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俗

中國風俗

中國風俗大部分沿襲了數百至上千年。儘管歷史變遷、地域差異,但是,這些風俗在主要內容及形式上並無大的改變。本書精選了數十種民間風俗,其中包括節日之俗、婚禮之俗、二十四節氣之俗、服飾之俗、祭典之俗、集會之俗、女書和水書之俗等,盡顯古代中國的物質及精神生活面貌。

基本信息

中國風俗

中國風俗大部分沿襲了數百至上千年。儘管歷史變遷、地域差異,但是,這些風俗在主要內容及形式上並無大的改變。本書精選了數十種民間風俗,其中包括節日之俗、婚禮之俗、二十四節氣之俗、服飾之俗、祭典之俗、集會之俗、女書和水書之俗等,盡顯古代中國的物質及精神生活面貌。

內容簡介

中國地域廣袤,民族眾多,民俗事象可謂包羅萬象。民俗學領域早就對這些林林種種的民俗事象做了學科分類。《中國風俗》所要介紹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範疇下的中國民俗,在分類問題上,只是根據名錄中的部分民俗事象大致劃分,與民俗學界對民俗的既有分類略有不同。在表述風格上,熔學術性與可讀性於一爐。

中國各民族風俗

進藏旅遊時,需要了解一些藏族的風俗。

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拜佛,迎送賓客等等場合,通常都要獻哈達。哈達是一種生絲製品,長短不一,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會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獻客人時,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摻滿,最後再喝乾一滿杯。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會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懂得禮貌。

打招呼:與藏族人打招呼時,一般在其名字後面加一個"啦"字,以示尊稱,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其次,在飲食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等規矩。

西雙版納是中國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風俗禁忌大多與佛教有關,到西雙版納旅遊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遇上傣族民眾在祭祀寨神時,千萬別進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頭。進寺廟參觀一定要脫鞋。進了傣族民眾家,千萬不能窺看主人的臥室,也不能從或堂的三角架上跨過。

蒙古族熱情好客,講究禮貌。他們以蒙古包為中心的待客禮儀,主客之間都要有許多規矩,要分別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於門外西側;要“淺茶滿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邊界,要扶客人上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後方可返回包房。

人應在包房後下馬;勿手持馬鞭進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騎馬闖入羊群,不得追打獵犬和看家犬;不要稱讚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經允許不要進入包房;在包房內不要隨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將腿伸向西北方或爐灶,不要吐痰,不要從主人的衣帽、枕頭、被褥上跨過;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門欄;不要用煙竿、筷子、剪刀指別人的頭部;禮品要成雙,送接禮品用雙手,忌用單手,更忌左手接禮;告辭時從左側離開包房,出門後,不應馬上上馬或上車等。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

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肴,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

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獻哈達作為普遍而又尊貴的禮節。敬獻動作因客人身分而異:

對尊者,長輩,要舉雙手過頂;

對平輩,只要雙手送到對方手上;

對晚輩則系在他們頸上。

獻哈達都必須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來訪主人要在門外迎接,對尊、長者要脫帽彎腰45度,見平輩稍微低下就可;敬獻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習俗,客人不可拒絕,喝三杯之間還有許多細微的講究;送客要讓客人走在前,為客人牽馬備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觸摸佛像、佛供、經書、鐘鼓、活佛身軀和佛徒佩帶的佛珠,因為都是聖物;男坐左邊,女坐右邊,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產婦,不得進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獻哈達作為普遍而又尊貴的禮節。敬獻動作因客人身分而異:

對尊者,長輩,要舉雙手過頂;

對平輩,只要雙手送到對方手上;

對晚輩則系在他們頸上。

獻哈達都必須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來訪主人要在門外迎接,對尊、長者要脫帽彎腰45度,見平輩稍微低下就可;敬獻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習俗,客人不可拒絕,喝三杯之間還有許多細微的講究;送客要讓客人走在前,為客人牽馬備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觸摸佛像、佛供、經書、鐘鼓、活佛身軀和佛徒佩帶的佛珠,因為都是聖物;男坐左邊,女坐右邊,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產婦,不得進入。

