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哭[《不哭》是王心凌演唱的一首歌曲]

不哭[《不哭》是王心凌演唱的一首歌曲]

《不哭》是王心凌在2011年發行的第八張個人專輯《黏黏2》中的一首抒情歌曲。也是其主演的偶像劇《美樂加油》中的主題曲。書籍《不哭》由江蘇文藝出版出版。這是一本由18個新聞故事組成的書稿。

王心凌演唱歌曲

歌曲基本信息

王心凌,2011年第八張個人專輯《黏黏2》中,第二波抒情主打《不哭》,王心凌主演的八大偶像劇《美樂,加油》的片頭曲。憑藉這首《不哭》獲得多次音樂獎項。

項目 姓名 OP
演唱 王心凌 天晴音樂
作曲 趙倩 北京泰金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詞 吳本緯 Universal Ms Publ Ltd Taiwan
mv 導演 黃中平
製作人 陳思宇
配唱製作人 陳秀珠 兼:和聲編寫/和聲
編曲 呂紹淳 東捷音樂DJ MUSIC
吉他 倪方來
和聲 王心凌/陳秀枝
錄音室/混音室 強力錄音室
錄音師 陳志翔
混音師 林正忠

歌曲歌詞

bu ku

不 哭

울지않아
qǐ chū xiāng xin ai de lu zhōng diǎn shi zhǐ xiang xing fu

起 初 相 信 愛 的 路 終 點 是 指 向 幸 福
처음엔사랑의종점이행복으로향할거라고믿어서
cai hui yī er zai de xuǎn ze rang bu
才 會 一 而 再 的 選 擇 讓 步
그래서거듭양보를선택했어
tai gu zhi er mang mu wang le ting xia lai
太 固 執 而 盲 目 忘 了 停 下 來

너무고집스럽고맹목적이라잠시멈추는걸잊었어
xīn teng zi jǐ de wu zhu
心 疼 自 己 的 無 助
자신의무기력함에마음이아파
wu gū nǐ na shǒu yǎn chū zhōng yu wǒ kě yǐ ma mu
無 辜 你 拿 手 演 出 終 於 我 可 以 麻 木
너의장기인연출에도무고하고난끝내무감각해질수있었어
cong zhe lǐ fēn gē chū liǎng ge guo du
從 這 里 分 割 出 兩 個 國 度
여기서두국가로분할해
huī huo duō shǎo shi jiān zhe mo duō shǎo tong kǔ
揮 霍 多 少 時 間 折 磨 多 少 痛 苦
아주많은시간을허비하고많이고통스러워해서
cai lěi jī chū de lǐng wu
才 累 積 出 的 領 悟

얻어낸깨달음
rěn zhu bu kū wǒ yao rěn zhu bu kū
忍 住 不 哭 我 要 忍 住 不 哭

참고울지않아난울지않을꺼야
wang xiang tiān kōng bu rang yǎn lei liu chū
望 向 天 空 不 讓 眼 淚 流 出
하늘을바라보면서눈물이흐르지않게해
tai tou kan jin yun shēn chu
抬 頭 看 進 雲 深 處
고개를들어구름속깊은곳까지봐
děng dai na ri chū bǎ gu shi jie shu
等 待 那 日 出 把 故 事 結 束

일출을기다려이야기가끝나고
bǎ cong qian yi bǐ xiāo chu
把 從 前 一 筆 消 除
과거도말끔히청산하고
rěn zhu bu kū wǒ yao rěn zhu bu kū
忍 住 不 哭 我 要 忍 住 不 哭
참고울지않아난울지않을꺼야
bu neng ren shū yīn wei wǒ xiāng xin
不 能 認 輸 因 為 我 相 信
항복하지않아왜냐하면난
cǎi hong zǒng gēn zhe bo wu hui dai lai xing fu
彩 虹 總 跟 著 薄 霧 會 帶 來 幸 福
무지개가계속얇은안개를따라가면행복을가져다줄걸믿기때문이지
zai xia yi ge chā lu pei wǒ tiao quan xīn de wǔ
在 下 一 個 叉 路 陪 我 跳 全 新 的 舞
다음기로에서나와함께완전히새로운춤을추자

