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地理學

世界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生產力布局的條件、特點、地域組合及其發展規律的經濟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在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稱為外國經濟地理學,即不包括本國在內。

在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稱為外國經濟地理學,即不包括本國在內。世界上約有200個國家和地區,其政治制度、歷史發展進程、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生產布局的條件、特點和發展規律亦有明顯差別。

該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有:①對各國、各地區影響生產力布局的自然和社會經濟諸條件(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②分析國家或地區生產部門結構與組合的現狀和特點,包括專門化部門與綜合發展等;③探討其生產力發展方向、規模及地域組織形式;④國家或地區經濟區劃分的科學依據,經濟區的網路系統。

其目的一方面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即通過吸取國外生產布局的經驗教訓,為發展本國經濟提供借鑑;另一方面傳播基本知熾,滿足宣傳教育需要,並為對外經濟活動及友好交往服務。

按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分為世界區域經濟地理和世界部門經濟地理。前者以特定的區域為單位,研究全世界或一國、一地區的生產布局與地域組合規律。如世界經濟地理、亞洲經濟地理和蘇聯經濟地理等。後者以國民經濟各部門為專門研究對象,著重研究不同經濟部門(工農業、運輸業等)的具體布局特點。如世界農業地理、世界能源地理、日本工業地理等。德、蘇、英、法、美等國對世界經濟地理的研究開展較早。區域經濟地理研究始於19世紀後期,

主要代表作有: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巴朗斯基等主編的《世界經濟地理》叢書,30年代法國的《世界地理大全》,30~50年代蘇聯維特韋爾(I.A. Vidver)的《外國經濟地理》,1957年英國斯坦普(L.D.Stamp)的《亞洲區域與經濟地理》,以及80年代初蘇聯沃利斯基(V.V.Voliskiy)及阿利索夫(N.V.Alisov)等主編的《資本主義與開發中國家經濟地理》和《外國社會主義國家(歐洲、古巴)經濟地理》等。在部門經濟地理研究方面,1961年法國戈特曼(J.Got-tman)的《城市集聚帶》是論述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帶的優秀著作。1966年蘇聯馬耶爾戈伊茲(I.M. Maergoyz)的《世界化學工業地理研究》,劃分出世界化學工業的區域類型。1970年美國哈里斯(C.D. Harris)在《蘇聯城市》一書中,用數學方法研究蘇聯城市。1972~1983年匈牙利出版的12卷《世界農業地理》叢書,對農業地理學的理論、方法研究作了系統總結,並將世界各國劃分為若干農業類型。中國的世界經濟地理研究在50年代主要是編寫教材和科普讀物,60~70年代以國家研究為主,80年代以來大多配合國家業務部門開展區域或專題研究,如國外國土開發與整治、工農業生產發展與布局的研究,中外大城市區的對比研究等。

世界經濟地理學世界經濟地理學

世界經濟地理學評析

世界經濟地理學,主要是研究經濟要素的地理分布與流動規律。經濟的發展當然有環境基底和人文因素的作用。經濟地理學其實和政治學家、普通國民更加關心的地緣政治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它也是一種政治經濟學。現在,越來越多的經濟問題都已經成為一種政治經濟的問題或者,更深層地說,一個歷史與文化的問題。
經濟的波動或者循環有四個規律:
lLogistcicycles長程發展規律,如核心與邊緣的世界模式的轉換。
lClimactericcycles中長程的發展規律,如大國崛起與替代。
lKondratevcycles50年左右的技術與產業模式發展規律,如水利——蒸汽(水與機器)——煤電鋼鐵——福特的流水線——微電子與生物技術(靈活模式)這樣的發展模式替代。
lKuznetscycles20年左右的投資和效益規律。
當代世界經濟被一個全球性的商品鏈組織著。產業在世界範圍內分工。產生與消費者被分為核心國家(世界城市)、新型工業國家、原料供應國和邊緣國家。
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雛形從15世紀就開始出現,在英國的主宰下成熟,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重組之後,進入美國主宰時期,現在是正在進行更精細的世界分工與調整。

