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鎮[青岡縣]

中和鎮[青岡縣]

中和鎮位於黑龍江省青岡縣西北部,距縣城35公里,整個鎮處於平原地帶,地形南尖北窄中間寬,似箭頭形。南與建設鄉相接,北與禎祥鎮相連,西與新村鄉接壤,東與連豐鄉毗鄰。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明沈公路貫穿全鏡,對外交通以公路為主。全鎮無河流、水庫和枯塘壩,僅有56村支渠一條。中和鎮屬於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交替明顯,冬夏溫差懸殊。全年降水量在430毫米左右,年平均溫度在2.1℃至2.5℃之間。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中和鎮中和鎮

根據青政函[2001]20號檔案精神,個別行政村撤銷合併後,全鎮共有12個行政村(一排五村、一排六村、二排四村、二排五村、二排六村、三排五村、三排六村、三排七村、四排五村、四排六村、五排五村、五排六村),78個自然屯。1986年全鎮人口是19751人,戶數是3959戶。2006年全鎮共有5559戶,人口25317人,其中農業人口19509人。全鎮幅員面積213104畝,森林覆蓋率6.74%,有林面積33810畝,草原25670畝。

城鎮建設

中和鎮乳多寶有限公司
從2001年開始,強化基礎建設入手,科學規劃,抓好11項工作:(1)1999年10月,投資85萬元使東西南北大街3200延長米的街道建成柏油路,新修了路邊溝2000延長米。投資13萬元安裝了48盞路燈。(2)2000至2001年,先後引進資金600萬元修建了6處商服樓,約1.2萬平方米。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大慶客商開辦木材加工廠和大型加油站各一處,兩項引資約300萬元。(3)2001年7月份合資23萬元建一處大型封閉輕工業品市場,接納占道攤販約45戶入市場規範經營,使全年工商稅收增加到14萬元。(4)2001年投資250萬元,完成了鎮內3500戶的居民用電線路改造工程。(5)成立了衛生清理小分隊,一年四季不間斷地清理主街兩側的垃圾。(6)投資6萬元,在十字街主道兩旁種植松樹409棵,種花1萬株。(7)投資120萬元,完成自來水主體工程,入戶率達到40%。(8)投資140萬元,建標準化國小教學樓2幢。(9)成立城鎮監察大隊,隊長由鎮幹部兼任,負責日常城鎮建設管理。(10)2005年建大型鎮標一座,完成投資10萬元。(11)從98年開始,投資50萬元,上了程控電話,全鎮有2110戶安上了程控電話,入戶率達90%,其中46村35村和36村入戶率達到95%。投資50萬元,上了有線電視,頻道增至16個。其中46村和36村有線電視普及率達60%。(12)2006年建設鎮標準衛生院一所,使醫療設備更加齊全。(13)2007年,鎮政府投資28萬元和鎮內居民自籌及鎮政府、鎮直單位各部門的幹部、教師捐築集資共18萬元。共同修築鎮5公里的水泥路面,徹底改變中和鎮的小城鎮的小城鎮面貌。同時,2007年,中和鎮引資和鼓勵鎮內業戶共同開發商服樓5000㎡。與此同時,鎮內十年規劃建設成四個區:東部農貿區、西部商業區,南部工業區,北部生活區。

種植業產業

中和鎮中和鎮
1986年全鎮播種面積133240畝,糧豆作物95000畝,單產150斤,總產7125噸,其中,小麥15500畝、玉米59400畝、高梁5000畝、谷糜5000畝、大豆3940畝、薯類3900畝。經濟作物21380畝,其中,甜菜10000畝、烤菸590畝、其它2260畝。

1990年,全鎮總播種面積133240畝,糧豆作物面積99500畝,單產170斤,總產16945萬斤,其中,小麥18500畝、玉米64000畝、高梁5500畝、谷糜5000畝、大豆6500畝,薯類4000畝。經濟作物面積24800畝,其中甜菜13000畝,烤菸1657畝,其它4940畝。農業總產值實現1586萬元。

