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2.1.2中國經濟成長源泉 5.1中國經濟成長中的能源生產 5.2中國經濟成長中的能源消費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圖書信息

作 者: 陳宏

出 版 社: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ISBN:9787509506325
出版時間:2008-06-01
版 次:1
頁 數:238
裝 幀:平裝
開 本:大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中國經濟內容簡介

《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的主題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這《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著重分析了三個內容:投資增長——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首要因素;技術進步——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能源消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約束因素。作者認為這三個因素決定中國經濟成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選題依據:首先,從理論到實踐,不管是新古典增長理論還是內生增長理論都強調資本和技術的重要性,因為技術創新和資本積累都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其次,《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對三個決定因素——資本、技術和能源的選擇還受到了林毅夫、薩繆爾森的影響,薩繆爾森將技術、資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稱為經濟成長的四個輪子;最後,更由於中國經濟成長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約束的實際狀況,所以《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確定資本、技術、能源是中國經濟成長是否可以持續的決定因素。 《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研究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既不是從需求的角度也不是從供給的角度,在理論上曾經感到困惑,幸虧有先輩指點迷津:不從需求的角度、也不是從供給的角度全面分析,立足點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研究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還有從楊瑞龍主張的直面現象”研究方法受到的啟發:有的時候為了揭示問題的實質,需從現象出發,而不是從理論出發展開研究。
《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研究內容和結論:作者首先通過對基本概念的討論,結合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實際問題,給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做出定義。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是指:經濟成長能夠保持適度高速,比如9%左右,速度不要大起大落,並且各主要決定因素能夠支撐經濟成長在中長時期內(比如10年以上)保持這種平穩高速增長態勢的可能性。這個定義可以概括為速度高、運行穩、時間長三個要點。然後分析了中國經濟成長目前的狀況,探討了中國經濟可持續性增長的突出矛盾和關鍵制約因素,從而引出《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接下來的研究重點。
投資增長——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首要因素。《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認為,投資在中國經濟連續27年的高速增長中起到了第一位的作用,投資必須而且能夠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處於加速增長階段的中國經濟現在需要大規模的投資,技術進步需要藉助於資本積累才能得以實現,計量檢驗投資和經濟成長的關係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增加1億元,則可以引起GDP增加約0.6635億元,高投資對應高增長是一條規律。中國現在的投資中超過20%是住房投資,近30%的投資是基礎設施投資,也就是說中國目前的投資構成中約50%的投資增長是可以看作消費的,是短期、也是長期經濟成長和消費的需要,因而是可以持續的。中國的儲蓄率在總體上呈現緩慢的上升趨勢,儲蓄率在短期內仍然在40%以上,在中長期內也將會保持在40%左右,不會低於35%,中國所具有的較高的儲蓄率極其緩慢上升趨勢,為滿足較高的投資率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計算發現IcoR的數值變化趨勢與中國經濟成長趨勢相反,說明投資效率與中國經濟成長速度之間的正相關性。《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提出,政府應當加大教育投資、改革教育體制,加強新農村建設的投資和環境保護投資。只要政府在巨觀調控中對投資的控制更具科學合理性,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調控的手段越來越制度化、規範化,投資增長在目前仍然能夠支撐中國經濟成長持續下去。作者認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或建設現代服務業、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依靠技術進步等等方法和手段帶動經濟成長都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等到增長方式轉變了再去帶動經濟成長,只能在增長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並通過增長方式的轉變繼續推動經濟成長。所以,作者特彆強調通過投資增長維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性。
技術進步——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經濟成長理論闡明,技術進步是經濟成長“可持續的發動機”。本章首先通過TFP分析研究中國技術進步狀況,進行TFP分析的目的並非是要發現其絕對量,而是要探求其相對變化的程度。《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的研究結論是中國的技術進步貢獻率在最近時期以來呈現出上升趨勢。1992年峰值以前,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總體呈現出漲跌互現的波動情形且波動較為劇烈頻繁,1992年以來則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直到1999年穀底才得以緩解,此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總體上呈現出攀升勢頭。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變化與巨觀經濟波動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係,這與《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在前一章總結的、使用ICOR反映的投資效率與我國經濟波動也是明顯的正相關關係類似。
雖然我國已經是經濟大國、貿易大國,但中國的科學技術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較多採用模仿、購買等方式來實現技術進步。這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在中長期內持續增長的瓶頸環節。中國一些產業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許多產業基本處於國家產業價值鏈條的末端,80%以上採用的是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我國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2000年為1%.明顯低於已開發國家2.3%的水平。“十五”時期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增長,2005年達到了1.34%,說明研發支出的增長速度快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這是個令人鼓舞的趨勢。
