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虛寒

中交虛汗是引起感冒的一個原因,常見特徵上焦上火,下焦虛寒,怕冷。

基本信息

病因

本證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來,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脾陽虛衰,運化失權,故納少腹脹,大便稀溏;陽虛陰盛,寒從內升,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

臨床表現

為脘腹疼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喜熱飲,大便清稀,倦怠神疲,納食減少,或泛吐清涎,或浮腫,或婦女白帶量多而清稀,舌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弱。脾陽不足,不能溫煦脘腹四肢,則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寒得熱散,故疼痛得溫則減,且喜熱飲。脾陽不足,運化水谷精微及水濕作用減弱,水濕不化,清濁不分,故大便清稀,或浮腫,帶下增多。脾陽不足,胃陽亦虛,故納食減少,泛吐清涎。氣與陽同類,陽氣不足,則倦怠神疲。

辯證施治

中焦虛寒治宜溫補之。

常用方劑

1.黃連湯方
治中焦有寒,洞泄不利,或因霍亂後,瀉利無度,腹中虛痛。
方藥:黃連、黃柏、當歸、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熟各三兩)酸石。
2.人參湯方
治中焦虛寒,洞泄。
方藥:人參、當歸、甘草(炙)、黃芩、赤茯苓、乾薑(炮)。
3.消食丸方
治中焦虛寒,數年不能食。
方藥:小麥曲、乾薑(炮)、烏梅肉。
4.朴沉湯方
治中焦有寒,胃中逆冷泄利。
方藥: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五兩)、沉香、丁香、附子、高良姜。
5.醬湯方
治中焦有寒,陰凝胃口,噦噫不止。
方藥:醬、高良姜、蓽澄茄。
6.姜棗丸方
治中焦寒,進飲食,益脾元。
方藥:桂(去粗皮)、附子、乾薑(炮)、陳橘皮、人參、白茯苓。
7.通聖丸方
治中焦虛寒,瀉痢不止,臍腹疼痛。
方藥:乾薑(炮)、白礬、硫黃、桂(去粗皮)、肉豆蔻仁、附子、吳茱萸、縮砂仁、訶黎勒皮。
8.黃湯方
治中焦虛冷,目中急痛,耳鳴脛寒。
方藥:黃芩、防風、細辛、桂(去粗皮)、柏子仁、陳橘皮、人參、甘草、川芎、吳茱萸。
9.化痰丸方
治中焦有寒,痰逆不思飲食。
方藥:半夏、礬石。
10.溫白丸方
治中焦虛寒,痰積不散。
方藥:丹砂、白礬(研飛)、半夏、生薑、白朮、丁香。
11.半夏丁香丸方
治中焦寒痰。
方藥:半夏、白礬、丁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