歌手簡介

王心凌(cyndi wang,1982年9月5日-)台灣流行女歌手、演員。本名王君如,畢業於華岡藝校戲劇科,2003年王心凌以偶像歌手身分出版首張個人專輯“Cyndi Begin”。2003年出道時被媒體稱為“新少男殺手”。2004年後,王心凌擺脫舊形象,以新的陽光學生造型出現,2005年因甜心的歌聲及甜蜜的舞步被傳媒稱為“甜蜜教主”。香港傳媒盛傳王心凌與蔡依林張韶涵楊丞琳並稱台灣歌壇“四大教主”。2009年2月25日,加盟全新經紀公司天晴音樂。2009年4月1日正式加盟全新唱片公司金牌大風。其所有唱片總銷量在全亞洲已超過600萬張。

書籍《不哭》

基本信息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頁碼:233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7539928492
版次: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由18個新聞故事組成的書稿。他們,大多數是不滿18歲的孩子,都有著各自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他們,被定義為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然而,他們在弱小的生命與渺茫的未來中,卻仍然保有自己的夢想。正是這些夢想,讓他們擁有著繼續生活、前行的力量。有夢想,就有希望。
本書為我們展開了這個時代掙扎於貧困生活中的少年群像的感人故事,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這力量來自這些故事本身的奇異和書中包含強烈的悲憫之心。

作者簡介

申賦漁,《南京日報》著名記者,專欄作家。 先後6次獲得中國報紙副刊銀、銅獎,5次獲得江蘇新聞獎一、二等獎,9次獲得江蘇省報紙副刊作品一等獎。在多年的採訪中,有這樣一群人常常牽動著他的心,他們身上背負著不同經歷打上的或深或淺的烙印,然而在重負之下,作者看到的是他們生命中仍然煥發出的成長的奪目光輝

目錄

寶寶,不哭
為了孩子去流浪
孤兒院
9月1日
壓垮的18歲
宏雅的微笑
14歲,15歲
血色少年
城市邊上
他想坐牢
假如人生是一部默片
我是誰
媽媽我餓
河水冰冷
守口如瓶
我要媽媽
姐姐不瘋
鄉路帶我回家
算是跋

