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兵蒙難野人山

中國女兵蒙難野人山

《二戰紀事卷進戰爭的女性之二-中國女兵蒙難野人山》是著名作家革非1990年代創作的四卷本超級暢銷書《二戰紀事——卷進戰爭的女性》的第二部。其他三部分別為《日本女兵魂羈興安嶺》、《蘇聯女兵血染伏爾加》、《德國女兵夢斷法蘭西》。作者以獨特視角,描寫了人類史上空前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卷進戰爭的女性悲劇命運,選取了二戰中主要參加國—中國、日本、蘇聯、德國中各自幾名女兵在戰爭關鍵時刻的慘痛經歷。 該書第一次出版是1991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最初書名為《中國遠征軍女兵緬甸蒙難記》。1990年代有多家出版社多次出版。1991年工人出版社結集出版四卷本。直到2010年,此書還不斷出現各種盜版,亦有不同書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1942年1月,英國請求中國方面派遣遠征軍赴緬甸協同英軍對日作戰。為保衛滇緬公路,中國方面同意英方請求,由杜聿明、廖耀湘、戴安瀾、孫立人等率領中國遠征軍赴緬甸協同英軍對日作戰。部隊中有一部分女兵,她們年齡最大的不過二十一歲,最小的只有十六歲!她們告別自己溫馨的家庭,告別熱戀中的戀人,和將士們一起到緬甸抗日,幾經奮戰,遭到慘重失敗,後被逼轉入野人山。在野人山,她們歷盡磨難,吃盡苦頭,最後大部分英勇犧牲在野人山,為抗日戰爭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戰歌。

人物命運

文君

燕山出版社1991年1版燕山出版社1991年1版

文君,1920年(民國九年)3月22日出生於中國上海。1937年加人藍衣社之核心組織力行社,同年進入軍委會戰時幹部訓練團。1938年轉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統),在訓練團畢業後,先後供職於中央軍校等處。1941年末奉調中國遠征軍第五軍政治部。次年2月隨軍赴緬。

軍銜上尉。

殉國

她是即將凋零的花,槍林彈雨中,踩著犧牲戰友開闢的生命之路,她背負傷員向著希望,然戰爭是殘酷的,當女軍人遇見流散的日寇除了死去還有什麼方式可以保持尊嚴的活下去?她和受傷的她一起躍向懸崖。一縷芳魂歸天涯!身在異鄉而魂歸祖國。

叢麗

燕山出版社1992年2版燕山出版社1992年2版

叢麗,1922年(民國十—年)7月11日出生於中國北京(北平),1939年畢業於教會所辦之北平詡教女子中學,同年考入燕京大學。兩年後輟學,不久到達國民政府戰時陪都重慶。1942年1月入伍,供職於中國遠征軍所屬第五軍政治部演出隊,同年2月隨軍入緬作戰。

軍銜中尉。

殉國

故去的人已經無從知曉活著的人的痛。她們還要繼續向前。緬甸叢林沒有浪漫的色彩,一步步都是死亡的深淵。她也有愛,國讎家恨於一生,兒女情長空牽連。茫茫雨林,失去領袖的女兵隊伍依然頑強的前進。戰爭從不因為性別而改變。當看見傳說中的“火狐狸”她還是迷失了,拋棄了皮囊,帶著絕美的笑容與戰友告別,與生命告別。她曾期望戰死沙場而不是自決。也許她跌落的瞬間看見了天堂:“大——丈——夫”迴蕩在山谷中最後的聲音,她在清醒中離去。

李亞男

燕山出版社1993年合卷版燕山出版社1993年合卷版

李亞男,1921年(民國十年)10月10日出生於中國南京,基督徒。1937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醫學院護士學校,服務於金陵大學醫院,1939年到四川成都仍服務於遷此的金陵大學醫院。1941年7月入伍,供職於第五軍戰地救護處。次年所在部隊編入中國遠征軍序列,隨軍赴緬。

軍銜上士。

殉國

她信仰基督,經歷了南京大屠殺的慘烈,看見被日軍殘害的少女,她問:“我們的主在哪裡?”隨軍入緬甸,她的死亡如此離奇,野人谷中的野人並不是傳說,她們長途跋涉,她們衣衫襤褸依然擋不住青春的美麗。路過溪水,洗去塵埃。這一瞬間危機四伏的叢林也溫柔起來,為這些年輕的生命。嗚咽出安魂曲。她在去采水的過程中被野人襲擊,戰友發現她時她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嚼舌自盡!身體有被摧殘的痕跡。女兵們痛哭出聲,大地為之沉默,樹林為之沉默。她把信仰丟失在茫茫雨林,“主能帶我回天國嗎?”

