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大阪案例館

基本信息

案例名稱:環境先進城市·水都大阪的挑戰
城市:大阪府/大阪市
案例面積:646平方米
案例位置:E片區,案例聯合館4-1內

亮點

在入口處矗立有一幅長約30米,高3.2米,由形部一平創作的藝術作品《NEW WORLD》,將大阪的傳統與現代文化描繪得淋漓盡致。沿著“水廊”可看到水與光這一涼爽世界的表演。而水的跳躍音符,讓您頓時感覺心情舒暢。

最新動態

大阪世博會的最後一月
40年前,日本大阪世博會迎來了近6422萬人次的參觀者,創造了世博會歷史的最高紀錄,世博會期單日最高入場人次為835832人(9月5日),最低人次為163857人(3月16日),成為世博會歷史上成功的經典。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阪世博會舉行的最後一個月,參觀人數突然激增,相比前一個月1164.1萬的人流量增加了近550萬,最後一月的參觀人數同時也占了整個會期參觀人數的26.6%。近日,早報記者專訪了“日本世博泰斗”堺屋太一以及曾任日本大阪市政府廣報報導部(宣傳部)部長的仁田博昭,回憶大阪世博會的最後一個月的盛況以及大阪世博會組織者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大客流。
1970年3月15日,以“人類的進步與和諧”為主題的大阪世博會拉開帷幕。這是日本第一次舉辦世博會,也是亞洲國家首次舉辦世博會。曾參與大阪世博會籌辦工作的堺屋太一先生回憶,大阪世博會帶給日本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加速了日本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讓日本人看到了“世界”。
大阪世博會場地選址大阪市郊約15公里的千里山丘陵地帶,場地面積約330萬平方米。為了讓各地遊客都能方便地前往參觀,大阪乃至整個日本在建設新交通系統和重建現有系統方面做了許多努力。從市中心到博覽會之間建設了幾十公里鐵路,機場被擴大,東京至大阪的高速鐵路線也進行了改建。
大阪世博會建有116座不同類型的展館。許多展館和設施均借鑑了英國阿基格拉姆的新未來主義幻想。法國館像大型的高爾夫球、美國館像莫列頓呢鴨絨被、日本館像一組大鈴鼓、象牙海岸館則像是一支大象牙、瑞士館像一株巨大的水晶樹,澳大利亞館則好像一頭帶著乳酪和食品袋的恐龍。可以這么說,不管是日本的設計師還是參展國的設計師,都從展望未來城市的角度,廣泛運用鋼鐵、玻璃和新穎材料來強調現代建築趨勢。
當這些新奇的建築扎堆出現在大阪時,日本人都為之欣喜,每天進入會場的遊客絡繹不絕。“因為人多,一些遊客進園後也只能在展館外逛逛。即便如此,大家依舊樂此不疲!”在堺屋太一看來,“驚喜”是世博會最大的魅力。正是無處不在的“驚喜”吸引著遊客三番五次前往園區,最終創造了近6422萬人次的入園紀錄。
世博後半段客流激增
除了入園紀錄至今未被打破,1970年9月5日創造的83.6萬單日入園人數紀錄也依舊遙遙領先。堺屋太一介紹,暑期人流高峰事前就有預計。但9月5日已經開學,83.6萬人次的入園量實屬意料之外。不僅這一天,從9月5日到13日大阪世博會結束,其間每一天的入園人數都超過60萬。從仁田博昭提供的大阪世博會每月參觀人數的數據來看,大阪世博會後兩個月的人流量占了整個會期的四成。此外,最後一個月的入園人數達到1707.5萬,相比前一個月的1164.1萬人流量增加了近10%,同時也占了整個會期參觀人數的26.6%。
堺屋太一指出,對世博會來說,往往體現出這樣一個規律,即前半段時間只有整個會期的四分之一人流量,後半段則會達到四分之三。他解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有三個原因。
堺屋太一表示,世博會開始初期,人們普遍認為世博會會期將會延長,參觀的時間很多。所以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來園的人並不是很多。這也導致遊客在會前買的平日票都會積聚在最後幾個月才使用。然而,根據國際條約的規定,世博會會期不能超過6個月,無法延長。當然,天氣也是一大要素。從9月中旬開始,隨著天氣的逐漸轉涼,很多人都把出行選擇在了涼爽的時段。
此外,大阪世博會的魅力通過口口相傳,吸引了大阪以外地區的人們前來參觀。堺屋太一坦言,世博會前半程主要以大阪周圍的客流為主,大約到8月份之後東京、九州等較遠地區的人也紛紛趕來參觀。“當初舉辦大阪世博會,大家對此都不熟悉,都不知道能不能舉辦好。但隨著好評如潮,世博會的訊息傳到了九州,傳到了北海道,全國的人都想感受大阪世博會的魅力,所以就特意趕來了。”