內容節選

■假如人生是一部默片

《不哭》是王心凌《不哭》是王心凌

不是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是一部熱鬧曲折、有聲有色的電影。
一個高大英俊的年輕人向我走過來,沉默不語。
他在紙上寫道:“你不記得我了。我是你老師的兒子,你國中的數學老師的兒子。”
我看著他,看著。
2005年3月11日,周五的下午,已經暖和了的南京忽然下起了大雪。
辦公室的窗外黑下來,模糊了。時間倒了回去。
整整20年,我再沒回到那個學校。
教室面前的走廊里舖著青磚,因為年代久遠,許多塊磚頭已經鬆散開來。走在上面,鏗鏗直響。腳步聲遠遠地從木柱長廊的另一端傳過來,緩慢卻方正。初一教室里的喧譁一下子停住。交頭接耳的,站在課桌上大喊大叫的,立刻端端正正地坐好。圍著講台追打的,也飛一般躥回各自的座位,屏聲靜氣。
腳步聲在教室的門口停住,看不到人,只有碩大的三角尺的尖端嚴肅地戳進門裡,一動不動。
“起立。”
“敬禮。”
班長喊。他走進來,在講台前站定,朝下掃一眼,點點頭。大家轟然坐下。
這是肖老師的數學課,也只有是肖老師,才會讓教室在這一瞬間變得如此安靜。他永遠不苟言笑,嚴肅得讓人害怕。然而課上得好,作業批改得也是極為認真。已經二十年沒有再見到他。留在腦海中的永遠是那樣——右胳膊夾著大得嚇人的三角尺,黃色的油漆已經剝落了許多。左手托著小小的木板釘成的粉筆盒,踱著方步,威嚴地向前。
在十二三歲的我的心中,如此嚴厲的肖老師是極為可怕的。即使是在下課的時候,看著他了,也是遠遠地避開。
那是個星期天的黃昏,因為什麼我到學校去,現在已是完全想不起來。正在校園中央的林陰道上向前飛奔,忽然看到前面的人,像是肖老師。立即慢下來,不敢超過去。
他背著個六七歲的男孩,旁邊走著一個十歲左右的女孩。
小男孩、小女孩我已經多次見過。小男孩大大的腦袋,兩隻大眼睛裡滿是頑皮和聰明。小女孩一頭長髮,白皙的瓜子臉,漂亮得讓人吃驚。
這個黃昏的這一幕,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
小女孩走在爸爸的旁邊,兩隻手端著一搪瓷盆的粥,盆沿上橫放著兩根筷子,筷子上擺著兩隻饅頭。小女孩的眼睛緊緊地盯著饅頭,小心翼翼地走著。小男孩趴在爸爸的背上,兩隻手揪著爸爸的領口,他不停地跳躍著,騎馬一般。忽然伸了腳去踢身旁那女孩,一腳踢翻粥盆,粥潑了一地,饅頭遠遠滾出去。小女孩驚恐地站住,哭起來。
他放下那男孩,男孩笑著,又用腳去踢那搪瓷盆。他左手拉住這孩
……
後記
■算是跋
聯考結束,知道我大學無望,父親四處借債,讓我到縣城裡去復讀。我說,不讀了。背了爺爺留下的鋸子、刨子和一把斧頭,去無錫投奔一個做木工的遠房堂叔。
無錫,是18歲的我,去得最遠的地方。剛到無錫的那段時間,我就舉著個寫著“木工”兩字的小木牌,傻傻地蹲在路邊。
因為接不到活,堂叔介紹我到江南大學的一家製作公交站台的工廠。我的工作就是在這些龐大的鐵架子上,一遍遍地刷上油漆。休息的時間,我常去圖書館門口轉悠。可是進不去,我不是大學的學生。後來,我終於找到一個去處,中文系有個賣書的書店,叫做“江南書屋”。
空閒的時間我就去書屋看書。書屋裡的老師對我慈愛地笑笑,聽任我看,並不要我購買。時間長了,老師就問我,願不願意到書店來,當店員,兼搬運工。
第二天我就來了。興奮地踩著三輪車,從遙遠的書店拖來滿滿一車的圖書。老師讓我在書店的倉庫里清出一塊地方,鋪上木板,當我的床。書屋其實是由一間教室改成的。教室被高大的書架隔成兩半,前面一半開店,後面一半做倉庫。這一夜,我幾乎把書架上的每一本書都撫摸了一遍,興奮得無法入睡。
我的顧客大多是學生,我的同齡人。我是熱情的,可是他們很少和我說話。他們一邊在書架前翻著書,一邊嘰嘰咕咕地說話。他們所說的內容,我都關心,可是插不上一句。
有一天,來書屋的學生,談的都是一個話題。就在學校背後的惠山頂上,將有一場盛大的聚會。全市有名的作家和學校里著名的詩人都會去,去朗誦他們自己的作品。
我站在櫃檯的後面,眼巴巴地聽他們熱鬧地談論著如何在小樹林的樹枝上掛上自己的詩作。沒有人在意我,沒有人漫不經心地向我說句順便的客氣話:你也來吧。他們還有請柬,很多很多的人都有請柬。憑這個,可以乘索道上山,可以一直到山頂的電視塔
我是翻過學校後面的圍牆上山的。午後就出發了,沒有路。其實自己花錢買票也能乘索道上山,可是我怕遇到那些常來書屋的學生。他們如果看到我,一定會驚訝得要命。
我手腳並用地攀援著,一路忐忑不安,怕在山裡也會遇見熟人。終於安全到達電視塔,天色還早。遠遠看過去,已經來了不少人。我躲在一塊山石的背後,想等天黑下來,再混過去。
已經有人在樹枝上掛上自己的詩了,有人高聲地讀了起來。我的手放在褲袋裡,緊緊捏著一張紙條,我寫的詩。可是我沒辦法走過去,只是遠遠地坐在這石頭的後面,一遍遍給自己鼓氣。
漸漸有成雙成對的情侶向僻遠的這邊走過來。我只好向更遠的地方退過去。終於,我在一個殘破的生滿了雜草的古墓旁邊坐了下來。是秦少游的墓。我就坐在這墓的旁邊,等著天黑。
回到山頂的時候,晚會已經開始了。電燈並不是很亮,還發出嘶嘶的聲音。非常多的人帶著手電,把站在場地中央朗誦詩歌的人的臉照得光芒四射又斑駁陸離。人山人海。朗誦結束,一批批的人走進了場地中間,後面人的手搭在前面人的雙肩上,圍成一個圈,人們唱起歌,圈子鏇轉起來。又有更多的人在外面圍成更大的圈,一樣地鏇轉著。所有的人都唱著同一首歌,四周的散客讓手電筒的光芒像蛇一樣地扭動。我站在一棵老樹的樹椏上,熱切地張望著。我知道,此時我混入其中也沒有人會知道我是誰,也不會有人來問我。樹葉遮擋著我的面容,看著這狂歡卻又與我無關的人群,我的內心喊叫著,一起跳吧,一起跳吧。可是我走不過去,我的心情激動,充滿渴望,卻又滿懷悲傷。
這18歲的渴望,支撐著我走到今天。 並讓今天的我,格外去關注那些與當年的我一樣的,苦苦掙扎著的年輕生命。
申賦漁
2007-11-17

