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

所謂世界格局是指在國際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一種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種力量經過不斷的消長變化和重新分化組合,從量變逐漸發展到質變,構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的結果。一種世界格局的解體,則是由於這種穩定的均勢被打破,再也無法保持下去了。

基本信息

概念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國際關係結構。而一種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種力量經過不斷的消長變化和重新分化組合,從量變逐漸發展到質變,構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的結果。一種世界格局的解體,則是由於這種穩定的均勢被打破,再也無法保持下去了。

知識回顧

由以上表格可以得出的認識:

①力量對比的變化決定著世界格局的變化。②世界格局是建立在各國實力的基礎上的。③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格局崩潰的根源。4世界格局是一種不穩定的、內部充滿矛盾鬥爭的國際關係狀態。

問題分析

(一)……體系是如何形成的?

答題思路:背景+形成方式+內容

例1:雅爾達體系是如何形成的?

二戰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膨脹,蘇聯成為惟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在美蘇實力的基礎上,根據雅爾達等會議規定的原則,重新劃分了世界版圖和勢力範圍,確立了戰後新的國際關係格局──雅爾達體系

(二)幾組比較:

例2:前三個體系的相同之處?

①背景:都是戰爭的產物;都是在實力的基礎上確立的,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

②形成方式:都是以召開國際會議的方式;

③內容:都包括劃分世界版圖、宰割弱小民族、劃分勢力範圍的內容;

④組織:都建立了維護這一體系的國際組織;

⑤結果:都暫時協調了各國的關係,出現了相對穩定的狀態。

例3:雅爾達體系與凡──華體系的不同之處?

①核心國家:從英法主宰世界、美日在亞太地區爭奪到美蘇兩分天下;

②兩種不同性質國家關係:從對社會主義蘇聯的仇視、排斥到和平共處;

③處置戰敗國:從宰割戰敗國到解除法西斯體制,使德日走上了民主化道路;

④組織:國聯成為英法操縱下的侵略擴張的工具,而聯合國則日益成為伸張正義的講壇;

⑤崩潰原因:隨著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凡──華體系隨之瓦解;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雅爾達體系隨之瓦解。

例4:兩極格局解體與以前格局變動的不同之處?

①方式不同:以前經過大戰,戰勝國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戰敗國;而後者則沒有這種情況。

②形成過程:以前是舊格局瓦解之後就會形成新格局;而後者新格局的形成則需要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

(三)……體系是如何解體的?

解題思路:解體因素+解體步驟

例5:凡──華體系是如何解體的?

凡──華體系是帝國主義分割世界的體系。其內部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的加劇,這一體系逐漸瓦解。1931年,日本衝破華盛頓體系的限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並於1933年退出國聯,為發動大戰作準備。1935年,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擴充軍隊,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撕毀了凡爾賽和約,凡──華體系隨之瓦解了。

(四)世界格局中的中外關係:

1.凡──華體系中:中國由於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權部分喪失,國力弱小,所以在國際上處於被宰割的地位,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的正當要求被無理拒絕,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轉給了日本;但由於中國人民的鬥爭,加上美英與日本在亞太地區爭奪激烈,給日本施加了壓力,所以中國收回了部分權益,如山東問題的最終解決。

2.雅爾達體系中:由於二戰後,兩極格局形成,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了社會主義陣營;由於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加上美國對華實行敵對政策,所以在戰後初期中美之間處於一種對抗的狀態。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及蘇聯想控制中國,中蘇兩國關係惡化,蘇聯撕毀了契約,撤走了專家,使中國的建設陷入了困境;在美蘇爭霸中,美國由於受經濟危機的困擾,陷入了侵越戰爭的泥潭,加上歐日在國際上的爭奪,實力削弱,為了防止中國倒向蘇聯,美國主動與中國接近,從1972年尼克森訪華開始,中美相繼簽定了三個聯合公報,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

3.多極化趨勢中:中國地域廣闊,對世界各國來說,無疑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在世界事務中所起的戰略平衡作用越來越大,在解決一些國際事務時,尤其是亞太地區的事務,離開中國是處理不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