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元年

中國航母元年

英國路透社稱,中國在前蘇聯航母“瓦良格”號基礎上改造完成的第一艘航母可能於2011年下水,以慶祝建黨90周年,訊息人士說:“明年7月1日前後是一個視窗。”該報導隨即被認為是自2007年中國官方首次承認可能建造航母3年後所取得的階段性重大成果。停泊在大連的“瓦良格”號航母甲板上已經可以看到工人在施工,黃昏時分甚至可以看到明顯的“電焊火花”。烏克蘭繼承“瓦良格”號後於1998年將其轉賣給中國,並在2002年正式落戶位於大連的造船廠。據美國海軍情治單位2010年7月份的報告披露,停泊在大連的“瓦良格”號會最早完工。該報告推測,“瓦良格”號會在2010年到2012年之間投入使用,但是只作為訓練艦,而中國的國產航母將在“2015年後的某個時間”出現。加拿大出版的《漢和防務評論》也猜測,中國建造航母工程並沒有受到金融危機影響,配套設施正在繼續建設,在建造航母模組化工程的內部廠房外,布滿各種貨櫃,有的堆放達到3層貨櫃高,可見中國航母建造的準備已經到最後階段。2011年:中國航母元年。

航母建設突然加速

在中國,有關航母問題的討論已經持續了50年。軍事分析家指出,由於貨物出口以及石油、天然氣和鐵礦石的進口都高度依賴安全的海上航道,因此中國正著手在幾年內向海上派遣航母。

中國航母元年中國航母元年

在距離海洋643公里遠的武漢,西方媒體似乎也發現了中國航母的“蛛絲馬跡”。彭博新聞社猜測,一個靠近湖邊的航母等尺寸模型雖然無法移動,但是完全可用於訓練航母上的艦員。上周,在湖岸邊給蔬菜施肥的農民曾看到兩輛起重機在該航母式建築上施工。美國《航空周刊》文章指出,網際網路上出現了據稱是位於武漢艦船設計研究院的大量非常有趣的有關設施圖片,照片顯示在一座建築物上面,一座航空母艦的主要上層建築正在建設當中,還有一個大型樓頂平台,能夠當做戰機和直升機起降訓練的甲板使用。
此外,美國“戰略之頁”網站文章還透露,美國商業衛星拍攝的照片為中國航母計畫提供了新證據:中國正在對滑躍型航空母艦甲板的設計進行測試,並猜測中國明年就將擁有一艘具有作戰能力的航母。報導稱,衛星圖片顯示中國在西北某地建起了滑躍起飛跑道的訓練設施,這裡多風,與航母真實環境相似。文章稱,中國對艦載機飛行員只進行了4年培訓是“賭博”,不過“中國人敢作敢為,且正在艱難地取得進展。”

江南造船廠準備就緒

繼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表示“中國不可能永遠沒有航母”,以及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表示“中國要加快研製大型水面戰鬥艦艇”後,江南造船集團近日首次公開表示,該集團已經為承建航空母艦做好準備。
在上海東方衛視播出的《看東方》節目中,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南大慶表示:“從我們的硬體設施,從我們的生產能力,我們完全具備了為海軍承建它所需要的各種水下水上包括戰略性的艦艇項目。現在大家都很關注航空母艦的項目,我今天告訴你的就是:江南造船廠為承建航空母艦已經做好了準備,它已經具備了能力,我們希望承建第一艘我們自己設計、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航空母艦。”
江南造船廠被稱為“中國第一廠”,前身是創建於1865年的江南製造總局,是清末洋務運動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近代民資工業企業,曾為我國製造出第一支步槍、第一門鋼炮、第一台萬噸水壓機、第一代航天測量船——145年來,江南造船廠創造了近百個“中國第一”,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江南造船廠更是為我國的船舶工業和國防現代化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8年6月3日,江南造船廠從黃浦江畔整體搬遷至位於上海市崇明縣長興島東南端的中船江南長興造船基地。長興造船基地占地560公頃。岸線3。8公里的造船基地按照“一百年不落後”的設計要求精心規劃和設計,分為3條生產線,並列著4座大型船塢和若干室內、室外船台。其中,最大一個船塢長580米、寬120米,面積相當於10個標準足球場。此外還配置了7台600噸以上的龍門吊,總投資約160億元,它是我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造船基地,年造船生產能力達到450萬噸。其規模僅次於韓國現代集團的蔚山造船基地,位居世界第二。