媒體評論

■為了不再哭泣……
——記《不哭》的作者和設計師朱贏椿與申賦漁
他們認識並不久,閒談中透露的相似的背景,卻讓彼此都很放鬆。朱贏椿,1970年生,著名的書籍裝幀設計師;申賦漁,1970年生,頗有名氣的記者。人們把這個年齡段還有點出息的人,依然稱作為“青年才俊”。都已經頂著這名頭幾年了,行為作派,不免都有了包裹的成分,“自恃甚高”是才能的人常常脫不了的底色,“相看兩不厭”,那就難得了。然而,這兩位還真的越來越熟悉了起來,隔個一周,總要聚一聚。眼下,更多聚會是因為某項傾注了兩人心血的大作。其實,相聚聊天中太多的驚喜來自於彼此的欣賞和默契,這使兩人感到一種純粹的快樂。
他們之間顯然有著太多的相似點:都來自蘇北農村;都有著貧寒卻自由無比的童年。當小朱贏椿用自然界中所有能找到的顏色:青草的綠、桃花的紅、迎春的黃碾碎了,無師自通地創造著兒童的天才的畫作時,小申賦漁正四處尋覓著村子裡能找到的書,甚至是有字的紙,這些文字被他即興發揮為更有趣的故事。躺在田埂上的他對著小夥伴發誓:一定會成為文學家。雖然彼時的他們,對何謂“藝術家”“文學家”不甚了了。
後來,他們都進了城,從事著和早年的理想還能搭上點邊的工作,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在他們都成了村里人教育孩子的榜樣時,他們卻一直重複著同樣的夢魘:他們仿佛一直在做一張永遠無法完成的試卷,大片的空白,讓他們汗流浹背,心跳過速。他們是折磨人一生的“聯考綜合症”患者。多年來,聯考,成為農村青年人體面地走出家園的唯一通道。雖然朱贏椿成了涉險過關者,申賦漁卻被擠下了無望的深淵,但其中的心路歷程,同樣不堪回首。此後,朱贏椿留校、工作,慢慢洗去了農村少年的青澀,成了很像藝術家的藝術家;而申賦漁,則做過木匠、搬運工、書店管理員、公司職員等職業之後,最終進入南京大學中文系,邊打工,邊學習,完成了夢寐以求的大學學業。
看似各不相干的人生,卻在他們的內心,深藏著一樣的悲憫與責任。
因此,當申賦漁第一次跟朱贏椿說起進入這個大千世界的一些人和一些事時,久在象牙塔之中的朱贏椿竟然也同樣感到了深入骨髓的疼痛:這是另一種真實存在的現實,離他們曾經生活的環境並不遙遠的世界,這個世界裡有一群遭遇不幸、卻經歷各異的孩子:因為家庭貧困,一歲半的孩子燙傷後,竟被父親忍痛遺棄在醫院;母親吸毒被拘,3歲的孩子竟活活餓死在家中;當一個12歲的孩子溺水掙扎時,相距不過10多米遠的釣魚者,竟能心平氣和地繼續等著魚兒上鉤;渴望回家探望患病母親的高校學子,竟因無錢購買幾十元的車票,他騎上腳踏車,踏上55個小時的歸鄉旅程。和申賦漁一樣,朱贏椿對這些年輕生命的痛苦,感同身受,頗有幾分書生氣的他,卻不能判斷,是否因為他和申賦漁已經是好朋友,而多了一份格外的熱情,他擔心如果他過分的熱衷會使自己喪失客觀的判斷力,他也擔心讀者會不買一本描述苦難和不幸的圖書,但書中描繪的故事卻讓他如此的震驚、疼痛與衝動,他一刻也不能忘記書中苦難情景,不能忘記那些在貧寒和掙扎中需要關懷和援手的人。他把申賦漁的作品帶到了大學課堂,讀給外表很“潮”很“酷”的孩子們聽,教室越來越靜,後來,傳來了哭聲。
回來後,他對申賦漁說:結集出版吧,我會做出最好的設計,書名就叫《不哭》。
幾天之後,他背著書稿去了北京,去談出版、談發行。他把全部的心血投入到這本書的設計與出版當中。義無反顧,這是一本過於沉重,屢屢被出版社拒絕的書稿。