維吾爾族待人接物很講禮貌。路遇長者或賓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傾斜30度;來客,全家出迎,爾後女主人托盤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飯或到別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種雙手摸臉的祝福)。

維吾爾族的飲食禁忌與伊斯蘭教相同。他們忌用單手接送禮物;忌穿短褲、短小衣物外出;睡覺時禁頭動腳西,禁四肢平伸仰臥。做客時洗手不可將濕手亂甩;不能在長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飯不要用手亂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殘物不要亂扔;用餐時不要從餐布或主人面前跨過;不要當著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鮮族有熱情待客、尊老愛幼的傳統。客人進門前,要先乾咳一聲,或以“在家嗎?”向主人示問;脫鞋進門,進門上炕;對長者起立讓坐,為長者讓路;讓客人吃飽吃好;客人吃飽,湯匙應放在桌上,或放在湯碗內;請可、客吃飯,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離席;對稀客、貴客要以酒相待;節日飲食要與鄰居分享。

朝鮮族家庭禮節嚴格,講究父慈子孝,晚輩敬重長輩。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單獨設席;晚輩要待長者用餐後方可舉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菸,如無法迴避也要轉身而飲;對六十歲的老人,全家要舉行慶花甲儀式,跪拜敬酒祝壽。

朝鮮族的禁忌有:嚴禁同宗、表親通婚;不喜食羊、鴨、鵝及油膩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湯,但婚喪及佳節時禁止殺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種傳統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內參觀或想體驗當地民俗而住進船形屋,記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風俗。

在船形屋內有禁忌:不得戴草笠進屋,不得在屋內吹口哨,不得在屋內扛鋤頭……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據說是屋場“多陰”“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間,天葬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喪葬形式。對於天葬,民間有許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觀看。

天葬令旅遊者充滿肅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驅使,想見識一番為人之常情,但旅遊者應充分認識到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場觀看天葬

作者簡介

楊秀,女,1970年生。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藝術人類學會理事。從事民俗學專業研究十多年,發表學才論文10餘篇,與人合著兩本。

圖書目錄

總序

序言生在俗中

第一章節日之俗

第一節三大傳統節日

0

第二節少數民族節日

中國風俗圖書

中國風俗圖書

第二章二十四節氣之俗

第一節春季之節氣

第二節夏季之節氣

第三節秋季之節氣

第四節冬季之節氣

第三章婚禮之俗

第一節鄂爾多斯婚禮

第二節土族婚禮

第三節撒拉族婚禮

第四章服飾之俗

第一節惠安女服飾

第二節苗族服飾

第三節回族服飾

第五章祭典之俗

第一節黃帝陵祭典

第二節成吉思汗祭典

第三節媽祖祭典

第六章集會之俗

第一節燈會習俗

第二節馬街書會習俗

第三節壯族歌圩習俗

中國風俗圖書

中國風俗圖書

第七章女書和水書之俗

第一節女書習俗

第二節水書習俗

後記

附錄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風俗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民間風俗

