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相信美國

不要相信美國

《不要相信美國》是作者賀瀕所撰寫的一部書籍,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告訴英國、法國、德國,整個歐洲,告訴日本,告訴中國——

“寧肯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要相信美國人的鬼話”。 解構美國針對中國的真實戰略意圖。

全面、深刻、生動解讀美國如何打遍全球。美國如何打響金融戰爭、能源戰爭、糧食戰爭、網路戰爭……,美國如何“收拾”日本、“暗算”歐洲、肢解蘇聯、慈善殖民、劫世界之財。 書中通過對美國外交事件的客觀展現,將美國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精粹逐一抽絲剝繭,生動、形象、深刻。 中國目前正以不可抵擋的腳步前進,於是看到美國身影在我們面前的不時閃現,此時最需要認清美國那“真實的謊言”。

編輯推薦

美國會給我們帶來好運嗎?

美國搶奪了英國第一的世界地位,阻止了日本挑戰第一,還肢解了蘇聯,遏制了歐洲的強大。它沒有盟國概念,它永遠為利益而戰!美國,它會怎樣對待中國?

《不要相信美國》告訴你一個你不知道的美國。

作者介紹

賀瀕 祖籍陝西,出生於新疆,現遊歷于海外,主要著作有:《白書》、《時間筆記》、《看見未來》、《維基解密》等,部分作品被選入多種選本,並在國內外獲獎。部分作品的著作權輸出到韓國、港澳台地區。現為上海本周圖書籤約作家。

圖書目錄

序 閒著的美國是危險的

前言 美國是不是想統一全球

第一章 金錢帝國,經濟食物鏈上游的隱性戰爭

在這個全球經濟金字塔體系中,每個國家、民族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即按照二八定律,20%的國家控制了全球80%的財富。美國高居金字塔頂端。這個人口不足四億的國家卻絕對控制著全球的金融,壟斷著全球絕大多數領域的尖端科技……一場圍繞著包括資源在內的財富分配權的全球戰爭席捲而來……

1.貪婪華爾街

2.貨幣殖民,美元“做空”

3.隱性違約,QE3的賭局

4.資本奴役,四級金字塔

5.經濟食物鏈,上級利用下級的能量

第二章 “世界憲兵”的“硬仗”與“軟仗”

中東,美國最大的戰爭實驗場,美國在從卡達到伊拉克及中東其他國家建立了永久性軍事基地,這個軍事基地網把整箇中東都軍事化了。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軍事實力已經深入到阿拉伯世界心臟地帶……在中東,既存在親美國的政權,如沙特、埃及、卡達、巴林,也有一直不聽命於人的對手——伊朗、敘利亞等國……下一場戰爭已經臨近……

1.為石油而戰

2.邊緣地帶的“幸”與“不幸”

3.“兄弟”以色列

4.中東,美國最大戰爭實驗場

5.下一場戰爭,伊朗

6.“全球離岸平衡手”,扶持韓國

第三章 糧食霸權——掌控基因銀行

在未來10年及以後的時間裡,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博弈,都將被債務危機所困擾。接下來,誰的債務最沉重,向外轉嫁債務危機的能力最弱,誰就會輸得最慘。這意味著,當債務危機達到一定程度,美國必然會用金融手段阻擊其他國家。當其貨幣超發,天量的美元散落在世界各地,那些無法糧食自給的國家坐不住了,這是“一場靜悄悄的糧食戰爭”。在麵包和大米價格的衝擊下,全球近20個國家出現動盪……

1.ABCD四大糧商的壟斷

2.離奇的種子,轉基因主糧幕後推手

第四章 好戰之國,“第六代戰爭”悄然發動

事實上,當新興大國正在購置傳統武器如航母時,美國早已實施其藍海戰略,逐漸削減傳統武器投入如航母等,放緩研發,把投資重點向下下一代轉移。2011年3月,美國第二次試飛了空天飛機“X—37B”,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軍事專家香農?凱利指出,空天飛機的研製成功乃至服役,將使現有的武器系統等同於最原始的弓箭和長矛……

