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地理

中國人口地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40年間,人口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1950~1958):屬高出生率、較高死亡率、較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時期。年均出生率約35‰、死亡率約15‰、自然增長率約20‰。第2階段(1959~1961)屬出生率急劇下降、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長率很低的時期。年均出生率約21‰、死亡率約18‰、自然增長率約3‰。第3階段(1962~1971)屬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的時期。年均出生率約36‰(最高的1963年達43.37‰)、死亡率約9‰、自然增長率高達27‰左右。第4階段(1972~1989)屬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時期。這一時期,人口年均出生率約21.6‰、死亡率約6.9‰、自然增長率降到約14.7‰。據第4次人口普查顯示,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生率達20.98‰、死亡率為6.28‰、自然增長率仍為14.7‰。不同時期中國人口發展特點的顯著差異,是社會經濟發展與後期人口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人口地理

正文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990年7月1日中國第 4次人口普查統計,包括台灣省、香港澳門在內的總人口達11.60億人,其中大陸部分11.34億人,占同年世界總人口的21.9%。 (見彩圖)

中國人口地理中國人口地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從 1840~1949年的109年間,人口平均增長0.2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從1949年底的5.42億人(未計入台灣省和港、澳的人口,下同)增至1990年7月1日的11.6億人(包括台、港、澳。其中台灣省人口是1990年3月底的數據;港澳均按1989年底公布的數據推算)。1953~1990年年均增長 1.79%。增長速度為中國歷史上所罕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40年間,人口發展大致可分為 4個階段:第1階段(1950~1958): 屬高出生率、較高死亡率、較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時期。年均出生率約 35‰、死亡率約15‰、自然增長率約20‰。第2階段(1959~1961)屬出生率急劇下降、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長率很低的時期。年均出生率約 21‰、死亡率約18‰、自然增長率約 3‰。第 3階段(1962~1971)屬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的時期。 年均出生率約36‰(最高的1963年達43.37‰)、死亡率約9‰、自然增長率高達27‰左右。第 4階段(1972~1989)屬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時期。這一時期,人口年均出生率約 21.6‰、死亡率約 6.9‰、 自然增長率降到約14.7‰。據第 4次人口普查顯示,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生率達 20.98‰、死亡率為6.28‰、自然增長率仍為14.7‰。不同時期中國人口發展特點的顯著差異,是社會經濟發展與後期人口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口構成 可從人口年齡、職業、城鄉人口構成 3方面簡述。
人口年齡構成 中國的人口年齡構成仍較年輕。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1953年為36.3%;1964年為40.7%;1982年為33.6%;1990年為27.7%;65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同斯分別為 4.4%、3.6%、4.9%和5.6%。中國年齡構成目前正向縮減型方向發展,表現在1982年以後的年齡結構中,14歲以下各歲人口在逐年減少。年齡構成的變化將使中國勞動力適齡人口的絕對量和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增長。按中國通用標準,男16~59歲、女16~54歲劃為勞動力適齡人口。全國大陸部分(下同)勞動力適齡人口情況(見表1)。中國現有勞動力資源,接近世界已開發國家全部勞動力數量之總和。 根據預計: 1995~2000 年每年約有 1900萬人進入勞動力適齡人口的行列,而同期每年退出勞動力適齡人口行列僅 800~1000萬人。在這期間,中國勞動力適齡人口的絕對數量和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仍將不斷增加,而平均每個勞動力適齡人口的負擔係數將減少,人口老化程度亦將較快提高。但到2000年,預計中國65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還不會超過9%,低於1990年工業化已開發國家占總人口10%的老化水平。