中國各民族風俗

藏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系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隻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裡吹一圈,然後呷上一口,並說些稱讚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底一定要留點漂著油酥花的茶底。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認為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2.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奉伊斯蘭教。維吾爾人非常重視禮貌,接待見面,習慣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體前傾30度或握手,並連聲說:“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雙腿直伸,腳底朝人;院落的大門禁忌朝西開,忌諱睡覺時頭朝東腳朝西,所以在給他們分配房間、安放臥具和枕頭時,特別要注意。忌隨便走近灶台、水缸等。講究衛生,經常在自來水龍頭下直接沖洗手、臉。到維爾吾族家裡做客,進門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壺給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洗3次。習慣一人專用茶杯,住宿期間也不換。當第一次給茶杯的時候,要當著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後再用。在屋裡就坐的時候,要跪坐,忌雙腿直伸、腳朝人。吃完飯有長者領著做“都瓦”的時候,忌東張西望或站起。在飲食方面,喜歡喝奶茶、吃饢,喜歡吃拉麵和包子以及“燉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鍋貼”。烤羊肉串是這個民族最出名的風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諱吃豬肉、狗肉、騾肉、鴿子。衣忌短小,上衣一般過膝,褲腳到腳面,最忌戶外穿著短褲。肉孜節、古爾幫節是傳統的盛大節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歡戴著四楞小花帽。他們最喜歡的體育技藝是高空走大繩。3.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信仰喇嘛教,牧民愛穿滾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著鼻煙壺,腳穿皮靴,多住蒙古包。蒙古族傳統禮節,主要有獻哈達、遞鼻煙壺、裝煙和請安等,當然現在還有鞠躬禮和握手禮。獻哈達的禮節和藏族一樣。蒙古族牧民十分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總是立在門外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後,主人按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敬獻上奶茶和美酒,並把哈達托著獻給客人。當接過主人的奶酒,最得體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彈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隨後把酒一飲而盡。如果客人不會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招待來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貴客,主人會設全羊席來款待你,表示主人對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味以及雞鴨的內臟和肥肉。送客的時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邊界。路過蒙古包的時候,要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群。進蒙古包前,要把馬鞭子放在門外,否則,會被視為對主人的不敬。進門要從左邊進,入包後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邊;離包的時候要走原來的路線。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馬上車,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後,再上馬上車。如果蒙古包前左側縛著一條繩子,繩子的一頭埋在地下,說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節目,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辦,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民眾性的盛大集會。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較重要的節日(大年就是春節,小年在臘月二十三)。4.回族回族約有1/3人口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其餘散居在全國各地。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回族人尊敬長者,禁止居室裡面忌放豬皮、豬鬃等製品。回族非常注意並尊重別人的自尊感,顧全別人面子,不喊外號。“阿訇”是清真寺教務主持,非常受穆斯林和回族人的尊敬。在接待工作中,如果他們在祈禱,不能被打擾。忌用左手遞送物品。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在飲食方面,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菸、喝酒,禁止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忌的東西作比喻(比如不能說某某東西像血一樣紅)等,甚至在談話中也忌帶“豬”字或同音字;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在社會行為等方面,禁止在背後誹謗別人和議論他人短處,禁止放高利貸,玩賭等。一般實行族內通婚,但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結婚。茶葉和紅糖是回族人的節日佳品。5.壯族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雲南、廣東,貴州三省。壯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樹、高山、土地。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著“天地親師”的神位。有的還信奉佛教。壯歌久負盛名,定期舉辦對歌賽歌的“歌圩”盛會;壯族刺繡、竹芒編以及“乾欄”建築藝術等名揚遠近。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讓座遞煙,雙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聲講話,進出要從客人身後繞行。和客人共餐,要兩腿落地,和肩同寬,不能蹺二郎腿。飲食以大米、玉米、薯類等為主食。認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普遍喜歡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顯得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龍州等地的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有些地方檳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不愛吃胡羅卜、西紅柿、芹菜等。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乾媽。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6.滿族滿族人大部分聚居在東北三省,以遼寧省最多。滿族非常重禮節。平時見面都要行請安禮;如果遇到長輩,要請安後才能說話,以示尊敬。最隆重的禮節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一般親友相見,不分男女都行這個禮,表示親昵。家裡一般都有“萬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貴,用來供奉祖宗,不能隨意去坐。掛旗也是滿族盛行的一種風俗。旗也叫門箋、窗箋。春節時每家都要在門楣上、窗戶上貼上掛旗,有的還貼上對聯,增加節日氣氛。滿族以稻米麵粉為主食,肉食以豬肉為主,常用白煮的方法烹製,如滿族名菜“白肉血腸”。冬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常以醃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過節的時候吃“艾吉格悖”(餃子),農曆除夕時,要吃手扒肉等。他們還保留了餑餑、湯子、薩其瑪等有民族特殊風味的食品。滿族接待客人,不避內眷,家庭女性成員都可參加對客人的敬酒等活動。給客人上菜必須成雙成對,客人一旦接受婦女的敬酒,就必須喝乾,否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滿族最突出的禁忌是不準殺狗,禁吃狗肉,禁穿戴帶有狗皮的衣帽。滿族信仰薩滿教。祭天,祭神,祭祖先時,以豬和豬頭為祭品。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以接受,就可以宰殺了,俗稱“領牲”。7.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多聚居于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他們在服飾妝扮、生活起居、文體活動等方面都獨具特色。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假日和喜慶日,朝鮮族民眾就會載歌載舞,歡騰雀躍。不論男女老少,不僅都能唱會跳,而且還都十分酷愛傳統體育活動。老人在家庭和社會上處處受到尊敬,兒孫晚輩都以照顧體貼祖輩為榮。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吸菸;吸菸時,年輕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則便被認為是一種不敬的行為;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長者恭敬地說明理由;途中遇有長者迎面走來,年輕人應恭敬地站立路旁問安並讓路;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喜歡食米飯,擅長做米飯,用水、用火都十分講究。各種用大米麵做成的片糕、散狀糕、發糕、打糕、冷麵等也是朝鮮族的日常主食。鹹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餚。朝鮮族泡菜做工精細,享有盛譽。有吃狗肉的習俗。常用一種叫“麻格里”的家釀米酒來招待客人。餐桌上,匙箸、飯湯的擺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應擺在用餐者的右側,飯擺在桌面的左側,湯碗擺在右側,帶湯的菜餚擺在近處,不帶湯的菜餚擺在其次的位置上,調味品擺在中心等。婚喪、佳節期間不殺狗、不食狗肉。8.其他民族的習俗忌諱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過年三天內禁忌新鮮蔬菜進屋,否則對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婦女忌食難產而死的家畜之肉;禁過年七天內推磨,不然會使家境貧困;忌用餐後把湯匙扣於碗盆的邊沿上,因這是給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諱女人跨過男人的衣物,更不能從男子身上,頭上跨過。忌諱女客上樓。忌諱婦女送自己的首飾、衣物給別人,否則會影響生育和孩子的順利成長。傣族的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佤族的禁忌: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裡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桿,說明家裡有病人,忌外人進入。女性不準隨便亂抓男性的頭髮,男性不能觸女性的腳;忌諱別人摸自己的頭和耳朵。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時候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肝、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忌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哈薩克族的禁忌:年輕人不準當著老人的面喝酒,不準用手亂摸食物;絕對不準跨越或踏過餐布,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忌諱別人當面讚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瑤家的禁忌: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瑤族祭神,忌用狗、蛇、貓、蛙肉。羌族的禁忌: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布依族的禁忌: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觸動神龕和供桌,火塘邊的三腳架忌諱踩踏。布依族習慣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應喝一點。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禮必須送雙數。高山族的禁忌: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並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編輯推薦