1.一流的海權國家,靠的是拳頭

2.海陸爭霸,馬六甲困局

3.基地帝國,遍布全球的島鏈戰

4.高邊疆,“第六代戰爭”空天霸權

5.“影子內閣”與“末日武器”

第五章 戰爭紅利,誰吃肉誰喝湯

戰爭模式最大的秘密,即信息不對稱,即自然產生信息不對稱或人為製造信息不對稱。理論上,信息一旦對稱,“戰爭”就失去了意義和效益,從歷史上看,美國依靠其戰爭邊際成本的“差價”掘得第一桶金。當美國國防預算處於最佳規模時,邊際安全效益,即因多花費的那部分軍費開支而得到的額外安全,等於邊際機會成本,也就是由於軍費開支在未挪作他用的情況下而損失的收益……邊際成本也是追加成本,所以美國入侵阿富汗之後的戰爭邊際成本與阿富汗戰爭總成本不一樣……

1.世界唯一一個投核子彈的國家

2.戰爭紅利,以戰養戰

3.以暴制暴,販賣戰爭

4.被私有化的“軍事機器”

第六章 CIA的秘密戰爭

美國軍事學者布賴恩·L·湯普生認為,在阿富汗,美國很少使用自己的部隊而選用當地盟友作為其代理人部隊。美國創造出了一種環境,讓阿富汗人打阿富汗人。通過所謂代理人戰爭美國可以做到戰略上的主動。如果一切順利可主動出擊;如果遭遇挫折可進行迴旋,甚至演變成“老好人”的角色。其“進可攻退可守”的最佳態勢,使敵人無法尋仇,這才是美國人樂此不疲的原因……

1.踹開東亞大門,讓阿富汗人打阿富汗人

2.“9?11”符號,“恐怖的本·拉登”

3.伊拉克,CIA手術刀戰

4.維基解密,代理人戰爭

第七章 制服日本

由於“釣魚島”問題中日兩國糾紛不斷……

1.釣魚島,亞洲的“楔子”

2.看不見的手

3.被軟禁的日本

4.廣場協定,布下殘局

5.豐田“迷航”,神話結束

第八章 “暗算”歐洲

歐洲和美國,存在一種零和博弈的關係,所謂零和博弈即屬非合作博弈,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因而雙方都想盡一切辦法以實現“損人利己”。其結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

1.“歐洲的災難”就是“美國的機會”

2. 歐洲被“黑”的幕後,三角債挑動“全球大戰”

3.“壓住”德國

4.“阻擊”歐元,“零和”之戰

第九章 “肢解”前蘇聯

普京有一句名言: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1991年8月25日之後,一個擁有2240萬平方公里土地、2.9億人口的大國瞬間倒下。美國通過阿富汗戰爭在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建立軍事基地,並對蒙古實施軍事援助,從東面楔入“心臟地帶”。這種戰略格局表明:昔日強國為保護其戰略競爭優勢而建立的壁壘土崩瓦解,其在“心臟地帶”的勢力已被衝擊得七零八落……

1.前“第一威脅”

2.一戰功成,“金融戰士”肢解北極熊

3.“五百天計畫”洗劫俄羅斯

4.阻擊亞洲“危機弧形帶”

第十章 非洲是黑色的

在北約的漠視下,一場以砍草刀為主要武器的大屠殺開始,盧安達胡圖族政府,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裡,屠殺了80萬到100萬圖西族人,幾乎相當於該國總人口的20%。一半多的圖西族人口被滅絕,其殺人的速度數倍於當年納粹用毒氣殘殺猶太人……

1.非洲司令部的角力場

2.誰忘了盧安達

3.“兩次非洲世界大戰”

