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儒林莊

明洪武二年(1369年),鄒姓來此居住建村。因建村處榆柳茂盛,故命村名榆柳莊。

基本概況

明朝末年,鄒姓先後有兄弟四人考入太學,遂改名儒林莊。後因本村居三個儒林莊中間,又改村名為中儒林莊。以後又有張、王、呂姓遷來定居。 中儒林莊位於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南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57′。東與八夼村山地相鄰,西與吉林村隔紅岩河相望,南與前儒林莊相鄰,北與後儒林莊相接。隸屬發城鎮。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距市政府駐地約3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5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蘋果、大梨等。 2002年,全村280戶,880人。有鄒、張、梁、呂等姓,均為漢族,其中鄒姓人口較多。

大事記

1940年春日軍掃蕩進村,打傷村民2人,強姦婦女4名。

1941年秋八路軍膠東第十六團進駐,本村解放。

1946年本村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13.44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46公斤,總產2.75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4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625公斤,總產48.74萬公斤。 1993年以來,村“兩委”帶領民眾發展紅富士蘋果園6.7公頃。2000年,全村果園總面積13.4公頃,產量50萬公斤,收入30萬元。2001年後,發展乾雜果8公頃。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807萬元,其中農業677萬元,林業40萬元,畜牧養殖業9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村內無工業項目。20世紀70年代末,村辦起翻砂廠、油坊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發展個體麵粉加工點3個,芋頭加工點2個,衛生紙廠1個。 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71人,收入162萬元,其中工業120萬元,建築業42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以後,黨支部發動民眾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電氣焊部、農機維修店、商店(4家)及飲食服務業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2人,收入64萬元,其中運輸業33萬元,商飲業11萬元,服務業2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只有1所初級國小,2名教師。20世紀60年代末,發展到1-5年級。後四個村聯辦中儒林莊國小。2000年,有教師9人,學生140人,學校教學設施配套,增設了微機等。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6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只有90公斤左右,只能半糧半糠維持生活。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達到20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全村收入20萬元。2002年,人均糧食4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31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200輛、機車50輛、電話80部、彩電150台、冰櫃50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本村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改革開放後,草房改建為瓦房。1984年,投資30萬元,用上電網供電。1997年,投資8萬元,用上自來水;與吉林村聯合投資23萬元,修橋1座。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鄒德平、鄒兆連在吉林村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成立黨小組,鄒德平任組長。1945年,成立村黨支部,王慶合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7人。黨支部成立後,先後開展了反地主、反惡霸的鬥爭,組織支前隊40多人。抗日戰爭時期,有16人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期,有17人參加人民解放軍。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8名。2002年,有黨小組4個,黨員44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慶合、張玉政、王慶和、鄒月起、鄒龍吉、鄒和法、鄒海熙、鄒吉義、鄒兆福。 1994年,村黨支部被評為海陽縣先進基層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鄒丕政、鄒寶興、鄒先熙、張玉政、鄒龍吉、鄒寶玉、鄒作熙、鄒海熙、鄒吉義、張騰新、鄒全祥、鄒兆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