“施琅”號的任務

日本《世界艦船》月刊報導稱,作為航母計畫的第一步,中國正在推動訓練航母“施琅”號的服役,該艦的前身是蘇聯未建成的航母“瓦良格”號。根據在大連拍攝的照片判斷,“瓦良格”已經塗裝了與中國軍艦相同的顏色。《簡氏戰艦年鑑》已經將這艘艦稱為“施琅”號。
由於此前沒有航母,在開發和建造未來本國航母期間,中國海軍可以首先使用“施琅”號進行航母飛行員和甲板作業人員的訓練。在自建航母服役之前培訓艦載航空兵和甲板作業的隊伍,這樣可以使自建航母服役後儘快實現戰鬥力。
“施琅”號最引人關注的問題,是其採用何種動力裝置。如果當初“瓦良格”號賣給中國時,艦上的動力尚未安裝,則中國方面還需要大規模的改造。即使動力裝置當初已經安裝,畢竟也經過了10餘年時間,中國也需要對其進行相當程度的整備和維護。如果“施琅”號的動力裝置僅僅可供自主航行,則該艦將成為單純的“海上航空平台”,作為飛機起降和甲板作業的訓練場。但是,要訓練滑躍起飛,就需要航母高速頂風航行形成的甲板風。如果航母速度太低,其訓練價值也就很有限。
在武器方面,“施琅”號可能僅裝備近程防空飛彈和近防炮,可能會使用中國海軍驅逐艦上現有的紅旗-9型飛彈和30毫米口徑近防系統。當然,作為訓練艦,“施琅”號也可能完全不裝武器。
在電子設備方面,“施琅”號如果僅作為訓練航母,可能只是裝載常規的航海雷達和通信設備,另外再加裝航空管制雷達、著艦引導雷達和一些航空支援類設備。
中國計畫在2020年前建造多艘航母,因此,“施琅”號作為訓練航母應在此之前服役。如果“施琅”號的航速能接近30節,又成功引進了蘇-33戰鬥機,中國海軍就可以更加接近擁有真正的航母。但應當注意的是,這並不是說中國很快將建成有實戰能力的航母戰鬥群。
像中國這樣今後要擁有航母的海軍,需要從零開始,積累航母的使用經驗,自己學習很多制度和機制方面的知識。而且這些知識不僅是如何使用一艘航母,還關係到如何協同航母戰鬥群中的不同艦艇,如何構建以指揮航母為核心的艦隊等。此外,這些知識還必須被此前沒有航母時的海軍文化所融合。中國海軍正在快速發展,並向大洋邁進。但是,要擁有航母,並實現其戰鬥力,今後還有漫長而艱苦的路要走。

殲-15還是蘇-33?

“施琅”號的原型是“庫茲涅佐夫”號,後者使用的蘇-33戰鬥機是目前少數具備滑躍式起飛能力的戰鬥機之一。關於自己的航母使用何種艦載機,中國有兩種方案,即從俄羅斯購入蘇-33或使用以蘇-33為模型開發的國產殲-15戰機。據北京的軍事專家透露,殲-15已經在2010年試飛成功。中國已經開始用陸上設施模擬航母飛行甲板進行起降訓練。下一步是通過艦載機起降訓練培養飛行員。這對於打造航母戰鬥群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另外,為使航母戰鬥群在實戰中發揮作用,還必須與充當護衛角色的飛彈驅逐艦和潛艇等進行聯合訓練,以策萬全。

