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科學院

中國軍事科學院

中國軍事科學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關於軍事理論的高級研究機構,全軍軍事學術研究的中心和計畫、協調機構。它成立於1958年3月15日,開國元勛、德高望重的著名軍事家葉劍英元帥出任第一任院長兼政治委員。

中國軍事科學院 中國軍事科學院

中國軍事科學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關於軍事理論的高級研究機構,全軍軍事學術研究的中心和計畫、協調機構。直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設有戰爭理論、戰略、戰役、戰術、軍制、軍事歷史、外國軍事學術、軍事辭書、軍事運籌分析、軍隊政治工作等研究部門和組織計畫、政治工作、院務工作機關。軍事科學院於1958年3月15日正式成立。葉劍英任第一任院長兼政治委員。

簡介

在中國加快軍事現代化、加強透明化的進程中,軍事科學院坐落在北京頤和園和玉泉山之間,將星閃耀,高級軍官雲集,卻又不乏文人墨客所特有的儒雅風采。
軍事科學院應當說是中國最安全的地方之一。在文化大革命的歲月,造反呼聲甚至到了中南海,高音喇叭吵得周恩來總理無法入眠,一向任勞任怨的周總理也忍不住說,文化大革命讓我少活十年。但在風景秀美的西山腳下的軍事科學院基本保持平靜安寧。
因此,在1976年2月2日,中央發出“一號檔案”宣布葉劍英“身體原因”不再主持中央軍委的工作之後,就一直住在那裡。9個月之後,葉劍英同華國鋒、汪東興等人也是在那裡,更具體地說軍事科學院2號樓構思、籌劃了粉碎“四人幫”的鬥爭。
如果說國防大學是培養將軍的學府,軍事科學院則是有實戰經驗的將帥總結過去、研究未來戰略戰術的地方。

歷史

它成立於1958年3月15日,開國元勛、德高望重的著名軍事家葉劍英元帥出任第一任院長兼政治委員。從成立的那一天起,軍事科學院就與許多高級將領結下了不解之緣。除葉劍英元帥外,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的10大將中的粟裕大將和王樹聲大將,57位上將中的宋時輪、彭紹輝、王新亭、楊至成、鍾期光、肖華、鄧華、劉震8位上將等一批高級將領先後調任軍事科學院。
由於軍事研究不同於其他研究,必須有實戰經驗,而在當時有實戰經驗研究員恰恰有個文化不足的問題,茶壺煮餃子倒不出來。因此,北大語言學家王力教授前往講課時,就連擔任副院長的粟裕也坐在下邊當國小生。
軍事科學院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圍繞軍事戰略方針調整、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新世紀新階段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等重大問題,先後向中央軍委呈送了一系列研究報告和信息資料,為軍委、總部決策提供了重要的諮詢建議和有力的理論支撐。
軍事科學院肩負著為國防建設、軍隊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服務的光榮使命,承擔著協調全軍軍事科研工作的重要職責,50年來,軍事科學院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關懷和領導下,在科研人員和官兵團結奮鬥、不懈努力下,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深入開展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研究,大力加強國防建設、軍隊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系統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先後完成了2300餘項軍事科研課題,其中20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全國全軍性獎勵,成為中國重要的軍事思想庫。

基本任務

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和作戰經驗,中國歷代的、外國的軍事理論和經驗,探索現代條件下武裝力量建設和人民戰爭的規律,為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反侵略戰爭服務

機構建設

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

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注重開展政治工作研究,是我軍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也是政治工作不斷發展進步的重要保證。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和軍隊使命任務的拓展,對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成立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承擔計畫協調全軍政治工作研究的責任,對於適應思想政治領域新形勢、加強軍隊政治工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中心是在中央軍委和總部領導直接關懷下成立的,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軍隊政治工作研究的一項重要舉措。研究中心在現有軍事科研工作的框架機制內,承擔計畫協調全軍政治工作研究的責任。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由該院政治工作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和從軍內外聘請的特邀高級研究員、兼職研究員組成。

軍事科學院院長劉成軍、政委劉源為研究中心成立揭牌。研究中心為首批46位特邀高級研究員頒發了聘書。

總政治部、駐京各大單位、軍委辦公廳和中央機關有關部門負責人,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劉繼賢王兆海,副政委年福純,國防大學副校長任海泉以及軍地專家學者100多人出席成立大會。

突出貢獻

構建我軍軍事法規體系

在軍科院史館展廳,陳列著一份經葉劍英元帥當年批改的作戰條令文稿。
新中國建立初期,軍隊沒有自己的戰鬥條令和管理法規,部隊訓練和院校教學所採用的各種作戰條令,均是從前蘇軍翻譯過來的。正在籌劃建設正規化人民軍隊的毛澤東主席對1958年創建的軍事科學院明確指示:“我們要集中一批有豐富戰鬥經驗的同志,搞出自己的戰鬥條令來。”從而開啟了我軍自主編修作戰條令的歷程。
為落實毛主席的重要指示,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委葉劍英元帥提出了“統一規劃、全軍動手”科研方法,要求高級將領撰寫作戰體會,總結我軍作戰經驗。同時選調一批有豐富戰鬥經驗的部隊師團領導當研究員編寫條令。他與粟裕王樹聲大將,宋時輪、彭紹輝、楊至誠王新亭、鍾期光等老一輩革命家和軍事家親自動手,一起研究編寫條令的指導思想、條令體系和結構安排,親自組織全軍會議,分工編寫和綜合匯稿,進行審查和修改定稿工作。經過幾代科研人員的努力,編寫出《合成軍隊戰鬥條令概則》、《合成軍隊步兵戰鬥條令》、《合成軍隊軍師戰鬥條令》、《合成軍隊團營戰鬥條令》等既符合未來戰爭的實際情況、又適應我軍實際需要的作戰條令,成為我軍作戰法規建設的第一塊基石。
然而,條令條例的編修始終以我軍軍事戰略的發展,特別是軍事戰略方針的調整、充實為依據。新軍事戰略方針確定之時,也是作戰條令展開編修之日。軍事科學院以打贏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為總題目,努力探討未來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探討作戰指導和作戰方法問題,及時研究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局部戰爭條件下、信息化局部戰爭條件下我軍作戰特點和規律,創造性地回答、解決並提出了“三打”、“三防”,“整體作戰、重點打擊”,“整體契約、縱深立體、重點打擊”等戰役戰鬥指導思想、基本戰法等,先後完成了一系列研究報告,推出了《聯合戰役綱要》、《陸軍戰役綱要》、《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時政治工作綱要》等法規性著作,豐富和發展了我軍作戰理論體系。同時,編修了《內務條令》、《紀律條令》等法規。50年春華秋實,軍科人編修完成了幾代戰鬥條令和管理條例法規任務,為加強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提供了規範的標準和依據。