筆者認為,技術進步是中國經濟中長期內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但促進技術進步的制度改革是背後的決定性因素,制度改革只有“把激勵搞對”,技術進步和持續的經濟成長才能發生。文章批評政府基礎教育投入不足以及高等學校太過於行政化、政府統的太死、高等學校缺乏創新精神。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20%左右下降到現在的15%稍多,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總也達不到4%。《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否定政府直接組織科技攻關的有效性,技術進步必須依靠市場機制的利益激勵才能取得,技術進步只能依靠企業在完善的市場體系、法律環境、制度保證以及利益激勵的引導下才能實現。對產權的界定和保護,進而對智慧財產權進行嚴格的保護,這些制度方面的激勵取向直接決定著人們是否進行投資,是否有能力進行投資以及是否進行技術創新的決策。只有當市場激勵充分時,廣泛的創新和經濟成長才會發生。《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根據增長極理論提出汽車、房地產等高增長行業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長期帶動作用。汽車產業不僅具有很強的關聯效應,而且科技含量高,對主要的工業行業技術水平提升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根據增長極理論,經濟的快速增長通常不是各個產業均衡增長的產物,當部分產業的增長速度脫離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而顯著提高時,整體的經濟成長速度也隨之提高。因此,中國必須在中長期內找到數個增長極,抓住足以支撐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支柱產業。而這個支柱產業,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只能由汽車工業來擔當。作為現階段中國經濟成長極的住宅、汽車等產業,具有20~30年的相當長的高速增長周期。另外,《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還提出,汽車產業的快速增長是我們體制和政策調整“把激勵搞對”了的一個突出例子,政府放鬆進入管制是中國汽車產業飛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制度的激勵和保障與政府的政策導向決定了技術進步,也在更深的層次上決定了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隨著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中國的儲蓄率和投資率必定會有一個自然減速的過程,這就需要技術進步逐步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的研究結論表明,只要政府“把激勵搞對”,中國的經濟成長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為主要驅動力量必定可以實現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所以《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認為,技術進步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
能源消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約束因素。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階段,能源問題關係國民經濟建設的全局,有無充足的能源供應,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硬約束條件,能量守恆定律是不能打破的。作者認為,只要不超出資源承載能力的限度,不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的限度,我國的經濟成長就是可以持續的。耕地資源、淡水資源短缺以及環境保護在一定的限度內不是經濟持續增長的硬約束因素,筆者提出能源消耗才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硬性約束因素。《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能源消費強度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8.67一直下降到2000年2.60的最低值,所以說中國以相對較低的能源消費支持了快速的經濟成長。也因此使得中國能源經濟關係的真實性與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成為國內外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十五”期間隨著中國經濟成長速度的加快,能源強度有了小幅回升,2004年和2005年分別是2.84和2.83。能源強度的上升是因為“十五”期間中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的快速增長期,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增長,重工業的比重出現了增加的趨勢,鋼鐵、建材、電解鋁等高能耗產業急劇擴張,由此導致了能源消費量的迅速增長。2004~2005年,中國部分地區出現能源供應緊張的局面,中國的能源生產總量和消費總量在“九五”時期平均每年增長0.0%和1.1%,但在“十五”時期卻陡升至平均每年增長9.8%和9.9%。電力消費彈性係數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在近幾年快速增長,其中電力消費彈性係數在2000年、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在2003年都處於大於1的水平,而且2003年和2004年兩者都越過了1.5。在政府的巨觀調控之下在2005年才開始下降。能源形勢的嚴峻也是懷疑中國經濟成長是否可以持續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的能源生產與能源消費在總量上是大體平衡的,但相對而言煤多油少的結構性矛盾非常明顯。中國石油進口大幅增加的同時煤炭出口卻在迅猛增長,石油進口依存度達到了43.9%,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在2005年的2.47萬億千瓦時發電量中,火力發電占到了其中的81.55%,由於煤炭燃燒必然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於國際國內帶來了很大的環境壓力。
突破能源瓶頸首先必須“開源”,即大量進口各種能源,因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儲量在增長。而且中國的能源外交和中國石油企業的“走出去”戰略已經初步實現,已經成功的建設完成了“中哈輸油管線”和已經簽約的俄羅斯“遠東輸油管線——大慶支線”將為中國帶來穩定的每年至少5000萬噸的石油。“節流”,即節約能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結合起來,《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強調製度的作用,強調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機制。政府可以通過改變市場的贏利預期,引導企業從“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舊增長方式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新增長方式轉變。建議政府用指標施行總量控制,分配“水權”、“排污權”等權利,並且建立交易市場,政府“把激勵搞對”就行了。對煤、油、氣以及電力等能源則務必遵循市場價值規律,《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舉例政府扭曲電價導致電解鋁行業爆發式增長的後果說明,政府不能扭曲能源的市場價格,要依靠價格機制調節能源的供求。
筆者強調,經濟的持續增長並不必然伴隨著環境質量的持續下降,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並非必定要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欲使我國經濟持續性的增長和發展,必須首先研究怎樣使各相關主體在致力於經濟成長的同時,投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積極性也可持續。這就需要制度建設並且嚴格地執行法律法規,用制度建設使消費者(公眾)的需求,生產經營者(企業)的利益及社會管理者(政府)的目標得到三重“激勵兼容”,這樣中國經濟才可能“內生”出可持續性的經濟成長。
《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的研究結論是:在除了投資、技術、能源三個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條件和環境沒有大的變化的情況下,在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能夠深入、政府職能轉變有所突破、不斷“把激勵搞對”的條件下,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能夠在中長期內持續下去,即中國經濟成長具有可持續性。