2000年全鎮在保證在玉米種植面積9萬畝的前提下,依託鎮內和外埠龍頭企業,積極種植高效特色作物和有機綠色作物。依託瑞雪公司落實制種面積1萬畝,雖然由於自然災害原因較往年減收一部分,但仍實現畝效益600元;依託處埠龍頭企業,有機葵花種植3000畝,相當於玉米的經濟效益。全鎮種植業的畝收入達到203元,產值實現2423萬元,人均純收入426元。

2007年全鎮玉米面積要達到9萬畝,重點推廣高澱粉高產量的玉米品種,玉米總產量7200萬斤,產值2500萬元。依託畜牧業的發展,全鎮青貯玉米種植面積要達到2000畝,青黃貯飼料2萬噸,實現產值200萬元;依託天成公司,完成玉米芯4萬畝6000噸加工指標,實現產值40萬元的計畫;依託外省市場,加大玉米皮編織,全年實現加工玉米皮2500噸,實現產值100萬元;真正做強做大玉米產業,實現總產值3920萬元,人均增收1300元的目標。另外,圍繞搶抓市場創效益,做好特色綠色產業文章,06年,萬壽菊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瓜菜制種面積穩定在5000畝,商品瓜菜1500畝,種植高油大豆6000畝。

畜牧業發展

中和鎮中和鎮牛場廠
1986年,全鎮大牲畜12784頭,其中豬7489頭、牛2807頭、羊3488隻。當時鎮上主要採取培養養殖示範大戶與普養相結合的辦法,大力促進畜牧業的快速發展。養牛、養羊、養豬的大戶分別達到24戶、30戶、78戶。2003年全鎮以抓“三專”建設與普養相結合為重點。畜牧業實現產值301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3%,人均來自牧業收入實現575元,占農民純收入的44%,一年中,專業村、屯、戶分別達到3個、36個、10戶。奶牛飼養總量達到2015頭;其中可繁母牛1600頭;肉牛飼養總量達到1508頭;生豬飼養總量達到25000頭,出欄20000頭;羊飼養量2.1萬隻,其中肉羊19000隻,小尾寒羊2000隻;禽類飼養總量達到12萬隻,其中白鵝飼養總量3.2萬隻。同時,健全了服務體系、繁改、防疫、飼養方式積極推廣先進技術。

2007年,圍繞實現“半壁江山”的目標,做好畜牧產業文章。做好實現“畜牧大鎮、建設畜牧小區”的前期基礎。主攻奶牛、肉羊兩個主導項目,兼顧生豬和肉牛的發展,全鎮奶牛飼養總量力爭達到4000頭,肉羊4.5萬隻,肉牛7000頭,生豬3萬頭,專業村、屯、戶分別達到5個、68個和700戶。畜牧業產值實現4261萬元,占農業產值的58%,人均純收入實現1400元。同時完善服務體系建設。

林業發展

中和鎮中和鎮種植園區
1986年,全鎮造林276畝。2003年按照“多造精品、大上總量”的原則,共完成3381畝的造林任務,建成“世紀村莊”林場7個420畝,農防林帶25條210畝,全年育苗面積300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6.74%,林業生產總值實現435萬元。從90年開始,全鎮在完成上級布置的造林任務的同時,積極鼓勵個人造林、育苗,尤以承包荒地和廢棄地造林為典型。其中,馬興文楊金玉個人造林都在50畝以上。從1990年至2003年,全鎮由於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出台,個人造林的積極性大增,僅2002年一年,全鎮退耕還林面積就完成600畝。

2007年,圍繞生態環境發展,做好林業產業文章。林業生產以提高森林覆蓋率達到11%為目標。全年完成造林任務3590畝,完成農防林帶6個。

農業機械

1986年,全鎮有大、中型拖拉機8台、小型拖拉機41台,大中型農機具13台,機耕面積5000畝,機播面積6000畝。其中,春耕面積3500畝,伏秋翻面積3000畝,當時農機作業主要是承包體制,農戶按實際面積秋後交費。2006年全鎮大中型拖拉機達30台,小型拖拉機達1250台,大、中型農機具達40台,機耕面積達100000畝,機播面積120000畝。經過不斷改革和引進競爭機制,現在機械已全部由個人經營,而且不論何時何地都以市場調節作業對象,農機手的收入也逐年增加。

