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練習

逮:到,及。 遂:於是,就。 逮:到,及。

(一)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1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書遂大進 ②平生於書 ③文徵明臨寫《千字文》
④或答人簡札
2. 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雲。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3.翻譯:譚乃高壓求反。
譯文:
4. 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
5. 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答:

(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鍊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 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穫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朗誦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穫就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閱讀訓練】
1.文中“教以書字”的“書”的含義,跟下面哪一句中的“書”相同?( )
A.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C.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D.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2. 翻譯句子。
①歐陽修四歲而孤。 譯文:
②惟讀書是務。 譯文:
3. 就本文而言,歐陽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
4. 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

(六)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裡。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閱讀訓練】
1. 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竊入學舍 ②輒默記
③兒痴如此 ④恬若不見
2.與“曷不聽其所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只有剩骨 B.滿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愛者甚蕃
3.與“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B.必以分人
C.屬予作文以記之 D.以刀劈狼首
5. 從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後來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是

(七)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張無垢謫橫浦 ②每日昧爽輒執書立窗下
③就明而讀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譯劃線的句子。
譯文:
3.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 )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寢室有短窗
4.這個故事敘述張九成勤奮學習的事跡。“天才出自勤奮”這是古今學者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真理,請舉出幾個古今中外的有關這個方面的例子

(八)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發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 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 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
【譯文】
我幼年時候,就喜好讀書,因為家裡貧寒,沒有辦法買到書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閱,親手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到時歸還。遇到天寒,硯台里結成堅冰,手指頭不能屈伸,(仍然堅持抄寫)一點也不敢偷懶。抄寫完,立刻送人家,從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別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所以能夠讀了許多書。
到了成年,更羨慕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又恐怕沒有大師、名人來開導自己,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先輩是德高望重的人,學生擠滿屋子,他說話態度從沒有流露一點客氣。我(畢恭畢敬地)站著侍候在先輩的左右,向他提出問題,詢問道理,彎著腰,側著耳朵專心地請教;有時遭到了斥責,態度越發恭敬,禮節越發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話;等待他高興了,就向他請教問題。所以我雖然很愚笨,還是得了知識,增長了見聞。
【閱讀訓練】
1.下面“以”的用法與另外三項不同的是( )
A. 無從致書以觀 B.計日以還 C.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D.俯身傾耳以請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②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3. 回答下列的問題。
①“余因得遍觀群書”的原因是什麼?
②“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的原因是什麼?
4. 這則短文讚揚了宋濂怎樣的精神?
答:

(九)師曠論學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晉平公問於師曠曰 ②臣安敢戲其君
③孰與昧行乎 ④何不炳燭乎
2. 文中師曠用了三個比喻,意在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答:

(十)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
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譯文】
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時與游酢侍立不去 頤既覺
2. 你從文中得到什麼啟發?
答:

(一一)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鄰居有燭而不(逮) ②衡乃與其(傭)作
③資給(以)書 ④(遂)成大學
2. 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譯文:
②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譯文:
3.與句中“資給以書”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戰 D.必以分人
4.出自這個故事的一個成語是 ,從字面上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現在用這個成語形容
(用四字短語作答)
鑿壁借光
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拼音】
záo bì jiè guāng
【釋義】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作者】
葛洪(284—364),字稚川,號抱朴子,東晉丹陽句容人,道教理論家, 其著作還有《抱朴子》、《神仙傳》等
【出處】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典故】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注釋】
匡衡:西漢經學家
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穿壁:在牆上打洞。穿:鑿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文不識:指文名不識。
與:給。
傭作:被僱傭勞作。
償:值,指報酬(回報)。
怪:感到奇怪。
遍:盡
資:借。
映:映照。
遂:於是,就。
大學:大學問家。
(結論)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員。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條件再艱苦並不能成為學習的障礙,缺乏條件可以創造條件,學習關鍵在於願意學習以及擁有頑強的意志。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而無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亮,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裡。怎么辦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後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

