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樓

中國四大名樓

四大名樓是一種泛稱,特指煙臺蓬萊閣、江西南昌滕王閣、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岳陽樓。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縣府,都喜歡修建樓閣。中國古代的樓閣,或用來紀念大事、或用來宣揚政績、或用來鎮妖伏魔、或用來求神拜佛,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越王樓(因杜甫《越王樓歌》而聞名天下,遠景樓因為蘇東坡題名《眉州遠景樓記》而著名,北方鸛雀樓(因王之渙《登鸛雀樓》而聞名),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聞名),黃鶴樓(因崔顥的《黃鶴樓》詩而聞名),岳陽樓(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聞名)、蓬萊閣(因蘇軾的《海市詩》及傳奇神話《八仙過海》而聞名遐邇。

基本信息

黃鶴樓

歷史

“江邊黃鶴古時樓”——唐朝詩人和黃鶴樓

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黃鶴樓歷經滄桑,屢毀屢建,不絕於世,可考證的就達30餘次之多。黃鶴樓最後的一次被毀是清末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漢陽門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風大火猛,殃及城樓,很快將這千古名樓化為灰燼,僅存數千斤寶蓋銅樓鼎一架。

重建黃鶴樓的問題,早在建國初期決定興建長江大橋時就已提出來了。經過幾十年的反覆研究準備,終於1981年,7月黃鶴樓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1984年底建成,離最後一座黃鶴樓被毀的時間恰好是整整100年,重建的黃鶴樓在蛇山西端的高觀山西坡上,正對武昌舊城區司門口,處於穿過長江大橋的京廣鐵路和分路引橋之間的三角形地帶內。新樓5層,高51.4米,鋼筋混凝士仿古結構。雖較黃鶴樓故址離江遠了些,但因山高樓聳,氣勢雄偉,視野開闊,黃鶴樓大觀空前,無與倫比。

傳說

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知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曲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顛建樓,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遊覽勝地。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後到這裡遊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戚戚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崔顥提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造型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要雄偉多了,加了層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樓共五層,高50.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現在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築,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

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仿佛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複製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了黃鶴樓和武昌城相建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為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裡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闢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黃鶴樓將成為位於我國心臟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一個標誌。

岳陽樓

歷史

岳陽樓為位於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岳陽,岳陽古稱“巴陵”,位於湖南省北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與綿延萬里的長江在這裡交匯,名冠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岳陽樓就座落在傍水而生的一古城西門城頭。岳陽,山、水、樓俱備,風景如畫,名勝古蹟眾多。岳陽風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鍾於岳陽一樓。以岳陽樓、君山為中心而構成的巴陵勝景,聞名遐邇,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而享譽天下,不愧為“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岳陽的岳陽樓,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膝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矗立於洞庭湖東岸,岳陽市西門城牆上,西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里長江,水光樓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岳陽樓高21.5米,三層、飛檐、純木結構。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岳陽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歷史上的詩人如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陽樓名揚天下。公元1045年,慶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並請好友、文學家范仲淹作了《岳陽樓記》,從此,岳陽樓更加聞名遐邇。岳陽樓內陳設別具特色。各層內懸掛歷代名家撰寫的楹聯。一、二樓各嵌有一副《岳陽樓記》雕屏,一樓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紀的復品;二樓所嵌雕屏為公元十八世紀大書法家張照所書,字型方正、筆力雄渾、技法多變、獨具匠心,為傳世一級珍品。三樓所嵌雕屏是毛澤東書杜甫詩《登岳陽樓》,筆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備。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輝。1988年岳陽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久經滄桑,屢毀屢修。現在看到的岳陽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個樓的建築,可用八個字來概括:四柱、三層、飛檐、純木。岳陽樓主樓高3層,高達15米,中間以4根大楠木撐起,再以12根柱作內圍,周圍繞以30根木柱,結為整體、整個建築沒有用一顆鐵釘,沒有用一道巨梁。12個飛檐,檐牙高啄(似鳥嘴在高空啄食)。屋頂為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斗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古籍里載述,岳陽樓“純木結構,盔式樓頂”這種古老的建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
再說民間故事。緣於歷史悠久、地位重要,岳陽樓修建(而且屢毀屢修)工藝精巧,而且歷代人文薈萃,因此,岳陽和洞庭湖畔流傳著許多關於岳陽樓的傳說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價值。其中關於修建岳陽樓的就分別有魯班,呂洞賓、張果老等名匠、仙人;關於講述岳陽樓淵源的,則有《魯肅閱兵台》、《岳陽樓三個字》等;關於岳陽樓雕屏的,又有《張照題屏》、《真假雕屏》;關於岳陽樓風情的,最出名的自然是《呂洞賓三醉岳陽樓》,此外還有《朗吟亭》如果把岳陽樓附近有關風物的傳說故事也算進去的話,那么,就還有《梅溪橋》、《金鵲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見岳陽樓及有關的傳說故事何其多也、展現的風采又是怎樣的豐美綺麗。

岳陽樓記

范仲淹(宋)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矣!”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騰王閣

簡介

騰王閣巍然聳立於贛江之濱,是一座聲貫古今,譽播海內外的千古名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李元纓,唐高祖李淵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貞觀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為滕王,後遷到洪洲(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別無建樹。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於城西贛江之濱建起一座樓台為別居,此樓便是“滕王閣”。