作者簡介

陳宏,博士,副教授。1983年畢業於寧夏大學數學係數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後開始任教。工作以後又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學專業獲得經濟學碩士、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原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圖書目錄

第1章 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1.1 引言
1.1.1 問題的背景
1.1.2 問題的提出
1.2 經濟成長與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1.2.1 有關經濟成長的概念
1.2.2 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1.3 經濟成長理論回顧
1.3.1 索洛模型
1.3.2 卡西-庫普曼-拉姆齊模型和Diamond模型
1.3.3 內生增長模型
1.4 國內關於經濟成長可持續性的研究綜述
1.4.1 關於經濟成長速度的討論
1.4.2 資源與環境對經濟成長的約束
1.4.3 測算潛在經濟成長速度來研究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1.4.4 研究技術進步,從而分析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1.4.5 自己提出理論或者模型研究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1.5 本書的研究範圍和結構
第2章 中國經濟成長實績
2.1 中國經濟成長源泉
2.1.1 中國經濟成長成就
2.1.2 中國經濟成長源泉
2.2 中國經濟成長面臨的突出矛盾和關鍵制約因素
2.2.1 人力資本和技術供給不足難以適應經濟快速增長的需要
2.2.2 能源、資源供需矛盾和約束趨於強化
2.2.3 要素市場化跟不上經濟持續增長的需要
第3章 投資增長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首要因素
3.1 保持較高投資率的必要性
3.1.1 從理論上看保持較高投資率的必要性
3.1.2 從實踐中看投資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引擎
3.1.3 實現中國中長期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需要較高投資率
3.2 從國內儲蓄率變動趨勢看投資持續增長的可能性
3.3 改革投資體制提高投資效率
3.3.1 提高投資資源配置效率
3.3.2 提高投資效率
3.4 政府投資應當主要投向薄弱環節
3.4.1 政府必須加大對教育的投資
3.4.2 加大農村領域的投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3.4.3政府投資的預算軟約束問題
第4章 技術進步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
4.1 中國經濟成長進程中的技術進步
4.1.1 技術與技術進步
4.1.2 技術進步的測算和技術進步的發展變化趨勢
4.1.3 中國經濟成長中技術水平的現狀與問題
4.2 技術進步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意義
4.2.1 技術進步是經濟持續增長的發動機
4.2.2 加快技術進步是實現中國經濟成長可持續性的現實要求
4.3 技術進步的制度因素
4.3.1 產權制度與技術進步
4.3.2 支持技術進步的國際經驗借鑑
4.3.3 增長極、技術進步、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第5章 能源消耗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約束因素
5.1 中國經濟成長中的能源生產
5.1.1 資源與環境對經濟成長影響的衡量
5.1.2 中國的能源生產狀況
5.1.3 中國能源生產的主要矛盾
5.2 中國經濟成長中的能源消費
5.2.1 較快增長的能源消費量
5.2.2 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
5.2.3 中國能源進口依存度
5.2.4 中國各產業部門能源消費
5.2.5 中國的耕地資源和淡水資源
5.3 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成長的關係
5.3.1 能源消費與經濟成長關係的計量分析
5.3.2 能源消費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
5.3.3 充分認識今後中國能源緊張問題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5.4 突破資源能源“瓶頸”,關鍵要靠制度
5.4.1 節能降耗,保護環境
5.4.2 能源多元發展,提高石油供給能力
5.4.3 突破資源與環境“瓶頸”,關鍵要靠制度保障
第6章 展望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6.1 全書結論
6.2 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的分析
6.2.1 政府與資源配置
6.2.2 政府與科教體制
6.2.3 政府與法制環境
6.2.4 政府的職能轉變