出自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學)。這個成語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鄰舍的燭光讀書。而現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
編輯詞條匡衡
【人物簡介】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承(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另一說為:山東省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匡王村)人。西漢經學家,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下引同),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在後幾年裡
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讚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元帝後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剷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元帝封其為安樂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被免為庶人。
【原文】
1.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 “ 願得主人書遍讀之。 ” 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典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
重點字詞解釋
①鄰居有燭而不逮 (到,及) ②資給以書 (借給)
③遂成大學 (大學問家) ④願意得主人書遍讀之 (希望)
2. 漢匡衡(人名)好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及(燭光透不過來)。衡因洞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有文氏者,家富多書,衡乃助其勞作而不求償。主任怪而問之,衡曰:“願得主任書遍讀之。”主人感其言,與之書,終成大學(大學問家)。
同義詞 借雞生蛋
近義詞 穿壁引光
[編輯本段]譯文
匡衡,字稚圭,勤奮學習卻沒有蠟燭。鄰居家有燭光卻穿不過來,匡衡就把牆壁鑿個洞引來了鄰家的燭光,用書映著光亮來讀。同縣人文不識家裡有很多書,匡衡被他家僱傭勞作,卻不要報酬。主人奇怪地問匡衡,匡衡說:“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書都通讀一遍。”主人驚訝,就借給匡衡書,後來他成了大學問家。
示例:一個說要用功,古時候曾有“囊螢照讀”的志士。(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
[編輯本段]典故: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啟示
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讚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用例】(元•喬吉《李太白匹配金錢記•第三折》):“枉了你窮九經三史諸子百家,不學上古賢人囊螢積雪,鑿壁偷光,則學亂作胡為。”
【注釋】
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穿壁:在牆上找洞。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文不識:姓文名不識。
與:幫助。
傭作:做僱工辛勤勞作。
償:值,指報酬(回報)。
怪:感到奇怪。
資:借。
大學:很大的學問。

(一二)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
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
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覆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所讀書必手鈔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湯數次 ④後名讀書之齋曰……
2.與“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義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風攣瘺癘 B.鈔已朗誦一過
C.情不能自已 D.扁鵲已逃秦
3.翻譯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譯文:
②後名讀書這齋曰“七錄”
譯文:
4.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②名之者誰
③不能名其一處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B.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也不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同 D.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相同
5. 張溥。之所以成為明末著名學者和文學家,從文中可以看出他 從小在學習上就
(填四字短語),苦練基本功,因而練出了過硬的功夫,可見“
”(用一句名言回答)

(一三)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使弈秋誨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繳而射之 ④為是其智弗若與
2.下列各句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A.夫戰,勇氣也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蓮,花之君子者也
3.翻譯:惟弈秋之為聽
譯文:
4.本文通過學弈這件小事,作者意圖在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答:

(一四)李生論善學者

【原文】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譯文】
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根據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支,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哪裡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你說得對。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離注音並釋義。
①吾悉能志之 音 義
②李生說之曰 音 義
③不應而還 音 義
④迨年事蹉跎 音 義
2.與“河曲智叟亡以應”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王生不說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見
3.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
譯句:
4.選出與“李生故尋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項( )
A.公問其故 B.廣故數言欲亡 C.故為之說 D.桓侯故使人問之
5.李生認為怎樣才是“善學者”?(用原文回答)
答:

(一五)問說《孟塗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譯文】
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鑽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願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許你還不能用於實踐,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你還不了解它的細微末節,那么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哪裡去推斷解決呢?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非學無以致疑 ②而或不達於事
③非問無以廣識 ④舍問,其奚決焉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與“好學而不勤問”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C.人不知而不慍 D.面山而居
3.翻譯:“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譯文:
4.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不超過10個字)
答:

(一六)教學相長(節選)《札記》

【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在( )中注音,在橫線上釋義。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學相長( )
③雖有至道( ) ④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
2. 翻譯句子。
①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譯文:
故曰:教學相長也
②譯文:
3.《教學相長》集中論述了 與 的關係問題,說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論述時先以“ ”作比繼而引入“
”,進而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 ”這個結論。