4.“受傷”的蘇丹

第十一章 慈善殖民,“打掃”後院

“費爾蒙特飯店會議”。該會議提出所謂“20∶80”的著名公式,即由於世界人口的過剩,世界將分化為20%的全球精英和80%的人口垃圾。要解決這一問題,即採用布熱津斯基的“餵奶主義”:“棄置和隔絕那些無用而貧窮的垃圾人口,不讓他們參與地球文明生活的主流。僅由20%精英將一些消費殘渣供給他們苟延殘喘。”而所謂的西方精英給主要由第三世界人民組成的世界絕大多數人口安排的21世紀的出路,就是失業、飢餓和死亡……美國的現實政策與這次會議究竟有多大關係,不得而知……

1.美國的“槍桿子”與“筆桿子”

2.墨西哥掉進“陷阱”

3.“沉淪”阿根廷

第十二章 話語權,網際網路時代的戰爭?

“美國保持著全球主根伺服器的控制權,在虛擬世界裡,網際網路是美國構築的第一道文化壁壘……

1.網路,全球第一話語權

2.“軟權力”,美國的“制網權”

第十三章 全球盜夢,劫世界財富

美國無疑是最會造夢的國度,好萊塢製造的光怪陸離的“夢”讓人們驚嘆不已,“美國夢”更是像閃爍的燈塔一樣吸引著這個國家的人民和一批批外來追隨者……在美國式的精神體系中。那些靠手段積累財富的商人通常用“叢林法則”為其競爭行為進行辯護。由此,“美國夢想”,在許多美國人的內心深處,他們認可那種依靠個人努力取得成功的商人精神,儘管這種精神被另一些人描述為一種冷酷、妥協、勾結和詐欺的精神……

1.控股中國

2.盜夢計畫,美國“坐莊”

後記 誰能擋住美國

參考書目

序言

閒著的美國是危險的

顏石泉

利比亞之後,很多感興趣的人在開始預言“下一個”,為什麼會這樣?除了別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人所共知卻又未曾明示的原因:美國閒不住。之所以說美國閒不住,是因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直接或間接參與了之後全球所發生戰爭的80%,換句話說,美國幾乎就沒有停止過戰爭。

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時候,就只能依賴於對外掠奪了,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這是事實。因為,他們已無力支付本國選民的要求了。這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約而同紛紛出現政府赤字的根本原因,美國政府的破產如果從經濟角度看應該比歐洲任意一個國家都快,不同的只是,美國的掠奪能力強於他國,除了利用美元所進行的金融掠奪外,軍事掠奪在關鍵時刻尤顯重要。

薩達姆已經死了,死於絞刑。很多年後,美國人放心地從伊拉克撤了,撤時,因為功績,可能成就一名美國總統;可打時,也拉高了一位總統的支持度。但是,對伊拉克人來說,薩達姆時代和現在區別在哪裡?國家更安全?國民收入更高?我們要問:美國,你為什麼?新近發生的事件是,利比亞的卡扎菲也死於幾乎同樣的性質,那些猩紅的血在那具被凌辱的屍體上,涼風嗖嗖……前面那位薩達姆,美國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他。而後,在得知殺錯了之後,只是表示了愕然,完全沒有歉意。而這次,美國人乾脆讓北約來乾,自己卻在白宮一次又一次地說:某某總統應該下台,某某總統必須下台……誰,根據什麼必須下台?

在上述兩個故事裡,薩達姆問題,美國政府反覆告訴美國人民,薩達姆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與“9·11”有關。美國,或及西方盟國,再或及全世界的公民,你應該相信美國嗎?卡扎菲問題,他的兒子反覆力勸父親放棄核武,與西方和解。老卡扎菲同意了,卻因獨裁而死於無名槍下,他的那位力勸他放棄核武的兒子賽義夫同樣或被軍事法庭判為戰爭罪而無人吭聲。親愛的讀者,卡扎菲是因為獨裁而被美國和北約殺死的嗎?如果不是,究竟什麼原因?不管什麼原因,我們應該相信美國嗎?