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圖書信息

作 者:王小魯,樊綱 主編
出 版 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0-12-1
版 次:1
頁 數:553
字 數:770000
印刷時間:2000-12-1
紙 張:膠版紙
I S B N:9787505823266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評價中國改革20年來經濟成長的整體狀況,從生產要素、制度變革、結構變動、外部環境等方面分析高速增長的原因,判斷這些因素的剩餘潛力,研究制約經濟成長的內外部因素,從而對中國在今後20年中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可能性作出判斷。本書認為,資本形成加速對過去的高速增長作出了很大貢獻,但其中投資效率的提高與儲蓄率上升至少同等重要。更重要的貢獻來自製度變革引起的資源重新配置,特別是農村生產要素由農業向非農業的轉移。外貿和外資的擴大也起了重要作用。目前現有的增長動力正在減弱。為了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率,中國經濟面臨增長方式轉換和政策調整的挑戰。城市化,以技術進步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深層次的體制改革。包括政府自身改革和市場環境改善,將成為令後推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如果這幾方面的轉換順利實現,令後20年經濟仍可能保持平均6.4%的較高增長速度。

圖書目錄

前言
一、綜合篇
第1章 中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
1.1 要素投入與經濟成長
1.2 制度變革:增長的動力與阻力
1.3 結構變動: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產業科技化
1.4 巨觀環境:國際經濟、巨觀政策、社會穩定
1.5 增長綜述:過去20年和未來20年
1.6 附錄:數據與模型
二、要素篇
第2章 儲蓄、投資與經濟成長
2.1 資本形成在中國經濟成長中的作用
2.2 國內儲蓄:經濟成長的源動力
2.3 融資機制:儲蓄——投資的轉化
2.4 國內投資:資本形成的關鍵
2.5 引進外資,促進經濟成長
2.6 儲蓄和投資的動態分析
2.7 結論及其政策含義
第3章 中國經濟成長:勞動力、人力資本與就業
3.1 傳統經濟成長中的勞動利用模式
3.2 勞動使用模式與結構變化
3.3 勞動力、人力資本和就業轉變對增長的貢獻
3.4 勞動力供給與需求趨勢
3.5 勞動力市場發育與就業結構變化
三、制度篇
第4章 論體制轉軌的動態過程——非國有部門的成長與國有部門的改革
4.1 漸進改革與經濟的“體制結構”
4.2 結構改革與國有部門改革條件的變化
4.3 增長停頓以至發生危機的可能性:J值是否會逆轉
4.4 銀行債務與金融風險
4.5 小結:改革與增長
第5章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與非國有經濟
5.1 非國有經濟的增長態勢
5.2 影響非國有經濟成長的巨觀政策、市場、結構因素
5.3 影響非國有經濟成長的制度因素
5.4 幾個基本結論
四、結構篇
第6章 農村工業化對經濟成長的貢獻
6.1 改革期間的農村工業化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火車頭
……
五、巨觀環境篇
六、背景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