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營利評論第一卷

中國非營利評論第一卷

《中國非營利評論第一卷》, 作者是王名,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07年12月1日出版,本書是清華大學NGO研究所主辦的刊物,主要探討現階段中國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現實和理論問題。

基本信息

作者王名主編
ISBN:10位[7802309352]13位[9787802309357]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1
定價:¥35.00元

內容提要

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及與之相應的中國非營利研究走向繁榮的這十餘年,正值中國社會轉型跨度最大的時期,市場體系從無到有,政府職能全面調整,各種社會關係深刻變化,社會矛盾複雜交織,社會倫理和價值觀也備受洗鍊。中國的非營利組織玉成於斯,必然帶有深刻的時代與歷史雙重烙印,形成難於滌清的中國特色。也正因此,中國的非營利組織乃承載著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重任。非營利,英文叫NonProfit,倡導在市場經濟中的利他主義、志願精神、公益或互益的社會服務。在中國的現今語境下,非營利不僅代表著市場失靈條件下的經濟利益,代表著政府失靈條件下的公共利益,而且也代表著在社會轉型條件下更加廣泛的社會利益和社會價值,這裡不僅包含千千萬萬由公民自發成立的草根組織,也有以各種不同利益集團或社會群體為核心組成的社群組織,有服務於城鄉特定空間範圍的社區組織,還有大批有黨政背景的社團、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有人民團體、事業單位等舊體制下面臨改革的各種社會服務機構等等,中國的非營利組織由此構成一個極為龐大、複雜、易變和充滿多重性的體系。在相當程度上,這個由各種非營利組織所構成的社會體系的改革、完善與建設的要求,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面臨的任務是高度吻合的。可以說,由各種非營利組織所構成的社會體系,與由各類企業構成的市場體系,以及由各級黨政機關所構成的國家體系,共同組成三位一體的現代中國社會,它們矛盾統一、相映成輝,推動著中國社會在轉型中成長進步。

編輯推薦

本書是清華大學NGO研究所主辦的刊物,主要探討現階段中國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現實和理論問題。書稿設定了論文、案例、書評和隨筆四個欄目。希圖集攜世界NGO領域著名學者,為中國公民社會的形成貢獻智慧。本書適用於公共管理、非營利組織研究人員和工作人員,民政官員,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

目錄

論文
兩種社會建構:中國共產黨與非政府組織
中國公民參與的非政府組織途徑分析
轉型國家的公民社會:中國的社團
中國城市社區的公民社會建設:一條新路徑的考察
中國非政府部門的價值與比較分析
中國非政府組織發展的制度分析
社會企業組織在台灣地區的發展
案例
NGO組織網路的成員參與和權力分配的結構分析——以“反對家庭暴力網路”為例
中國政府議程設定模式的變遷——“怒江事件”官窺
草根NGO的“公募”之路——以“農家女文化發展中心”為例
書評
歷史地域語境、發展空間與亞洲NGO——讀《亞洲的國家與NGO:15國比較研究》
“公民社會”話語侵擾下農村民間組織研究定位的困境——以《關係與信任:中國鄉村民間組織實證研究》為例
隨筆
NPO管理的生命在於改革——評日本NPO法律制度及其革新
理念的轉換和制度的創新——評析《基金會管理條例》
稿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