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2012年6月獲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覆成立的天津首家中國科學院序列研究所,將成為中國科學院服務天津經濟社會發展的“橋頭堡”,將進一步加快我國工業生物技術體系建設,為天津市以及全國的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簡介

天津生物技術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面向國際工業生物技術科技前沿,面向相關產業的重大科技需求,堅持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文化創新,堅持創新立所、技術立所、套用立所,加強前沿探索與研究,培養高水平工業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套用人才,加強工業生物技術集成與轉移轉化,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天津市及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歷史沿革

2007年1月12日:中國科學院2006年第12次辦公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關於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發基地”的建設方案。
2007年3月 9日:天津市戴相龍市長批示,原則同意在前期基礎上,與中科院合作共建工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2007年4月 :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籌)”籌建工作組。
2007年4-6月 :在院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支持下,經過院生物局、北京分院、微生物所與籌建工作組的共同努力,與天津市達成了共建“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的共識。
2007年6月25日:中國科學院與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共建合作協定簽字儀式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協定約定,科學院投入100名事業編制,全部納入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支持範圍,3年內投入建設經費8000萬元;天津市投入300畝建設用地、1.5億元籌建經費、43000平米基建大樓等。同時,微生物所與天津保稅區簽定了共建“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的補充協定。
2007年6月25日:天津研發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成立,陳竺任理事長,苟利軍、何岩任副理事長,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同時進行。
2007年7-11月 :天津研發中心籌建工作全面展開。全面完成了43000平米科研大樓的設計配合工作,9月底在設計書上籤字認可。
2007年9月24日:在保稅區的主持下,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大樓進行了打樁。
2007年10月:中國科學院向微生物帳號撥付了“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籌)”籌建啟動經費100萬元。
2007年11月:中國科學院調整天津研發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李家洋副院長出任理事長。
2007年11月: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籌)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天津空港保稅區召開。
2007年11月:按照院市雙方協定及中心章程,形成“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籌)”建設方案最終稿,報微生物所期望向科學院申報。

研究領域

天津生物技術所包括工業蛋白質科學與生物催化工程、生物合成與微生物製造工程、生物系統與生物工藝工程三個研究領域。
領域一,工業蛋白質科學與生物催化工程。天津生物技術所將大力發展工業蛋白質科學與工業酶製劑的研究開發技術體系,促進工業酶在紡織、食品、製藥、化工、環境等領域中的套用。大力開展生物催化與手性合成研究,開發化工原料、醫藥中間體、農藥中間體、食品飼料添加劑等高值精細化學品的高效生物合成技術,以生物技術改造化學工業過程,將降低資源、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
領域二,合成生物學與微生物製造工程。研究所將大力開展系統生物技術與合成生物學研究,構建人工細胞合成有機化學品,發展生物煉製技術體系,開發生物塑膠、生物尼龍、生物黏合劑、生物有機溶劑與可再生的工業原料,取代石油化工合成路線,減少工業經濟對化石資源的依賴,在天津形成新的生物產業與經濟成長點。大力開展工業微生物的系統改造,提高胺基酸、有機酸、維生素等發酵產物的產率與效率,大幅提升生物發酵水平與產業經濟競爭能力。同時,組合植物化學藥物合成基因與途徑,用工程微生物細胞大量合成天然活性物質,取代植物化學藥的天然提取與化學合成,徹底革新天津未來的中藥加工產業。
領域三,生物系統與生物工藝工程。主要針對生態工藝的建立與生物醫學工藝工程的最佳化提升,提高工業過程技術能力,減少污染,提高產業水平。研究所將大力開展生物系統模擬與生態工藝研究,模擬利用生物系統功能,開發生物驅油、生物降解、生物環保等新技術新工藝,促進天津大港及渤海油田的持續發展以及渤海灣的環境保護。開展生物反應器與醫藥產品製備工藝研究,構建微生物、植物、動物細胞反應器,生產高附加值微生物重組藥物、營養藥物和添加劑,建立生物產品的規模化製備技術體系,大幅提高生物醫藥產品的工程化製造水平,建立幹細胞規模化培養的技術體系,推進組織工程材料的產業化,促進天津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開展生物系統與仿生製造研究,模擬特殊生命體複雜體系,用生物系統中的基本組件(基因,蛋白質等)與生物材料合成特殊功能的生物機器,決勝未來生物產業。
天津生物技術建有國家發改委批准的“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院批准的“系統微生物工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籌)”已進入籌建期。天津生物技術所與天津市20家生物技術企業及河北、山東、遼寧、吉林、江蘇、浙江等地多家企業進行了廣泛的合作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機制。與荷蘭DSM公司共建“DSM-TIB”工業生物技術聯合實驗室;與江蘇傑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建“工業酶製劑”聯合實驗室。
天津生物技術所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和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具有組織開展集成度高且綜合性強的大型研發活動、有效解決生物工業領域相關問題的能力;建立了科技成果有效轉移轉化和規模產業化的機制,不斷的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成果,與各類社會經濟組織建立廣泛的聯繫,成為高水平的科技與經濟結合、政產學研合作、向社會開放的研發轉化基地,人才培養和國際學術交流的平台,實現“政府滿意、合作企業滿意、老百姓滿意、國際同行認可”,成為我國工業生物技術研究領域特色鮮明,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國家研究機構。