他指出,上海世博會也是一樣,接下來的兩個月有可能出現人流高峰,最初可能是從長三角一帶來上海的遊客比較多,接下來會擴大到全國範圍,有很多人會千里迢迢趕來看世博。
暑期入園人數迅速攀升
仁田博昭表示,大阪世博會是在3月開始的,開幕之初遇到了少見的嚴寒天氣,遊客們都不願意趕來參觀世博會。之後隨著天氣的逐漸回暖,入園人數也慢慢增加。尤其是等到8月全國學校進入暑假時,入園人數就像火山爆發一般迅速攀升。在閉幕前的一個月里,從遠方專程趕來的遊客以及想要把預售票用掉的遊客疊加在了一起,每天都有超過50萬人次的遊客入園。
上海世博會舉辦至今,也在暑假期間迎來了近57萬的大客流。隨著暑期觀博熱潮減退,9月以來,入園參觀人數相對減少。9月1日至今,平均每天的參觀人數不到30萬。熱門展館的排隊時間也簡短不少。原本排隊時間接近8小時的展館,如今排3-4個小時就能進入參觀。相對7、8月的酷暑,9月的天氣更加涼爽,極端高溫天氣不再出現。
目前,上海世博會的參觀人數已經突破4800萬。據世博局票務中心提供的數據,截至8月29日,已經銷售、仍未使用的門票超過1800萬張。根據以往世博會經驗,世博會結束前一至兩月將出現客流激增的情況。照此推算,9月中下旬和10月可能出現持續大客流。綜合看來,9月上旬不失為“觀博好時機”。
世博會後“還綠於民”
大阪世博會會址占地面積達330萬平方米,世博會結束後,日本政府於1972年正式確定了“還綠於民”的方針,將世博會園區改造成萬博紀念公園。歷經8年的整修,萬博紀念公園正式建成。大阪世博會的標誌性建築太陽塔就位於公園正門口,前往公園參觀的人第一眼就會看到它。
據悉,世博會前大阪市內的綠色植物並不多,所以當初在規劃時就特意決定在大阪世博會後把園區修建為綠地公園,當時的一部分設施也隨之保留了下來,雖然經過40年的歲月,一些設施已經出現老化,無法迎合激變的時代,但寧靜的公園依舊向人們訴說著“人類的進步與和諧”。日本館形象代言人福原愛表示,大阪世博會時自己還未出生,但在大阪讀書時學校都會組織前往萬博紀念公園遊玩,在那裡,老師也會為學生介紹大阪世博會時的盛況。
此外,大阪世博會也是世博史上首次盈利的世博會。據相關資料顯示,大阪世博會“總事業費”為6502億日元,主要用於配套基礎建設,其中大阪世博園區建設費用為524億日元。而大阪世博會門票收入為350億日元,園區內的營業收入405億日元,這使得大阪世博會最後實現盈利155億日元。據悉,155億日元的盈利作為紀念基金被管理,其產生的利益的一部分作為扶助基金,用來支付紀念大阪世博會成功的相應活動的開銷。
針對上海世博會的後世博效應,仁田博昭表示,世博會絕不只是參觀者的專屬,而是全體上海市民的寶貴財產。所謂從軟體方面來規劃世博會場址,需要全體市民守護和繼承世博的心,至於如何去培養它?相關體制的構建才是必要的問題。
大阪世博會影響幾代人
大阪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加快了城市建設,也影響著幾代人的生活。堺屋太一表示,大阪世博會留下來的不僅僅是一些摸得著的實物和硬體,更是一種精神,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裡誕生的新科學、新藝術讓當時還是小朋友的日本人非常感興趣,也因此培養了一批人才,這才是最重要的。”
上海世博會大阪案例館館長永井隆裕回憶,大阪世博會召開時,他還只是一個初一的學生,但對世博會的熱情卻不輸給大人。他表示,當時世博會中最熱門的展品可能就是美國館的月亮石。為了能夠看到這個在1967年被美國“阿波羅11”號從月球帶回來的石頭,永井隆裕先在世博會開幕之初就在美國館外苦守3小時,最終得以一睹月亮石的真容。
同在世博會大阪館中工作的大野美保子則表示,大阪世博會時自己還是小學生,當時第一次與外國人打招呼,感到很不可思議。也是在那時,她立志學好英語,以後能夠到國外見識一番。
就在不久前,日本產業館拉拉隊團長嘉門達夫穿著“徽章服”走上JAL舞台,向參觀者展示他前後13次前往上海世博會收集到的417枚徽章。實際上,他對徽章的熱愛也要從大阪世博會時說起。他表示,大阪世博會時自己還只是個小學生,對於世博會中展示的高新技術無法深刻了解,但各式各樣的展館依舊讓他心生嚮往,也因此愛上參觀世博會的感覺。在他看來,上海世博會和大阪世博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現在的上海和當時的大阪很像,所有的一切看起來都很有活力。上海世博會很壯觀,也吸引了許多遊客前往,相信上海世博會也能影響到好幾代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