網路流傳的正在試飛的中國殲15型艦載機網路流傳的正在試飛的中國殲15型艦載機

中國從烏克蘭購買了一架蘇-33戰鬥機的原型機蘇-27K以及其結構測試資料,作為研製艦載機的資料。中國還要求使用位於烏克蘭的前蘇聯時代留下的艦載機訓練設施。這可能也是為了防止在訓練艦載機飛行員方面過於依賴俄羅斯。此外,中國海軍在西安近郊的飛行測試中心建設了滑躍式起飛跳台的訓練場。據稱已經有加裝尾鉤的蘇-27飛機在這裡進行了起落試驗。簡氏年鑑認為,“施琅”號可能搭載18架蘇-33戰鬥機,與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的搭載數量相同。後者還搭載有19架卡-27系列直升機和4架蘇-25UGT教練機。但不知“施琅”號會使用何種直升機。
西方媒體對所謂的艦載預警機也很感興趣。美國環球戰略網近日推測,中國將為建造中的航母配備由國產運-7平台加裝KJ200相控陣雷達系統的新型艦載預警機。運-7飛機為中國仿製俄羅斯安-24型運輸機。中國的運-7預警機將承擔類似於美國23噸重的E-2型航母艦載預警機的作戰職責。

10年建4航母戰鬥群?

美國國防部報告稱,未來中國將會擁有一支包括航母、驅逐艦、潛艇和兩棲戰艦在內,共190艘主要艦船構成的艦隊。彭博新聞社的文章指出,中國必須購買戰鬥機,訓練飛行員,建造輔助艦艇,並學習航母的海上操控技術。據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研究人員估算,一個航母戰鬥群的成本大約在100億美元左右。
在香港和台灣新聞界,關於中國航母的訊息已經引起廣泛的討論。《文匯報》引用《簡氏防務周刊》文章稱,作為建立航母戰鬥群計畫的一部分,解放軍海軍計畫建立一支更為強大的水下艦隊,其中將包括20艘核動力潛艇。在過去5年中,解放軍潛艇總數已經增至55艘。該報告指出,解放軍海軍目前已經擁有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50艘登入艦和45艘近海巡邏艦。
台灣的訊息來源強調,《簡氏防務周刊》報告的作者之一——美國的中國軍事分析家戈登·雅各布斯稱,如果中國航空母艦從2006年開始建造的話,那么解放軍第一個航母戰鬥群可能最早在2011年開始服役,第二個航母戰鬥群可能於2014-2016年間服役。
雅各布斯稱2006年台灣“國防部”會議上,台灣“國防部”整合評估室主任陳永康說面對中國大陸快速擴張的海軍實力以及計畫在2020年前開發的2個航母戰鬥群,台灣需要潛艇來增強其防衛能力。台灣專家認為,“瓦良格”號是解放軍三航母戰鬥群計畫的一部分。
美國國防部公布的2010年版《與中國有關的軍事與安全發展》年度報告認為,10年以內中國將啟用多艘航母,其中似乎就包括“瓦良格”號。據有關人士稱,中國海軍計畫打造4個航母戰鬥群,並將其部署到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南海艦隊正在海南島建設基地,其航母戰鬥群將被部署在此。不過據推測,中國航母戰鬥群的目標不僅是近海,從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的廣大海域也在其視野之內。
但是,啟用航母戰鬥群所必需的中國版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北斗”要到2020年才能覆蓋全球。一般認為,提高乘員的熟練程度也是一個課題,要在遠洋使用航母戰鬥群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當“毛澤東”遭遇“華盛頓”

