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名著

世界十大名著

《世界十大名著》指2000年,根據《紐約時報》和美國《讀者文摘》組織的橫跨歐、亞、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萬讀者的投票調查,精選出的十部經典長篇名著。這十部名著代表了英國、法國、俄國、美國最具世界性代表的世界文學大師和其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作。

基本信息

第一名著

戰爭與和平》(俄)列夫·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戰爭與和平》

內容介紹:一八一二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在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去運送傷兵,娜達莎方能於傷兵中發現將要死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誠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彼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蕩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藥而死亡。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彼爾於莫斯科巧遇娜達莎,便結為夫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

作者介紹: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等。他也創作了大量童話。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他還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第二名著

《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法)雨果

內容介紹: 醜聾人卡西莫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克羅德收養,做撞鐘人,外貌正經的克羅德神父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美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西莫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福比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愛斯美拉達因而愛上了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羅德刺殺,卻沒有死,並嫁禍於愛斯美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西莫多將愛斯美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民眾為救愛斯美拉達而沖入教堂,誤與卡西莫多大戰,愛斯美拉達被由克羅德帶領的軍隊絞殺在廣場上,卡西莫多憤然將克羅德從教堂頂樓摔落地下,之後撫著愛斯美拉達的屍體殉情。

作者簡介: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學 運動的領袖,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1885年,雨果逝世。

第三名著

《童年》《童年》

童年》 (蘇)高爾基

內容介紹: 講了小主人公高爾基(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的薰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而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高爾基(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在人間》 內容介紹:講了高爾基11歲時,母親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產,他無法繼續過這種生活,便走上社會。他先後在鞋店、聖像作坊當過學徒,也在繪圖師家、輪船上做過雜工,飽嘗了人世間的痛苦。在輪船上當洗碗工時,高爾基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激發了對正義和真理追求的決心。五年後,高爾基懷著進大學的希望準備到喀山去。 《我的大學》內容簡介:講了高爾基在喀山時期的生活。16歲那年,他便到喀山去上大學。夢想破滅後,他不得不為生存而奔波所發生的故事。

作者簡介: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是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創始人,也是世界社會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於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即今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他4歲喪父,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10歲時外祖父因遭火災而破產,他便被拋到“人間”,開始了自謀生路的流浪生涯。16歲到喀山,原想上大學,結果喀山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在那裡,他接觸了進步青年的革命團體,並閱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1899年,高爾基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福馬・高爾傑耶夫》。 1901年,高爾基因參加彼得堡的示威遊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詩《海燕之歌》就是他參加這次示威遊行後寫的,他以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紀無產階級的革命風暴。同年,他寫了第一個劇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個革命無產者(革命工人尼爾)的形象。1902年,寫了劇本《在底層》,它是作者20年觀察流浪漢生活的總結,是高爾基戲劇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勢高漲的歲月里,高爾基作為戰士參加了革命運動,他的住宅成為1905年莫斯科武裝起義的據點之一 。

他將自己的一生寫入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從此登上文壇。1901年發表《海燕之歌》,標誌著高爾基創作的新發展。主要作品還有《母親》、《小市民》、《最後的一代》。《母親》是他最優秀的作品。

1934年高爾基主持召開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主席。1936年6月18日病逝。

第四名著

《呼嘯山莊》《呼嘯山莊》

呼嘯山莊》 (英)艾米莉·勃朗特

作者簡介: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19世紀英國小說家、詩人,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僅僅度過了三十年便默默無聞地離開了人間,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呼嘯山莊》卻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此外,她還創作了193首詩,被認為是英國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內容簡介:一個愛到極致的男人,做出了瘋狂的行為。他用“愛”殺人,卻也用愛自殺。凱薩琳生前死後,他都活在痛苦裡。凱薩琳彌留之際,他還用說話去刺傷她。但是,希斯克力夫承受的卻是兩份傷痛,他自己的和凱薩琳的。我很欣賞用情如此的男子。雖說有點變態和殘酷,卻怎么也恨不起他。還滿同情他的。甚至很感動於他的瘋狂的愛。相對來說,凱薩琳就太自私了。她愛希斯克力夫,又嫁給富有的倫敦,可以說,呼嘯山莊和畫眉田莊的悲劇有一大部分是她親手造就的。 希斯克力夫,很瘋狂。但很迷人。當然,倫敦也不失為一個好丈夫。只是,笨了一點。凱薩琳:她壞、她自私、可是她對愛的執著,使她也因此散發著好女人與壞女人的混合著的魅力。

第五名著

《大衛·科波菲爾》《大衛·科波菲爾》

大衛·科波菲爾》 (英)狄更斯

作者簡介: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

內容簡介:《大衛·科波菲爾》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摩德斯通騙娶大衛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愛彌麗的私奔是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威克菲爾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後落得個終身監禁的可恥下場。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出隱藏其後的社會真相。