鄉村工業

中和鎮宏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986年,全鎮有鎮辦企業20餘家,其中以中和農機廠、中和白鐵廠,中和鎮鑄造廠、中和木器廠、中和扒絲廠、中和剪刀廠、中和煤建、中和木材、中和橡膠廠、中和亞麻廠、中和鎮磚廠最有名。其中中和鎮磚廠,總占地面積6.5公頃、廠房896平方米、輪窖2座42門。棚架200棟,占地5萬平方米。1—35型磚機組2套,總投資125萬元,年產紅磚820萬塊,產值98萬元。中和鎮木器廠,占地5000平方米,年收入80萬元,利潤5萬元;中和剪刀廠,占地1000平方米,年收入5萬元,利潤1萬元;中和鎮農具廠,占地1500平方米,年收入3萬元,利潤0.5萬元,中和鎮白鐵加工廠,占地1700平方米,年收入8萬元,利潤1萬元;中和鎮鑄造廠,占地1500平方米,年收入10萬元,利潤1萬元;其它如橡膠廠扒絲廠、煤建、木材都占地在3000平方米以上,年收入都在7.5萬元,利潤1萬元左右。1990年,成立亞麻廠,同年成立中和鎮家俱廠

2000年至現在,中和鎮以建設農業強鎮為目標,按照產業化的思路,結合本地實際,在抓好特色農業的同時,把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擺在了振興鎮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地位,依靠引聯嫁接、活化機制,招商引資,使一度低糜走勢的鄉鎮企業,呈現出了方興未艾,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截止到目前,全鎮已形成了以四排六村萬壽菊加工廠、草籽繁育心,中和鎮制磚廠,中和鎮木材加工廠等四大成規模的立鎮企業,以中和鎮鑄造廠、中和鎮白鐵加工廠、中和鎮農具加工廠、中和鎮剪刀廠、郭剛紙廠等為代表的5箇中小企業,形成了以“小磨坊、小粉坊、小油坊、小酒坊”等為代表的“四小”企業總計30餘家。以倉儲、批發零售為代表個體商店75家。幾年來,在實際工作主要採取了更觀念,變思路,明確發展方向;定措施、活機制、確保正常運轉;上項目、搞招商落實推進措施等辦法抓實、抓靠鄉鎮企業。2006年實現總產值3000萬元,利稅300萬元。

教育事業

中和鎮中和鎮國小
(一)基礎建設
1986年,全鎮有國小13所,占地面積11.9萬平方米。其中校舍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有磚校舍6所,一面青校舍7所。全鎮有中學一所,占地1.2萬平方米,教室全部實現磚瓦化。全鎮中小校園有鐵柵欄320延長米,磚道487延長米,永久性花壇10個。2003年至2006年期間,全鎮校舍全都實現磚瓦化,總占地面積20平方米,校舍面積20536平方米,體育設備50件套,圖書7130冊,教具2100件,醫療器械36件,實驗室4個。並且在2006年,投資100萬元,建設標準化國小教學樓一幢,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投資85萬元,建設標準化衛生院一座,建築面積900平方米。

(二)基礎教育
1986年,全鎮中國小在校生3900人,296個教學班,普及率達到96.5%。有教師301人,其中:高中以上學歷268人。1995年,全鎮中國小在校生3100人,130個教學班,國小普及率、入學率、升學率均達到100%。全鎮12所國小均被縣、地評為標準化國小和合格國小。並通過國家級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驗收。2003年至現在,全鎮共有學生2600人,120個教學班,教師227人。其中:中專學歷87人,大專以上學歷140人。