風俗及歷史產物,鄉間習俗,皆有淵源;一事一物,俱關文化。故能知古今風俗,即為知中國一切。中國人願否知中國,將以此書之風行如何觀其湍矣。

——張熾章(字季鸞,《大公報》總編輯)

中國地大物博,固焉然而其言語殊,其禮俗殊,其歷史殊,以至於信仰好惡,無一不各存其真、各著其性。合之一國,分之什伯仟萬國而不止也。不同者如是,而欲昧然心同之,其指逆民性不甚多耶。夫居不得不同之勢,有此不可盡同之民,則經營締造之先,宜必有周知四方之人。吾老友朴安之為是書,其亦有見於斯乎?朴安篤厚長者,其所成書,質樸有益於世,如其為人。

——葉楚傖(南社詩人、《民國日報》總編輯)

我國素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足見我國風俗民情之博雜;士大夫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之抱負,足見民情風俗乃國家之大事。數千年來,文人墨客、方士雜家所言我國風俗民情者,廣見於詩詞歌賦、傳記小說、方誌談趣之中,然俱雪泥鴻爪,甚為難求。

有鑒於此,我國近代民俗研究大家的胡樸安先生窮數十年之功,廣為搜羅有關民間風俗的典籍雜誌,把散見於浩繁卷帙中有關風俗民情的資料加以摘鈔董理,匯集成冊。既可免除人們翻閱求索之勞;也有助於對我國民俗風情進行整體、系統地了解研究。

