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十年螺旋

中國經濟十年螺旋

中國經濟十年螺旋》:打開經濟問號系列叢書。是由《中國財經報導》欄目組編輯,並再2009年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本書主要介紹,歷史是一個螺旋,螺旋上升,朝著更好的時代奔去,雖然它比不上雷射那種直達目的地的堅定,但是這種柔美的上升才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才符合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的軌跡。既然是螺旋,就存在相似之處。所以,我們需要站在當前經濟危機的潮頭,總結一下當年我們制勝的經驗,力求能在當前的環境中,鎮定自若地應對一場場風暴,並以一種強勁的姿態展現在世界金融的舞台上。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歷史應該是一個螺旋[1],螺旋上升,朝著更好的時代奔去,雖然它比不上雷射那種直達目的地的堅定,但是這種柔美的上升才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才符合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的軌跡。既然是螺旋,就存在相似之處。的確,亞洲金融風暴和華爾街金融海嘯都屬於近十年來最洶湧的金融危機,而這樣的金融危機,又與中國息息相關。所以,我們需要站在當前經濟危機的潮頭,總結一下當年我們制勝的經驗,力求能在當前的環境中,鎮定自若地應對一場場風暴,並以一種強勁的姿態展現在世界金融的舞台上。

媒體推薦

金融危機的暴發使得依賴泡沫生存的世界將進入後泡沫時代的殘酷現實。在此期間,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去槓桿化,這樣會延長經濟下行的時間,同時會阻礙隨後的經濟復甦。

——摩根史坦利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

融入全球化,趕上金融危機,對中國來說,只有利沒有弊。中國因此獲得了外部的資源,失去了舊體制、舊資產。與閉關鎖國相比,中國獲得的是世界。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聯合國金融危機處理課題組副組長何茂春

中國不能希望靠美國經濟復甦把我們拉上來。殺出血路的利器,就是提升中國經濟效率。

——經濟學家謝國忠

當前的世界,正在經歷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在全球化圖景下,這樣的危機不可能只關乎美國的事或者有錢人的事,每箇中國人都應該密切關注它將要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21世紀經濟報導》

編輯推薦

每一次繁榮的背後總是蘊含著一顆衰退的種子,每一次衰退的終點都孕育著新一輪復甦的希望,歷史總是螺旋式上升,中國經濟亦是如此。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在那場危機漩渦中猶如定海神針。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餘波漸平。

2007年,源自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風暴開始席捲全球。

2008年,華爾街沖擊波中,中國難以獨善其身。

2009年,世界範圍的衰退潮還在侵襲擴展,全球金融危機將在何時、以何種形式結束,我們依然未知。

當華爾街金融海嘯給我們帶來的隱憂瀰漫於心頭,久久不能散去的時候,我們似乎又聽到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迴響。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中國能否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奮勇前進?

華爾街的金融海嘯,是中國建國以來所面臨的最大程度的經濟危機。從成功地走出亞洲金融危機到現在再次陷入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經濟依1日是螺旋式上升。《中國經濟十年螺旋》站在當前經濟危機的潮頭,總結了當年我們制勝的經驗,幫助讀者認清中國經濟的發展軌跡,力求能在當前的環境中,鎮定自若地應對一場場風暴,並以一種強勁的姿態展現在世界金融舞台上。

1996年7月。《中國財經報導》在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誕生。它致力於提供精準實用的投資理財信息,迅速成為當年中國電視財經欄目的旗艦。十多年來,《中國財經報導》以“打開經濟問號”為使命,連續策劃製作了《紅色財經之旅》、《中國經濟大講堂》、《CCTV中國經濟年度報告》、《經濟生活大調查》等重大經濟題材的節目,曾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電視節目榜》最佳財經節目。

2006年8月,《中國財經報導》轉型為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中一個時長60分鐘的大型財經深度調查和評論欄目。面對具有極強不確定性的全球化市場,它始終堅守在經濟的最前沿,以力求“選題精準”為節目理念,堅持不懈地用獨特的視角“聚焦爭議話題、解密市場玄機、關注重大變革、剖析典型案例”。接連奉獻了《爭議電動車》、《有色金屬高價之憂》、《林毅夫零距離》等有影響力的深度報導節目和《“生”於1977》等系列節目。

進入2008年,《中國財經報導》又及時抓住市場熱點,連續策劃推出了《牛熊一年間》、《“入木三分”探紅木》、《玩石價幾何?》、《次貸颶風的未解之謎》、《油價大賭局》、《高糧價警報》、《一個出口大戶的“生死劫”》等財經節目,在業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目錄