重點實驗室

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簡介
工業酶國家工程重點實驗室坐落於天津濱海開發區,空港物流加工區的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的科研大樓內。它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為依託單位,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籌)為建設執行單位,並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江南大學、吉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共同建設。
實驗室是以產學研結合為主要方式的研究實體。採用理事會領導下的實驗室主任負責制,聘請國內外工業生物技術及相關專業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技術委員會。由酶篩選與評價技術實驗室、酶分子改造實驗室、酶表達與製備技術實驗室和酶套用技術實驗室組成。
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的主要目標是整合學術界以及工業界的現有優勢技術,解決酶製劑發現與評估、低成本生產和套用開發等關鍵產業技術問題,形成從基因到酶產品的完整、高效、可自我良性循環的酶製劑研發價值鏈,並在此基礎上開發新酶、新工藝,制定和完善相關行業的技術標準,提高酶製劑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我國傳統行業的改造,滿足新興生物製造業對酶製劑的需求,為酶製劑及其相關行業培養工程技術創新人才,支撐酶製劑工業的持續發展。
實驗室通過與企業進行項目合作,將對我國酶製劑行業進行技術扶持,緩和其技術滯後、規模小、產品單一、分布零散的局面,並推動生物催化劑在造紙、製革、紡織、飼料、食品、能源等不同行業的大規模套用,為節能減排型經濟的發展提供重大機遇。
具有海外留學背景和歐、美、亞等地多年國外工作經驗的項目負責人用在生物催化、代謝調控、發酵工藝、系統生物學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手段,建成酶製劑的高通量篩選、評價、分析和酶分子快速改造平台,建立酶製劑的高效表達、發酵控制、低成本分離以及發酵廢液後處理技術平台,形成包括固定化酶及酶反應器技術在內的酶套用技術平台,重點突破工業酶的規模化表達體系技術、針對工業套用屬性的工業酶性能評估技術等若干關鍵瓶頸技術、通過與現有技術的整合,實現技術系統集成,在此基礎上突破高溫酸性澱粉酶、高溫糖化酶、纖維素酶、谷氨醯胺轉氨酶、青黴素醯化酶和7-ACA合成酶等重要酶製劑產品生產或套用技術瓶頸問題,培育我國酶工程在技術和產品開發層面上的自主創新能力。
在未來十年內,將獲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若干酶製劑高效表達系統,擁有從基因到酶產品的全套技術開發能力,形成技術持續創新的能力,從基因到中試規模的開發速度達到18月以內,技術平台的並行開發容量達到2-4種酶;完成一批重大酶製劑的低成本、高品質的產業化生產,獲得若干酶法合成抗生素或中間體工藝,扶持或孵化2-3個大型酶製劑企業,實現酶製劑在紡織、造紙行業的示範套用,大幅提高我國經濟的綠色指數。
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憑藉著頂尖的人才,一流的技術,科學的管理,完善的體制以及先進的理念必將建成我國首個國際一流的完整的酶研發技術平台,成為酶技術領域科技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輻射源,推動我國酶製劑工業的大幅提升。