1900年,八國聯軍以軍事行動侵入中國。英國、法國、普魯士(德國)、沙俄、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今奧地利和匈牙利)等多國部隊聯合入侵,攻入北京後哄搶皇宮和頤和園,大劫返回。至今,這些國家的博物館裡依然陳列著上個世紀初的戰利品,這又歸結為何種理由呢?美國,那時候你很年輕,竟也深列八國之一,我們能相信你的理由嗎?一個那么熱衷於分裂別國的國家。

2011年末,美國再次暗示欲攻打伊朗,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公開暗示了。為什麼?因為伊朗獨裁嗎?恐怕只是因為伊朗有石油而又拒不聽話而已。

哈哈,賀瀕先生的前言很有意思,美國是不是要統一全球?比較起來,美國真乃雄心壯志,而中國只是要統一自己古有之的國家,巴勒斯坦只是想建國而已。看看美國人在乾什麼,又為什麼?

美國,你擁有全球最高的軍費,你研製一小時能打到地球任意國家的武器,你出售全球最多的軍火,你建有全球最多的軍事基地,你的航空母艦四處游弋,你的飛機到處監視監聽他國機密,你關押囚犯又培訓囚犯並最終生產和製造了本·拉登,而你卻在全球追殺並殺之……

誰能相信你?誰敢相信你?

2011年11月28日於深圳

前言

美國是不是想統一全球

賀瀕

打開一張世界地圖,一邊是處在東半球的中國,一邊是處於西半球的美國,兩個國家各自在原有的地球軌道上並行,而中間隔著茫茫太平洋。當東半球的中國正處於正午時分時,西半球的美國則已進入午夜。

2011年3月,美國第二次試飛了空天飛機“X—37B”,“X—37B”能隨時在近地軌道上游弋,隨時摧毀或帶回敵方衛星,能夠在兩小時抵達全球任何地點,並在數分鐘內完成對目標的毀滅性打擊。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軍事專家香農?凱利指出,某種程度上講,空天飛機的研製成功乃至服役,將使現有的武器系統等同於最原始的弓箭和長矛。

事實上,當新興大國正在購置傳統武器如航母時,近些年,美軍在軍費投入及武器技術發展方面,正在逐漸削減傳統的武器投入如航母等,放緩傳統武器技術的研發,而實施藍海戰略,把投資重點、發展重點由下一代向下下一代轉移。如在未來戰爭中至關重要的太空技術、網路技術、無人機技術、電磁炮技術、雷射技術、基因技術、氣象技術、地球科學技術等……任何武器技術的壟斷,對弱國無疑都是一種危險。站在21世紀回眸歷史,儘管二戰已結束,正義勝利了,但是就人類整體而言,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勝者。相對於二戰,戰後的世界確實呈現了大國間“相對的”和平。對於這個相對的和平時代產生的原因,國際問題專家是有共識的,那就是幾個核武強國間的勢均力敵,才換來了國際社會的相對和平。然而,全球大國的勢均力敵本身就是相對的暫時的。自2001年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以來,防止世界再次陷入軍備競賽的噩夢,已成為各國面臨的重大挑戰。

美國從這個地球上偏僻的一隅起步,發展成可以與老牌帝國相抗衡的勢力,直至形成超級強權,其發展歷程正是歷史上一個大國崛起的過程。先是利用強鄰之間的力量平衡保護自己,然後是宗教勢力的發展,最後是經濟實力的增長,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不過歸根結底,還是靠強過別人的科技實力,也就是生產力。