滕王閣自古它就與黃鶴樓、岳陽樓和蓬萊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真詞,觀看燈火。滕王閣建立1300多年來,歷經興廢28次,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1926年軍閥混戰時,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建國後,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閣。如今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九層,高57.5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兩層底座一共九層,琉璃綠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閣,朱漆廊柱,古樸高雅,蔚為壯觀。主閣南北兩側配以“壓江”、“挹翠”二亭,與主閣相接。主閣之外,還有庭園、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築,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於歷代四閣,同時也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仍然居於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如今,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築更巍峨雄壯,充分表現“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氣勢;內有多間仿古建築的廳堂,用作古樂、歌舞、戲曲的表演廳或展覽館等。登樓眺望,南昌景致盡收眼底。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新閣,仿佛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丙衡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領風騷的江西曆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滕王閣序》中最著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已作為主閣正門的巨聯。

暮秋之後,鄱陽湖區將有成千上萬隻侯鳥飛臨,那將構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圖,成為滕王閣的一大勝景。

滕王閣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相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選自清光緒吳縣蔣氏刊行本《王子安集注》

【作者小傳】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孫。六歲能文,未冠應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李賢)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遊蜀中,客於劍南,後補虢州參軍。又因私殺官奴獲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貶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驚而死。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其詩氣象渾厚,音律諧暢,開初唐新風,尤以五言律詩為工;其駢文繪章絺句,對仗精工,《滕王閣序》極負盛名。於“四傑”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詩文集早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題解】

聞一多曾說初唐四傑“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為都相當浪漫,遭遇尤其悲慘”(《唐詩雜論》)。《滕王閣序》作為一篇贈序文,借登高之會感懷時事,慨嘆身世,是富於時代精神和個人特點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雖連遭挫折,不免產生人生無常、命運偃蹇的怨嘆,但我們在文中更多地體驗到的卻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負和強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織,這正是文章的動人之處。作為一篇優秀的駢文,作者調動了對偶、用典等藝術手段,在精美嚴整的形式之中,表現了自然變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寫部分,文筆瑰麗,手法多樣,以或濃或淡、或俯或仰、時遠時近、有聲有色的畫面,把秋日風光描繪得神采飛動,令人擊節嘆賞。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聯,動靜相映,意境渾融,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蓬萊閣

簡介

蓬萊閣位於煙臺市西(一小時車程),坐落在蓬萊城北面的丹崖山上,自古就有“仙境”之稱,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全國四大名樓。據文獻記載,唐代這裡便建過龍王宮和彌陀寺;宋朝時的1061年,由郡守朱處約建蓬萊閣供人遊覽;明萬曆十七年,也就是1589年,巡撫李戴在蓬萊閣附近操辦增建了一批建築物;1819年,情知府志楊豐昌和總兵劉清和又主持擴建,才使蓬萊閣具有了現在的規模。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後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絕壁,山岩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

蓬萊閣蓬萊閣建於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

蓬萊閣下方有結構精美、造型奇特的仙人橋,那是神話中八仙過海的地方;東側有上清宮、呂祖殿、普照樓和觀瀾亭等;西廂為避風亭、天后宮(俗稱娘娘殿)、戲樓和龍王宮。這些樓閣高低錯落有致,與蓬萊閣渾然一體,統稱“蓬萊閣”。“蓬萊閣”是占地3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8960平方米的龐大古建築群(共有100多間),樓亭殿閣分布得宜,建築園林交相輝映,各因地勢,協調壯觀,山丹海碧,清風宜人,遂成為名揚四海的遊覽名區。1982年國務院公布水城及蓬萊閣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閣每個建築單體由多種風格的樓亭殿閣所簇擁,猶如眾星拱月。閣內布局奇巧,渾然成體;層層迭迭,錯落有致。各亭殿內楹聯碑文琳琅滿目。蓬萊閣主閣是一座雙層木結構建築,丹窗朱戶,飛檐列瓦,雕樑畫棟,古樸壯觀。登上主閣,憑欄四顧,輕紗般的雲霧纏繞閣下,亭樓殿閣在掩映中時映時現,使人超凡出世之感油然而生。

建於明代的水城蓬萊閣遊覽區還包括“水城”在內。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在丹崖山下,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筑起,周圍約3華里,中間是一個人工湖。水城的南門與陸路相通,北門叫水門,是出海口。水門設有巨大的閘門,平時閘門高懸,大小航船進出無阻;有事則放下閘門,切斷海上通道。水門外東西兩側,各有炮台一座,互為犄角,控制著附近海面。水城初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後經多次整修擴建,形成了一個完整嚴密的海上防禦體系。明代明將戚繼光曾在這裡訓練水軍,指揮沿海的抗倭鬥爭,肅清了倭患。兩艘古代戰船停於城內,接待遊人在水城中航行,飽覽水城雄姿。

傳說

傳說一
相傳,一次,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游:眾仙齊聲附合,並言定各憑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漢鍾離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但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遠處漂去,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拋,頓時紅光萬道,仙姑佇立荷花之上,隨波漂游:隨後,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室物拋入水中,藉助寶物大顯神氖游向東海。
八仙的舉動驚動了龍宮,東海龍王率蝦兵蟹將出海觀望,言語間與八仙發生衝突,引起爭鬥。東海龍王乘八仙不備,將藍采和擒人龍宮。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殺,腰斬兩個龍子。蝦兵蟹將抵擋不住,紛紛敗下海去,隱伏水底。八仙則在海上往來叫戰。東海龍王請來南海、北海、西海龍王,合力翻動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濤巨浪,殺奔眾仙而來。危急時刻,曹國舅的玉板大顯神通,只見他懷抱玉板頭前開路,狂濤巨浪向兩邊退避。眾仙緊隨在後,安然無恙。四海龍王見狀,急忙調動四海兵將,準備決一死戰。正在這時,恰好南海觀音菩薩經過,喝住雙方,並出面調停,直至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雙方罷戰。
八位仙人拜別觀音菩薩,各持寶物,興波逐浪邀游而去。