前言

第1章不可避免的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呼嘯而來

金融的全球化

美元霸權戰爭

全球化時代的第三世界

反全球化運動愈演愈烈

思考中國對策

第2章刻骨銘心的亞洲金融危機

回望1997

亞洲金融危機發展階段

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

第3章走出亞洲金融危機

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大國風範

從危機中警醒

第4章十年磨劍

樓市十年大輪迴

中國股市:以史為鑑

起起落落的物價

第5章華爾街金融海嘯的力量

災難的根源:次貸危機

救市,還是救市

全球經濟艱難跋涉

大蕭條的悲劇會重演嗎

第6章危機中的中國

中國不救美

人民幣稍息

金融業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的次級風險

經濟下滑之憂

中國品牌歷史性機遇

第7章逾越經濟寒冬

八大機遇與挑戰

4萬億解困中國經濟

化危機為轉機

春天還遠嗎

後記

參考文獻

……

序言

當華爾街金融海嘯帶給我們的隱憂瀰漫於心頭久久不能散去的時候,我們似乎又聽到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迴響。回望這不算久遠的歷史,我們猛然發現,危機的發展是如此相似。人們首先是感覺到危機,但是沒有人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不是袖手旁觀,但也不是積極回響,就這樣,危機的力量發展到不可阻擋,人們站在危機的洪潮中,開始變得手足無措。

但是,每到危急時刻,總是會有勇士站出來。1997年,我們偉大的祖國成功地扮演了勇士的角色。中國就像定海神針,在風暴向這支神針的邊緣——香港襲來的時候,它屹立著,並平息了這場看似會發展得更猛烈的金融風暴,舉國歡慶,世界震驚。2007年,源自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風暴開始逐漸刮向世界各地,我們不斷地聽到噩耗襲來: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擁有158年輝煌的雷曼兄弟頃刻之間走向破產,保險巨頭AIG在重重危機中被美國政府國有化,冰島幾乎要陷入國家破產的境地……在這一顆顆重磅炸彈不時襲來的時候,7000億美元的救援方案,4萬億元人民幣拉動內需的方針,也只能夠讓我們為之一振,卻不能讓我們滿懷信心,鼓足勇氣去應對這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

沉下心來靜靜思考,我們發現歷史似乎是一場輪迴,不,應該是一個螺旋,螺旋上升,朝著更好的時代奔去,雖然這種柔美的上升比不上雷射那種直達目的地的堅定,但是這種上升才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才符合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的軌跡。

文摘

第1章不可避免的經濟全球化

20世紀末,全球化成為時代的重要特徵。當代西方經濟學對經濟全球化下了許多不同的定義。第一,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體系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展,全球經濟實際上應被視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資本主義已經成為一種真正的全球現象,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本身的普遍化。第二,經濟全球化是一個網路化的過程,全球化指的是世界中心區域的網路化。第三,經濟全球化是國際貿易一體化。

類似這樣的定義還有很多,而這些思想觀點也將對21世紀社會發展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雖然我們面對的是不同的定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切身感受到的是各國經濟依存度不斷上升,國與國之間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等。而一些在某個國家首先爆發的危機,更是有可能迅速蔓延到全球。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究竟是福是禍?我們唯有到現實中去尋找答案。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一般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描述的是生產要素在各國之間流動加快的趨勢,以及經濟活動在各國之間聯繫日益緊密的趨勢。然而單純從正面了解經濟全球化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僅要理解經濟全球化的成因和特點,而且要理解其正負效應和新的勞資關係。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處於激烈博弈中的世界經濟態勢,並選擇和實施中國的最佳對策。

當今全球化成因和特點

從資本主義國家開拓世界市場、向外擴張並推行各種殖民主義措施開始,經濟已經在逐漸全球化了。那么,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有什麼成因和特點呢?

當今經濟全球化是與知識經濟,尤其是與信息技術相適應的。在全球化的國際經濟關係中,不僅有貨物、勞務和資本的大規模國際交流,而且信息技術的廣泛套用,給人們提供了一種便捷無比的國際交流手段,使國際經濟關係更加緊密。沒有信息化,就沒有全球化。這部分地可以解釋:為什麼20世紀70年代出現“小的是美好的”說法,使一些大型公司分解為小公司,而20世紀90年代又重新掀起了大規模的併購高潮。原因在於信息技術使跨國公司內外部的信息成本和管理費用降低了。

當今經濟全球化是以多元的行為主體來構成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的。除國家以外,企業,尤其是現代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的作用日趨增大。它們把自己的生產、投資、銷售等活動的場所遍布全球各地,實行全球經營戰略。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形成了當代國際經濟關係空前巨大和嚴密的全球網路,把世界各國和全球經濟都包羅在內。據統計,眼下全世界有40%的產品是由跨國公司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