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清代張之洞發表的《勸學篇》中關於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

提出

張之洞在1898年發表的《勸學篇》中把它系統化、理論化,使它成為中國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

背景

(1)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
(2)在如何維護清王朝統治上形成了洋務派與頑固派之分。

代表人物和主張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首的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含義

中國傳統的經史之學,這是一切學問的基礎,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後再學習西學中有用的東西,以補中學的不足。張之洞把中學的內容概括為經、史、子、集,尤其強調“明綱”,認為三綱五常是中學之本原,以此反對維新派的君主立憲。他把西學概括為西史、西藝、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並非西方政治,只不過是一些具體的政治設施,如學校制度、武備制度等等。

意義

19 世紀 70~80 年代,早期改良派曾提出 “ 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的口號,主要目的是鼓勵人們向西方學習,反對頑固守舊 。到了 19 世紀末 ,發生了尖銳激烈的舊學與新學、中學與西學之爭。守舊的封建頑固派堅決反對西學,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事物都採取仇視和排斥態度。而資產階級維新派則積極提倡西學,認為中國不但應當學習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更要效仿它們的議院制,改革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張之洞強調“ 中學為內學 ,西學為外學 ;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表面上是要“新舊兼學”,實際上是站在舊學、中學一邊,反對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倫理學說。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以此為指導思想,開始了洋務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