2007年,中國國防科工委發言人黃強首次承認北京正在研究建造航空母艦。
美國波士頓大學美中關係學教授羅伯特·羅斯表示,近10年來,中國主要靠飛彈潛艇和布雷艦來保衛其領海,那時中國對航母的需求並不迫切,而且也不划算。現在,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達39000億美元,其外匯儲備高達23000億美元,這使中國領導人正認真考慮建造可搭載固定翼戰機的航母,加入由美國、俄羅斯、印度、法國和巴西等國組成的航母俱樂部。美國維吉尼亞州海軍分析中心(CNA)的中國問題專家大衛·芬克爾斯坦指出,“中國造出航母只是早晚的問題,其戰略也需要一艘航母或是在區域內投送空中力量的軍艦。”
彭博新聞社文章指出,自冷戰結束後,美國一直主宰著太平洋海域航母行動,一旦中國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就會增加其在與日本、韓國、越南和菲律賓的領土爭議問題上的分量。羅斯指出,“航母是力量投射的象徵,將很容易引發其他國家的共鳴,就像其在中國引起的共鳴一樣。”羅斯還強調,中國建造航母或許會令美國感到吃驚,但是絕對不會改變兩國的軍力對比,因為美國擁有多個航母戰鬥群,此外,美國還擁有十分安靜的、可搭載巡航飛彈的核潛艇。
此前中國海軍一直重點增強潛艇力量,目的是阻止美軍艦艇接近台灣海峽和中國本土。但是部署航母的戰略目的已不僅是阻止美國接近,而是希望作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21世紀超級大國主動進軍海洋。外交人士斷言,中國的戰略企圖很顯然:擴張制海權和制空權,在東部越過“第一島鏈”直至“第二島鏈”;在西部,將制海權和制空權擴張至運輸中東產石油的印度洋。
另一方面,擁有航母還有一個政治目的,那就是提升國民的愛國主義感情,增強國民對政府的向心力。據稱,這必定能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大國意識
韓國《中央日報》也在2011年1月4日報導稱,中國作為陸地大國,正在抓緊建設“大洋海軍”的步伐。象徵著中國海洋戰略的便是被稱為“島鏈”的海洋防禦警戒線。“島鏈戰略”是於1982年提出的。當時海軍海洋計畫的藍本表示要到2010年為止,確立第一島鏈內的制海權,使其內海化;到2020年確保第二島鏈內的制海權;並且在2040年取得可以遏制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印度洋支配權的力量。
中國正在“航空母艦”那裡尋找答案。被認為是經濟實力和軍事科學技術的總集合體的航母什麼時候能浮現在中國的大海上?據路透社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軍事訊息靈通人士說,中國的航母將會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時候作為獻禮登場。現在中國媒體正在爭吵給中國的第一艘國產航母取什麼名字的問題,其中有“毛澤東”號、“北京”號等。
如果中國的航母出世,將會進入美中航空母艦在亞洲所有海域中進行角逐的時代。也不排除中國的“毛澤東”號和美國的“華盛頓”號航母在海面上形成對峙的場面。被稱為中國的航母撒手鐧的反艦彈道飛彈“東風-21D”正在形成對美國航母的牽制。相反美國則放言稱,如果航母被攻擊將用核武器進行應對。