傳說二

乘車由蓬萊城出發,往西南方向走16.5公里,便可見到景色秀麗的蔚陽山。蔚陽山有九座山峰,形態各異,有大有小。關於這九座山峰,民間流傳著一個動人的神話傳說。

相傳,某年二月初三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然後各顯神通,渡海訪友,而在此之前,八仙在去蓬萊閣的路上,經過蔚陽山時還留下了一段佳話。那一天,八仙被蔚陽山的景色所吸引,紛紛按落雲頭,飽覽山光水色。呂洞賓興致勃勃地脫下道袍蒙在一方大青石上,寶劍一指,青石上現出懷盞和酒壺,酒壺中盛著飲不盡的美酒,眾仙席地而坐,一邊欣賞山景,一邊交杯換盞地暢飲起來,不一會兒都有了醉意,鐵拐李倚著寶葫蘆醉眼迷離,說:“此番過海訪友,諸位只須躺在我這寶葫蘆上,忽忽悠悠,一會兒就過去了......”張果老瞪著醉眼不服氣他說:“準稀罕你那破葫蘆,俺老張毛驢倒騎,一拍驢腚,嗷一聲就過去了。”其他仙人也紛紛誇耀各自的能耐。看看吵不出個結果來,漢鍾離腆著大肚一錘定音:”今日過海,大家各施法力,請太上師祖前來評判,誰的能耐大,那時自然知曉。”於是,呂洞賓摘下道冠,恭恭敬敬地盤膝而坐,雙目微合,默運神功,一縷青煙自他頭頂冉冉升起,化作一道金光;直上雲霄。約莫一袋煙的功夫,西南天空飄來一朵祥雲,大上老君騎著青牛來了。八仙收拾起趔趔趄趄的醉態,肅立恭迎:大上老君降下雲頭,問道:“洞賓急急發來金光請我,所為何事?”呂洞賓上前躬身稟道:”師祖,小徒等有一事難決,煩勞聖駕。”將渡海比試法力的事說了一遍。老君聽後,略一沉吟,說道:“渡水之術乃區區小技,何足道哉!爾等修道之人,怎可輕起爭雄好勝之心?”眾仙聽了,個個面有愧色,老君又道:“隨緣行善,廣布福澤,乃修道正途。這裡風光秀麗,爾等何不競相施展造山之術,為凡間留下福澤?”眾仙如聽當頭棒喝,頓時大悟徹悟,一齊上前叩謝教誨之恩。呂洞賓:“小徒不敏,先在師祖面前放肆了。”說罷,披髮仗劍,步天罡,踩地煞,口中念念有詞,寶劍一指,喝聲“起”,一座陡峭山峰赫然而現。眾仙齊聲喝彩。張果老抖擻精神,倒騎毛驢兜了一圈,一座怪石橫生的山峰立時出現在眼前。接著,鐵拐李、漢鍾離、曹國舅、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等也相繼施展神通,各造了一座山峰。太上老君見了,心下歡喜,說道:“爾等且站過一邊,待老夫也造上一座,以不虛此行。”說罷,神功默運,手中拂塵一揮,一座高峰拔地而起,峰頭崢嶸崔嵬,峰上莽莽蒼蒼,壯美遠在其他山峰之上一…·待八仙回過神來,老君己跨上青牛,一道青光逕往兜率宮而去。

這就是蔚陽山上九座山峰的來歷,那居中最高峰是太上老君造的,而那較矮小的兩座據說是功力稍遜的何仙姑、藍采和造的。蔚陽山從此又有了“九頂會仙山”的美名,後來人們在山上建了一座大廟,叫做天清宮,規模很大,光架梁就有72根,每年三月初三——也就是眾仙造山這一天——方圓百里的百姓都去燒香、還願,形成了一年一度盛大的“九頂山廟會”,如今,還有兩塊龍頭巨碑聳立在山門前,碑文中有“九頂會仙山”的記載。

