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經典寶庫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

此書系是台灣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傳統文化大眾學術讀本,是中國時報出版公司聘請一流專家撰寫的一套傳承中國古代經典文化的書。《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叢書從二十五萬三千餘冊的古籍舊藏里歸納綜合,分別由五十餘名著名專家、學者編撰,用生動流暢的文筆,以白話文對歷史經典重新撰寫的經典著作。本套叢書具有通俗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點,多年來在島內一再重版。台灣出版界對此書系的評價是:“開發了中國古典知識能源創舉,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每一位具有中學程度以上的中華子民,都能閱讀它”“該書的出版將是一扇現代人開向古典的窗;是一聲歷史給予現代的呼喚;是一種關切與擁抱中國的開始;它也將是一盞文化的燈火,在漫漫書海中,照出一條知識的、遠航的路”。[sup][/sup]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叢書從二十五萬三千餘冊的古籍舊藏里歸納綜合,分別由五十餘名著名專家、學者編撰,用生動流暢的文筆,以白話文對歷史經典重新撰寫的經典著作。本套叢書具有通俗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點,多年來在島內一再重版。台灣出版界對此書系的評價是:“開發了中國古典知識能源創舉,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使每一位具有中學程度以上的中華子民,都能閱讀它”“該書的出版將是一扇現代人開向古典的窗;是一聲歷史給予現代的呼喚;是一種關切與擁抱中國的開始;它也將是一盞文化的燈火,在漫漫書海中,照出一條知識的、遠航的路”。

從這套書系編者前言和出版社通讀全書結論來看,本書系的現實意義:解答了“何謂中國人”的文化緣由,尤其可貴的是,台灣的出版文化工作者在本書出版說明中,對全球化時代中華民族應當伸張的文化自覺和權益公正做出了明確的回答,體現在本書系中的歷史、時代的自覺性,也是當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所亟需的,兩岸文化工作者都傳達了這樣的憂思:年輕一代中國人不知“經”“史”,缺乏作為一個中華子民最基本的文化常識。而此書系在島內和海外華人的普濟,證明了“興滅繼絕”的歷史傳承是可以與現代化共融的。

作者陣容

詹宏志

台灣著名作家、編輯、出版人及電影人。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

羅肇錦

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兼客家語文研究所所長、客家學院院長,專長為台灣客家語研究。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雷家驥

台灣知名學者、台灣著名隋唐史研究專家,中正大學教授。早年曾師從錢穆、嚴耕望等國學大師。

王夢鷗

研究領域遍及經學、文學、國小、美學。曾任教於廈門大學、重慶中央政治學校、政治大學、日本廣島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

簡宗梧

著名學者,辭賦專家,國學大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王夢鷗先生弟子。

李豐楙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講座教授,專長為中國道教思想,台灣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也是國內少數同時具有道士資格的國立大學教授。

黃慶萱

曾歷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暨研究所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文大學客座高級講師,韓國外國語大學、高麗大學客座教授。

熊琬

在政治大學中文系及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任教。

張曉風

中國台灣著名散文名家。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2012年作為親民黨候選人當選台灣地區第八屆“立法委員”。

龔鵬程

精通中國的文學、史學、哲學、宗教,是當代享譽海內外華人世界的頂級學者和著名思想家。而且精通武術、書法,深廣的學力貫通古今、融會中西,人稱當今天下“第一才子”。每年著述約一百萬字,正式出版的專著已有八十餘種。常以孔子自比、自勵。

