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民間文學

中亞民間文學

《中亞民間文學》是出自我國學音之手的第一部關於中亞各國民間文學的綜述性學術普及讀物、第一次比較全面、系統地向我們展示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等中亞國家的民間文學蘊藏、發辰、傳播情況及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 名: 中亞民間文學

作 者:阿地里·居瑪吐爾地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12月

ISBN: 9787227040279

開本: 16開

定價: 22.00 元

內容簡介

《中亞民間文學》中涉及到的國家還有土耳其、亞塞拜然等、、全書分為“中亞歷史文化”、“中亞各國的民間文學蘊藏”、“中亞各國的神話”、“中亞各國的民歌”、“申亞各國的史詩與敘事詩”、“民間故事”、“辭令”、“諺語、謎語”、“中亞民間文學的蒐集研究綜述”等九個部分,循序漸進地介紹了中亞歷史文化、口頭傳統和非物質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各類民間文學遺產,其中重點介紹了神話、民歌、史詩、民間故事、辭令、諺語和謎語,並對中亞民間文學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研究和學術史進行了全面綜述。全書結構清晰、文字流暢、圖文並茂,對我國各族學者了解中亞充滿神奇色彩的民間文學是一部難得入門讀物。

作者簡介

阿地里·居瑪吐爾地Adil Zhumaturdu出生於1964年2月25曰,曾用名阿地力·朱瑪吐爾地。男,柯爾克孜族。新疆阿合奇縣人,中共黨員。1986年7月,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04年7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1986年參加工作,曾在新疆工學院外語教研室任教,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從事《瑪納斯》史詩,柯爾克孜族民間文學,民俗文化的蒐集、研究、翻譯工作,任副研究員。曾擔任新疆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三屆(1995年)、第四屆(2001年)副主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第五屆(1997年)、第六屆(2002年)副主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第九屆委員會常委(2003年)。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北方民族文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導師,並在中央民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工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瑪納斯》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新疆作家協會會員、新疆社科聯委員、新疆柯爾克孜族古籍蒐集整理小組暨柯爾克孜族卷編輯委員會副組長(副主編)。

198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2006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協會。用漢文、柯爾克孜文發表詩歌、散文作品數十篇,主要著作有《(瑪納斯)史詩歌手研究》《呼喚瑪納斯》(學術論文集、柯爾克孜文)等。

圖書目錄

序/001

中亞的歷史與文化/001

中亞各國的民間文學蘊藏/017

中亞各國的神話傳說/033

中亞各國的民歌/054

中亞各國的史詩與敘事詩/064

一、《烏古斯汗傳》/074

二、《先祖闊爾庫特書》/078

三、《瑪納斯》/089

四、《阿勒帕米西》/101

五、《艾爾托西圖克》/111

六、《咼爾奧格里》/123

七、《闊交加什》/128

八、《闊布蘭德》/131

九、《勇士康巴爾》/137

十、《少年闊孜與巴艷美人》/14l

民間故事/146

一、動物故事/147

二、幻想故事/152

三、生活故事/167

辭令/179

諺語、謎語/184

中亞民間文學的蒐集研究綜述/198

參考書目/209

……

歷史文化

“中央亞細亞之地,在人類文化史上,久居重要地位,它一方面是許多風俗習慣和藝術發源的中心,一方面又是上古世界一切主要文化中心間的媒介。”在談論中亞民間文學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把中亞的歷史文化發展狀況粗線條地給讀者勾勒出來。中亞,是一個地域廣袤的神奇土地,它被稱為亞洲的心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古代東西方文明彼此交流的通道。中亞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紐帶。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僅將伊朗、印度、中國、阿拉伯和希臘文明連線在一起,而且將東西方文明的成果沉澱在了中亞這片廣袤的大地上,使這片土地上的古老文明不斷吸納來自東方和西方的各種文化的新鮮血液,呈現出充滿活力、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眾多的考古發現已經明確地向世人表明了中亞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人類最古老的居住區之一,而且也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約在公元前7000年~前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亞古代居民進入了靠人類活動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時期。從狩獵過渡到牲畜家養,由採集過渡到原始農業,進行了一場“食物生產的革命”。此時,中亞相當一部分居民已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制度之下。南土庫曼的哲通文化是中亞原始農業文化的典型之一。阿姆河北的克米納特爾文化則是牲畜家養文化的典型。公兀前3000年時,青銅在中亞已經廣泛使用,而且從這一時期的遺址中出土的眾多馬骨表明中亞是世界上最早馴養馬的地區。“野馬的最早豢養始於中亞,所謂馬的文化,即以馬供拉拽之用,較後加以乘騎,就是從中亞地區漸傳到世界他處去的。因而若干和馬有關的事情,如馬鞍及較後發明的踏蹬亦起源於中亞”,“因為他們養馬和騎馬之故,古代的中亞人們,不得不廢棄當時他處人們普遍服用的寬袍,而發明一靈便之物,就是我們所稱為褲的。最初若干世紀中,褲的服用,僅限於中亞人民,但後來因騎馬的習慣漸漸普及,於是穿褲的習慣,也由中亞傳至世界其他各處”。遊牧文化和農業文化在這裡相得益彰,遊牧人和農耕人在這裡長期抗衡爭霸,征戰往還,上演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畫面。

學術界對於中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劃分。“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規定,全部或部分屬於中亞地區的國家共有七個,即阿富汗、中國、印度、伊朗、蒙古人民共和國、巴基斯坦和蘇聯。就中國來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青海省、河西走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等地都屬於中亞地區範圍。中亞是一個純地理名詞。自古以來,中亞即分屬於各個不同國家,其中一部分地區是中國的領土,其他地區也和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關係。”這是一個廣義“大中亞”的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是在綜合了各國學者對“大中亞”範圍的見解,在發起編寫的《中亞文明史》中所規定的中亞地區就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哈薩克草原南部,伊朗東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聯解體之後,學術界通常使用狹義的“小中亞”概念,即把從蘇聯獨立出來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五個國家所占據的地域稱為中亞。在這裡,中亞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概念。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亞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實際上都是在相互交融相互滲透中向前發展的。中國、印度、希臘、阿拉伯四大文明在這裡碰撞交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在這裡交替更迭,阿爾泰、漢藏、印歐語系在這裡交錯影響。這裡既具有自己獨創的文明成果,也有歐洲型、歐亞混合型和東方型文化的內容。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