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性文化

中國詩性文化

本書主要討論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從原始形態的角度,漢語中詩的本源即甲骨文中的“寺”,

內容提要

這是中國文明最古老的食物分配製度,其本質特徵可歸結為非對象化與非主體化,所以它正是反對私有制進程的歷史產物。當然,與現代文明中的反異化思潮根本不同,它是一種回歸詩性智慧的精神奮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化的根本秘密正在於中國詩學之中;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本書依次闡述了中國詩性文化的發生背景,歷史形態,軸心期的連續性,以及它所提供的生命詩化方式。目的在於指出:儘管其表現形態在歷史中屢有變異,但其以生命倫理學為精神硬核的詩性精神,卻始終如一,這就是“天地大德日生”,是如何憑藉個體生命中從原始時代稟承而來的詩性智慧,來完成個體的死生解脫與自由的存在方式。

作者簡介

劉士林,1966年生於河北曲陽,文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章節目錄

緒論 從軸心期到青銅時代

第一編 天地之心

引 言

第一章 開闢鴻蒙,誰為情種:對挑戰的回應

第二章 詩性智慧

第三章 主體視角:天命之謂性

第四章 自然之維:萬象為賓客

第二編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詩性倫理學的歷史形態

引 言

第五章 目擊而道存:漢語“道德”考源

第六章 胼手胝足:詩從寺新考

第七章 原始歌舞:從風詩到比詩

第八章 儀式歌舞:從興詩到賦詩

第九章 詩性政治:從雅詩到頌詩

第三編 詩云子曰:軸心期的崩壞與重建

引 言

第十章 詩性文化的軸心結構

第十一章 君子遠庖廚:原儒篇

第十二章 禮與食孰重:原墨篇

第十三章 名與身孰親:原莊篇

第四編 誦之思之,其聲愈稀:詩性主體的死生解脫

引 言

第十四章 詠而歸:儒家生命倫理學的本體分析與詩性內涵

第十五章 與物為春:莊子生命倫理學的本體分析與詩性內涵

第十六章 存在本身的美:禪宗生命倫理學的本體分析與詩性內涵

第十七章 天地大德日生:理學生命倫理學的本體分析與詩性內涵

第五編 此中有真意:生命的詩化之路

引 言

第十八章 涵蓋乾坤:大而化之的詩聖

第十九章 截斷眾流:行氣如虹的詩仙

第二十章 隨波逐浪:和光同塵的詩人

第二十一章 神農氏之詩境

結語 此身雖異性長存

附錄一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二 《中國詩性文化》評論存目

後 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