉州兩市一起共擔義務,共同保護這一稀有的“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是廈門的唯一一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廈門人稱其為“媽祖魚”、“鎮港魚”,因為在春天朝拜神聖“媽祖”期間也正是中華白海豚大群出現在廈門海域的時候,而且每逢它們出現的時候,海面上總是風平浪靜,所以從前漁民們在海上作業時如果遇到,都要燒香叩頭以求保佑。但是,近年來由於圍海築堤、捕捉和誤捕,以及缺乏生態保護的海洋工程建設,使原來常見的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明顯減少。
 
第一條 為保護珍貴、瀕危的中華白海豚資源及其生存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廈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實行非封閉式管理,其範圍界定為第一碼頭和嵩嶼聯線以北,高集海堤以南的西海域和鍾宅、劉五店、澳頭、五通四點聯線的同安灣口海域。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其他海域為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
第三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保護中華白海豚資源及其生存環境,並有權監督、檢舉和控告一切破壞中華白海豚資源及其生存環境的行為。
第四條 市人民政府設立中華白海豚保護髮展專項資金,專門用於中華白海豚資源的保護和廈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以及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等活動。
鼓勵國內外組織和個人捐贈,共同保護中華白海豚資源及其生存環境。
第五條 市漁業行政管理部門及其所屬的漁政管理機構負責廈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以及對中華白海豚資源及其生存環境保護的監督檢查。
交通、港務監督、海洋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應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按各自職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中華白海豚資源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工作。
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對廈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實施監督、協調。
第六條 市漁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對中華白海豚資源的調查,建立資源檔案,制定保護髮展規劃,實施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各項管理制度,組織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等活動,採取有效措施,維護和改善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環境,保護和增殖中華白海豚資源。
第七條 加強中華白海豚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有關中華白海豚的科學知識及救助措施,增強市民自覺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意識。
第八條 市漁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實施人工放流,增殖水產資源,豐富中華白海豚的餌料。
第九條 依據廈門市海域功能區劃,限制西海域海水養殖,適度控制同安灣口海域海水養殖規模,保障中華白海豚有一定的自由活動空間。
第十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受傷、擱淺和因誤入港灣而被困的中華白海豚時,應當及時採取緊急救護措施並報告市漁政管理機構處理;誤捕入網的,應當及時放生;發現已經死亡的中華白海豚應當及時報告或送交市漁政管理機構處理。
第十一條 禁止捕捉、殺害中華白海豚。為對中華白海豚進行科學研究、資源調查必須捕捉的,以及為人工繁殖中華白海豚,必須從自然水域中獲取種源的,依法向市漁業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由市漁業行政管理部門簽署意見後,向國務院漁業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特許捕捉證,並接受市漁業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
廈大教授首提水下爆破安全距離,以保護中華白海豚
廈門在中華白海豚保護上又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了廈門港海域中水下爆破聲壓、藥量和作用距離之間關係的半經驗公式。
從廈大海洋系教授許肖梅處獲悉,由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開展的《廈門海域水下爆破等作業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及水聲監測系統的構建》研究,近日通過有關專家評審。
根據該項研究,廈門共在保護中華白海豚工作上取得了三項重要研究成果。
一是利用先進的水聲數據採集及信號處理、CDMA無線傳輸、客戶/伺服器模式信息服務技術自行研製開發了一套國內首創的“水下爆破遠程水聲監測系統”。
二是研究得出水下爆破衝擊波對中華白海豚致死致傷的最小聲壓峰值(最小聲壓級)門限,首次提出廈門港海域中水下爆破聲壓、藥量和作用距離之間關係的半經驗公式。
三是在理論研究基礎上,自行研製一套水聲信號驅趕裝置,取得重要的技術參數。
據介紹,這三項成果將被直接套用於白海豚保護的實際工作中:一方面為主管部門確定水下爆破時中華白海豚的安全距離提供了科學依據;另一方面有利於加強對水下爆破工程的全天候監管。
公開資料顯示,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有“水上大熊貓”之稱,廈門海域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之一。

隨著廈門及周邊海域海洋工程項目的增多,對中華白海豚等海洋生物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