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

中國當代文學史

《中國當代文學史》內容簡介:對於20世紀的中國文學,目前已有多種概括方法,在文學分期上也出現了多種處理方式,以“20世紀中國文學”命名的文學史著作,已經有多種問世。不過,《中國當代文學史》仍繼續沿用那種將20世紀的中國文學劃分為“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處理方法。按照這一划分,“現代文學”在時間段落上,指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到40年代末期的文學,而“當代文學”則指50年代以後的文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史》內容簡介:對於20世紀的中國文學,目前已有多種概括方法,在文學分期上也出現了多種處理方式,以“20世紀中國文學”命名的文學史著作,已經有多種問世。不過,《中國當代文學史》仍繼續沿用那種將20世紀的中國文學劃分為“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處理方法。按照這一划分,“現代文學”在時間段落上,指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到40年代末期的文學,而“當代文學”則指50年代以後的文學。

在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的提法,最早出現在50年代後期。雖然1959年“建國”十周年期間,文學界權威機構和批評家在描述1949年以來的大陸中國文學時,並沒有使用這一概念,1960年的第三次全國文代會,“當代文學”也未見諸大會的報告和檔案。但在上述的文章、報告①中,已使用了可與“當代文學”互相取代的用語,確立了為“當代文學”這一概念所內涵的分期方法②。最早使用“當代文學”這一概念的,是50年代後期文學研究機構和大學編寫的文學史著作。從那時開始,“當代文學”作為與“現代文學”相銜接又相區別的文學分期概念得到認可。

圖書目錄

自序

修訂版序

前言

上編50—70年代的文學

第一章 文學的“轉折”

一 40年代的文學界

二 左翼文學界的“選擇”

三 毛澤東的文學思想

四 “文學新方向”的確立

第二章 文學環境與文學規範

一 “遺產”的審定和重評

二 刊物和文學團體

三 文學批評和批判運動

四 作家的整體性更迭

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衝突

一 頻繁的批判運動

二 左翼文學內部矛盾的延續

三 對規範的質疑

四 分歧的性質

第四章 隱失的詩人和詩派

一 詩歌道路的選擇

二 普遍的藝術困境

三 穆旦等詩人的命運

四 “七月派”詩人的遭遇

第五章 詩歌體式和詩歌事件

一 “寫實”傾向和敘事詩潮流

二 青年詩人的藝術道路

三 50年代的詩歌事件

四 當代的政治抒情詩

第六章 小說的題材和形態

一 “現代”小說家的當代境況

二 題材的分類和等級

三 當代的小說樣式

四 類型單一化趨向

第七章 農村題材小說

一 農村小說的當代形態

二 趙樹理和山西作家

三 趙樹理的“評價史”

四 柳青的《創業史》

第八章 對歷史的敘述

一 革命歷史小說

二 “史詩性”的追求

三 《紅岩》的寫作方式

四 革命的“另類”記憶

五 《青春之歌》及其討論

第九章 當代的“通俗小說”

一 被壓抑的小說

二 尋求新的替代

三 “都市小說”與工業題材小說

四 《三家巷》及其評價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 “非主流文學”

二 最初的“異端”

三 “百花文學”

四 象徵性的敘述

五 位置的置換

第十一章 散文

一 當代的散文概念

二 散文的“復興”

三 主要散文作家

四 雜文的命運

五 回憶錄和史傳文學

第十二章 話劇

一 話劇創作概況

二 老舍的《茶館》

三 歷史劇和歷史劇討論

四 話劇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學”

一 1958年的文學運動

二 文學激進思潮和《紀要》

三 文學的存在方式

四 “文革文學”的特徵

第十四章 重新構造“經典”

一 創造“樣板”的實驗

二 “革命樣板戲”

三 小說“樣板”的難題

四 “經典”重構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學世界

一 公開的詩界

二 小說創作情況

三 “地下”的文學創作

四 “天安門詩歌”

