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霜霉

中國霜霉

中國霜霉。真菌。葉面病斑不規則形,初淡綠色,後黃褐色;霉層灰白色,疏生於葉背。分布在中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中國霜霉中國霜霉
葉面病斑不規則形,初淡綠色,後黃褐色;霉層灰白色,疏生於葉背。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枝或多枝,無色,374-396μm×10.8μm,主軸占全長的2/3,基部不膨大,上部叉狀分枝5-6次,末枝稍彎,枝端尖細。孢子囊橢圓形,無乳突,淡黃色,25-36μm×16-18μm,長寬比值為1.6-2.0。卵孢子球形,淡黃褐色,直徑30-40μm,壁厚2-2.5μm,壁面有瘤突。

中國分布

卷莖蓼PolygonumconvolvulusL.:甘肅康樂(HMNAU-DM-336,-337),蘭州(-DM-338)。
 

世界分布

中國。

討論

據Gaumann(1919)早年報導,寄生於蓼屬Polygonum植物的霜霉屬僅有PeronosporapolygoniThumenexA.Fischer一種,寄生在扁蓄P.aviculareL.、卷莖蓼P.convolvulusL.、蔭地蓼P.dumetorumL.和珠芽蓼P.viviparumL.上。後經Gustavsson(1959)比較了寄生於扁蓄以及卷莖蓼上的此菌孢子囊的大小,認為兩者寬度的變異雖小,但長度的變異則很大。而且寄生於扁蓄的霜霉孢子囊的形狀變異尤大。Gustavsson因此將P.polygoni區分為兩個分類單位,即以寄生於扁蓄的仍稱為P.polygoni,而將寄生於卷莖蓼的稱為P.polygoni-convolvuliGustavsson。然而據Gustavsson(1959)的比較數據,兩者的區別並不顯著,很難令人信服,何況只取孢子囊作比較。而且Fischer(1892)、Gaumann(19l9)和Gustavsson(1959)都未發現此菌的卵孢子,而卵孢子的形態有時對分類的正確性大有關係。所以Gustavsson建立新種P.polygoni-convolvuli時,就須商榷的。幸而Novotelnova&Pystina(1985)報導了寄生扁蓄的P.polygoni的卵孢子為球形、黃褐色、直徑35-55μm,外壁平滑的事實,而今唐德志(1985)又發現寄生於卷莖蓼的霜霉具有外壁生瘤突的卵孢子,據此將此菌作為新種,命名為中國霜霉P.sineisisTang,當無疑義。
1983年唐德志鑑定PeronosporasinensisTang過程中,筆者協助研究,鑒於發現了此菌卵孢子外壁具瘤突的性狀是很重要的分類依據,乃查考所有寄生於蓼科植物的霜霉屬菌已知種的卵孢子形態。當時尚未見Novotelnova&Pystina(1985)的著作,還不知道寄生扁蓄的P.polygoniThumenexA.Fischer的卵孢子外壁也是平滑的,截然不同於寄生卷莖蓼的霜黴菌。我們只能對照其他蓼科植物上的幾種有卵孢子記錄的霜霉作比較,即P.fagopyriElenev(=P.ducometiiSiemaszko&Jankowska)和P.americanaGaumann的卵孢子外壁均平滑,與寄生於卷莖蓼的霜霉不同,據此而建立本種。至於這類霜霉的霉層色澤呈灰白色或灰紫色,與標本採集時的菌齡有關;其孢囊梗長度和孢子囊形狀大小,都易受寄主、氣候等環境條件影響而發生變異,不一定能作為分類主要標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