幾年來,在經濟加快建設的同時,全鎮的社會事業發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特別是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主要標誌:一是“兩基”成果鞏固提高。通過深入宣傳《義務教育法》,嚴格執行鄉規民約,廣泛開展鎮村幹部和社會有識之士扶持貧困學生以及實行目標責任制等有效的具體措施,較好地遏制了中小學生輟學勢頭,鞏固提高了“兩基”成果。國中生、小學生流失率分別控制在8%和1%以內;國中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達99.7%,初級中等教育階段適齡少年毛入學率達101.5,15周歲人口中文盲率為0,青壯年文盲為0.02%。從以上指標看,全鎮的“兩基”成果是顯著的。二是素質教育穩步推進。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結合“科研興教、管理興教、培訓興教”的具體發展戰略,全鎮各中國小,以科研為先導,以管理作保障,以培訓增後勁,進一步明確了推進素質教育的思路、抓法和措施,加快了教改齊全改步伐,有力有地推進了素質教育穩步健康發展。同時,全鎮國小紮實開展了“三實”(實活實說、實情實寫、實事實做)活動,在中學推文了“實驗、猜想、論證、嘗試、套用”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些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教學質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三是教學質量有所提升。從中考、國小五年級入國中摸底考試以及素質教育測試的成績可以看出,全鎮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2007年全鎮中考升入高中的68人,升學率為62%,位於全縣第8名,國中全縣抽考中,初一語文成績取得了全縣第一名,政治成績全縣第二名,總名次全縣第十一名。初二語文成績全縣第二名,數學成績全縣取得第六名,歷史成績全縣排在第七位,英語成績全縣第五名。初二總成績全縣第六名。國小教學成績顯著。中心校新班子成立以來,提出了辦好學前班、抓好一年級、鞏固二、三、四年級,提高五年級,收到了顯著的效果。2005年國小五年級成績由2002年的下游進入中游,達到提高了五年級的目的。五年級2004年平均成績53.4分,2005年是72.61分,同時增長19.21分。四是教學條件日益改善。1993年以來,全鎮爭取義教工程資金、危房改造資金80萬元,配套資金145萬元,用於改造校舍,增添教學儀器設備等方面。2001,爭取資金20萬元,新建了育新國小。2003年又爭資金34萬元,新建一處20間的中學校舍,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同時重新維修了中學舊教室14間,面積達350平方米。2006年引資建築了1200㎡的標準國小教學樓1幢。2007年,又爭取到資金準備在2008年新建一幢標準化中學教學樓。

(三)成人教育
1986年.鎮政府成立成人教育領導小組,建立農廣校、農民夜校,並利用農閒時間,對全鎮農民、文盲、半文盲進行科技培訓和文化補習。1995年,鎮政府聘請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人員。為農民傳授種養、蔬菜栽植技術知識。其中,專題培訓5場,種、養大戶培訓4場,受培訓人數達到500人次。四排六村、三排五村利用冬閒時間,集中學習西瓜制種、蔬菜制種。2006年全鎮舉辦各種技術講座65次,參加人數7200人。2007年此項講座繼續舉辦,目前已進行了40餘次。

文化事業

1986年,鎮文化站下設村級文化活動點,有專門辦公地點和文化活動場所,各村設科學文化輔導員。鎮投資4500元,購置電影放映機10部,定期為農民放映電影,農民每月不出屯可看2次電影。1995年鎮中心校購置電影放映設備,每月為學生播放科教、故事片。全年放映30場次,播放影片45部。2000年至現在,結合黨員電化教育,全鎮成立12個電化教育中心,每箇中心都購置了影蝶機和科技光碟,全鎮有電視機4500台。

衛生事業

中和鎮中和鎮衛生院
(一)鎮衛生院
1986年,鎮衛生院有房屋10間,面積200平方米。醫生5人,護士6人。1990年,鎮衛生院對全鎮醫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系統學習業務知識。1995年,全鎮醫務人員增加到22人,其中:主治醫師4名,調劑師1名、護師1名、醫士4名、護士7名、藥士1名。同年,增加中西醫門珍,2003年鎮衛生院在宣傳防病、治病、婦幼保健和計畫生育知識方面受到民眾好評,患者滿意率達98%以上,治癒率達80%。並且在2006年進行全部改造,在上部爭取資金新建了標準化衛生院辦公樓一幢,並且新購進了醫療設備,使我鎮衛生院各項治療水平提高了一個層次,基本上達到鎮內居民大病小病不出門的程度。

(二)村級衛生所
1986年,全鎮有村級衛生所12個。1991年,村衛生所承包給個人經營,每村1名醫生、1名調劑師。2003年至現在,全鎮村級衛生所設有專門醫療室,農民小病不出村就能治療。