崔媛媛

軍銜軍士。崔媛媛,1924年(民國十三年)正月初九(夏曆)出生於緬甸(英屬)仰光。1941年8月畢業於仰光華僑女子中學。同年12月回國,次年1月入伍,供職於中國遠征軍第五軍華僑隊。翻譯。同年2月隨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

殉國

她恨日本人,也恨英國人,她不知道為什麼要參軍?從昏迷中醒來,以為自己還是那隻美麗的孔雀。女兵體力消失怠盡,負荷不了她的身軀。清晨的雨林霧靄迷漫。她說:“張姐,我回不去了,請留給我一把槍。”淚滂沱,我們年輕的遠征女兵。我不想丟下任何戰友。她淒涼的笑,“生於緬甸,魂亦留在緬甸”。遠去的戰友,身後響起清脆的槍聲。“我多希望有個男人愛我,多希望有個象我的女孩”生命歸於林莽的最後一刻,十八歲芳魂變白骨。

張玉芳

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年1版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年1版
張玉芳,1919年(民國八年)9月19日生於中國重慶,1937年畢業於重慶師範學校,曾做國小教師,次年11月供職於國民政府某部,秘書。1939年9月考入軍委會戰時幹部訓練團,結業後供職於第五軍新編第二十二師,歷任譯電員、機要幹事。1942年所在部隊編入中國遠征軍序列,隨軍赴緬。

軍銜少尉。

失蹤

最後的你我,我們要活下去!這座山谷埋葬了多少軍魂。什麼聲音?她激動的叫起來,拚命向制高點奔去,飛機的轟鳴,她流淚了,我們的飛機,一架瘦長的偵察機,士兵們都叫它“黑寡婦”。希望就在眼前,可是我丟失了她。我看見已經去了的許多面孔,那么鮮活。這個世界我還存在嗎?……

天涯何處尋芳草?你的墓前沒有墓志銘。

徐芝萍

軍銜上等兵;少尉;中尉。徐芝萍,1926年(民國十五年)4月30日出生於中國昆明,1941年11月於昆華女中學輟學入伍,經第五軍新兵訓練處訓練合格,任二OO師譯電員,同古一役負傷,未歸建制,隨第五軍軍部撤往印度。回國後歸建制,任機要秘書。1943年所在師編入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序列。次年五月,隨遠征軍第二次入緬對日作戰。

下落不明

我還活著,十六歲芳華,最美麗的生命。叢林裡只剩下我與戰友的魂魄。黑暗降臨,無知無覺,醒來遇見了誰?他穿軍裝,中國軍人。我們成就了完整的世界。可是他還是離開了,身體的殘缺,精神的崩潰。那一線夕陽落盡了。我是否也要閉上雙眼陪伴那兩千具白骨?

“連長這有一個,是女兵!”

編輯推薦

本書所記錄的,是一群中國女兵在二戰中的經歷。一九四二年,她們隨中國遠征軍南出國門赴緬作戰,最終卻棄骨異邦,留下千古遺恨。她們悲壯慘烈的人生命運,折射出人類在法西斯戰爭中的悲劇主題。

歷史已落滿塵埃,但只要戰爭這一罪惡尚未消滅,我們就必須咀嚼歷史的苦澀。

因此,我們沿著布滿白骨的遠征之路,走進蒙難的中國女兵們鐵與火、血與淚的短暫人生。

一頁歷史沉重地翻過且已落滿塵埃,但中國遠征軍蒙難野人山的女兵們青春永駐。

讀罷,欲哭無淚!

作品目錄

開篇

第一章將軍把女兵帶入野人山

中國襲擊出版社1997年1版中國襲擊出版社1997年1版
一瀕臨絕境的軍中之花

二硝煙中流產的大會戰

三女諜

四將軍與女兵俱人絕路

五軍人無權待斃

六野人山的女兵之夜

第二章軍統上尉文君

七商女血淚

八復仇與人性善惡

九上身穿藍

十一九三八年

十一孽海沉浮

十二藍衣社和貞節牌坊

十三軍統女諜的絕密使命

十四絕境

中國工人出版社1999年四卷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9年四卷本
十五夢斷天涯路

十六畢竟中國女兒心

第三章中尉演員叢麗

十七絕望

十八炮火中高歌的“中國女神”