精彩書摘

《儒者的良心——孟子》黃昏。年輕的孟軻稍稍整理好衣服,向後院裡的母親說了一聲,就出門了。這是他成了習慣的散步時間。孟家的宅第顯得古老而破舊,但是和周遭的鄰居比較起來,仍然留存著一絲兒的氣派。也許,這只是心理感覺罷了,然總不免浮印著那久已遠逝的榮耀記憶。他悠閒地從一所學校旁邊經過,可以望見在參天古木下的檐角和視窗,幾個老人閒坐在樹下。童年啊,那確是一段快樂的時光。再折向左邊的道路,大約走了一盞茶的時間,就可以看到兩旁低檐擁擠的店號的街道。這個地方,早上的時候是集市,熱鬧得很,一到了下午就冷清了下來。孟軻若有所思地走過去,來到了城門。一列士兵正隊伍嚴整地行進,想是換防時刻吧。時局又有了新情勢。在交談中,朋友總是熱烈地談論著國際大事,聽說秦國和魏國在元里這個地方發生了規模很大的戰爭,魏軍竭力抵抗,最後還是節節敗退,垮了下來,整個少梁就這樣被占領了。孟軻和一位熟識的年輕軍官打了招呼,然後由石階登上了城牆。他喜歡到這裡來。城牆雖然不高,但已經夠他遠眺沉思,開闊的鄉野,隨著城門的道路而伸展,塗抹上一塊一塊的樹林和村落。最後,他的眼光不經意地落在西邊的墳場崗子,那兒正籠罩在晚霞的余照中。那裡也曾經刻劃著名童年的歲月。……《漢代財經大辯論——鹽鐵論》一、草原出英雄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集權帝國的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死於第二次更巡的途中。翌年,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反抗暴秦的革命很快地燃遍各地。中國漢民族完全沒有察覺,就在這一年,西北方遙遠的草原上,誕生了一位偉大的遊牧民族領袖,他後來統一了北亞細亞的遊牧世界,更帶給漢民族將近一個世紀的威脅。這位馬背上的英雄,我們稱他冒頓單于,冒頓是他的名字,單于則是匈奴語言中“大天子”的意思,用來稱呼他們的領袖。冒頓的崛起很富傳奇性。他年輕的時候,不為父親所喜;他的父親頭曼單于先把他送到月氏做人質,又與月氏展開戰鬥。月氏人正準備殺掉冒頓,不料年輕的冒頓機智勇敢,在最危險的關頭偷得一匹好馬,逃脫月氏的囚禁,回到自己的部落。這個行動,贏得了他的父親與全體族人的欽佩,一致認為他英雄了得,他的父親還讓他擔任將軍,指揮一萬騎兵。冒頓的領導才能和英雄本色很快地就在帶領軍隊中顯露出來。他發明了一種叫“鳴鏑”的軍事器具,用來指揮攻擊目標;鳴鏑就是會叫的箭,箭一射出,飛行中發出嗚嗚的口哨聲。冒頓命令他的軍隊:“鳴鏑射向什麼目標,大家都向那個目標射箭,不遵守行動的人,砍頭。”一開始,冒頓先帶著軍隊打獵,鳴鏑所射的鳥獸,部下都得跟著瞄準射箭,不射的人立刻遭到斬首處分。有一次,冒頓故意將鳴鏑射向自己的愛馬,左右部下有人不敢貿然射箭,立刻被砍了頭;又一次,冒頓把鳴鏑射向自己的愛妻,部屬有人頗為疑懼,猶豫不敢射箭,冒頓也把他們斬了。這樣令出必行的訓練,帶給軍隊無比的震撼;不久,冒頓帶軍打獵,把鳴鏑射向他父親的愛馬,左右部下無人遲疑,紛紛彎弓射箭。——冒頓知道部隊已經絕對服從,時機也近成熟;最後一次,他趁其不備把鳴鏑射向自己的父親頭曼,立刻,萬箭驟發,把頭曼單于射成蜂窩。——冒頓自己,就簒位成為新任匈奴單于。這一年,是公元前209年,距今將近二千二百年。後來的幾年之間,冒頓率領匈奴雄兵,東襲東胡(東胡是當時遊牧民族最強盛的一支),西擊月氏,南並樓煩、牡羊河南王,建立起世界史上第一個遊牧民族大聯盟;所有部落,都聽冒頓單于的號令。冒頓的勢力範圍,東起興安嶺,西至天山地區,北迄南西伯利亞,南達長城地帶,手下的弓箭部隊多達三十多萬人。這時,中國境內內戰未了,漢王劉邦與楚王項羽兩雄相持不下,漢民族無暇把眼光放到西北草原上的大風暴。……《看古人扮戲——戲曲故事》作為一個讀書人,你和我一樣,從小知道有《白雪公主》,有《灰姑娘》。更年輕的,知道《宇宙超人》或《星際女超人》,但是,有沒有人聽說《趙氏孤兒》的故事呢?有哪一個讀過《殺狗記》的戲詞呢?