美國不停地尋找敵人,進行戰爭,最後的大目標就是建立世界帝國。美國在歷史上有兩個戰爭高發時期,一個在從建國到一戰這個時期,另一個就發生在二戰結束以後至今的歷史時期。據美國官方的統計,自1946-1989年的冷戰時期,美國對外較大規模軍事行動計約125次,平均每年2.8次;而整個90年代,美軍平均每年對外用兵5次以上。美國的敵人換了一撥又一撥,從赫魯雪夫到卡扎菲,從來都沒有空缺過。

美國歷史學教授弗雷得里克·J·特納曾提出了著名的“邊疆假說”。“邊疆”概念與“地域”概念,它們是“美國歷史中兩個最基本因素”。當今美國已經不是一個美洲國家,而是一個由遍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個全球軍事基地和海外領地組成的跨洲際超級大國。漫長的戰爭狀態,形成美國獨有的戰爭經濟。核武器、網際網路都在軍事研究中應運而生,美國的國家結構、實力、利益,決定美國未來仍然是世界上的超級強國。對美國來說,戰爭就是經濟、外交、貿易的組成部分。

在東亞地區,從韓國,到日本本土,到沖繩、關島,到隨時能重返的菲律賓,到新加坡,再到阿富汗,包括美國正在緊密接觸的緬甸、尼泊爾、蒙古、越南,一個東亞戰略的環形包圍圈已經成形。如果將這個包圍圈上的美軍基地,連線上中東、北非和東歐的美軍基地,在這條“不穩定弧形地帶”上部署的美軍已占了美國總兵力的2/3。而這條弧形地帶已集中了所有能對美國構成危脅的地區性強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近年來,美軍一直在這條危機四伏的“弧形地帶”上以圖必要時“先發制人”。

隨著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美國這條弧線的西段正一步步收縮,向中俄靠攏,保加利亞和波羅的海的美軍基地早已布置妥當。而美國在戰略弧線西段壓縮的正是中俄的戰略空間。

俄羅斯著名學者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多博林科夫認為,21世紀,美國的主要目標已經不是戰勝某個國家或某個軍事集團,而是要全面統治整個世界。為達到這一目標,美國實際上已經開始進行,這場戰爭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具有全球性,是完全意義上的世界大戰,並將逐步蔓延到整個世界、所有民族和國家。(據《環球時報》2010年6月2日)在地球的兩端,東方和西方地區始終存在一條巨大的價值觀的鴻溝。在當前,新的全球性結構矛盾,與舊的矛盾有所不同。新的結構矛盾在文化領域的衝突表現得更突出。中東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疊最明顯的地區,該地區任何一個強權的決策不但會對本地區的事務產生影響,也如同蝴蝶效應一般,波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意識形態這個詞,英語為Ideology,長久以來,在美國人心中的戰爭概念一直停留在非對即錯,仿佛戰爭就是解決不可調和矛盾的唯一形式,戰爭被意識形態化。

歷史總是在重複,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美國下一場戰爭的目標會是誰?這並非杞人憂天,越來越緊張的國際局勢令人隱隱看到戰爭的端倪。

戰爭衝突雙方是相互敵對的兩國嗎?如果這是一道歷史題,回答顯然是“是”。這一回答只能算答對了一半。因為還有一種力量在隱隱發揮作用,在“相互毀滅”的戰略思想已成核時代主流的格局下,處於風暴中心地帶的少數政治家意識到:根本沒有勝利可言。人類已經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世界和平也許是一個可期的美好前景,但是實現的路途荊棘密布、艱險重重……

節選

“暗算”歐洲

歐洲和美國,存在一種零和博弈的關係,所謂零和博弈即屬非合作博弈,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因而雙方都想盡一切辦法以實現“損人利己”。其結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

1.“歐洲的災難”就是“美國的機會”

2010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G)的數據,美國GDP依然占全球的23.7%,從GDP看,美國約占世界產值的1/4已持續一個多世紀,今天世界貿易有70%仍然是以美元計價和支付的。人們看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美國人已經融資30萬億美元以上,這對任何其他非美元國家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儘管有人預測,往後二十年美國可能會面臨滑落。雖然有些“身份不明”的小型組織和少數“流氓國家”,的確對美國構成挑戰。

