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洲村

丙洲村隸屬於福建省元代至元八年公元1291年泉州府志丙洲屬宋仁和里十一都,從石菌至丙洲。明、清屬十四都。民國29年(1940年)設金井鎮,丙洲保,民國33年(1944年)屬金井鎮丙洲保。建國後,1956年屬金井區丙洲鄉;1961年屬金井鎮金井公社丙洲大隊;1984年改金井鎮丙洲村委會。泉州晉江市金井鎮,位於晉江市東南部。

基本信息

廈門市丙洲村

丙洲歷史

明末清初,丙洲是鄭成功抗清據守的重地,為扼守同安海口的咽喉據點,鄭成功攻克同安縣城後,即命所部在丙洲島築寨設防。1655年,因同安古城已於順治五年被清兵用炮轟陷,無險可守,鄭成功遂命部將陳霸把同安縣城拆掉,將官署和部分居民遷至丙洲,修造新城,與金門互為犄角,在抗清鬥爭中發揮前哨作用。南院陳氏族譜“丙洲地誌”也有“明末時鄭國姓差官鎮守在此地,曰號新城”的記載。後來,人們就區分同安的古城與丙洲的新城,新城也一時成為同安(含廈門)的代名詞。
據考證,20世紀70年代同安策槽鹽場的所在地即為當時新城的遺址,有一淡水池叫馬窟,相傳為鄭成功洗馬處。當時陳霸據守丙洲,與據守同安縣城的清軍展開“三日歸清,三日歸明”的拉鋸戰,也曾與駐紮在瑤頭的施琅(時為同安總兵)率領的兵丁展開劇烈戰鬥。因而,丙洲成為當時水路進入同安縣城的船舶檢查站,所以迄今民間還有“上縣彎的丙洲”的俚語流傳。

剽悍的“丙洲陳”

“兩溪合一溪,丙洲狀元家。大土好田園,白埕作粟倉。”—明朝朱熹游丙洲。丙洲,清朝民族英雄陳化成的故鄉,明朝末葉(1665),穎川南陳衍派丙洲,子孫多以耕作與捕魚為生;廈門建商埠後,丙洲人就率先占據碼頭謀生,高峰時占據五個碼頭;丙洲人以民風彪悍,俠義肝膽聞名,丙洲人亦被尊稱“丙洲陳”。長篇小說《蛇俠》和史詩般連續劇《彪悍家族》講述了“丙洲陳”的奮鬥發展史。
已故廈門籍作家張力的著名小說《蛇俠》中,那些碼頭男子漢的剽悍和他們激越的生活讓許多人為之熱血沸騰。這些以近代廈門碼頭工人“丙洲陳”為原型的新奇而刺激的描寫,給人們留下了對“丙洲陳”的深刻印象。小說後來拍成了電視劇,名字就叫《剽悍家族》,讓來自同安丙洲籍的“丙洲陳”因此名噪一時。小說中,剽悍、俠義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丙洲陳”的代名詞。

丙洲地理

丙洲原為七個島礁之地,故名為“七星墜地”。後來隨著島上人口的增加,島嶼之間由於圍墾及填土造地逐漸相連起來。1975年5月4日,策槽圍墾海堤工程合龍,使丙洲島與大陸相連成為半島。
丙洲是同安城四處水口之一,同安東西溪在城區南部匯流後,又分流流經石潯、瑤頭,到大土、白埕地段又合流,而後分繞丙洲島出海。相傳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時,駕舟游丙洲後嘆曰:“兩溪合一溪,丙洲狀元家。大土好田園,白埕作粟倉。”
策槽圍墾後,大土、白埕海灘都成為良田,據不完全統計,策槽墾區從1976年耕種農作物到1987年改為蝦池的十年間,共生產糧食37500噸,真正成了西柯鎮的糧倉。
古時丙洲就是同安重要的守衛門戶,丙洲島嶼地勢北高南低,東西窄而南北長,猶如一條大蟒浮游在海上。島的北部有一條凌空隆起的巨石,狀如蛇頭,故稱蛇穴。隔著潯江,丙洲對岸是崎頭山,因其形似大龜,故名龜山,稱龜穴。西部有一岩石突兀海面,恰似大龜昂首,虎眈海面。東南瓊頭形似牛,稱牛穴。
在丙洲村採訪時,村裡的老人還帶我們參觀了村中的一口罕見的四孔井,這口井又叫山古井,是縣級保護文物。這口井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是原來丙洲島上惟一的一口淡水井,不論春夏秋冬,雨澇天旱,長年不竭不溢,最高峰時供全島四千多人飲用,這口井即為傳說中的“蛇臍”。
作為一個典型的漁村,丙洲美景何止這些。新中國成立前,就曾有“丙洲八景”,即新城廢壘、鯉魚映霞、蛇頭孤月、砥海歸帆、龜山夕照、渡口橫舟、漁燈孤影等。

少兒南音隊受到胡錦濤接見

南音自古以來一直伴隨著丙洲人的生活。丙洲人喜好南音,無論老少,幾乎人人都能唱上幾句。南音成了丙洲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漸漸地,丙洲南音為外界所了解,並在全國各種南音比賽中頻頻獲獎,很多同行紛紛來丙洲“取經”。最讓丙洲人自豪的是,1995年6月1日,丙洲少兒南音隊到中南海演唱了南音《盼團圓》,還受到了胡錦濤同志的親切接見。
丙洲人以南音為媒,聯繫海峽兩岸和海外友誼。現在,南音成為聯結廈門和金門的重要紐帶,2002年金門組織了一批學習南音的小朋友到廈門,有關部門特別指定丙洲學習南音的小朋友和他們聯歡。丙洲南音成為僑居海外的人和家鄉保持聯繫的重要依託。據說丙洲人在台北的後裔就有一萬多人,每次回鄉祭祖之餘,他們都要與家鄉的南音迷們切磋技藝。
南音還讓丙洲聲名遠播海外,在大型國際比賽上頻頻獲獎,日本的南音愛好者甚至還將日本保存的南音古譜送給丙洲村。正是通過南音,丙洲參與了與世界的對話。