中國人口地理中國人口地理
人口職業構成 1949年以來,中國非農業人口有計畫穩步增長。1952年為8921萬,占總人口的14.4%。1990年增加到21985萬,占總人口的19.43%。今後非農業人口增長的速度將會加快,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將不斷增加。
據1989年統計,全國在業人口有55329萬人,占總人口的49.8%,比1949年占33.4%提高了16.4%。被撫養人口共58862萬人,占總人口的50.1%。在業人口的撫養比(以在業人口為100)為106,而1949年的撫養比為199。
全國在業人口的職業構成中,農、林、牧、漁勞動者占60%,生產工人、運輸工人和有關人員占24.5%,教育、科學、衛生、文化人員占 3.5%,服務業、商業工作人員占6.5%,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和其他人員等共占 5%。除農業勞動者遠高於日本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外,其他勞動者所占比重均比上述國家低。按國際上通常以“三個產業”的劃分來看中國在業人口構成,則“第一產業”占60.2%;“第二產業”占21.9%;“第三產業”占17.4%。今後中國的第二和第三產業在業人口所占的比重將會較快增長,第一產業的在業人口將減少。
城鄉人口構成 中國城鄉人口構成中,城鎮人口比重小,鄉村人口比重大。1949年末,城鎮人口僅10.6%,鄉村人口占89.4%;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時,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 26.23%。41年來城鎮人口比重約增加16%。
國內各地城鄉人口構成差異較大。1990年人口普查統計,東北3省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47.52%,居全國首位,其次是華北區(包括京、津兩市)占31.78%,華東區占25.42%,居第3位。西南區城鎮人口比重最低,僅占18.85%。就省(區)而論,以遼寧省城鎮人口占的比重最高(50.86%),西藏自治區最低(12.59%)。鄉村人口所占的比重的分布恰與城鎮人口分布情況相反。
人口遷移 又可分為省(區)際間和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兩方面。
省(區)際間人口遷移 省(區)之間人口遷移大致區分為下列 3類情況:①為在內地與邊疆地區建設新的工業基地,從東南沿海遷至東北、華北、西北、華中和西南等地區。②為開墾荒地,建設新的農業基地,由城鎮移到黑、內蒙古、新、粵、海南、桂、滇、贛等省區。③黃河長江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湖南等人口稠密地區,部分農村人口遷往地廣人稀、荒地資源較多的邊疆和江西等省區。總計1950~1979年,省(區)際淨遷移人口大約2500~3000萬人。80年代,隨著對外開放、經濟特區和經濟開發區等的設立及晉、寧等地資源的開發,省際間人口遷移出現重大變化: ①內地的川、 皖、豫、黑、吉等省人口向粵、魯、遼等省區遷移;②河北人口向京、津兩市遷移,江、浙、皖人口向上海遷移;③川、湘、豫等省人口向開發資源的晉、寧等省區遷移。
省(區)際人口遷移的結果,導致“三北”地區和沿海一些省份人口增長快,其中特別是黑、內蒙古、新、寧、青、粵等省區增長最快;其次,使滇、桂、黔和贛、鄂等省區人口增長亦較快。這使中國人口東西少、南多北少的情況發生了一些有利的變化,同時,對合理配置生產力,發展邊遠地區經濟,也起了積極作用。
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 據1986年全國74個城鎮抽樣調查結果,推算1950~1986年,中國大陸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約5000多萬人。1984年下半年,國家放寬了農村人口到城鎮做工、經商等戶口遷移的規定,加上設鎮的標準降低,中國的城鎮人口出現較快的增長。1990年底全國城鎮人口比重比 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時增加了5.68%(即增加9105萬人)。
人口分布 以1990年中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國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8人,是世界平均水平(34人)的 3倍多。
自1982年普查到1990年,省區間人口密度增長,以邊遠地區的寧夏青海和南部沿海的粵、閩、桂、海南及京、冀一帶人口密度增長幅度較大,華東、東北和四川等省區增長幅度較小(表2)