我自己是到三十歲才仔細地、恭敬地回過頭來讀元雜劇、明傳奇、京劇和一些雜戲的劇本的。其中有些是大學時代讀過的,但不知為什麼,那時候看到的全是死的、平板的。後來再讀,那些故事才一個個活過來:竇天章怎樣牽著竇娥戰慄的小手,去蔡婆婆家做童養媳;杭州城裡卑微的娼妓柳翠如何竟是天界中淨瓶里的一枝楊柳;包公如何微服在陳州調查貪官,而竟被人吊在槐樹上……多么可愛純樸的情節!在古典戲劇領域裡,我仿佛一個幸運的考古學家,忽然掘得古代的教科書,因而發現了整個時代在接受一種怎樣的教育。整體說來,我的了解是,“四書五經”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教科書,而戲劇和說唱文學卻是廣大民眾的教科書。在這些故事裡,你讀到《白兔記》里李三娘的堅忍,你讀到《貨郎旦》里張三姑的咬牙期待,你讀到《九更天》里馬義事主的忠誠,竟硬生生地感動得連日月都要改變行程,直到九更天才亮。你讀到《蝴蝶夢》里一個母親舍己子以救人子的大“信”,你甚至讀到《桃花女》里那女子的潑悍明媚……我所以答應出版社為讀者改寫這些故事,是因為我曾深愛這些劇情。奇妙的是,當我開始執筆,眼前浮動的竟是北國的黃河(元代的戲劇活動範圍在北京),杭州的綠柳(明代的戲曲活動範圍在杭州),我又走回古代,成為一個說書人,把我所知道的故事向你娓娓道來。由於戲劇的本質是一種朝生暮死“蜉蝣式”的藝術,它的“失傳率”是非常可怕的,坊間所能搜求到的戲劇數據算來至多保留當日盛況的十之二三,向來研究中國古典戲劇的人面對這些不完整的數據(例如坐元代劇作家第一把交椅的關漢卿,其《孟良盜骨》一劇竟散失得只剩下兩句唱詞了),無不扼腕嘆息。但在我著手的這本書中,所感到的困難卻剛好相反,要從堆起來比一人還高的劇本里選出幾十本來擠進這樣小小的一本十幾萬字的書中,實在是令人著急的,如果我把每部戲劇寫成“電影說明書”式的簡略,也許可以多介紹幾本,但那樣又會顯得了無趣味,我不能那樣做。我得承認,我一面工作,一面也感受到某種壓力,許多年前就有朋友自美國寄給我兩本燙金精裝的改寫故事(包括《金銀島》、《塊肉餘生錄》),雖然只是通俗閱讀版,但內容的精簡生動,印刷的精心美麗都使我羨慕不已。我們的出版機構終於也有能力出這樣的書了,但我要怎樣使它更具水平?我們能不能放棄一切“文學上”的高貴華麗,簡簡單單地把那些故事講給一般並不“特別有學問的人”聽?我去讀蘭姆的故事(此人於十九世紀初,成功地改寫了莎士比亞的故事,中譯本名為《莎氏樂府》,是英語世界裡被廣泛閱讀的一本書),讀到他的抱怨,真要拍案叫絕,因為他說的話正是我想說的,他說:“我不能寫,我寫不出給小孩子看的莎士比亞(事實證明,《莎氏樂府》後來的讀者,成人比小孩多),理由很充足,不論我或者別人,把莎氏的戲劇改寫成散文故事對莎士比亞都是一個冒瀆,莎士比亞必須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才能真正領會他的不朽。”其實,我感到自己面臨的困難比蘭姆更大,因為莎氏的編劇藝術在十九世紀初早已得到應有的評價,蘭氏如果改寫得不好,最多只是影響了自己的名譽,尚不致影響莎氏本身的評價。但中國的戲劇作品七百年來並沒有得到公正的估量,年老的一輩看不起它,年輕的一輩無暇讀它,如果一旦改寫失敗,就會把自己變成一個錯誤的說客,由於形容不當,竟使旅人拒絕了一個幽極美極的勝地。在完成了這些改寫之後,我只能說,我不知道我把故事說得精彩不精彩,但是,不管你“意猶未盡”或“心有不甘”,我都希望你能找到原著再來細賞一番。今夜,當我完稿,當我把這些幾百年來由於不知名的藝人“衝州撞府”,去唱給“張家村”、“李家莊”的民眾的故事一一轉述給你,我心中暗暗地藏滿了“竊得寶物”的狂喜,我喜歡這些故事,你喜歡嗎?……《淨土上的烽煙——洛陽伽藍記》1764年的10月15日,18世紀偉大的歷史學家——吉本(Edward?Gibbon)旅行到史跡斑駁的羅馬古城中,立刻被四面八方湧來的滄桑所包圍。