民政事業

中和鎮中和鎮標示
(一)社會救濟
1986年,全鎮對軍烈屬、五保戶進行補助,全年發入軍烈屬救濟金5000元,五保戶生活補助15000元。1990年,全鎮發放軍烈屬救濟金1000元,五保戶生活補助15000元。1995年,發放軍烈屬救濟金8200元,五保戶生活補助25000元,2003年至現在,發放軍烈屬救濟金15600元,五保戶生活補助38000元。

具體工作中做到:突出一個重點、加大三個力度。
突出一個重點就是以災民建房為中心的救災救濟工作。全鎮認真貫徹救災工作方針,通過社會化的路子解決災民的實際困難。一方面要積極爭取縣財政落實“217”科目,實行救災工作分級管理,救災款分級負擔的體制;另一方面要廣泛開展民眾性互助互濟活動,充分發揮民眾在救災工作中的主體作用,通過無災幫有災、輕災幫重災和“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等有效形式,幫助農民解決備春耕生產和春夏荒口糧問題。同時要嚴格掌握救災款物的發放、嚴密程式、工作到位。不允許出現紕漏和偏差,對有困難的受災戶,鎮村主動安排人力、物力,幫助災民把房建起來。

加大三個力度就是要加大了基層政權建設的推進力度,加大了優撫安置政策的落實力度,加大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實施力度。(1)確保了村務公開內容的適時更新。(2)全面建立了村民代表隊伍,充分發揮村民代表的民主決策作用。(3)逐步完善了民主管理的各項村規民約。(4)積極試行了鄉鎮政務公開制度;擾撫安置工作:①提高了城鄉老復員軍人的定補標準。②做好了城鎮義務兵家屬優待金額上繳和兌現工作。③搞好了退伍兵的安置,在認真執行安置政策的同時,探索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新路子,緩解安置難的矛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堅持了動態管理的原則,對保障對象進行審查覆核、並適當的納入新的保障對象。

(二)五保戶供養
全鎮共有分散供養五保戶200人,每年每人支配生活費1200元,共享受五保供養金額達2萬餘元。

計畫生育
1986年,鎮政府設立計畫生育服務站,村設計畫生育服務小組,各組設計畫生育服務點,形成全鎮計生工作服務網路。2000年全鎮人口出生率9.6%,自然增長率5.2%,計畫生育率11%,綜合節育率9.7%,2005年,人口出生率9.2%,自然增長率4.6%,綜合節育率9.4%。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觀念的更新,超生現象已基本沒有,農民中一個女孩的夫妻的比例逐年增加,主動提出只要一個孩子的青年農民正在增加,同時,優生、優育和保健工作水平逐年提高。

廣播電視
1986年,鎮設廣播站,投資5萬元架設廣播線4萬延長米,備有專用廣播設備,村屯相通、戶戶相通;每天早、午、晚定時轉播省、地電台節目和本鎮自辦節目,各村也都有廣播設備、收音機,廣播入戶率達100%。全鎮居民家庭有黑白電視機267台,彩色電視機139台,電視機普及率為40%。1990年,全鎮12所國小增添廣播設備,供教學用。2006年至現在,全鎮居民家庭有黑白電視機15台,彩色電視機5400台,電視機普及率為100%。

鎮村建設

中和鎮中和四六村公路

道路交通

1986年,全鎮有中和至青岡公路管轄段5公里,鎮設公路養護道班,有工作人員4人,年上砂量25000立方米。九十年代以來,全鎮的鎮村道路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民民眾的出行也比較便利。特別是最近幾年來,依託明沈公路青中公路和4號公路等國家、地方公路的貫通,鎮內十字大街路和南二街路都已實現柏油化,鎮內其它兩條次幹道也基本達到沙石化。村屯道路中尤以四排六村黑家屯前的柏油路為最有名。其它如1號路和2號路也都能保證正常通行,但基本還是土地,一遇連雨天,不能正常通行。個別村屯路還是坑窪不平,交通條件極差。1990年,鎮政府重新修建鎮內十字街路,動用車輛80台次,總投資12萬元。2003年,全鎮對道路橋樑進行驗收,全部合格。村、屯道路寬闊、平坦。2006年,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中,3.7村、5.6村、4.6村的村中主幹道全部鋪裝紅磚,保證了村民陰雨天的正常出行。2007年,4.6村、4.5村、3.5村、5.5村共修築水泥路8公里。並且4.6屯屯全部鋪裝紅磚路,實現了屯屯通。預計在2010年前,中和鎮各行政村主幹道全部鋪裝水泥路,真正實現“村村通”。

