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計制度改革和會計信息差異

中國會計制度改革和會計信息差異

《中國會計制度改革和會計信息差異》共分九章,內容包括我國會計制度國際化改革、我國會計制度國際化的發展和效果、會計信息有用性差異的比較分析、會計盈餘計量的穩健性差異、基於盈餘計量差異的預測作用、會計盈餘信息差異的非制度性因素解釋等。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李曉強,江蘇常州人,獲得清華大學經濟學學士,會計學碩士和會計學博士,目前在清華大學金融系博士後工作站。他完成了多家公司債券發行,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和人民幣信用衍生品開發等項目,具有多年管理外幣固定收益和衍生品交易的經驗;曾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70372003)、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課題和中國會計學會課題的研究,並曾在《會計研究》、《運籌與管理》和《中央財經大學學報》等雜誌發表論文。博士論文《中國會計制度改革和會計信息差異》獲得2005年度楊紀琬優秀學位論文獎。

圖書目錄

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摘要
1.2 引言
1.3 會計制度國際化的方式
1.4 會計制度國際化發展的世界趨勢
1.5 中國會計制度的國際化
1.6 我國會計制度國際化研究
第2章 文獻綜述
2.1 摘要
2.2 前言
2.3 國際會計準則還是本土會計制度
2.4 會計準則國際協調和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程度
2.5 導致會計結果差異的環境因素
2.6 結論
第3章 我國會計制度國際化改革
3.1 摘要
3.2 我國會計制度的發展
3.3 我國會計制度的國際化進程
3.3.1 收入及費用的確認
3.3.2 合併範圍差異
3.3.3 壞賬準備
3.3.4 存貨準備
3.3.5 投資損失準備
3.3.6 固定資產折舊
3.3.7 長期股權投資收益
3.3.8 債務重組
3.3.9 無法支付之應付款
3.3.10 借款費用
3.3.11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等新四項準備
3.3.12 無形資產攤銷
3.3.13 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
3.3.14 股權投資差額
3.3.15 未確認投資損失
3.3.16 遞延稅項
3.3.17 政府補貼及國家撥款
3.3.18 匯率並軌
3.4 資產減值改革的突出地位
3.5 總結
第4章 我國會計制度國際化的發展和效果
4.1 摘要
4.2 前言
4.3 研究背景
4.4 研究文獻和研究假設
4.5 研究樣本和研究方法
4.5.1 研究樣本
4.5.2 研究方法
4.6 國際化發展程度的比較
4.6.1 從制度層面比較國際化
4.6.2 從會計數字比較國際化
4.7 針對1998年和2001年這兩次會計制度改革的分析
4.7.1 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
4.7.2 2001年《企業會計制度》的實施
4.8 結語
第5章 會計信息有用性差異的比較分析
5.1 摘要
5.2 引言
5.3 文獻綜述和研究目的
5.4 研究設計
5.4.1 研究假設
5.4.2 研究模型設計
5.5 研究分析
5.5.1 研究樣本分析
5.5.2 實證分析和解釋
5.5.3 敏感性分析
5.6 研究結論
5.7 對2001年~2003年樣本的分析樣本描述
5.7.1 實證分析和解釋
5.7.2 研究結論
5.8 研究意義
第6章 會計盈餘計量的穩健性差異
6.1 摘要
6.2 前言
6.3 文獻綜述
6.4 研究假設和研究模型
6.5 研究樣本
6.6 結果與分析
6.7 研究結論
第7章 基於盈餘計量差異的預測作用
7.1 摘要
7.2 前言
7.3 文獻綜述
7.4 研究假設和研究模型
7.5 研究樣本
7.6 結果與分析
7.7 敏感性分析
7.8 研究結論
第8章 會計盈餘信息差異的非制度性因素解釋
8.1 摘要
8.2 前言
8.3 文獻綜述
8.4 制度背景
8.4.1 我國會計制度發展與盈餘管理
8.4.2 上市公司的再融資和退市規則
8.5 研究假設和研究方法
8.6 研究樣本分析
8.7 實證結果
8.8 敏感性分析
8.9 研究結論
第9章 結語
9.1 論文回顧
9.2 研究創新
9.3 論文不足
9.4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