下編80—90年代的文學

第十六章 文學“新時期”的想像

一 “轉折”與文學“新時期”

二 體制的修復和重建

三 文學規範制度的調整

四 80年代的作家構成

五 文學著譯的出版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學概況

一 80年代文學過程

二 “新時期文學”的話語資源

三 文學歷史的“重寫”

四 文學諸樣式概況

第十八章 “歸來者”的詩

一 “文革”後的詩歌變革

二 “歸來者”的詩

三 詩歌流派的確認

第十九章 新詩潮

一 《今天》與朦朧詩

二 新生代或“第三代詩”

三 新詩潮主要詩人(一)

四 新詩潮主要詩人(二)

第二十章 歷史創傷的記憶

一 創傷記憶與歷史反思

二 三部中篇小說

三 “復出”作家的歷史敘述

四 “知青小說”的演變

五 幾位小說家的創作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後期的小說(一)

一 文學的“尋根”

二 “尋根”與小說藝術形態

……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後期的小說(二)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說

第二十四章 散文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學狀況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詩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說

中國當代文學年表(1949—2000)

初版後記

……

後記

70年代末“文革”結束後,我開始參加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工作,並與張鍾、佘樹森、趙祖謨、汪景壽諸位先生合作編寫了《當代文學概觀》(北京大學出版社,1979年)。後來,我們根據80年代文學出現的新情況,對該書作了修訂,擴充了“新時期文學”的內容,於1986年出版了名為《當代中國文學概觀》的新一版。此後,《概觀》一直是北大中文系當代文學課的主要參考書,也曾被一些兄弟院校的當代文學教學採用為教材。

如今,十多年過去了。書的著者中的兩位,在90年代初不幸過早離開人世。這十多年中,社會生活和文學界,也發生了眾多當初難以逆料的事情。回過頭去讀《概觀》,不難發現許多缺陷,許多需要修正補充之處。一方面是它所體現的文學觀念和敘述方式需要反省,更重要的是它所處理的材料,基本上截止到1985年。因此,重新修訂編寫,就提上了日程。

這次的編著,沒有在《概觀》的基礎上進行,也沒有採取集體合作的方式。主要原因是研究者之間,已較難維持“新時期”開始時的那種一致性。我們的看法之間的差異,比相互之間的共同性有時更為明顯。當代文學史的個人編寫,有可能使某種觀點、某種處理方式得到彰顯。當然,因此帶來的問題也不言而喻。受制於個人的精力、學識、趣味的限制,偏頗遺漏將是顯而易見的。好在自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史已出版三十幾種;本書存在的闕失,會由另外的史著加以矯正。

序言

《中國當代文學史》1999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來,不少相識、不相識的朋友、讀者,通過會議、文章、來信和轉告,對本書有所肯定,也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不少批評和改進的建議。這些年來,文學界出現許多新的現象,也有不少值得重視的研究成果發表,這些都需要加以處理和吸收。基於上述理由,從2006年春天開始,我就開始對本書進行修訂。在總體框架和評述方式上,修訂版和初版本並沒有大的變化,基本上仍維持那種簡括式評述的“文體”,材料、史實也仍大多壓縮在注釋和年表之中。同時,也仍努力徵引當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這既為了標明本書某些看法和措辭方式的來源或受到的啟發,也為想進一步擴大對問題了解的讀者提供一些線索。

但修訂版也有不少改動。主要是:一,調整了若干章節的設計,適當增加90年代文學的分量,對80年代文學的總體描述也有一些改變;二,各章節(包括年表)在材料處理、具體論述等方面,也有或多或少的變更;三,訂正初版本在史實、資料引述上的差錯。由於本書注釋較多,採用章後注在閱讀上有諸多不便,這次也一併改為頁章節附注。初版本的後記作為附錄保留,以再次向當年熱心的幫助者表示謝意。還要說明的一點是,本書初版本為1999年,對年代的表述沒有特別標出的,都為20世紀,此次修訂按照既定的表達法,沒有再做修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