他走過羅馬元老院的每一個台階,就想到杜雷(Tulley)演講時的風采,想到愷撒被刺時的眼神;尤其當他聽到朱庇特的神廟中傳來赤足唱詩班的詠贊之歌時,心中一直激盪不已,終於那本史學經典巨作——羅馬帝國興亡史——的底稿就這樣閃現在這位大師的腦海中。547年——“武定五年,歲在丁卯”——這時中國的歷史已演進到南北朝對峙的晚期:北方正是東、西魏分裂後的第十三年,而南方正是侯景亂梁的前一年,距梁亡只有七年。這時候,有一位神色黯然的詩人,名叫楊炫之,因為朝廷派赴使命而回到自己的故都——前北魏洛陽城。當他看到這座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宏偉的都城,在歷史的夕照中,顯得如此的荒涼。昔日繁華,眼看就要被無情的歷史所吞噬,於是這位詩人也陷身在沉痛的回憶中,“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終於下定決心要把這個洛陽城的興衰記錄下來。但是楊炫之和吉本處身的環境不同。吉本是以18世紀英國人的身份來寫歷史陳跡中的羅馬帝國,他可以縱橫千古暢所欲言。而楊炫之是以北魏子臣的身份來寫正在戰火紛爭中的祖國,在落筆時必然會有許多忌諱,所以無論在史料的運作或是史實的評論上都會有極大的差別。單看楊炫之的書名《洛陽伽藍記》,我們就可以領略出楊炫之是如何運用其謹慎的手法,聲東擊西地寫下這部北魏“洛陽城興亡史”。由於楊炫之落筆時的種種顧慮,所以我們無法看到像吉本那樣酣暢淋漓的史論,但是經由他那蓄意抑制的筆調,我們應該更可以從反面聽出他曲折敘事中的隱痛。至於楊炫之以當代人寫當代史所帶來的真切感,那更是洛陽城本身的幸運了。因為有了楊炫之這么一念之筆,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洛陽城,竟因此栩栩如生地標示在歷史的舞台上。尤其把洛陽這個城市和當時中國南方另一個都市——建康城對照來看時,楊炫之這本書在史學上的價值簡直是難以言喻的。在中世紀的南北朝時期,中國有兩個極繁華的大都會。一個是北方的洛陽城,一個是南方的建康城。建康城歷經東晉、宋、齊、梁、陳(317-589)兩百七十二年,再加上三國東吳時期,建都長達三百三十二年。一時多少豪傑英雄、才子名士活躍在這個大舞台上,創造了所謂六朝金粉世界。哪知道卻禁不起幾場戰火,一旦隋文帝大軍東指,三百年的基業剎那間夷為平地,就連唐人都無法按圖索驥辨識舊貌,徒有“朱雀野草,烏衣夕陽”的惋嘆。一個如此多彩多姿的都城,居然如此永遠消逝在歷史的舞台上。反觀建都只有四十二年的北魏洛陽城(493-534),當東、西魏分裂,京師遷鄴後,雖然都城逐漸受到戰火的摧蝕,卻由於出現這么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楊炫之,基於一股強烈的文化使命感,知道如何去珍愛這最後一抹夕陽。於是用一本《洛陽伽藍記》,借著寫寺廟佛塔為名,實質上卻用盡心思把洛陽城像精工細筆畫一般描繪下來,使得我們今天不但對北魏洛陽的宮城建制、街道里坊了如指掌,甚至還可以和考古出土的文物相互比對。一千五百年前中國北方的一個大都會,就這樣被妥善地保存在歷史檔案中。當然,在那烽火四起的時代,庾信也寫《哀江南賦》,顏之推也寫《哀我生賦》,共同表達了對南方故城的懷念。但是庾、顏二人身陷北國而遙望千里南城,縱然哀腸百轉,也僅能止於殘碎的回憶,拼湊不出具象的圖案。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則不然。楊炫之是踏在自己的泥土上,凝視著即將消逝的國都,“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轉而撲身去搶救的,所以無論就空間的具體性、時間的臨迫性或是作家感情的充沛性,都是在最豐盈的位置上,完美地交集在一起,也正基於這些因素而造就這部作品千古以來令人著迷的複雜性格:地學家可用它來還原洛陽城的建構尺寸,史學家可用它來探測北魏遷都以後的宮廷政爭及風俗民情,文學家則神馳於其華美曲折的文采。……