如果你是一個敏感的讀者,你一定能從內容到形式,感受到這是一本“不一樣”的書,它充滿了掙扎、悲憫與關懷。它傾注了兩個來自鄉野的創作者濃得化不開的真實情感。它不帶絲毫功利,源自於沒有結繭的柔軟的躍動的心靈深處。
不知道,《不哭》會讓一個陌生人感動嗎?會讓你內心產生同樣的激情和愛心嗎?會從書店來到你的書架上嗎?不知道這本書上是否會很快落滿灰塵,朱贏椿和申賦漁只是希望有一天,越來越多的孩子停止哭泣,露出無限燦爛而美好的笑容。
設計是為了忘掉設計
——《不哭》的設計
這是一本極為引人注目的書,放在任何一批書里,它都會跳出來,直撲眼帘,讓人忍不住就會走過去,拿在手中翻閱。一層薄薄的紗布,從書脊延伸到了封面和封底上,書脊的紗布上貼著一條毛邊的牛皮紙,乍一看,像是在裝訂過程中突然停下來,時間定格、凝固了,讓人感到沉鬱而傷痛。封面是粗糙的充滿質感的紙張,仿佛洗舊了的布,調子懷舊而感傷,沉重而質樸,含著濃濃的悲憫之意。翻開內頁,立即聽見了紙張的呼吸之聲。嘆息、沉吟、落淚、悲憤、慟哭,翻開的這一瞬,情緒已經不再屬於自己,一隻無形的輕柔的手,牽著你,走進了最最柔軟的內心,輕輕地翻動,不自不覺中,你已經淚流滿面。
這本名為《不哭》的書,講述的是18個孩子的生存和教育困境。朱贏椿,這位著名裝幀設計師,為設計這本書,花費了將近半年時間。
朱贏椿說,設計這本書,首先是因為它打動了我,讓已經很久很久沒有流淚的我,流下眼淚。這個時代,許多人已在心上裹上了老繭。這是一本能夠融化老繭的書。為什麼要花這么長的時間,這么多的心血設計它?我其實是希望不用設計它,人們自然就來讀它。可是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如果沒有設計,原生態地放在這裡,根本就沒有人來關注它。這又是一個出版大爆炸的時代,放在書店,很快就會被其它的書籍淹沒、覆蓋。這在種情況下,必須有人把它凸顯出來。讓設計,使那些腳步匆匆的人,暫停片刻。當他們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他們就會將設計忘記。這,是我所追求的。
■《不哭》是部微觀社會史
在強烈變化的社會背景之下,相當一部分中國家庭的孩子,他們正面臨著他們難以承受的生存困境與教育困境。然而生存著,就必須掙扎。他們中的一部分在掙扎中毀滅著,一部分在掙扎中尋找到希望。
就是在這艱難的行走之中,時代在他們身上打上了或深或淺的烙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翻開《不哭》這本書,就是翻開了一段隱藏著的然而卻震撼人心的社會史。
在《不哭》中,孩子從出生起,便因社會分層,而面臨落差巨大的命運。一歲半的孩子被燙傷,因家庭貧困,竟被父親忍痛遺棄在醫院(《寶寶,不哭》)。貧寒的家境,讓品學兼優的高三學生難負重荷,竟然突發精神疾病,從高處墜落死亡;而哥哥的死,給了弟弟必須堅強支撐家庭的理由,弟弟多么希望自己能救貧寒的父母於水深火熱,卻因為沒有哥哥那樣優秀的成績,同樣面臨崩潰(《重負》)。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一批外來打工者的孩子,也進入了作者的視線。他們的被剝奪感、自卑感與孤獨感,他們的勤勉好學與樸實,修正著社會對他們沒來由的成見(《我在城市邊上》等)。在《不哭》一書中,貧困給孩子成長打上的陰影,是最顯而易見,無可迴避的主題。可貴的是,作者還洞察了重負之下,成長著的生命煥發出的奪目光輝。在《鄉路帶我回家》中,貧困學子李紅光,渴望回家探望患病的母親,竟無錢購買幾十元的車票。他騎上腳踏車,踏上歸鄉的旅程,歷經55個小時。李紅光沒有印象中貧困生的沉默而憂鬱,他是憨直樸實的,又是陽光般明朗的,哪怕當同學沉湎於網路或戀愛,而他的業餘時間全部在食堂、在圖書館打工中度過,他依然快樂地堅信,沒有水晶階梯的他,依然可以走向人生的巔峰。