(一七)孫權勸學《資治通鑑》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藉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裡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穫。”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乾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多數哥為什麼這么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 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閱讀訓練】
1.選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項( )
A. 辭以軍中多務 B.以殘年餘力 C.或以為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兩個通假字,這兩個通假字是: 、
3. 翻譯句子,並寫出由此而出的一個成語。
“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譯文:
成語:
4. 本文通過記述孫權勸勉呂蒙努力致學的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答:

(一八)顏回好學《史記》

【原文】
回年 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
顏回二十九歲,頭髮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閱讀訓練】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發盡白,蚤死 ②今也則亡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①孔子哭之慟 ②門人益親
③弟子孰為好學 ④不貳過
3. 翻譯下面的句子。
“不遷怒,不貳過。”
譯文:
4. 顏回好學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一九)邴原泣學《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譯文】
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從書塾經過,(聽見書聲琅琅)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小孩子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凡是能夠學習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嶼地說:“你想讀書就來吧!”邴原進了學堂,學習異常努力。一個冬天,就讀熟了《孝經》和《論語》。
【閱讀訓練】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凡得學者 ②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③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譯句子。
①孤者易傷,貧者易感。
譯文:
②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
譯文: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
譯文:
3. 書塾中的老師值得我們敬佩的是
4. 我們應該向邴原學什麼?
答:

(二十)董遇“三餘”讀書《三國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采穭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閒習讀,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云:“苦渴無日。”
遇言:“當以‘三餘’。”
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譯文】
董遇,字季直。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主。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榷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著書本,一有空閒,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閒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閒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裡的空閒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閒時間。”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采穭負販 ②忘恩負義
③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④曹劌請見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項的是( )
A.性質訥而好學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 D.非死則徒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3.翻譯句子。
①苦渴無日
譯文:
②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
譯文:
4.你怎樣理解“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書百遍”。
答:

(二一)推敲《詩話總龜》

【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喔,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譯文】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裡。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覆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詠,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 的姿勢。(行人)看到賈島這個樣子都很驚訝。當時韓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閱讀訓練】
1.下面句中加點“之”字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A.退之立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悵恨久之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日於驢上得句雲…… ② 煉之未定
③觀者訝之 ④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
3. 這篇短文作者意在讚揚賈島什麼精神?
答:

(二二)勤訓《恆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不若彼者乎?
【譯文】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勞更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說:“一天的計畫決定於早晨,一年的計畫決定於春天,一生的計畫決定於勤勞。”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可是意義卻很深遠哪!
像大禹這樣的人,智慧、才能如此傑出,況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這樣的人,品德如此高尚,況且愛惜每一分的時間,又何況在才幹、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閱讀訓練】
1. 文中表明觀點的句子是
2. 與“且惜寸陰”中的“且”字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D.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3. 作者舉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麼?
答:

(二三)誡子書《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品德,靠靜來修身,靠儉來養德,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安靜焉,才能來源於學習,不學習無法擴展才能,沒有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有甩成就。享樂過度就不能掛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和時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時間一同消失了,象枯枝敗葉一樣凋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晚年守著破房子痛惜過去,還怎能來得及呢?
【閱讀訓練】
1.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 靜以修身
② 儉以養德
③ 非澹泊無以明志
④ 非寧靜無以致遠
2. 本文作者就哪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又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答:
3. 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麼?
答:
4. 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
答:

(二四)陶侃惜谷《晉書》

【原文】
陶侃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
【譯文】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遊覽,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乾什麼?”那人說:“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來,抽了一頓鞭子。陶侃愛護莊稼而執法嚴,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見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執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與“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B.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國懷鄉
3.翻譯:是以百姓勤於農植。
譯文:
4. 者對陶侃的態度如何?本文表現了陶侃的什麼特點?
答:

答案

(一)1.①書法②寫字③臨摹④有時 2.稍微不稱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厭倦。 3.本段文字讚揚了文明學習書法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
(二)1.①不,沒有②阻止 2.D 3.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4.有。是他那知錯能改,變驕傲為虛心的態度。
(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總是。③jǐ;供應。④Chán;說別人壞話 2.B 3.①有時夜裡疲憊睏倦,常常用冷水洗臉。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僅自足罷了。 4.①年少家貧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後因直言而遭讒降職。③刻苦自勵而心憂天下。 5.岳陽樓記,揭示主題。
(四)1.①擔心②等到③才④吟詠 2.D 3.C 4.韋編三絕
( 五)1.D 2.①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讀書 3.勤學苦練、專心致志 4.家長的善於教育,嚴格要求。
(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總是(常常)③入迷④安詳的樣子 2.C 3.C 4.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並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石。
(七)1.①降職遠調貶官②總是③光,光亮④這 2.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3.A 4.略
(八)1.C 2.①因此別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②等到他高興了,(我)就又向他請教問題。3.①他好學,家貧,買不起書,但他借書不失信於人;抄書不畏艱苦,從而得以遍觀群書。②為求得先達的指導,常常遠行百里之外,登門請教,不恥下問,因此他能“卒獲有所聞”。4.學習勤奮刻苦,尊師,求學誠心。
(九)1.①向②怎么;開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點燃蠟燭2.一個人要有活到才老學到老的精神。
(一0)1.離開 睡醒 2.楊時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學習。
(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給,資助④大學問 2.見譯文 3.D4.鑿壁借光;鑿開牆壁,借鄰居家的燈光(讀書勤學苦讀。
(一二)1.①鈔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見譯文 4.C5.一絲不苟 天才出自勤奮
(一三)1.①教誨②這樣③引,拉④聰明才智 2.只聽弈秋的教導 4.闡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收穫的道理。
(一四)1.①zhì;同“識”記 ②shuì;勸說 ③xuán;同“鏇”,轉身 ④cuō tuó光陰消逝 2.D. 3.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 4.C 5.要點:①學貴善思 ②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
(一五)1.①提出疑難 ②也許,或許 ③增加知識 ④判斷,解決 2.C. 3.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 4.好學尤當勤問
(一六)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進 ③雖,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道理。3.教;學;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教學相長。
(一七)1.C. 2.塗通“途”;邪通“耶”。 3.①讀書具分別炻日,就該重新另眼相看,大哥為什麼這么遲才改變算法呢! ②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4.說明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一個人不論事務有多繁忙,只要肯抓緊學習,就必定學有甩獲。
(一八)1.①蚤同早 ②亡同無 2.①哀痛到了極點 ②更 ③誰 ④過失,錯誤 3.(顏回)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4.不遷怒,不貳過。
(一九)1.①能夠 ②得到 ③白白地 ④只是 2.①狐兒容易悲哀,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 ②你如果立志讀書,我願意白教你,不收學費。 3.為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 4.學習他貧不喪志,立志求學的精神和他在學習上刻苦勤奮的精神。
(二0)1.①背 ②背棄,辜負 ③見同“現”④拜見 2.C 3.①苦於沒有時間 ②見譯文 4.這句話是為了啟發別人自學的積極性而說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們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用心思考,以達到“其義自見”的目的。
(二一)1.B 2.①想到②鍛鍊,此指反覆思考 ③驚訝 ④詳細 3.讚揚了賈島寫文章時在遣詞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二)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聖賢珍惜光陰的榜樣來鼓舞讀者,使讀者警醒。
(二三)1.①用恬靜來修身養性. ②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③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④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2.作者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強調的是一個“靜”字:修身須要靜,學習須要靜,獲得成就也取決於靜。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把“靜”與“躁”加心對比,增強了論述效果。 3.告誡兒子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無心明志,非寧靜無心致遠。