傳說三

鐵拐李收伏蝗精度李吉

傳說清代登州府出了個青天大老爺,名叫李吉。李吉體恤下情,愛民如子,把個登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
話說這一年春天,莊稼長勢喜人,眼看又是一個好年景,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忽然飛來無數的螞蚱(蝗蟲),遮天蔽日,落到地里,綠油油的莊稼頃刻之間就被吃個精光,連桿都剩不下。李吉得報,連忙發動百姓下地滅蝗,連三班衙役也都打發到地里去了。可仍舊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他只好連夜給巡撫、朝廷修書,命人飛馬報災,誰知道,巡撫大人正花天酒地,歌舞昇平,責怪李吉的信敗了他的興致,並回信斥責李吉“小題大作”。“聳人聽聞。”李吉憂心如焚,裝了一車螞蚱,親自去見巡撫。待那狗巡撫心驚膽顫地看到滿地滿牆滿樹滿院子見什麼都啃的螞蚱,方才如夢初醒,才肯相信登州遭了蝗災。不久,朝廷發下了賑災糧銀,可是經過層層剋扣,運到登州已所剩無幾,李吉無奈,一面派人發放那點賑糧,一面去大戶人家打拱作揖,勸他們開倉捐助災民,行善積德……
再說那一天,鐵拐李正在蓬萊閣後的仙人洞中靜坐練功,忽覺心中一驚,掐指一算:“不好,登州有難,正遭六七四十九天蝗災。”他急忙出洞,起在空中,見一妖女正在雲端作法,指揮黑壓壓的蝗蟲吞食莊稼,不由大怒,喝道:“何方妖孽,竟敢為害人間。看打!”那妖女認得是上八洞神仙之一的鐵拐李,怒道:“臭瘸子,敢來管老娘的閒事,待老娘教訓教訓你!”手擎鋼叉上前迎戰。兩個在空中你來我往,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鐵拐李暗暗心驚:“這妖孽如此厲害,怕是有些來歷,不如先上天庭查訪一番,再作道理,”主意打定,於是賣個破綻,抽身就走,駕雲往南天門而去。正行問,忽然金光一閃,被人攔住了去路,定睛看時,卻是太白金星。鐵拐李拱手問道:“大仙何往?”太白金星哈哈一笑,說道:“貧道此來,為的正是剛才與你爭鬥的那個孽障。它本是貧道後花園中看守靈芝的蝗精,不知何時偷下凡問,野性不改,在此做惡。待貧道助你將它收了。”說罷,附在鐵拐李耳邊,如此這般地一說。鐵拐李大喜,返身再去向那妖女叫戰。妖女以為一戰成功,不料鐵拐李去而又返,頓時殺氣騰騰,張口噴出一團黑氣,舉叉來戰。戰了幾個回合,鐵拐李賣個破綻,轉身就走。妖女笑道:“臭瘸子,這回看你往哪裡走,”正待祭起鋼叉,太白金星在雲端現出身形,喝道:“孽障,還不快現出原形!”妖女抬頭見是主人到了,頓時骨軟筋酥,站立不住,就地打個滾,現了原形——原來是只斗大的母螞蚱,太白金星使個袖裡乾坤法,將蝗蟲精攏在袖中,鐵拐李接著作法,一場大雨,把地面的蝗蟲都衝進了海里。
蝗災既解,太白主星說道:“貧道這就迴轉天庭,玉帝階前領受御下不嚴的責罰。那登州李吉,前世與我道有緣,夙根深厚,不妨度他一度,還是道友去成此功德吧”,說完,駕祥雲冉冉而去。再說登州知府李吉,見一場大雨解了蝗災,心感上蒼的恩德便選擇吉日,前往丹崖山上的三清殿進香。轎子行至蓬萊閣下的迎仙橋,忽見一個瘋瘋顛顛的老叫化,端個破碗攔住了去路。衙役們上前驅趕,老叫化卻用碗筷打著節拍,旁若無人地唱了起來“知府爺,苦蝗災,沒有蝗災我不來,來了見他好痴呆,紙紮的烏紗頭上戴,搖頭晃腦讓人抬,受氣的滋味全忘懷,”李吉聽了怦然心動,知道這老叫化有些來歷,慌忙下轎,來到叫化跟前,見他端著的破碗中有些爛菜臭湯,便問;“老人家,這些東西能吃嗎?”老叫化瞅了李吉一眼,說道:“不吃肚裡飢(不痴度李吉)啊,”李吉何等聰明?聽了這句話,頓時明白,倒頭便拜。老叫化一見,扭身往海邊走。李吉隨後便追。別看那老叫化拖著破草鞋不緊不慢懶洋洋的樣子,走得可是真快,李吉一路急跑還攆不上,索性脫了厚底官靴,赤著腳追去。來到海邊,老叫化脫下一隻草鞋隨手拋出,那鞋化一隻仙鶴,載著老叫化乘風而去。李吉追到海邊,見地上只有老叫化遺下的一隻草鞋,就依樣畫葫蘆,抓起來望空一拋,那草鞋也化作一隻仙鶴,翩然落地·海邊的百姓眼看著李吉上了鶴背,只聽一聲嘹亮的鶴鳴,一人一鶴,轉眼間升入雲端。
後來,登州的人們把李吉叫做“赤腳王”尊為”耍祖”,並在丹崖山上建祠紀念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傳說。