貧困、貧富分化的加劇,不管是不是社會轉型必須付出的代價,對於尚未成年的孩子,卻都有失公平。然而,《不哭》在表現時卻既深入體貼,又客觀中允。其實,在任何社會環境中生長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受到環境的影響,這影響,又都是正負雙向的。因此,社會背景下個人的順應或執著,均是《不哭》刻意表現的內容。
在這部作品集中,我們看到了沉湎於網路,不可自拔,以搶劫銀行求得解脫的大學生(《他想坐牢》);有為了爭風吃醋,參加群毆,以至下手兇殘的暴力少年(《血色少年》);還有因為自私、因為怯懦,因為大人的冷漠,置溺水的同伴不顧,甚至隱瞞同伴溺死訊息的一夥孩子(《守口如瓶》)。翻開《不哭》,每每被時代大背景下,個人的迷茫與無助、痛苦與扭曲所震驚。我們看到的,是飛速賓士的發展的車輪,對人心靈的輾壓。面對龐大的複雜的無可名狀的社會,作者選擇了他獨特的表現視角:因為少年的潔白,時代的烙印總是格外濃重;同樣因為少年的無辜,少年的煩惱總能格外引發人們對於社會的思考。
與貧困,使少年沉淪,也使另一部分少年奮發一樣,多元化的時代,在淹沒了一些孩子的同時,也鑄造著另一批孩子。我們看到了他們對知識的執著(《9月1日》);對生命的熱愛(《微笑的女孩》);對理想的追求(《假如人生是一部默片》)。
《不哭》就這樣給我們展開了少年真實的群像,表現著他們的命運、心靈與苦痛。而鮮活的生命,又是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下加以關照,因此,成為時代紀錄的組成,厚重而深刻。相信這樣的讀物,不僅是廣大青少年認識自身的最佳渠道,也會引起教育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的關注。
《寶寶,不哭》在文體上自成一家,既具備新聞要素,又採用大量文學手法,擅長將冷靜的白描與激情的內心表現相結合,兼具情節的引人入勝與思想的獨闢蹊徑。而真實性與時代感,作為新聞的要素,在篇目中得到最突出的體現。在厭倦了虛飾的年代,它的力量無可阻擋。
編輯推薦
王蒙先生傾情推薦!
本書的寫作、設計、出版過程亦是一個感人的故事。《不哭》的設計者是著名書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他用將近半年的時間,將這本書設計得極具創造性與衝擊力:貼著紗布與毛邊紙,讓時間凝固的書脊;粗糙厚重,直指靈魂深處的封面;柔軟濕潤,會呼吸的內頁,完美地呈現出《不哭》本身的現實感、悲憫心和人文關照。
王蒙先生在看了這本書以後深為感動,他為此書題詞:同情不幸的人,珍惜已有的幸福。
這是一本因自覺的愛、施予、體驗和感動而起的圖書,目的不僅是為了了解,也為了在奧運會到來之際,投射我們的目光在更多值得持續關心的人與事上……
本書的作者、設計者及工作人員的勞動所得,都將全部捐贈給貧困學生
每銷售一本圖書,就將有一元錢用於幫助貧困學生
愛心接力棒期待您的參與——
您的每一次注視,都是一種支持
您的每一句話,都是對他們的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