相關新聞

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與區域可持續性轉型發展學術論壇舉行
2016年4月17-18日,“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與區域可持續性轉型發展學術論壇”在我校舉行。論壇由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理學會黃河分會、國際區域研究協會中國分會聯合主辦,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環境與規劃學院聯合承辦。我校副校長宋純鵬出席論壇並致辭。來自全國及海外的百餘名經濟地理學者出席論壇。開幕式由我校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苗長虹主持。
參與開幕式的領導嘉賓有中國地理學會原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副主任宋長青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一處處長冷疏影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區域研究協會中國分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衛東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黃河分會主任、我校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建,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院長秦耀辰。
宋純鵬在致辭中表示,河南大學地理學學科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已經發展成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特色鮮明的傳統性學科,孕育產生了一批優秀學者,在中國發展進入“新常態”背景下開展這次論壇恰逢其時,全面總結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學科建設的成績,以及發展中的經驗與不足,探討新時期學科建設的主攻方向和重大任務以及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創新與方法創新,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次論壇是在全球化深入推進、新一輪技術革命全面展開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召開的。論壇圍繞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與區域可持續性轉型發展這一討論主題,分設了大會主題報告、青年學者論壇、作者讀者編者對話、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研究範式主題討論等多個環節,對中國經濟地理學過去30年的發展、新時期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的主攻方向與核心任務進行了深入討論。
大會主題報告中,與會專家分別從“地理學的尺度問題”(宋長青)、“我國人文-經濟地理學30年發展”(冷疏影)、“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的建構”(李小建)、“創新集群研究30年”(王緝慈)、“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地理學研究”(劉衛東)、“尺度重構與經濟全球化”(賀燦飛)、“區域發展與中國模式演進”(MickDunford)、“創新經濟地理學”(曾剛)、“中國崛起與權利空間的拓展”(杜德斌)、“國家級新區設定的區域效應”(金鳳君)、“經濟地理學研究範式轉變”(苗長虹)、“城市空間結構的經濟績效”(孫斌棟)、“綠色金融”(張偉)、專業村集聚與農區發展”(喬家君)、“中國特色農業創新地理”(李二玲)等多個研究視角切入,結合自身多年研究實踐,圍繞全球化、創新發展、城市-區域可持續性轉型、中國特色和研究範式轉變等熱點領域,深入討論了“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的發展成就、價值地位、理論基礎及發展路徑。
青年學者論壇吸引了眾多青年學者和研究生的參與,圍繞“可持續轉型的治理挑戰”(童昕)、“中國民間環境治理”(AnglaLeggett)、“全球生產網路與後發地區的產業升級”(劉逸)、“中西部新型城鎮化”(陳明星)、“中國風險投資的空間格局”(潘峰華)、“金融產業集聚”(趙建吉)、“回歸式產業轉移”(周陽敏)、“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差異”(彭寶玉)、“中國城市PM2.5時空格局”(胡志強)等主題交流了經濟地理學的前沿問題,展現了青年學者勇於創新的精神風貌。
在“讀者作者編者對話”環節,《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地理科學進展》、《經濟地理》、《人文地理》和《AreaDevelopmentandPolicy》的期刊編輯與作者、讀者進行了熱烈的對話,探討了中文和國際期刊論文發表、辦刊模式、研究導向、如何吸引年輕人、如何提高中國學者的國際地位等熱點話題。
論壇最後,學者們就“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研究範式”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認為中國經濟地理學者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中國崛起和中國模式為發展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構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中國範式提供了歷史機遇和實踐基礎,要在科學性、思想性、國際化、地方性、人才培養、科研訓練等多方面入手,努力發展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從戰略上構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中國範式。
此次論壇是中國經濟地理學界的一次盛會,老中青學者會聚一堂,為發展中國特色經濟地理學、提升中國經濟地理學的國際地位獻計獻策,將會對新時期中國經濟地理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發揮重要推動作用。此次論壇在我校舉辦,彰顯了我校經濟地理學科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對地理學河南省優勢學科建設實現中原特色、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學科發展目標必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