(二四)1.(1)拿(2)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 4.讚揚。本文表現了陶侃重視農耕、愛護農業生產和農民有較深的感情的特點。
7.蝜
柳宗元
選自《柳河東集》
蝜蝂傳》原文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昂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蝜蝂(fùbǎn)〕,一種擅長背負東西的小蟲。
〔困劇〕疲乏已極。困,疲乏。劇,很,非常。
〔因〕因而。
〔輒持取〕輒,總是。
〔苟〕如果。
〔又持取如故〕故,原來的樣子。
〔卒〕終於。
〔躓仆(zhìpū)〕跌倒。
〔去〕除去,拿掉。
〔負〕負擔,指小蟲身上背的東西。
〔好(hào)〕喜愛。
〔上高〕爬高。
(以)通“已”,已經。
《蝜蝂傳》(2)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嗜取者〕貪得無厭的人。嗜,貪,喜好。
〔貨〕錢財。
〔厚〕動詞,增加。
〔室〕家。
〔怠(dài)〕通“殆”,危險。
〔黜(chù)棄〕罷免不用。
〔遷徙〕這裡指貶斥放逐。
〔病〕辱。
〔不艾(y ì)〕不停止。艾,停止。
〔前之死亡〕前人因貪財而死的。
〔形〕形體。
〔魁然〕高大的樣子。
〔名人〕名字叫做“人”。
[編輯本段]
《蝜蝂傳》譯文
譯文:
蝜蝂是一種喜愛背東西的小蟲。爬行時遇到東西,總是抓取過來,抬起頭背著這些東西。東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勞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東西堆上去不會散落,終於被壓倒爬不起來。有的人可憐它,替它去掉背上的東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東西像原先一樣抓取過來背上。這種小蟲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肯停下來,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蝜蝂傳》(2)
現今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就撈一把,用來填滿他們的家產,不知道財貨已成為自己的負擔,還只怕財富積聚得不夠。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來的時候,有的被罷官,有的被貶往邊遠地區,也算吃了苦頭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們又不思悔改,天天想著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祿,而且變本加厲地貪取錢財,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訓。即使他們的外形看來龐大,他們的名字是人,可是見識卻和蝜蝂一樣,也太可悲了!
[編輯本段]
《蝜蝂傳》寫作特點
《蝜蝂傳》的兩個部分分別扣住蝜蝂和腐敗官吏各自特點展開議論。第一部分抓住蝜蝂善負物,喜爬高兩個特性;第二部分諷刺腐敗官僚的貪得無厭。兩部分相互對應,意理一貫,內在邏輯十分嚴密,將小蟲和官僚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簡練而精警。
[編輯本段]
杜畿傳
2008-11-24 21:13
杜畿傳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繼母苦之,以孝聞。舉孝廉,除漢中府丞。荀彧進之太祖,太祖以畿為司空司直。追拜畿為河東太守。
是時天下郡縣皆殘破,河東最先定。畿治之,崇寬惠,與民無為。民嘗辭訟,有相告者,畿親見為陳大義遣令諦思之,若意有所不盡,更來詣府。鄉邑父老自相責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從其教?”自是少有辭訟。班下屬縣,舉孝子、貞婦、順孫,復其徭役,隨時慰勉之。漸課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農,家家豐實。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於是冬月修戎講武,又開學官,親自執經教授,郡中化之。
(《三國志?魏書?卷十六》,有刪改)
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①少孤,繼母苦之 苦:使……苦之
②荀彧進之太祖 進:進諫
③若意有所不盡,更來詣府 詣:
④親自執經教授,郡中化之 化:開化
10.與文中“畿親見為陳大義”中“為”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4分)
A.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B.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C.行拂亂其所為
D.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
11.翻譯下面這個句子。(4分)
有君如此,奈何不從其教?
答:
12.下列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4分)
A.杜畿幼年時死了父親,因為孝順繼母被推舉為官員,後來又被太祖加封為太守。
B.在河東執政的時候,杜畿對老百姓實行寬鬆優惠的政策,對他們之間的訴訟曉以大義,讓他們儘量自己解決。
C.為了鼓勵百姓都勤於農業生產,杜畿命令增加屬縣裡所有孝子、貞婦、順孫的徭役。
D.杜畿認為社會安定、物質富足之後,就要讓老百姓習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質。
9.(4分,每個詞語解釋正確得1分)
①苦:讓(他)吃苦頭或者虐待(他)。
②進:推薦,舉薦。
③詣:到。
④化:教化。
10.(4分) D
11.(4分)
翻譯:有這樣好的官員,我們怎能不聽從他的教誨呢?
(前後兩個分句各2分,酌情給分)
12.(4分) C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