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周公館),位於上海市盧灣區思南路73號,是一座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分樓宇及庭院兩部分的西式花園洋樓。1979年2月,周公館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重修,恢復原貌。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設立於1946年6月,它是抗戰勝利後,中共代表團在上海設立的一個公開的辦事機構,辦事處對外稱作“周公館”。1947年3月5日,中共駐滬人員被迫離開上海前往南京,3月7日在董必武率領下同駐南京人員一起返回延安。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周公館),是1946年周恩來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意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作用。
1979年2月,上海周公館經中共上海市委報請中共中央批准同意,修復舊址,恢復原貌,籌建紀念館。1981年6月5日,鄧穎超等中央領導同志來舊址參觀踏勘,根據鄧穎超的回憶,將原復原在三樓東間的周恩來辦公室兼臥室,移置到一樓東間。1982年3月5日,紀念館實行內部開放。1986年9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至今共接待國內外觀眾200餘萬次。
1994年在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關心支持下,將思南路73號舊址毗鄰的71號內8戶居民遷出,作為紀念館的業務辦公用房。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73號、71號兩幢樓房全部占地面積2345平方米,建築面積1049平方米。
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建館初,屬上海博物館領導。1985年3月,改由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領導,成為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一個部門,對外仍相對獨立。1988年5月,根據上海市文化局黨委指示,紀念館除黨的關係仍屬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黨支部領導外,行政、業務等工作完全獨立,成為一個獨立建制的單位。1988年10月,紀念館改屬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領導。1998年4月,根據文管委的指示,紀念館取消獨立建制,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合併,劃歸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領導,原紀念館機構撤銷,成為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一個部門。紀念館的文物藏品、資料和照片等由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保管部統一管理,有關人員也調入“一大”紀念館統一安排使用。紀念館對外仍相對獨立,主要承擔舊址保護和開放接待工作。

上海周公館簡介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
1946年5月,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在南京建立辦事處,同蔣介石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鄧穎超負責中共南京局領導下的民眾、工運、青年和婦女工作。6月,代表團在上海設立辦事處,由於國民黨的阻撓,對外只用“周公館”的名義,英文是“周恩來將軍寓邸”。國共和談期間,周恩來曾四次來上海,每次都住在這裡,並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會見愛國民主人士,揭露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宣傳黨的制止內戰、主張和平的方針,同時指導國統區共產黨的地下鬥爭。
辦事處是一幢三層樓房,底層有警衛室,一樓是會客室,二、三樓是辦公室和工作人員宿舍。周恩來的辦公室兼臥室在一樓,後遷到三樓。國民黨在周公館附近布置了大量的特務,工作環境十分險惡。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內戰,1947年3月,代表團被迫撤回延安。

該館陳列內容共分5個部分:辦事處設立;呼籲和平,反對內戰獨裁;壯大愛國民主力量;關於黃河堵口及救濟;辦事處撤離。
1959年5月26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被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12月7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列導覽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
舊址是一幢建於20世紀二十年代初的西班牙式花園樓房,共有一底三樓共四層。它的外牆上鑲嵌著光滑的鵝卵石,夏天整幢樓房掩映在濃綠的爬山虎的葉叢中。樓房的南面,有一個占地一畝多的花園,花園的中間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草坪的中央聳立著一棵與樓房一般高的百年大雪松,三面環繞著女楨臘梅黃楊冬青玉蘭海棠茶花等樹木花卉,還有一個小的噴水池,景色宜人,環境幽靜,當年周恩來曾在花園裡會見客人。
一樓朝南的一間面積約四十平方米是會客室,牆上掛著召開記者招待會使用的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形勢圖,周恩來多次在這裡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朝東的一間面積約14平方米,這是周恩來的工作室兼臥室。室內陳設非常簡單,床上被子是辦事處成立時發的,辦公桌上是周恩來為上海各界人士於1946年10月4日舉行公祭李公朴聞一多追悼大會親筆寫的悼詞和他閱讀的一些書刊。周恩來經常工作到深夜。
中間的一間是飯廳,面積約20平方米,這是辦事處工作人員吃飯的地方,周恩來、董必武在這裡與大家一起用餐,共同過著艱苦的生活。二樓整層樓面,是辦事處外事人員的工作室兼臥室。陳列著收音機英文打字機油印機和編輯出版的《新華周刊》等物品。三樓正中一間面積約40平方米,是辦事處集體宿舍,人多時就在地板上打統鋪。1947年2月底,國民黨軍警查封了辦事處。董必武召集全體辦事處人員在這裡召開最後一次黨支部大會,教育大家要做好坐牢、殺頭的準備,保持革命氣節。
朝北的一間面積約12平方米,是董必武的工作室兼臥室。周恩來離滬後,董必武主持辦事處工作。另外,底層還有傳達室、汽車間。汽車間裡停放著周恩來使用過的“別克”轎車(現為複製件)。

館內建築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
花園四周是黑籬笆圍牆,門上釘著一塊木牌,上寫“周公館”,旁邊還有英文“周恩來將軍寓邸”字樣。進大門是藤蘿花架,樓的西側對著大門,有露天樓梯。上得一樓朝南兩間房間,西間是會客室布置,北牆還掛有一幅國民黨軍隊當時進攻解放區形勢圖。東間是工作室兼臥室布置,寫字檯上放著周恩來同志的書寫用具和閱讀的書刊報紙。二樓3間房及三樓3間房,都是工作人員工作室兼臥室布置。
樓下花園大草坪中;有一棵蒼勁挺拔的大雪松,四周則種植有丁香女貞棕櫚臘梅白玉蘭等各種花木,草坪南面還有個小巧玲瓏的噴水池。這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的地方,就是1946年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全國實現和平、民主,由周恩來率領代表團來滬與國民黨談判而設立的“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在這裡還曾為朱德同志60壽辰舉行過慶賀活動。解放後,這裡定為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這裡正式闢為紀念館,對外接待參觀。

由來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
在幽靜的上海思南路上,沿馬路東側的73號(原馬思南路107號),是一幢西式小樓房,為三層花園別墅,這就是當年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亦稱周公館。既然是當年黨的駐滬辦事處,為何又稱周公館呢?這其中有一段曲折。1946年中共代表團租下了這幢房屋,原意是作為中共辦事處。但國民黨當局不同意。

1946年6月18日,從南京來滬的董必武果斷地說:“不讓設辦事處,就稱‘周公館’。”周公館因此而得名。這幢小洋房,原為法國在華商人所有,是一幢三樓一底的樓房,進門就能看見藤蘿花架,看上去幽靜宜人。

在綠茵茵的草坪中央,栽有一棵枝葉茂盛的大塔松,在這裡,周恩來接待過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將軍,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邵力子吳鐵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鈞儒黃炎培等交換意見,還舉行過中外記者招待會。

1946年7月17日,周恩來在這裡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到會的100多人把一間不大的客廳擠得水泄不通,許多晚到的記者不得不在門窗外、陽台上站著聽講。不久,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代表團撤回延安,在撤離時,周公館交“民主同盟”代為保管。之後,房屋被國民黨上海政府非法接管,家具陳設全部流失。

新中國成立後,在原址設紀念館,周恩來、董必武臥室等部分室內恢復原來擺設,又辟陳列室介紹當年歷史。195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內家具陳設均為複製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