丙洲名片

丙洲是清代民族英雄陳化成的故鄉。據《同安縣誌》載:丙洲嶼在縣南二十里,周廣二里余,當縣丙方故名。丙洲在清代屬同安從順里下崎保,因其在縣治的丙方,所以得名丙洲。丙洲村距同安城區10公里,今屬同安區西柯鎮,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南2.5公里處,轄上鄉、下鄉兩個自然村,全村共有16個村民小組,人口5380人。丙洲村是典型的沿海漁村,盛產牡蠣、對蝦、蟶、花蛤及魚類。丙洲村有國小、幼稚園、衛生所、僑辦國祺中學。丙洲兒童文化園是文化部命名的國家級蒲公英農村兒童文化園。

晉江市丙洲村

村情概況

丙洲村隸屬於福建省泉州晉江市金井鎮,位於晉江市東南部。毗鄰:東面有金井、新市、前垵;北面有新街、山頭、草湖、洋仔坑、高湖;西面有港塔、東村、榮埭、三歐、伍堡、岑張;南面有圍頭海灣,離鎮區2公里,離晉江市區30公里。有新舊金東公路貫穿,南面有沿海大通道,交通十分便利。 截止2008年,全村陸地面積4.5平方公里,海域5平方公里,有後山、圳尾、溪仔三個自然村組成丙洲村,分4大點,19個生產隊,1200多戶,4500多人,海外人口萬人以上,分布在菲律賓、香港、澳門、台灣、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和地區。

地名含義

丙洲據清蔡永兼“西山雜誌”記載唐末晉江南方其地濱海平坦多沙洲,溪流縱橫貫穿成“丙字”形,因而得名丙洲,又因丙洲地形四面環水,盈盈碧水中浮綠洲,好似仙島又名瀛洲。

歷史沿革

元代至元八年公元1291年泉州府志丙洲屬宋仁和里十一都,從石菌至丙洲。明、清屬十四都。民國29年(1940年)設金井鎮,丙洲保,民國33年(1944年)屬金井鎮丙洲保。建國後,1956年屬金井區丙洲鄉;1961年屬金井鎮金井公社丙洲大隊;1984年改金井鎮丙洲村委會。

歷史人文

丙洲有一千多年,原多姓居住,王審知八世孫四郎公開基王墩,即今杏田村,四郎公九世孫有禮公於宋末元初肈基丙洲繁衍,人丁興旺,其他姓氏日漸勢微,不斷衍化成為單一王姓,已有700年歷史,丙洲村民勤勞、簡樸、重視教育文化,創辦國小,百年歷史培養出數百名大學生、教授、醫學專家、藝術家、博士等各種優秀人才。

村落與民居

有防護林帶在村東、北、西三面形成一個綠色的屏障,南臨大海。綠水平波擁村莊,民居整齊有序,古厝、華屋、大樓、別墅、廠房鱗次櫛比,村中水泥路縱橫,創建了文明片區,建設成為一個優美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1994年被中共晉江市委員會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1995年被中共泉州市委員會評為農村百佳黨支部稱號;
1997年被中共晉江市委、市政府評為寬裕型小康村稱號;
還有晉江市愛國衛生村、科技示範村、民主法制示範村、僑聯工作先進集體等,又是晉江著名僑鄉。

氣候與物產經濟

地勢平坦、海域開闊,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平均溫度19—22攝氏度,常年雨量1200—1300毫米,適於農耕、果樹種植,以前主要有曬鹽、圍墾養殖、灘涂養殖、小什海菜等經濟收入,華僑僑匯是村的重要經濟支柱,丙洲有得天獨厚的山海僑匯的優良條件,因而一直保持數百年的經濟繁榮。村中工業主要以服裝產業為主,有企業30多家。

名勝古蹟

1、法雨堂供奉境主,位於村東北角,風磨山建於宋末元初,村西面有明德宮建於明代,南面海邊有潮音寺供奉觀音菩薩,建築規模壯觀。
2、大港汕是丙洲海灣天然屏障,以前建兩個榨油廠,可提供裝卸碼頭,優勢天然賽馬場,1951年舉行晉江賽馬活動,觀眾人山人海,是金井首創。
3、海中相疊石系礁石群,造型奇特,據傳有仙腳跡,從這裡跨到金門島。
4、仙人打鼓。海邊有一個洞穴潮水來時,洞中有訇訇的聲音,如擂鼓之音故名之。
5、丙洲海堤觀景,遠望金門島全景,觀浯海濤水平波,晚霞西照,景色迷人。
6、七墩八潭是祖先流傳至今的古蹟,有天然地形地貌風水特徵,是一個村姓氏繁衍興盛的重要因素。

基礎設施

1、瀛洲國小創辦已有百年歷史,擁有教學樓、科技樓、千人大禮堂、尊師樓、幼稚園樓、四行道、橡膠跑道。
2、文體活動中心樓內有舞廳、教室、燈光球場、健身器材等,時常舉行各種文體活動,並為民眾日常活動鍛鍊提供一個良好的場所。
3、老人會擁有成員達600多人,老人學校每月上課兩次,老年體育協會擁有一支有實力的氣派球隊,多次舉行省市老人氣排球賽,平時也經常組織太極拳、太極劍、跳舞等活動,為老年人同胞帶來了豐富的生活樂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