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曾這樣評價美國歷史上的經濟危機:“儘管資本主義經濟周期中的衰退令人痛苦,但它自有益處。其中之一,就是那些等不及看到美國經濟復甦的歐洲投資者開始大量拋售手中持有的美國證券。1873年到1879年(的經濟崩潰中),歐洲人手中的美國證券資產總值下降了6億美元,單單鐵路證券一項就減少了2.51億美元。這雖然進一步加劇了華爾街證券市場價格的下跌,但實際上增加了美國人的財富。當歐洲人出資修建美國鐵路時,美國建成自己的交通大動脈,而歐洲人持有這些鐵路證券,他們本來可以獲得這些證券的利息和其他收益。但在這些利息和收益兌現之前,歐洲人就在華爾街上把這些證券賣掉了,而美國人以比原來低得多的價格把這些證券又買到了手,結果,美國人既修成了鐵路,又擁有了這些證券。可是當美國經濟巨大的發動機重新運轉起來的時候,歐洲投資者又會回來重新購買美國證券。

就這樣,通過一輪又一輪的經濟危機,美國人高價賣出他們的財產,然後又以極低的價格買回來。1929年的那次歷史上最著名的經濟大崩潰是最先從美國開始的,但最後卻引發了歐洲各國的自相殘殺,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場戰爭中,歐洲被徹底摧毀,喪失了近代以來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美國人卻大發戰爭橫財,一舉成為全球頭號強國,至今依然。

“歐洲的災難”,就是“美國的機會”,這是外交史學家塞繆爾·弗拉格·比米斯(Samules Flagg Bemis)在《平尼克條約——對歐洲災難和美國機會的研究》一書中的主題。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歐洲地緣政治的內部破碎性是美國取代歐洲世界霸權的重要原因,湯因比曾論述過一個“挑戰和應戰”的模式,環境的挑戰太過分是不行的,過分的挑戰把人壓垮了,產生不了文明;挑戰太弱也不行,那樣不利文明的發展。湯因比非常正確地看到,文明死亡的根本原因是自殺而不是謀殺。一種文明的衰落首要的情況是,優秀的少數人喪失了本來應該有的創造力,而多數人則隨之撤回了模仿行為。

農業經濟時代的稀缺資源是耕地,工業出現之後,土地在貶值,工業品在升值,國家間對土地的爭奪轉變為經濟的爭奪,於是戰爭基本上圍繞著經濟。兩次世界大戰都圍繞著經濟,世界大戰結束時,財富分配規則也就確定了。

一戰期間,美國威爾遜總統曾提出充滿激情的感性色彩濃厚的“十四點計畫”和“美國外交四項基本原則,“威爾遜主義”幾乎被美國人視為自由主義和理想主義的代名詞。威爾遜向國會要求對德國宣戰的信件中宣稱:“我們沒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我們不想征服,也不想要領地……我們只不過是人類正義事業的鬥士之一。”對此,英國學者克羅卡特指出:“表面現象往往具有欺騙性。美國參戰的條件是精心設計的……此舉有利於發展美國未來在全世界的利益……即維護中立國自由貿易的權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人算是徹底明白了“歐洲的災難”,就是美國的機會,而製造歐洲災難的關鍵是利用歐洲地緣政治的破碎狀態。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美國能夠在二戰以後取代歐洲成為世界霸主的主要原因,是在亞洲尚未崛起之際,美國羅斯福聯手史達林有意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壓縮了歐洲的政治版圖。對美國而言,只有讓前蘇聯控制東歐,歐洲才能是小“西歐”;只有歐洲變為小“西歐”,它才能聽美國的話。反之,東歐一旦回到西歐,大歐洲就會出現,這樣歐洲的翅膀就會硬起來,就會反美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