本書上編鈔自近代報刊、雜著,下編摘自歷代史志、筆記。全書由近代溯及古往,而以近為主,對我國歷代以來的各省、府、縣及各民族風俗民情進行梳理,並對其由來和演變加以探討研究。尤其是上編,兼收並蓄,搜羅宏豐,對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及變易甚有真見解,且富有興味,對人們了解和研究中國近代社會將大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所采詩詞歌賦甚為繁富,且多為關乎民情風俗和風月情性者。因其少關“家國大義”,而少見於一般詩歌典籍。然其一吟一詠,皆關真情真性和民間疾苦,動人心魄者,不知凡幾。古典詩詞愛好者,閱後當有所發見。

媒體推薦

風俗及歷史產物,鄉間習俗,皆有淵源;一事一物,俱關文化。故能知古今風俗,即為知中國一切。中國人願否知中國,將以此書之風行如何觀其湍矣。

——張熾章(字季鸞,《大公報》總編輯)

中國地大物博,固焉然而其言語殊,其禮俗殊,其歷史殊,以至於信仰好惡,無一不各存其真、各著其性。合之一國,分之什伯仟萬國而不止也。不同者如是,而欲昧然心同之,其指逆民性不甚多耶。夫居不得不同之勢,有此不可盡同之民,則經營締造之先,宜必有周知四方之人。吾老友朴安之為是書,其亦有見於斯乎?朴安篤厚長者,其所成書,質樸有益於世,如其為人。

——葉楚傖(南社詩人、《民國日報》總編輯)

序言

中國風俗,古無專書,惟方誌中略有所載。其他散見於古今人筆記者。亦時有之。顧其書卷帙繁多,非人人所能盡致,亦非人人所能盡讀。是以留心風俗者,每苦無從考證。猶憶民國四年之間,余長福建,巡視閩海各縣。朴安與偕,載書盈捆,而目所接觸,發書求之,則十不獲四五,蓋風俗無專書,是以用力多而所得少也。余嘗語朴安曰:省府州縣誌中之風俗,雖不可盡信,然苟匯聚為一編,益之以筆記中所載.或足為研究風俗者之一助。吾子好讀書,盍於治事之餘,一事搜輯乎,然是時庶政綦繁。朴安多所匡助,著作之事,忽忽不暇,五年余長交通,朴安相從來京,亦未遑著作也。迨六年余解職居津,朴安回滬,供職於路局,位卑事簡,顧朴安樂之。若深幸得此寬閒之業,可從事於著作。十年余長安徽,聞命之日,即寓書相招。朴安則正從事於著作,而有遲遲吾行之意,余亦不甚相強。十二年,余解職來滬,與朴安握手,知此五六年中,朴安所著之書,不下十數種,而《中華全國風俗志》(今改名為《中國風俗》,下同,後不贅述。——編者注),適於是告成。全書分為上下二編,上編十卷,採錄方誌中所載之風俗;下編十卷,採錄筆記及雜誌與日報中所載之風俗。一如余曾所語朴安之例,朴安持之問序於余,余故不辭而述其緣由如此。

後記

2007年夏,承蒙劉錫誠先生邀約,我有幸加入他主編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文藏典叢書》作者隊伍,撰寫其中的《中國風俗》一書。

中國地域廣袤,民族眾多,民俗事象可謂包羅萬象。民俗學領域早就對這些林林種種的民俗事象做了學科分類。本書所要介紹的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範疇下的中國民俗,在分類問題上,只是根據名錄中的部分民俗事象大致劃分,與民俗學界對民俗的既有分類略有不同。

在表述風格上,為踐行主編熔學術性與可讀性於一爐的要求,我力求能夠準確傳達知識,同時又嘗試著將民間文學中一些風趣且朗朗上口的歌謠、順口溜、謎語等作品穿插其中,以期增強可讀性。蒐集、整理資料直至寫作,無疑會有些辛苦,這本在預料之中;真正讓我犯難的是那些看似順口能溜出來的順口溜之類作品,常常是寫作思路都理清了,就等著找一個契合的歌謠等短小作品來開篇,卻偏偏被這“短小”給卡住!茅塞久不開!於是放下寫作這一念,閉目回顧看過聽過或小時候念叨過的兒歌,一一過濾,多於心中默讀,偶爾也念念有聲。還會順帶著想起與兒歌相伴的童年遊戲!這樣的回想當然開心!山重水複一番後,總能選中一則,進入寫作狀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