傳說三

“狗咬呂洞賓”的來歷

呂洞賓成仙得道之前,原是個讀書人。他的好友中有個同鄉叫苟杳。苟杳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但為人忠厚,是一個老誠君子。讀書又很勤奮。呂洞賓很賞識他,與他結拜為金蘭兄弟,並請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讀書,以後能有個出頭之日。
一天,呂洞賓家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材,讀書用功,便對呂洞賓說,想把妹妹許配給苟杳。呂洞賓深怕苛杳貪戀床第之歡誤了錦繡前程,連忙推託。沒料到,苛杳本人聽說林家小姐貌美,執意要應允這門親事。呂洞賓思索良久同意了。他對苛杳說:“賢弟既然主意已定,我不阻攔,不過成親之後,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聽了大吃一驚。寄人籬下,怎得不低頭?再說,婚禮的一切花費都得仰仗呂家,誰讓自己一貧如洗呢?思前想後,還是咬咬牙答應了。苟杳成親這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跑前跑後張羅一切,而苟杳卻無臉見人,乾脆躲到一邊。
到了晚上,送走了賓客,呂洞賓進了洞房。只見新娘子頭蓋紅紗、倚床而坐。呂洞賓不去掀那紅蓋頭。也不說話,只管坐在燈下埋頭讀書。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還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和衣睡下了。天明醒來,丈夫早已不見。一連三夜都是這樣,可苦壞了林小姐。
回頭再說苟杳,好不容易熬過了三天,剛進洞房,見娘子正傷心落淚,低頭哭著說:“郎君為何一連三夜都不上床同眠,只顧對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這一問,問得苟杳目瞪口呆。新娘子抬起頭來一看,更是驚詫莫名:怎么丈夫換了個人?半天,夫妻倆才恍然大悟,苛杳雙腳一跺,仰天大笑:“原來哥哥怕我貪歡,忘了讀書,用此法來激勵我啊。”林小姐也是心中歡喜,對呂洞賓充滿了敬意。夫妻倆都說:呂兄此恩,將來一定要報答。幾年後,苟杳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夫妻倆與呂洞賓一家灑淚而別,赴任而去。
一晃八年過去了。這年夏天,呂家不慎失火,偌大一份家財化為灰燼,呂洞賓和妻小隻好在殘磚破瓦搭就的茅屋裡寄身,不用說,日子過得是夠難的。呂洞賓只好出門去找苛杳幫忙。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上了苟杳府,苟杳對呂洞賓家遭大火非常同情,熱情接待了他,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呂洞賓一住幾個月,一點銀子也沒拿到,呂洞賓仰天長嘆:“人情薄如紙,一闊臉就變,滔滔然天下皆是也!”一氣之下,不辭而別。
回到家鄉,呂洞賓老遠就見自家的破茅屋換成了新瓦房,大為詫異:自己遠離,子幼妻弱,怎能大興土木?及至走近家門,更是驚得三魂走了兩魄:大門兩旁竟貼了白紙。家裡死了人?他慌忙進屋,見屋裡停著一口棺材,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呂洞賓愣了半天:她為哪個戴孝,輕輕叫一聲:“娘子,”娘子回頭一看,驚恐萬狀,顫顫抖抖地叫道:“你,你是人還是鬼。”呂洞賓更覺詫異“娘子怎出此言,我好好地回來了,如何是鬼?“娘子端詳了半天,才敢相信真是呂洞賓回來了,說:“哎呀!當真嚇死我了!這不會是在夢中吧?”
原來,呂洞賓離家不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了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幫人抬來一口棺材,說是呂洞賓在苟杳家病死了。妻子一聽,天塌地陷,哭得死去活來。今天正哭著,不想呂洞賓竟回來了。呂洞賓心下明白:都是苛杳玩的把戲。他操起一把利斧,狠劈棺材。“咔嚓”一聲,棺材劈開了,裡面竟全是金銀財寶,還有一封信。呂洞賓展開信讀道:“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
呂洞賓如夢初醒,苦笑一聲:“賢弟,你這一幫,可幫得我好苦啊!”從此,呂苟兩家倍加親熱,這就是俗話常說的“苛杏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因為“苟杏”與“狗咬”同音,傳來傳去竟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傳說四

蘇東坡訪八仙

蘇東坡在登州做了官,聽說有人在蓬萊閣上見過八仙,就動了訪八仙的念頭。可是,什麼時候,哪裡去找八仙呢?問來問去,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有個鬚髮皆白的老頭告訴他,每年三月初三,八仙都要去蓬萊閣上聚會,至於能不能見著他們,那就要看緣分了。
三月初三這天一大早,蘇東坡就上了蓬萊閣,東轉悠,西轉悠,就是不見八仙的影子,天太早了,連個遊人也沒有。百無聊賴地到了顯靈門,見兩個老翁在下棋。倆老翁年紀估計都過了80歲,滿頭自發,白鬍子在胸前飄動,只是一個紅臉,一個黑臉。見了蘇東坡,紅臉老翁就向他招引“來來來,這位小兄弟,給我倆做個評判如何?”
蘇東坡才高八斗,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平日裡自視極高,見老人相招,也不客氣。可是近前一看棋局,驚得目瞪口呆:甭說當裁判了,連棋路都看不出來。讀書人都有個毛病,讓他暗地裡佩服他人可以,公開承認自己不如人,那可不行。蘇東坡也未能免俗,就藉口有事,想要推辭。紅臉老者就說了:“你要找的人今天準來,我們在這兒也是等他們的,反正閒著也是閒著,你就不必客氣了。”蘇東坡一聽,詫異不已:他怎知我是來尋人的?老翁不是尋常人,信他的話沒錯。於是安下心來,靜觀棋局,慢慢看出了門道,什麼也不去想了。
不知過了多久,忽然走來個老叫化,老遠就招呼下棋的老翁“老夥計,今天輪到我請客,走吧,走吧!”紅臉老翁一指蘇東坡“這兒還有一位呢。”老叫化瞥了蘇東坡一眼,說,“那就一塊兒來吧!”蘇東坡看那老叫化,要多埋汰有多埋汰,破衣爛褲,髒得看不出顏色來,臉上的油泥厚得能揭下一層,本來不想應邀,可一想到方才對下棋老翁的疑心,也就跟隨著去了。上了蓬萊閣,見閣上已經先到了七位,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其中還有一個是女的。桌上擺著兩隻小鍋、一方年糕。老叫化說:“今天也沒什麼好招待的,就弄了三樣小菜,諸位湊付著吃吧!”蘇東坡探頭一看,一條半生不熟的死狗,一個眼歪嘴斜的死孩子,一方長霉的年糕。這夥人誰也沒客氣,抓起就吃,吃得津津有味,還連贊“好吃”,蘇東坡卻只覺得噁心。特別是那死孩子,讓這夥人你扯胎膊我拽腿,血呼淋拉的,看得叫人心驚肉跳。他本想嘗嘗那方年糕的,可一看沾上了血腥氣,又打消了念頭。那兩位白髮老翁倒是直讓蘇東坡,可是蘇東坡哪裡敢吃?眼睜睜看著人家狼吞虎咽地吃完了,興沖沖地紛紛離去,只剩下下棋的兩位長者。
老翁把蘇東坡招到跟前,問道,“你猜我倆是誰?”蘇東坡搖搖頭。紅臉老翁就說了:“我是南極仙翁,他是北極星君。剛才在座的那八位,就是你要尋訪的八仙。桌上的那三樣菜我也告訴你吧。那死狗是萬年狗,壽狗;死孩子是千年人參;那發霉的年糕是壽糕,吃一口活一百歲,吃兩口活二百歲,鐵拐李為弄這三樣東西費事不少哩!”說完,兩個白髮者翁倏地不見了。蘇東坡後悔得差點沒背過氣去——為什麼剛才就不硬著頭皮吃一點呢?!