十九秘密出逃的大家閨秀

二十“裸體的貴婦”

二十一青年貴族和痴情少女

二十二湧入古國的西方洪流

二十三不共戴天之仇

二十四跨越陰陽之愛

二十五魂歸離恨天

第四章上士救護員李亞男

二十六黑圈紅十字徽下的獸行

二十七青天白日滿地紅

二十八浴血的天使

二十九被恐懼包圍的女兵

三十野人

三十一童貞蒙辱的最後選擇

三十二天使自絕天堂之路

三十三安魂彌撒

第五章軍士翻譯崔媛媛

三十四血色的生命通道

三十五王裔瘋女與末等殖民地

三十六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三十七被紅太陽強姦的綠孔雀

三十八無夢的多夢時節

三十九一縷芳魂飄零大林莽

第六章少尉幹事張玉芳

四十女秘書的尷尬歲月

四十一陪都故事

四十二被詆毀的史迪威將軍

四十三被玩弄的和走向再生的

四十四血刃

四十五魅人的“山鬼”

四十六何處覓芳草

第七章上等兵譯電員徐芝萍

四十七恐怖

四十八十五歲的小女兵

四十九少女與兩千白骨共眠

五十野人山

五十一“V”

五十二最後一個女兵的終結

五十三中國遠征軍女兵青春永駐

收篇

書摘

四十七 恐怖(節選)

人最為之恐怖的不是死亡。對每個生命來說,死亡都是最終的不可抗拒的結局,所以對死亡的恐懼里有著絕望的豁達和安然,亦即是說,人們不能不接受它。

恐怖是一種純主觀的感覺。主觀以外的世界並無任何恐怖而言。對常人而言,骷髏是恐怖的,但對醫學家來說對它毫無主觀色彩,全如常人眼裡的一張地圖或者一件擺設;對絕大多數人來講,大規摸殺人是絕對恐怖的,但對於將軍們來說,那不過是走向勝利和將花的階梯,它和廚師用麵粉製造麵包沒有什麼兩樣。人與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恐怖,對一個醫道高深的醫學家恐怖可能是一隻並不咬人的小哈吧狗;對殺人如麻的將軍則有可能是一條在孩子手上拚命掙扎的毛毛蟲。許許多多的恐怖都足以使人選擇死亡來逃避它們,失戀少女對感情的恐怖選擇自殺,一生清白偶爾失誤的學者對聲譽的恐怖選擇自殺,破產的商人對金錢的恐怖選擇自殺,失寵的官員對權力的恐怖選擇自殺,等等。這些選擇在局外人看來是很荒唐的。

人類有著任何人都逃不開的共同的恐怖,這就是對未知的恐怖和對孤獨的恐怖。

死的恐怖很大程度上是對未知的恐怖,人們永遠無法知道死後的感受,所以製造出了最神聖的宗教和最恐怖地獄裡的鬼怪故事自我安慰自我麻痹。

比之死亡的恐怖,孤獨的恐怖是更大的恐怖。什麼是孤獨?現代大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那種感覺?大山深處一個獨來獨往的獵戶?夕陽西下時公園長椅上的那個老人?北方草原上那個煢影單行的青年?還是無病呻吟的流行歌曲里那個望星空看大海的少婦抑或是少女?統統不是,這些孤獨如果不是“為賦新詩”就是裝模作樣的心血來潮。

孤獨,是一個個體的生命被置於與人以及人所創造的一切文明完全的隔離而又絕望無援的狀態,一個個體處於這種狀態時,其感受就是狐獨的恐怖。

人是群體進化的智慧型生命,體弱的人正是靠著群體的力量才成為最強大的生命形式。強大的個體生命形式絕無孤獨的恐怖。一隻虎安然地獨行於大山,一隻鷹悠閒地翱翔於蒼天之上,而那隻被鬣狗追殺的角馬,一但離開群體便再也發揮不出飛奔的力量。孤獨是必須依靠群體才能生存的弱者的恐怖。

人很難體會到這種最可怕的恐怖,即使是最孤獨的獵戶,也始終處在與人共處的群體之中,他打出的每一槍都意味著群體的共處。但人人都能體會到孤獨的壓力,所以寧肯擁擠在陌生的都市人流中,以求強化存在於群體的感受以逃避恐怖。