相關報導

2012年11月2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驗收會議在天津市空港經濟區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朱麗萍,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苟利軍,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院長饒子和,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出席會議。驗收會由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主持。
驗收會聽取了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生所”)籌建工作匯報,以及前期完成的專項驗收情況匯報;審議通過了天津工生所驗收意見,宣布了第一屆所領導班子,表彰了在籌建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白春禮為天津工生所頒發了事業單位法人證書。
苟利軍代表天津市委、市政府對天津工生所圓滿完成籌建任務、順利通過驗收表示祝賀。他指出,天津工生所作為全新的科研機構,已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團隊,初步形成了研發儲備一批、中試成熟一批、轉移轉化一批的格局,走出了一條建設速度快、管理水平高、轉化效果好的路子,希望研究所繼續立足天津濱海新區,瞄準世界工業生物技術發展前沿,面向重大產業和市場需求,推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使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天津市將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天津工生所的建設發展,全力以赴把天津工生所建設成為引領我國工業生物技術發展、培養高端創新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平台。
白春禮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代表中國科學院向對天津工生所籌建給予熱情關懷與大力支持的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天津市委、市政府、濱海新區、空港經濟區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表示衷心感謝。他指出,天津工生所的成立是切實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署,完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一項戰略行動;是中國科學院與天津市全面合作的重要成果;是中國科學院前瞻世界科技前沿,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支持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
白春禮強調,天津工生所作為國內唯一的工業生物技術整建制研究所,要深入學習領會貫徹十八大精神,以通過驗收為新起點,始終面向國際科技發展前沿,突出國家需求、天津特色的定位;繼續凝鍊目標、科學布局,切實落實 “一三五”發展規劃;繼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頂尖科技人才引進力度,加大青年人才培養力度;加強與天津和企業的戰略合作;紮實推進“創新2020”。他希望天津工生所不斷實現科學技術的突破,引領工業生物技術的創新發展,支撐培育生物製造戰略新興產業,走出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為國家和天津市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貢獻。
天津工生所由中國科學院、天津市人民政府從2009年開始共同籌建,肩負著發展我國工業生物技術體系、促進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在院市密切配合、通力協作,籌建領導小組的直接領導和籌建工作組的組織帶領下,研究所“邊建設、邊招聘、邊科研”,各項工作取得顯著進展。2012年3月,天津工生所正式獲得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覆成立;2012年4月9日,中科院發文成立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目前,天津工生所在貫徹實施中長期發展規劃基礎上,制定了《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創新2020”發展規劃》,以生物體設計、合成與生物轉化為核心,組織團隊對石油烯烴的生物製造、甾體化合物的生化合成、植物珍稀萜類化合物的微生物合成三個重大突破進行攻關,明確五個培育方向。
截至2012年11月,天津工生所共引進各類人才200多人,其中中科院“百人計畫”8人、天津市“千人計畫”10人、特聘外籍研究員9名、特聘外籍青年科學家3名、特聘客座研究員3名,在學研究生128名。在科技部、天津市、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自2008年以來累計爭取科研項目194項,總經費超過2.6億元,其中主持或參加“973”項目課題17個、“863”項目課題14個、科技支撐項目2個。在SCIENCE、PLoS ONE等期刊發表論文138篇,申請發明專利63項;4.5萬平方米研究實驗及辦公配套設施投入正常使用,完成1.45億元科研設備的採購與1.24億元裝備的安裝調試;組建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中科院系統微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和天津市工業生物系統與過程工程重點實驗室;建立微生物高通量篩選平台、系統生物技術平台、發酵過程與模擬仿真平台,為企業和科研院所提供全方位服務;承擔大量地方橫向任務,與十餘個省市34家企業以技術轉讓、合作技術開發、委託技術開發等方式,轉移轉化成果43項,契約金額總計5559萬元;與天津金耀、中糧集團等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8個;建成育成中心分中心5個,入駐高科技創業項目10個。
參加驗收會的領導和專家一致認為:天津工生所高質量完成了籌建任務,初步形成了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為地方創新能力的提升做出了積極貢獻,基本達到中國科學院序列研究機構的要求和水平。
驗收會議後舉行了揭牌儀式。白春禮和朱麗萍共同為天津工所揭牌,揭牌儀式由饒子和主持。
中科院副秘書長潘教峰,天津市科委主任趙海山,以及中科院、天津市有關部門、單位的負責同志等出席了驗收會和揭牌儀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