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語言學史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

本書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古代語言學的歷史演變。以中國各朝代的章節,研究各朝代的語音、方言、韻略。結構清晰,觀點新穎,論述詳盡。書中史料豐富,論據確鑿。中國語言學史是屬於學術史性質的一門學科。它的任務是要研究中國語言學史的淵源、流派,探索中國語言學的發展規律,對中國歷史上產生的語言學著作進行科學的、客觀的評價,從而促進我國語言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何九盈先生就是抱著這樣一種嚴肅認真的態度對中國語言學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回顧,何先生將中國語言學史分為兩個階段:古代和現代。此書是古代部分。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何九盈,湖南安仁縣人,1932年生。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古漢語音韻學述要》、《上古音》、《古韻通曉》(合著)、《古漢語辭彙講話》(合著)、《實用文言詞典》(合著)、《中國古代語言學史》、《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學術史觀問題

2 處理好五種關係

3 中西古代語言學的異同

第二章 先秦的語言研究

概況

第一節 先秦諸子的語言理論

第二節 先秦時代的名物釋義

第三節 先秦時代的文字研究

第三章 兩漢語言學

概況

第七節 漢代方言學

第八節 漢代文字學

第九節 漢代詞源學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語言學

概況

第十節 反切的起源

第十一節 五音與四聲

第十二節 韻書的產生

第十三節 辭書的發展

第五章 隋唐宋語言學

... ...

第六章 元明語言學

... ...

第七章 清代語言學

... ...

書摘

書摘

第五節漢代文字學

兩漢時代所發生的今文經學派與古文經學派的鬥爭,直接推動了漢代文字學的發展。經過一百多年的鬥爭,培養了一批有高水平的文字學家,產生了像《說文解字》這樣的優秀名著。可以說,《說文解字》是古文經學派戰勝今文經學派所建立的一座豐碑。

何謂“古文經”?古文經原本主要是指秦以前用魯國文字寫的經書。它是與“今文經”相對立的一個概念。所謂“今文經”是指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的經書。這兩種經書的不同反映了從戰國到漢代中國文字的演變歷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立即著手了“同書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琅邪刻石》)的工作,對漢字作了一次大規模的整理,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從而結束了戰國時代“文字異形”的混亂局面。到了漢代,隸書成了通用文字,不僅戰國文字一般人已經不認識,就是秦代小篆也為多數人所不認識了。如漢武帝時有一位名叫石建的郎中令,他在寫奏摺時,把篆文(馬)字寫錯了,非常惶恐,擔心皇帝要定他的死罪。(建日:“誤書!‘馬’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另外,像蒙童識字課本《倉頡篇》,其中“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公元前73年一前49年)時,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之外孫之子杜林(?一公元47年),為作訓故”。②直到東漢初年,篆文的書寫還相當混亂。如光武帝時,城皋縣縣令、縣丞、縣尉三顆官印上的篆文“皋”字,就有三種寫法。“城皋令印, ‘皋’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③因此,馬援上書,要“薦曉古文字者”,“齊同”郡國印章。這些事實都說明,漢代只有少數人懂得古文字,古文字

(小篆及六國文字)已成為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對象,再也不是全國通用的書寫工具了。

隸書興起,古文廢絕,為什麼會形成學派鬥爭呢?與文字學又有什麼關係呢?

漢武帝末年,有人從孔子住宅的牆壁里發現一批古文儒家經典(《古文尚書》、《禮》、《論語》、《孝經》等),從文字形體到經書內容都與當時流行的經典不同,如拿古文尚書和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相較,有脫簡,有脫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④。這些古文經在西漢時期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當時的經學博士都是今文經學的人,古文經學是不列於學官的私學。漢哀帝(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時,劉歆“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遭到今文學派的強烈反對。為此,劉歆寫了有名的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