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梅雨

中國的梅雨

江淮流域氣候的重要特徵。 對梅雨的氣候特徵,早在宋人蘇東坡詩中已有記述。

中國的梅雨

正文

江淮流域氣候的重要特徵。每年春末夏初江淮流域均有一段雨量特別充沛,相對濕度大,雲多,日照時間短,地面風力較小的連陰雨時期。因此時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節,故俗稱“梅雨”,又因此時多雨陰濕,物品極易受潮霉爛,故又有“霉雨”之稱。
對梅雨的氣候特徵,早在宋人蘇東坡詩中已有記述。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創始人竺可楨就對梅雨時期的氣候進特徵行了研究。以後中國氣象工作者對於梅雨的形成、雨期的長短及反常等現象不斷有所闡述。
形成 6月行星風帶顯著北移,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也北移到北緯20°附近,這時大陸低氣壓已強大,而且青藏高原熱低壓建立,西南季風加強,但中緯度地區的冷空氣仍可常常南下,雨帶多出現江淮流域,形成梅雨。
雨期與特點 梅雨時期的天氣形勢的 3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梅雨形勢持久穩定,雨量較集中,易造成內澇和水災,如1931、1954、1969、1980年是長江流域較突出的多水年份;另一種是梅雨時期的形勢很不穩定,系統變化快,雨區範圍變動大,旱澇現象不突出;還有一種是整個6、7月里江淮流域不僅沒有持續的大雨和暴雨,而且降水也不多或者很少,即空梅域少梅,易造成乾旱,如1934、1958、1965、1978年就是空梅突出的年份。
中國的梅雨主要指發生在湖北宜昌以東,北緯26°~34°的江淮流域。每年大致是6月中旬入梅(或稱立梅),到7月上旬出梅(或稱斷梅),一般約持續一個月,但每年情況不一樣,入梅早的可在5月中下旬,晚的可到7月初,前後可差40天,出梅早則在6月中旬,晚者在7月底8月初,前後差一個半月。整個梅雨時期並不是每天都是陰晦降水天氣,而是陰雨一段時期,晴好一段時期。梅雨結束後,多雨區迅速北推至淮北地區及黃河一帶,江淮流域的降水量顯著減少,相對濕度降低,晴天增多,溫度增高,天氣酷熱而進入盛夏伏旱時期。

中國的梅雨中國的梅雨
對入梅、梅雨中斷、出梅等至今標準不一。一般是以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北移到北緯20°以北,同時雨帶位置穩定出現在江淮流域,並參考青藏高原上空(東經80°)是否有副熱帶高壓脊的建立,印度地區西南季風暴發與否及中國和日本上空急流強度是否發生劇烈的減弱和變動來作為梅雨的開始。
梅雨期間的相對濕度很高,旬平均值為全年之冠,6月中旬~7月上旬都在84~86%。

配圖

中國的梅雨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