農民住宅

1986年,全鎮居民居住總面積24380平方米,其中:磚瓦結構住房8533平方米,占35%;一面青(磚上)結構住房4876平方米,占20%;泥草結構住房10971平方米,占45%,人均居住面積4萬平方米,磚瓦化率38.5%。2003年至現在,全鎮人均居住面積6.1平方米,磚瓦化率平均達到了60%,其中,4.6村住房磚瓦化率在80%。

2003年到現在,全鎮鎮村建設完成總投資545萬元,其中農戶、鎮內居民建房完成投資450萬元;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55萬元;公共建築、生產建築完成投資45萬元。(一)鎮內建設情況:①居民住房完成投資100萬元,建房25棟,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②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55萬元,其中新增自來水用戶250戶,完成投資15萬元,新打深水井及配套主幹線完成投資35萬元;維修道路2000延長米,投資5萬元;③公共設施完成投資30萬元,建成中學新校舍800平方米,維修500平方米的舊校舍。(二)村屯建設情況:①全鎮共建農房110戶,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其中翻建80戶,新建30戶,共完成投資350萬元;②公共設施完成投資15萬元,行政村共維修校舍2處總計1500平方米。③村屯環境衛生整治投資20萬元,各行政村主幹道兩側進行綠化,庭院栽植花草、柴草垛、糞便全部出屯。其中,中和鎮省試點村4.6村、縣試點村5.6村尤為顯著,道路兩旁全部綠化,柴糞全部出屯,院內有花草樹木,村中主幹道全部鋪成水泥路、柏油路和紅磚路。

郵電通訊

1986年,全鎮郵遞工作由縣郵局郵遞,把報抵、信件送到村委會。村委會派專人負責送到收件人手中。鎮政府有2部電話,沒有交換台,12個村委會各有1部電話。1995年,郵遞員直接把信件送到農民手中。全鎮有線電話發展到16部,無線電話24部、傳呼50部、2003年至現在,全鎮有線電話發展到4900,無線電話12000部、傳真機5部。全部通過電信局管轄。

供電

1986年,全鎮12個村安上國電,總投資240萬元(農民投資20萬元)各村投資安裝主幹線(電線、線桿、變壓器)各戶負責往各家拉線及電器設備。村里出工、出車、每村出工3000個,出車20輛,村及專職管電人員,村里每年付管理費1000元,電工負責每月電費收繳及各戶電器安裝和線路維修。2000年,全鎮各村線路進行改建,每戶出資140元,對原線桿、電線、變壓器、各戶電錶進行更換,全鎮總投資50萬元,由每戶室外電錶改為室外5戶一組電錶,投工由縣電業局負責,全鎮線路改造後,實行了購電制。

供水

1986年,全鎮無自來水。1999年9月全鎮內開始安裝自來水,其它村吃深水井井水。2003年至現在,全鎮有1200戶,5250人用自來水。

中和鎮中和鎮糠醛廠

精神文明建設

1986年,全鎮辦公用房240平方米。1990年,鎮政府投資20萬元,新建600平方米辦公室,購買辦公桌椅、各站、所均有單間辦公室,並設定了黨活動室、會議室、體育室微機室,檔案室,總計500多平方米。同時,鎮政府投資5萬元,焊接200米鐵柵欄,鋪上磚道。1991年,四排六村投資30萬元,建起420平方米,辦公室,並安裝暖氣,添置新桌椅,安裝電話。三排五村投資25萬元,建起3384平方米辦公室。1992年,三排六村投資20萬元,建起120平方米的磚瓦結構辦公室,其它9個村也都實現了辦公室磚瓦化和通訊無線化。2002年在中宣部“百縣千鄉宣傳文化工程”中,鎮政府建成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中心中設有圖書館、桌球室和展覽室。與此同時,鎮上成立了老年秧歌隊。每逢重大節目,都開展一系列活動,截止到現在,共舉行各項活動15次,參加人數達500多人次。至2005年,全鎮有市級文明單位3個,縣級文明單位6個,“十星”級文明戶260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