中國人口地理中國人口地理
中國人口分布很不平衡。沿海12省、市、自治區平均每平方公里364人,內地18省和自治區平均80人。其中,內蒙古、藏、青、新4省區只有9人,與沿海相差達40倍。除3直轄市外,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蘇省達每平方公里654人,而最低的西藏自治區僅有2人。如以漠河蘭州—騰衝一線為界,將全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據1990年人口普查,東部土地面積占全國的43%,擁有全國94.4%的人口,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達231人,西部土地面積占全國57%,人口僅占全國的5.6%,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0人。
根據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特徵,可將東部分為 7區,西部分為2區。
東北區 包括遼、吉、黑3省,從19世紀末由於關內大量移民,才逐步得到較多的開發和利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工作,人口由50年代初的4000萬左右增長到1900年年中的9833萬。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4人,區內人口分布因地區而異:①松遼平原、遼東半島和遼西丘陵,集中了東北人口的大部分,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均在200~400人。其中,綏化哈爾濱大連與瀋陽—山海關鐵路沿線及遼河下游,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多在600~800人,尤其是遼寧中部瀋陽撫順鞍山本溪、遼陽五市城市分布地區,人口更為密集,每平方公里達1350人左右。②松遼平原以東、以北的丘陵和松嫩平原西部,除城鎮居民點和佳木斯地區人口密度較高外,每平方公里人口降為100~200人。③長白山和小興安嶺林區以及三江平原,人口密度一般不足25人。
黃河下游區 包括北起長城、南到淮河,西依太行山秦嶺,東抵渤、黃海的地區,1990年年中人口達2.7億,平均每平方公里569人,是全國人口最密集地區。其中黃淮海平原密度高達500人以上。
本區又可分為:①太行山前沖積洪積扇地帶、魯中山地西麓和京杭運河沿岸等地,人口非常密集,幾個稠密的人口中心,如定縣—石家莊、北沁河、丹河下游與人民勝利渠地區,以濟寧為中心的魯南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均在600~800人。②河南許昌、安徽阜陽的潁河流域,人口密度亦在600~800人。③河北省東南部地區、安徽淮北大部分地區及河南中牟、開封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300~500人。④濱海鹽土地帶,人口密度一般100~300人。 ⑤黃淮平原以北、以西的丘陵和魯中山地、膠東丘陵,每平方公里人口一般200~400人,有的地方僅100~200人。
長江中下游區 包括淮河以南,南嶺和錢塘江以北,西至巫山的廣大地區,為中國人口最多地區,有2.6億人口,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2人。
本區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為長江中下游平原,其中:①長江三角洲,平均每平方公里900人以上。②蘇北平原,人口每平方公里 400~600人, 其中淮安、鹽城一帶達600~800人。③安慶一鎮江長江沿岸平原與巢湖平原,每平方公里500~800人。④長江中游平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0~600人。其中黃梅—武漢的沿江平原,應城以南的漢江下游平原,洞庭湖平原,每平方公里人口亦在400~600人。⑤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外的淮陽丘陵、南陽盆地和湘資水流域等地,每平方公里人口為300~600人,其中南陽盆地底部和湘中一些區域,每平方公里 500~600人。江西大部分地區和皖南、 大別山、鄂西、湘西等山地,每平方公里人口一般在200人左右。
東南低山丘陵區 包括浙江省錢塘江以南地區和閩、台、粵、 桂4省區和港、 澳地區。1990年年中人口2億,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293人。
鑒江、珠江、韓江、 九龍江晉江、甌江、靈江、錢塘江等主要河流的三角洲平原及台灣西部平原,每平方公里一般在600~800人,其中廣東珠江三角洲和浙江寧紹平原每平方公里人口達700人以上,潮汕平原和甌江下游平原達1000人以上。由沿海三角洲平原向內陸,人口密度逐步下降為200~400人,北部、西部山地一般為100~200人。但山間盆地,如廣西的玉林盆地、廣東的興寧盆地、浙江的浦陽江谷地等,每平方公里人口達400~600人。
西南高原區 包括黔全部和滇的絕大部分地區及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1990年年中人口達0.68億,平均每平方公里120人。東部雲貴高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多在100~200人。其中壩子如滇池、玉溪、曲靖、安順貴陽遵義等盆地及其周圍,每平方公里人口一般在200~300人。 黔南只有50~120人。西部高原峽谷區,除大理、保山等壩子人口較密(150~200人)外,大部分地區人口較稀。人口多沿河谷分布,一般每平方公里50~100人,滇南每平方公里只有10~50人。
川東陝南區 位於長江和漢水上游,包括四川盆地和陝南,1990年年中人口達1.08億,平均每平方公里331人,僅次於黃河下游區。四川盆地的盆地底部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高達500人以上,與黃淮平原、長江下游平原同為全國人口稠密區。在盆地中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主要有:①成都平原,每平方公里達800多人。②沱江下游和宜賓—瀘州長江沿岸一帶,每平方公里700~800人。③沱江與涪江的中游中江、樂至一帶,每平方公里人口在600~700人。④渠江流域中游,每平方公里人口亦在600~700人。至於盆地周圍山地,人口密度一般在200~300人,大巴山等較高山地,多在100~200人。
陝南包括秦嶺、大巴山北坡和漢江上游谷地。漢江河谷每平方公里100~200人,其中漢中盆地和安康盆地達200~400人,其他廣大山區大多為50~100人。
華北山地與高原區 北起陰山山脈,東到張北高原、太行山,南到秦嶺,西到烏鞘嶺,1990年年中人口0.94億,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 143人。陝、晉兩省中部的渭河平原與汾河谷地人口稠密,渭河平原每平方公里達500多人,汾河谷地300~400人。南部許多平緩的山間盆地與河谷平原,如長治、彬縣、天水、甘谷等,每平方公里200~300人。北部許多山間盆地、河谷平原,如西遼河中游,灤河中游,桑乾河與滹沱河上游,大黑河中下游等,每平方公里為100~200人。寧夏中、北部多在1人以下,但後套平原銀川平原每平方公里則有100~200人。廣大黃土高原一般每平方公里人口50~100人,其中有的地方僅25~50人。
西北乾旱區 包括東起大興安嶺,西抵帕米爾,南到陰山、包頭—慶陽—烏鞘嶺和青藏高原北緣的廣大地區,1990年年中人口僅 0.5億,平均每平方公里僅17人。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林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1~10人,其西側的寬廣階地與河谷平原10~50人;呼倫貝爾草原、錫林格勒盟烏蘭察布盟北部,內蒙古西部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口1~10人。甘肅河西與新疆天山南北,綠洲人口較密,每平方公里為10~50或50~100人。其中大的綠洲中心在100~200人,而綠洲周圍每平方公里人口1~10人,最外圍的荒漠和高山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
青藏高原區 包括藏、青兩省區和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川西及滇西北,人口0.09億,平均每平方公里僅 4人。全區人口主要集中於海拔300~400米以下的河谷農業區:①青海東部(日月山以東)的湟水、黃河、大通河兩岸集中了全省2/3以上的人口, 平均每平方公里50~100人。②藏南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全藏42%的人口集中於此,每平方公里約50人。③藏東川西高原峽谷區,每平方公里20~50人。
廣大牧區,大致青藏公路以東每平方公里人口1~10人,青藏公路以西大多每平方公里不到1人。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