傳說五

銅井的來歷

在蓬萊十大景中,有一景叫做“銅井金波”,說起銅井,當地百姓會告訴你:那是八仙之一的鐵拐李用他的鐵拐造的。
傳說,當年鐵拐李週遊四方,一日來到登州的一個漁村。時值三伏天氣,鐵拐李熱得大汗淋漓,口渴難忍,只得去漁民家中討瓢水喝。一位七旬老太太顫顫巍巍地從自家水缸里舀出半瓢混濁的水,說:“客人你別嫌棄,這點水還是老婦從十里外的懸崖下一滴一滴接來的。俺這裡祖祖輩輩都喝它,”鐵拐李聽完老人這番話,一仰脖;“咕冬、咕冬”,幾口就把水喝光了。
拜別了老人,鐵拐李來到海邊,口中念咒,手擎鐵拐朝下猛地一戳,只聽得“轟隆”一聲巨響,直震得渤海龍宮東倒西歪,搖搖欲喊墜。渤海龍王大怒,急率蝦兵蟹將出海察看,喝問:“何方狂妄歹徒!竟敢驚擾龍宮?”鐵拐李道,“渤海龍王,你枉為一方水神,為何讓漁民世世代代受那無水之苦?今日不對你略施薄懲,難消我心頭之恨!”說罷,舞起手中鐵拐,殺將過去。龍王哪裡聽得進去,急忙調兵遣將,要捉拿鐵拐李。於是,海面上波濤滾滾,好一場撕殺。
這場惡鬥,自然是邪不勝正,以龍王敗北而告終,龍王自知理虧,又不敵鐵拐李,素性潛入海底,任憑鐵拐李在海上如何叫罵也不露頭。於是鐵拐李告上天庭。玉帝大怒,將渤海龍王拘上天宮,釘在

蓬萊詩文

蓬萊詩選

蓬萊鎮
[宋]駱賓王
旅客春心斷,邊城夜望高。

野樓疑海氣,白鷺似江濤。

結綬疲三入,承冠泣二毛。

將飛憐弱羽,欲濟乏輕舡。

賴有陽春曲,窮愁且代勞。

登蓬萊閣觀讕亭
柳倩

波涌千層逐浪翻,無端獨自莫憑欄。

海風拂拂催人老,長島遙遙落日殘。

眾嶼橫陳安水域,峰山縱列屬仙班。

蓬萊無限風光好,仙閣回眸更壯觀。

戚繼光水城
柳倩

志在防倭建水城,依山傍海練新軍。

門通戰艦連千浪,船舶遼東鎖萬程。

魚寨宋興邊外患,炮台明立夢無痕。

將軍立馬丹崖看,海市蜃樓屬舊聞。

無題
張學棣

秋陽秋色送秋霾,齊魯風光次第開。

岱麓倥傯沂水盡,一軺飛掣上蓬萊。

無題
王丙乾

碧海萬頃層層浪,丹崖雄俊步步高。

蓬萊瓊閣風光美,神州處處好河山。

無題
張平化

蓬萊勝景譽人間,美景奇聞任暢談。

海市蜃樓皆幻影,勤耕巧織即神仙。

無題
吳建賢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各縈迴。

輕舟汛月隨雲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題蓬萊閣
歐陽中石

高閣建礎立丹崖,半在塵寰半入霞。

天后常邀雲外客,神凡同泛仙搓。

蓬萊閣聯想
王德海

十億元元賽神仙,丹崖連水水連天;

取經域外興華夏,引進雲梯攬月鏇。

到得蓬萊期海市,精神物慾欲兩全;

云云龍悠悠夢,天外當知別有天。

送朱司封知登州
[宋]梅堯臣

駕言發夷門,東方守牟城。

城臨滄海上,不厭風濤聲。

海市有時望,閻屋空虛生。

車馬或隱現,人物亦縱橫。

變怪其若此,安知無蓬瀛。

昨日聞公說,今日聞公行。

行將勸農耕,用之卜陰晴。

望海
[宋]蘇軾

東海如碧環,西北卷登萊。

雲光與天色,直到三山回。

我行適仲冬,薄雪收浮埃。

黃昏風絮定,半夜扶桑開。
叄差太華頂,出沒雲濤堆。

安期與羨門,乘風安在哉?