中國航母元年-港媒稱中國航母將徹底改變南海軍力平衡

香港“亞洲時報線上”8月17日刊登澳大利亞海軍戰略專家菲爾-拉德弗德(PhilRadford)的評論性文章稱,中國航母上周開始進行海試,這是迄今為止亞洲最大的軍艦,將讓中國在一些領域擁有改變事態的能力。然而,這艘航母並不能幫助中國維護對南海的主權(這是最讓中國頭疼的海洋問題);該航母將偏重於被視為用於外交目的,而非軍事裝備。
港媒稱,除了泰國的“查呂克-納呂貝特”號航母以外,本地區的其它國家還沒有軍艦能夠起降戰機。但是,泰國的航母也只有中國首艘航母的五分之一。一旦該航母完全準備好,它將能夠攜帶40架殲-15“飛鯊”艦載機和多達20架直升機(包括卡-28反潛直升機)。在海面上,這個能力足以改變南海各國實力的平衡。中國一直對包括南沙和西沙島礁在內的海洋國土宣布擁有主權,但周邊各國都了解這些島礁附近儲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所以一直非法在島礁上設立研究設施。
港媒稱,如果中國將形成戰力的航母部署到海南三亞,它將在南海任意爭議地點擁有局部空中優勢。這可以作為以強硬外交和軍事行動解決南海問題的先決條件,以便維護自己的主權主張;同時迫使對手取消在南海的商業活動,以及在島上建立設施的活動。這項能力還可以幫助中國降低其它國家在南海爭議地區頻繁引發糾紛的熱情。6月中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責越南開採船在南沙群島附近進行非法的油氣調查活動並侵擾中國的漁船,這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海上權益。
港媒稱,很明顯,中國新航母將履行一定的戰略職能。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在“瓦良格”離港開始海試前不久就發表了一份評論,稱“構建與中國大國地位相稱的遠洋海軍是必要的舉措,也是保衛在全球不斷增長的國家利益不可避免的選擇。”然而,即使該航母形成戰力,航母及其艦載機部隊也將會非常脆弱;中國不可能冒險在南海與對手進行對抗。而若沒有彈射器或攔阻索,該航母將無法起降能夠為艦隊提供全面雷達覆蓋的空中預警機;這意味著航母區域探測能力受到限制,不能發現或回響艦載雷達視距外的威脅。同時,後勤保障不足也會限制航母在海上活動的時間:解放軍只有5艘海上補給艦,而且沒有一艘超過2萬2千噸(其實青海湖號補給艦的噸位近4萬噸——譯者注)。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其所受保護不足。中國擁有兩艘052C型驅逐艦,它們裝備了主動相控陣雷達,能夠使其追蹤多個來襲飛彈和飛機。目前,還有另外四艘在建。但是,將該雷達和中國國產的HHQ-9飛彈結合起來阻攔來襲的超音速掠海飛彈將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另外,該航母也不能依靠水下保護;沒有超低頻無線電通信系統,中國的遠程巡邏潛艇在保護航母戰鬥群時只能進行戰術活動
港媒稱,即使不存在這些缺陷,中國的南部鄰國也可能在南海發展足夠的反制力量,使之不敢讓航母在南海區域活動。6月初,越南國家報紙《人民報》的一篇文章附帶了一張世界上最快反艦飛彈“布拉莫斯”的照片;很明顯,它是想聲明其購買該飛彈的意圖,及預示其海軍已經做好了應對中國“入侵”其海域與所謂專屬經濟區的準備。“布拉莫斯”反艦飛彈速度達到2.8馬赫,是美國“戰斧”飛彈的4倍,將對任何處於其300公里射程之內的軍艦造成致命威脅。購買“布拉莫斯”飛彈需要印度和俄羅斯的共同批准,而越南正在快速改善與兩國的關係。6月底,越南海軍司令對新德里進行了一次高調的合作訪問;訪問期間,越南政府允許印度海軍在芽莊停靠。自2003年以來,這裡一直禁止外國海軍停駐。隨後,越南中將阮志勇在6月6日時宣布,金蘭灣將為外國軍艦提供技術和後勤支持。為了讓中國恰當理解其意圖,越南政府高級官員8月14日在美國航母“喬治-華盛頓”號穿過南海時,前所未有的進行了登艦訪問。7月2日,越南還加強了向俄羅斯進行軍事採購。俄羅斯證實,越南已經簽署契約購買6艘“基洛”級636型柴電潛艇;據悉,訂購的潛艇將於2014年正式交付。這種排水量2300噸的潛艇專門適合淺水,能夠非常安靜的活動;它們不用離港就能對中國產生強大的震懾,使之在南海發生對抗時不敢派遣航母。
港媒稱,另外,馬來西亞已經具有了良好的潛艇能力,最近服役了兩艘法國設計的“魷魚”潛艇;印尼和菲律賓可能也會迅速發展強大的震懾能力,並以相對較小的成本在重要軍事基地部署反艦飛彈;印尼已經在與印度討論購買“布拉莫斯”飛彈的相關事宜;菲律賓則可能購買美國現成的飛彈,或者談判購買台灣的“雄風Ⅲ”型反艦飛彈。中國的首艘航母非常受歡迎,它已經成為強國地位的象徵。但南海對中國航母來說將會成為最危險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