第六名著

《紅與黑》《紅與黑》

紅與黑》 (法)司湯達

作者簡介:司湯達(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 他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他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紅與黑》(1830)和《巴馬修道院》(1839)。

內容簡介:人類正在經歷著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作為精神產品的圖書也不例外。讀者面對品種繁多、應接不暇的圖書信息,同樣面臨如何選擇的窘境。即便是面對數百部在文學史上地位顯赫的經典名著,選擇也一樣無法迴避。

2006年,美國《讀者文摘》和《紐約時報》組織歐、亞、美、澳、非五大洲的十萬讀者進行投票,評選出了世界十部文學經典。2007年,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英、美和澳洲的125位作家應邀從五百多部最受讀者喜愛的文學作品中評選出他們心目中最值得閱讀的十部經典。另外,《泰晤士報》還通過讀者問卷調查,讓英國讀者選出他們心目中的十大經典名著。在這些經典名著榜單中,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湯達的《紅與黑》,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等,赫然在列。毫無疑問,這些作品代表了歐美國家最具世界性、最受讀者歡迎的文學經典。

為了方便我國讀者選擇自己必讀的世界文學名著,我社決定推出上海文藝版的“世界十大文學名著”。

在參照上述種種“十大文學經典”榜單的基礎上,我們徵求了國內眾多實力派作家和著名文學翻譯家的意見,選擇了十部真正稱得上“經典中的經典”的世界文學精品。同時,我們堅持“名著配名譯”的原則,避免急功近利、粗製濫造,以致貽害讀者與後人。《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鬥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會腐敗,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薰心的廣闊生活畫面。於連的兩次愛情動機都是以愛情占有為出發點最終要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過於連這個文學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國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衝擊下的貴族以及中小資產階級的恐慌情緒;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個出現於社會劇烈變革中的個人野心家的藝術形象,美化了資產階級的生活觀和幸福觀。小說的結構嚴謹勻稱,語言簡潔流暢,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與環境緊密相連,善於揭示人物的內心衝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間變化,以此來突出人的個性特徵,這是本書最大的藝術特點

第七名著

《悲慘世界》《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法)雨果

作者簡介: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 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內容簡介:《悲慘世界》一書中,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現實。雨果的這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反映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全書時間跨度長達近半個世紀,個人命運與歷史題材的結合,氣勢磅礴,色彩瑰麗,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雨果在敘事方面的過人才華。在內容上的豐厚、深廣與複雜而言,它無疑在雨果數量眾多的作品中居於首位。

第八名著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爾斯泰

作者簡介: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是大多數人所崇拜的對象。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列寧曾稱讚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顆鑽石》《跳水》《窮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國小語文書。