叢書目錄

1、中國人的聖書——論語(宋淑萍)

2、儒者的良心——孟子(林鎮國)

3、生命的大智慧——老子(余培林)

4、哲學的天籟——莊子(羅龍治)

5、救世的苦行者——墨子(周富美)

6、人性的批判——荀子(陳修武)

7、國家的秩序——韓非子(張素貞)

8、華夏的曙光——尚書(李振興)

9、儒家的理想國——禮記(周何)

10、先民的歌唱——詩經(裴溥言)

11、影響全球史的中國謀略——孫子兵法(徐瑜)

12、最神奇的上古地理書——山海經(李豐楙)

13、澤畔的悲歌——楚辭(呂正惠)

14、諸侯爭盟記——左傳(孫鐵剛)

15、雋永的說辭——戰國策(鍾克昌)

16、司馬遷的微小說——史記(李永熾)

17、漢代財經大辯論——鹽鐵論(詹宏志)

18、六朝的微博——世說新語(羅龍治)

19、妙語的花園——說苑(鍾克昌)

20、中國夢的古代範例——貞觀政要(雷家驥)

21、帝王的鏡子——資治通鑑(雷家驥)

22、直通現代心靈的佛法——六祖壇經(楊惠南)

23、一位父親的叮嚀——顏氏家訓(盧建榮)

24、大地之歌——樂府(傅錫壬)

25、文學的御花園——文選(簡宗梧)

26、古典文華的奧秘——文心雕龍(王夢鷗)

27、詩意棲居的朝代——唐代詩選(賴芳伶)

28、台灣大師的解讀——唐宋詞選(林明德)

29、散文的盛世——唐宋八大家(張健)

30、武俠神怪的古典大片——唐代傳奇(廖玉蕙)

31、流行歌手唱佛經——敦煌變文(羅宗濤)

32、造化的鑰匙——神仙傳(高大鵬)

33、袈裟里的故事——高僧傳(熊琬)

34、大城小調——東京夢華錄(王明蓀)

35、聽古人說書——宋明話本(胡萬川)

36、看古人扮戲——戲曲故事(張曉風)

37、黑暗時代的自由頌——元人散曲(曾永義)

38、性靈之聲——明清小品(陳萬益)

39、中國人生活藝術指南——閒情偶寄(顏天佑)

40、穿越大觀園——紅樓夢(康來新)

41、風靡台灣的迷你版——三國演義(邵紅)

42、風靡台灣的迷你版——水滸傳(傅錫壬)

43、風靡台灣的迷你版——西遊記(黃慶萱、林明峪、龔鵬程)

44、風靡台灣的迷你版——封神榜(李元貞)

45、古人的諷刺藝術——儒林外史(楊昌年)

46、瓜棚下的怪譚——聊齋志異(周學武)

47、東方人的海上奇譚——鏡花緣(方瑜)

48、帝國的最後一瞥——老殘遊記(簡錦松)

49、行政藝術的智慧大典——通典(張榮芳)

50、史筆與文心——文史通義(喬衍琯)

51、聖哲的言行——宋元學案(楊祖漢)

52、修身的藝術——明儒學案(方武)

53、中國憲政思想之源——明夷待訪錄(董金裕)

54、御風而行的哲思——列子(羅肇錦)

55、道家的美麗世界——淮南子(呂凱)

56、淨土上的烽煙——洛陽伽藍記(王文進)

57、不死的探求——抱朴子(李豐楙)

58、科技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蔡仁堅、蔡果荃)

名家推薦

台灣人從小讀到大,暢銷30年,影響海內外的國學啟蒙讀物

傳承文明薪火 再續中華文脈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

台灣學術界與文化界50多位名家編撰

水平最高,影響最大,好評最多的傳統文化大眾讀本

余秋雨傾力作序,10多位文化名人隆重推薦

李敖: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中國歷代經典寶庫

台灣的魂,在中國文化,台灣出版社做了一些好事,這個《歷代經典寶庫》,就是很好的中國人通識教材。

馬英九:

我的高中時代,就從這些書體認到中華文化了不起而且必須仰視的……

龍應台:

台灣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為什麼傳統的滋養如此醇厚?重要的是沒有中斷,重要的是在學生髮蒙之際,老師們提供了好的書籍。

余秋雨:

這套書的編寫者,恰恰是幾十年前台灣學術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多數是從大陸過去的,應該說是“民國文化”的直接繼承者,應該最有資格評判“民國文化”了。但是,就連他們自己也承認:“民國以來,也有過整理國故的呼籲、讀經運動的倡行”,“遺憾的是,時代的變動太大,現實的條件也差,少數提倡者陳義過高,拙於宣導”,“使得歷代經典的再生,和它的大眾化,離了題,觸了礁。”

傅佩榮:

台灣沒有“國學熱”,因為從來就沒有“冷”過。台灣主要有這么幾種方式推廣國學,一是兒童讀經,每年的比賽有幾十萬孩子參加;二是宗教界的推廣,台灣各教派都承認儒家代表中國文化;第三,相關的民間講學十分普遍。

高上秦:

這套書,上下古今,縱橫萬里,為中國文化傳香火於天下。

衷心希望,《中國歷代經典寶庫》的編印,將是一扇現代人開向古典的窗;是一聲歷史投給現代的呼喚;是一種關切與擁抱中國的開始;它也將是一盞盞文化的燈火,在漫漫書海中,照出一條知識的、遠航的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