茂陵秋風客,勸爾麾一杯。

帝鄉不可期,楚些招歸來。

海市詩
[宋〕蘇軾

予聞登州海市舊矣,父老云:“常見於春夏,今歲矣,”
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見為恨,禱于海神廣德王之焉,乃作此詩。

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

欲構孤亭撐絕頂,煙霞深處可能攀。

盪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閾藏珠宮。

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

歲寒水冷天地閉,為我起蟄鞭魚龍。

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

人間所得容力取,世外無物誰為雄。
率然有請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窮。

潮陽太守南遷歸,喜見石廩堆祝融。

自言正直動山鬼,豈知造物哀龍鍾。

信眉一笑豈易得,神之報汝亦已豐。

斜陽萬里孤鳥沒,但見碧海磨青銅。

新詩絝語亦安用,相與變滅隨東風。

海上書懷
(宋〕蘇軾

鬱郁蒼梧海上山,蓬菜方丈有無間。

舊聞草木皆仙藥,欲棄妻弩守市闊。

雅志未成空自嘆,故人相對若為顏。

酒醒卻憶兒童事,長恨雙鳧去莫攀。

田橫山
(明〕陳鳳梧

蒼山迢遞白雲問,高出丹崖回不凡。

西北天空浮海水,東南地盡送風帆。

層台上倚日橫寨,峭壁下臨珠子岩。
欲構孤亭撐絕頂,煙霞深處或可攀。

韜深處

[明]戚繼光

小築漸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鏖坐談兵。

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義,但願海波平。

凱歌

[明]戚繼光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乾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無題

[明]戚繼光

南北馳驅報主情,江花邊月照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放舟蓬萊閣下[明]戚繼光

三十年來續舊遊,山川無語自悠悠。

滄波浩蕩浮輕,紫石嶙峋出畫樓。

日月不知雙鬢改,乾坤尚許此身留。

從今復起鄉關夢,一片飛雲天際頭。

登蓬萊閣
(明〕徐應元

高閣懸天際,危欄枕水濱。

雲霞如有約,鷗鴛若相親。

山影當窗亂,濤聲人座頻。

心知潦倒處,身境總非真。

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並序
(明〕袁可立

余建牙東牟,歲華三易,每欲寓目海市,竟為機務纓纏,罔克一覲。
甲子春,方得旨予告,因整理諸事之未集。又兩閱月,始鹹結局,於
是乃有暇。仲夏念一日,偶登署中樓,推窗北眺,於平日滄茫浩渺間
儼然見一雄城在焉。因遍觀諸島,鹹非故形,卑者抗之,銳者夷之;
宮殿樓台,雜出其中。諦觀之,飛檐列棟,丹堊粉黛,莫不具焉。紛
然成形者,或如蓋,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語,春樹萬氛參差遠邇,
橋樑洲渚,斷續聯絡,時分時合,乍現乍隱,真有畫工之所不能窮其
巧者。世傳蓬菜仙島,備諸靈異,其即此是與?自已歷申,為時最久,
千態萬狀,未易彈述,豈海若緣余之將去而故示此以酬夙願那?因作
詩以記其事雲。

登樓披絝疏,天水色相溶。

雲靄洚無際,豁達來長風。

須臾蜃氣吐,島嶼失恆蹤。

茫茫浩波里,突忽起崇墉。

坦隅遇如削,瑞采郁蔥蔥。

阿閣疊飛檻,煙霄直盪胸。

遙岑相映帶,變幻紛不同。

峭壁成廣阜,平巒服奇峰。

高下時翻覆,分合瞬息中。

雲林蔭琦坷,陽麓煥丹叢。

浮屠相對峙,崢嶸信鬼工。

村落敷洲渚,斷岸駕長虹。

人物出沒間,罔辨色與空。

倏顯還倏隱,造化有元功。

秉鉞來渤海,三載始一逢。

縱觀臨已申,渴腸此日充。

行矣感神異,賦詩愧長公。

蓬萊閣懷古
(明〕袁可立

夙聞蓬萊仙,今到蓬閣上。

神仙沓難求,海水空湃謗。

秦皇蹤已沉,漢武終絕望。

田橫五百人,至今堪惆悵。

義城魯仲連,功成甘退讓。

千載有同心,感時懷高尚。

秋夜泛舟蓬萊閣下
(明〕徐夢麒

宦況蕭蕭發自華,幾從仙侶泛浮搓。

閣臨窮海天疑半,席近寒潮月未斜。

帆影亂驚三島雁,砧聲遙落萬山笳。

年來臥鼓鯨波靜,倚劍挑燈逸興賒。

迎仙橋
(明〕馬貞一

橋邊院對柳塘灣,夜月明時戶半關。

遙駕鶴來歸洞晚,淨心禪坐片雲閒。

燒丹覓火無空灶,採藥尋仙有好山。

瓢掛樹高人隱久,曉晨綠水響潺潺。

登蓬萊閣
(清〕王鈍

蓬萊閣在海之旁,海抱蓬萊接大荒。

閣外不分天上下,眼中惟見海茫茫。

金翻波浪來精衛,火合乾坤出太陽。

我自登臨觀造化,古今無儘是文章。

蓬萊閣觀海市
(清〕王鈍

蓬萊閣對蓬萊山,遙望蓬萊山之間。

水面作樓忽作樹,城頭為台復為關。

煙波渺渺換今古,人物悠悠似往還。

欲從海上覓仙跡,令人可望不可攀。

觀海市並序
(清〕施閏章

余校士東牟,思見海市,事竣,謁海廟因禱焉。翌日臨發,海市適見,歌以紀之。

蓬萊海市光有無,仲冬物色誇大蘇。

我亦再拜乞海若,願假靈跡看須臾。

是時苦旱海水渴,神龍困懶枯珊瑚。

置鼓忽鳴津吏呼,天吳出舞鮫人趨。

大竹盈盈橫匹練J、竹湛湛浮明珠。

方圓斷續忽易位,明滅低昂頃刻殊。

列屏復帳閃宮闕,桃源茅屋成村墟。

沙門小島更奇絕,浮屠倒影凌空虛。

有時離立為兩人,上者為笠下者車。

看然雙扉開白板,中有琪樹何扶疏。

三山十洲一步地,群仙冉冉來蓬壺。

神搖目眩看不定,惜哉風伯為驅除。

人間快事亦如此,浮雲長據胡為乎?