內容簡介: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公爵已經有五個孩子,仍和法國家庭女教師戀愛,因此和妻子多麗鬧翻,安娜從彼得堡乘車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為哥嫂調解,在車站認識了青年軍官渥倫斯基。渥倫斯基畢業於貴族軍官學校,後涉足於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風度得到了多麗的妹妹凱蒂的垂青,但他只與她調情,並無意與她結婚。 而深愛著凱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從鄉下來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凱蒂求婚。但早傾心於渥倫斯基的凱蒂卻拒絕了他的求婚,她正想像著與渥倫斯基將來的幸福生活。渥倫斯基是一個身體強壯的的男子,有著一副和藹、漂亮而又異常沉靜和果斷的面孔,年輕英俊而風流倜儻。他的整個容貌和風采,令許多貴族小姐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剎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虜,他在薛傑巴史達林基公爵家的舞會上,向安娜大獻殷勤。而凱蒂精心打扮想像著渥倫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倫斯基眼裡,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樣的出眾:“她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帶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可親的,在舞會上……” 凱蒂發現渥倫斯基和安娜異常地親熱,這使她感到很苦悶。安娜不願看到凱蒂痛苦,勸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隨後渥倫斯基也來到彼得堡,開始對安娜的熱烈的追求,他參加一切能見到安娜的舞會和宴會,從而引起上流社會的流言蜚語。起初,安娜還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感,不久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 安娜的丈夫亞歷山大·卡列寧其貌不揚,在官場中卻是個地位顯赫的人物,是一個“完全醉心於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麼是傾心相愛的情感,他認為:他和安娜的結合是神的意志。他責備妻子行為有失檢點,要她注意社會性的輿論,明白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對兒女的責任。他並不在乎妻子和別人相好,“而是別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與丈夫卡列寧一起去看一場盛大的賽馬會,比賽中渥倫斯基從馬上摔了下來,安娜情不自禁地大聲驚叫,卡列寧認為安娜有失檢點,迫使她提前退場。安娜無法忍受丈夫的虛偽與自私“我愛他……我憎惡你……”。卡列寧考慮了決鬥但又怕死;離婚又損名譽,考慮再三最後決定“不能因為一個下賤的女人犯了罪的緣故使自己不幸”,於是他要安娜維持表面的夫妻關係。 安娜已懷了渥倫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時,由於產褥熱而感染重病,拍電報給到邊遠省份去調查的卡列寧,卡列寧匆匆趕回,但心裡希望妻子早點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喚卡列寧的名字,請求他與渥倫斯基和好,卡列寧深受感動,原諒了她和渥倫斯基的背叛。 由於卡列寧的令人吃驚的寬厚,渥倫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愛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絕望、羞恥、負罪感使他舉起了手槍自殺,但沒有死。死而復生的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更加熾熱,渥倫斯基帶著安娜離開了彼得堡,他們到國外旅行去了。 在奧勃朗斯基家的宴會上,列文與凱蒂彼此消除了隔閡,互相愛慕。不久他們結婚了,婚後他們回到列文的農莊,凱蒂親自掌管家務,列文撰寫農業改革的論文,他們生活很幸福美滿。 旅行了三個月,安娜感到無比的幸福,但她卻以名譽和兒子為代價。歸國後,她沒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館裡,由於思念兒子,在兒子謝遼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無邪的謝遼沙不放媽媽走,他含著淚說:“再沒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們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舊日的親戚朋友拒絕與安娜往來,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倫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輿論的壓力所壓倒,與安娜分居,儘量避免與她單獨見面,這使安娜感到很難過,她責問道:“我們還相愛不相愛?別人我們用不著顧慮。” 在一次晚會上,安娜受到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回來後渥倫斯基卻抱怨她,不該不聽勸告去參加晚會。於是他們搬到渥倫斯基的田地莊上居住。渥倫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寧正式離婚,但她又擔心兒子將來會看不起她。3個月過去了,離婚仍無訊息。 渥倫斯基對安娜越來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樂部去,把安娜一個人扔在家裡,安娜要求渥倫斯基說明:假如他不再愛她,也請他老實說出來,渥倫斯基大為惱火。一次,渥倫斯基到他母親那兒處理事務,安娜問他的母親是否要為他說親,他要安娜不要誹謗他尊敬的母親,安娜認識到渥倫斯基的虛偽,因為他並不愛他的母親。 大吵之後,渥倫斯基憤然離去,她覺得一切都完了,安娜準備自己坐火車去找他,她想像著現在正和他母親及他喜歡的小姐談心,她回想起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個被侮辱、被拋棄的人,她跑到車站,在候車室里接到了渥倫斯基的來信,說他10點鐘才能回來,她決心不讓渥倫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種絕望而決心報復的心態,最後安娜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後的結果由安娜獨立承擔,留下了無限感傷。 卡列寧參加了安娜的葬禮,並把安娜生的女兒帶走了。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他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和土耳其作戰,但願求得一死。最後以安娜,渥倫斯基和凱蒂,列文做對比,對比了兩個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結局。

第九名著

《約翰·克里斯托夫》《約翰·克里斯托夫》

《約翰·克里斯托夫》(法)羅曼·羅蘭

作者簡介: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內容簡介:它是一個音樂天才的藝術發展過程的精雕細琢的記錄。羅曼·羅蘭描繪書中主人公的心靈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他還消除了法國與德國之間的藝術隔閡。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經歷也就是每一個丟掉過去、開拓將來的天才人物的經歷,也是貝多芬的身上引申出來的。1915年羅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是由於《約翰·克利斯托夫》這部巨著。

第十名著

《飄》(法)瑪格麗特·米切爾

《飄》《飄》

《飄》所講述的是一個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愛情故事。

小說的主人公思嘉·奧哈拉是美國喬治亞州一位富足且頗有地位的種植園主的女兒。父親傑拉爾德是愛爾蘭的移民。剛到喬治亞州時,傑拉爾德身無分文,靠賭博贏得了塔羅莊園的所有權。於是就開始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創業,編織著他的美國之夢。直到43歲的時候,他才和芳齡15的埃倫——一個東海岸法國移民的女兒——結了婚。傑拉爾德心地善良,但脾氣暴躁,而年輕的妻子則有著良好的親職教育和嚴格的道德觀念。她親手操持著整個莊園的日常事務,甚至還為莊園裡的黑奴看病,接生。因此,夫婦倆受到周圍白人莊園主的尊敬,也深得黑人奴隸的愛戴。女兒思嘉.奧哈拉(Scarlett·O'Hara)在這種環境中慢慢長大了。
作者簡介: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Mitchell,美國現代著名女作家,曾獲文學博士學位,擔任過《亞特蘭大新聞報》的記者。1937年她獲得普利茲獎。1939年獲紐約南方協會金質獎章。1949年,她不幸遭遇車禍而逝世。她短暫的一生並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飄》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學史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