提供科學軍事指導理論

50年間,軍事科學院始終牢牢把握軍事科學發展方向,把馬列主義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研究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不斷開展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研究。傾注幾代科研人員心血的《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列寧軍事文集》《史達林軍事文集》《毛澤東軍事文選》、《毛澤東軍事文集》、《鄧小平論國防和軍隊建設》、《鄧小平軍事文選》等一批經典著作,以及《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鄧小平新時期軍事理論研究》、《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和《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研究》等一批系統研究革命領袖軍事理論的著作,相繼問世。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軍科人率先組成數個課題組,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履行人民軍隊的歷史使命展開專題研究,編著出版了《國防和軍隊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提要》、《堅持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若干重大問題研究》、《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等理論專著和研究報告,有力地促進了黨的軍事指導理論成果在實踐中貫徹落實,為服務軍事實踐發揮了重要作用。

服務重大軍事戰略決策

從軍隊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從百萬大裁軍到體制編制調整,從合成訓練到中外聯合軍事演習等等,在我軍建設發展的重大歷史關頭,軍事科學院始終深謀遠慮,心繫黨的發展、國家的安危、戰爭的勝負,發揮著參謀助手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初,院政委粟裕大將帶領研究人員跑遍我國“三北”邊境地區,實地考察兵要地誌,深入部隊,就未來反侵略戰爭中如何開展人民戰爭的問題,多次向黨中央、中央軍委提出現代條件下衛國建軍的方略。1979年1月,他在軍事學院和中央黨校作了《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的報告中,系統闡述了未來反侵略戰爭,特別是戰爭初期的戰略戰術構想,創造性地提出了我軍在未來作戰中的指導方針和作戰方法。在軍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被總部列為全軍高級幹部的必讀材料。對全軍幹部學習和研究軍事科學,活躍軍事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出於這種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50年來,軍科人緊跟世界軍事發展的步伐,緊密結合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和軍事鬥爭準備的實際,圍繞軍事戰略方針調整、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等重大問題,不斷拓展軍事科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出了一大批軍事科學研究的創新成果。先後向軍委和總部呈送了一系列研究報告和諮詢建議,為重大戰略決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服務。

研究解決重大現實問題

創新軍事理論,服務軍事實踐,是中國軍事科研事業50年發展史的真實寫照。
為贏得21世紀軍事發展的戰略主動權,軍事科學院對新時期軍隊建設與軍事鬥爭準備,對未來軍隊和戰場進行“超前”設計。特別在我軍由建設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的重要歷史時刻,他們站在世界軍事發展的前沿,不斷整合利用軍內外科研資源,謀劃中國軍事理論創新。
2005年暮春,軍事科學院主要領導率領數十名專家學者組成的考察團走向軍事鬥爭準備一線部隊展開聯合調研。這支隊伍,匯集了軍事戰略、戰役戰術、軍隊建設和世界軍事等多個研究方向的軍事理論研究專家。
大量重大現實課題不斷浮出水面,牽引著專家學者們的思緒。從05年開始,這樣的集體調研,就成為軍事科學院長期堅持的制度。2006年,40餘名科研骨幹組成的考察團,奔赴山東和遼東半島各軍兵種部隊;2007年,又有40多名專家學者走進成都戰區。
針對不同歷史時期軍隊面臨的不同形勢,軍事科學院專家學者以國防建設、軍隊建設和軍事鬥爭中的重大現實問題為主要內容,及時上報預測性、對策性研究報告,提供大量信息資料。近些年來,他們向軍委、總部上報了《從黨的指導思想和思想路線創新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重大意義》、《國防和軍隊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綱要》等一批諮詢報告,撰寫了相關理論專著,為軍委和總部規劃和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為全面推進人民解放軍戰略轉型、贏得未來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勝利,提供了理論支撐,發揮了“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
從上世紀80年代對外開放以來,軍事科學院科研人員先後出訪了40多個國家,接待了幾十個國家軍內外人士來訪,與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10多個國外學術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關係。僅2001年至今,參加各類外事活動500餘次,參加人員2600餘人;出國(境)175批,300餘人。
豐富的外事活動,開拓了軍科人的學術視野,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軍隊的了解與互信。軍事科學院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軍事科學學會“香山國際論壇”和七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形成了面向世界、開放交流的新格局。
軍事科學院在開展對外軍事學術交流中借鑑外軍經驗,先後翻譯出版了《戰爭論》、《軍事戰略》等一大批軍事名著。還相繼出版了《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等一批工具書。這些成果都具有開創性,許多都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的空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