許多人僅僅因為孤獨的感覺而自殺,而一個性格極堅強的科學家完全自願地在地下洞穴孤獨地生活了一百天之後,精神崩潰。

野人山裡的徐芝萍正處在這兩種最可怕的恐怖的雙重追殺之中。

恐怖早已降臨。從她們六個女兵走進歧路,看到窩棚里並排躺著的那十幾個弟兄的屍體時,恐怖已凸現出它冷笑著的面孔。六個女兵組成的生存群體尚能去撐著抵抗,但當那個美麗的火孤越過藤索之時,抵抗恐怖的戰線已經崩潰。

文君葬身深谷,下一個該輪到誰?剩下的五個女兵為文君堆起小小的空墳冢時,未知的恐怖和對生命的渴求已成大潮之勢席捲著緊緊偎在一起的女兵們。叢麗大叫著情人的暱稱投入深谷,生存群體迅速縮小,恐怖有了更為可怕的指向,誰是最後一個死的人?這時,對生存的渴求已敵不住最後一個死去的恐怖。那隻孤獨的狐是一個極不祥的預言,女兵們全讀懂了它。亞男被強暴的野人凌辱之後,預言驚人地應驗了,她選擇了死,把恐怖留給了剩餘的三個人。絕望的早晨在四伏的危機里,下一個是誰甚至或了一種急切的期望。那個預言是她們絕沒希望走出野人山,倖存者不過是眼看著別的人一個接一個死去,最後被恐飾壓榨成一堆白骨。崔媛媛最後回味了人世間的生活之後,將手槍對準了自己,在她之後,還有兩個人來承愛這份她再無力抗拒的追殺。恐怖幽幽的冷笑已變成震盪著熱帶雨林的呵呵大笑,徐芝萍和張玉芳成為彼此存在的依據。不要讓我死在後面!在巨大的恐怖面前,生存反而成了最大的威脅,自殺已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一想到自殺將在孤獨中完成,而這時自己已經可能成為最後一個,恐怖就剝奪了最後的選擇。對方確實的存在成了生命唯一的意義。

下一個是誰?

在這野人山里。

下一個是誰?!

命運選擇了年齡最小最不堪打擊的十六歲的小女兵。選擇了她獨自承受野人山最後的一份恩賜。

版次

正版版本

1999年工人出版社四卷本1999年工人出版社四卷本
1991年,該書由燕山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出版,書名為《中國遠征軍女兵緬甸蒙難記》,1992年第二版。

1993年,燕山出版社首次採用《二戰紀事-卷進戰爭的女性》叢書標題,將叢書的第一部《五個日本女兵在中國》與此書合卷出版,書名為《女兵與暴行》。

1997年,該書分別由中國文聯出版社、 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1999年工人出版社結集出版,書名改為《中國女兵蒙難野人山》。

其他版本

進入21世紀,此書仍然不斷出現各種版本,這裡列出的標識為多家出版社的八個版本的封面,時間從2004年到2010年。圖片和數據均來自國內某圖書銷售網站。

這些標識的出版社中,有的所謂出版社是不存在的,比如“紀實文學出版社”、“四海出版社”、“青海出版社”等。

有的版本的出版社是真實的,ISBN則無法查詢。

標識為青海出版社2006 標識為青海出版社2006
標識為青海出版社2008 標識為青海出版社2008
標識為四海出版社2006 標識為四海出版社2006
標識為紀實文學出版社2004 標識為紀實文學出版社2004
標識為紀實文學出版社2006 標識為紀實文學出版社2006
標識為紀實文學出版社2005 標識為紀實文學出版社2005
標識為青海出版社2010 標識為青海出版社2010
標識為內蒙古出版社2006 標識為內蒙古出版社2006

影響

《中國女兵蒙難野人山》自1991年出版,20餘年間暢銷不衰,進入21世紀,即便網上有大量的下載連結,非正版的實體書仍然不斷出現,在某大型圖書網站能夠查詢到的署名“革非著”的此書,多達近二十個版本。近似的書則難以盡數。這部作品的銷量巨大,作為一部暢銷書,已經影響了兩代讀者,在當代讀書界實屬罕見。

作者簡介

革非,中國大陸作家,著名編劇,獨立撰稿人。

1979年初開始發表作品,早期創作主要為中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1989年開始電視劇創作。1995年創作的長篇電視劇《長河入海》獲得優秀電視劇獎,1996年創作長篇小說《清水幻象》,1997年創作長篇小說《赤後祖》,2006年憑藉電視劇《任長霞》獲得第23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編劇獎,第26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編劇提名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