噫嘻!浮雲長據胡為乎?

蘇公祠(兩首)
[清]張弓

其一

清空蜃氣像樓台,四海傳聞幾費猜。

賴有公來官五日,三山萬古重蓬萊。

其二

詩卷從來已折衷,古祠今又拜遺風。

果然日與山海對,公愛此間我愛公。

登蓬萊閣
[清]任璇

謁蘇東坡先生祠,祠橫一石,勒海市詩,乃真跡也。
其為風雨剝蝕久矣,愛建亭其上而賦之。

東海神仙窟,昔賢跡尚留。

公來僅五日,此地已千秋。

海市應禱出,神工信所求。

丹崖一片石,縱橫舞蛟虬。

刻畫半磨滅,想像腕力遒。

如何好事者,竟將贗鼎收。

我生甘大隱,一麾到東牟。

遊蹤逐公後,捫石憶風流。

歲月憐侵蝕,一廈聊為謀。

謁武莊公祠
[清]紀瑛

鈴韜虎豹陣鴛鴦,腹有奇兵百萬藏。

一片石西堅壘在,三神山畔古祠荒。

徘袍異代瞻神像,寶劍當年賜上方。

日暮備倭城上望,餘威猶靖海波揚。

登蓬萊閣(兩首)
[清]崔應階

其一

一別滄溟五十年,蓬萊今復辨桑田。

朱顏大藥求難得,碧海青山境即仙。

良苑不須煩鶴馭,蜃樓空自沒蒼煙。

垂髫猶記登瀛路,曾籍長風破浪還。

其二

傑閣凌空實壯哉,憑欄縱木海天開。

三山雲淨仙跡渺,萬里澄波賈舶來。

日出扶桑霞煥彩,月明珠島蚌生胎。

梯航是處皆來享,不數魚鹽管子才。

蓬萊閣(兩首)
[清]張棟

其一

早學柴桑把釣竿,青蓑著雨透輕寒。

歸來矣欠乃銀濤里,一抹西山夕照殘。

其二

倚欄島嶼數分明,萬疊洪波勢不平。

傑閣空中斜倒影,又將畫圖到蓬瀛。

蓬萊閣詩(選兩首)
[清]吳家均

柳巷沙灘釣者多,蓬壺仙境古華胥。

斜陽渡口人喧處,爭買黃姑石首魚。

其二

大風吹水成紋,人倚樓頭酒半醺。

萬頃煙波何處好,扁舟一葉上青雲。

蓬萊十詠(選五首)
曲培書

文峰頂

文峰坐鎮蓬萊城,代有英雄享盛名。

武毅忠勤多戰績,孚威大節更堅貞。

海市

海市蜃樓一大觀,

亭台殿閣幻中看,

古稱方丈乃仙境,

尚待科學解疑團。

戚繼光祠

南塘本籍蓬萊鄉,

古宅迄今尚有坊,

緣何訛傳隸定遠,

芝山古墓正堂皇。

海不揚波刻石

安瀾海上靜無波,惟有仙人可渡過。

不幸中東甲武戰,竟將不字爆消磨。

漢鹿

喊漢室中興點將才,李忠戰績顯雲台。

鄉愚不識夫人墓,竟把金石作井台。

登蓬萊閣滿江紅
吳佩孚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潮大作。
想當年,吉江遼瀋,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田半列城郭。
到而今,外寇任縱橫,風塵惡。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權墮。
嘆江山如故,異族錯落。何日奉命提勁旅,一戰恢復舊河山。
卻歸來,永作蓬萊游,念彌陀。

無題
董必武

來游此地恰當時,海國秋風暑氣吹。

沒有仙人有仙境,蓬萊閣上好作詩。

戌午秋登蓬萊閣風入松

齊煙九點望膠東,霞日海騰紅。仰觀俯視神遊遍,上鳶雲,下到龍宮。一粟浮沉身世,千年夢逐坡翁。

波瀾壯闊卷長風,銀浪疊重重。遙天萬里消陰,問蜃光,吹氣何從?卻笑人為名利,無非樓閣空中。

登蓬萊閣和董老
張愛萍

仙閣求仙已過時,而今來游莫為遲。

喜看丹崖煥異彩,蓬萊兒女賦新詩。

無題
趙朴初

真臨仙閣凌虛地,來讀蘇公海市詩。

不羨群仙浮海日,卻思戚帥築城時。

蓬萊閣雜詠(五首)
劉征

到蓬萊

茫茫一碧海天開,島影雲光逐浪來。

仙境未離人境遠,輕車一晌到蓬萊。

訪蘇祠

論鹽五日蘇民困,豈止狂歌海市空。

眉宇高寒遺像在,登山第一禮髯公。

吊戚祠

高賢祠堂沒荒雲,仙境丹崖彩飾新。

千古蓬萊勞遠夢,買絲應繡戚將軍。

看“海不揚波”炮痕

碧血如朝百戰多,贏來滄海不揚波。

炮痕試剝蒼苔看,忍放承平入醉歌。

天后宮

霧鬢星眸拌遠航,一錨曾鎮海風狂。

漁家不睬尊天后,但認波神是女郎。

無題

臧克家

秦皇漢武,塵寰欲壑未滿,縹緲覓三山。
神仙夢幻,空餘史跡斑斑。海市蜃樓,現實活鮮,今朝勝往昔兩千年。
中外游侶,登上蓬萊高閣,頓眼闊心寬。
新開港口,看吞吐萬國船。天青水藍,人間換了,向遺蹤尋詩趣盎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