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龍灣郵票目錄

(圖)下龍灣 地理位置-1下龍灣 地理位置-1

下龍灣 Ha Long Bay
英文 名稱: Ha Long Bay

法文 名稱: La baie d’Ha Long

越南文名稱: Vịnh Hạ Long

簡介

(圖)下龍灣 地理位置-1下龍灣 地理位置-1

地理位置:

(圖)下龍灣 地圖下龍灣 地圖

*下龍灣位於東經106°56′,至107°37′,,北緯20°43′,至 21°09′的區域內,越南東北部廣寧省的群島海灣區,其具體方位為下龍灣的西,西北面自從廣寧省安興縣,經過下龍市,錦普市延到雲屯島縣,東南和南面靠近北部灣,西南和西面靠近海防市吉婆島。在世界地圖上,下龍灣則位於越南東北與中國大陸及南中國海的交界附近。

(圖)下龍灣 地理位置-2下龍灣 地理位置-2

*1962年,下龍灣被越南文化通訊部確認為國家級名勝古蹟,其面積為1553平方公里,包括1969座島嶼。面積為434平方公里。

*共有775座島嶼的下龍灣中心區,在1994和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因其景觀和地質地貌獨特性價值而先後兩次確認為世界自然遺產。

*下龍灣世界自然遺產區(即第一保護-核心區)經下列三地點為界限:西面的木頭島,南面的三窖湖和東面的貢西島。第二保護區–中間區被確定於沿著18A號公路從蓋贊(CAIDAM)B12油庫到錦普市光亨坊第十一號里程碑的海岸線。第三保護-附近區:是中間區圍繞的海域和陸地區,其中包括海防市吉婆島國家園的相連線海域。

氣候:

下龍灣氣候屬於潮濕熱帶氣候,其兩期分明,夏季濕熱,多雨;冬季乾燥寒冷,年平均溫度約15℃至25℃。每年雨量均達2000至2200㎜。下龍灣有著典型的純一潮汐制度(其幅度約3.5至4m),海水鹹度從31-34.5‰,在雨季稍低些。

下龍名稱的來源:

(圖)拜子龍灣拜子龍灣

*下龍即下降的龍。19世紀以前,在古書籍中,沒有關於下龍灣名稱的記載,而此海區所知的為安邦,綠水,雲屯等名字。自19世紀末以來,“下龍灣”名字才出現在法國的北部灣航海圖。用法文出版的“海防新聞”報導:“龍出現在下龍灣”。此事簡略如下:於1898年Alavangso船長Lagoredin少尉在下龍灣三次見到一雙巨大的海蛇,不只是那少尉,而許多船員也看見蛇。歐洲人聯想該動物象似亞洲傳說的龍,是否由於廣寧海域被取名為下龍灣?

*但據傳說,下龍灣名稱來源有關於一個群龍下降幫助越南抗擊侵略者的故事。該故事講: “好久以前在越南立國之初,人民過著平安的生活,卻被外邦敵人到來侵犯國土。在強敵之勢下,上帝派遣母龍帶一群子龍下凡幫助越南抗敵,當敵船從大海向岸上洶洶攻擊時,群龍立即噴出無數的珍珠,化成千萬座挺拔的石島,連結成堅固的城牆。正在飛駛敵船突然被擋住,而撞著石島,或互相碰撞得粉碎。敵人瓦解後,母龍和子龍看見這裡景觀清平,樹木鮮美,人民認真勤勞,團結互助而不返回天界,卻留在塵世,母龍降落之地是下龍,子龍下來侍侯母龍之地是拜子龍,群龍攪起白浪之處是龍尾,(即現在的茶古半島)”。

石島與岩洞系統:下龍灣島嶼大部分在5億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島,其主要集中在下龍灣的東面和西南面區域。一些頁岩島分布在東南區域,其高度平均為50至200米,上面蓋著豐富多樣的植被。下龍灣石山中蘊藏著十分豐富,美麗的岩洞,其鐘乳石的規模,形狀,顏色,多樣多彩,非常奇妙。其中的一些岩洞還存留著下龍史前古人的遺蹟,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參觀。例如:木頭,浦濃,驚訝,天龍,迷宮,三宮,賽洳(SOI NHU)等岩洞。

下龍灣上的居民:

(圖)下龍灣郵票目錄下龍灣郵票目錄

*現在,下龍灣世界自然遺產區有一部份漁民居住,主要集中在萬門(CUA VAN),三洞(BA HANG),貢奏(CONG TAU),翁汪(VONG VIENG)4個漁民村,其人口可達1600人以上。這些漁村屬於下龍市的雄勝坊,他們生活在漁船和木筏屋上,以海產捕撈,養殖為謀生之業。

*下龍灣岸上地區是廣寧省下龍市,錦普市,雲屯島縣和海防市吉婆島縣的一部分人民過活居留之地。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下龍灣其主要價值包括:

審美價值:

下龍灣的美由石,水和天色三個要素構成。下龍石島天姿百態。石島的形,色同天,海相結合造出水墨國畫。灣上的香爐石表示心靈意義,鬥雞石就有哲學淵博性,蛤蟆石向天訴訟...有一個作家這樣寫:“那些粗糙冷靜的石島好象還要留存,想念不停轉變的生活而化身成屋頂,抱小孩的母親,老人,人面等形象”。

下龍灣 被譽為“海上桂林

(圖)下龍灣郵票目錄下龍灣郵票目錄

地質地貌價值:
下龍灣的地質歷史價值根據其建造歷史和喀斯特(KARST)地質地貌的兩個要素來評價。
- 建造歷史價值:各位科學家認為下龍灣在不一樣的多次海退,山造,海進,沉沒的古地理各環境中已有最少5億年左右的經過。下龍灣還留存造山過程的痕跡,本有地球的偉大地溝,古老地壘,地壕構造。下龍灣區域曾在ODOVIC-SILUA紀(約5億至4.1億年前)是深海,在CACBON-PECMI紀(約3.4-2.5億年前)是淺海,在PALEOGEN紀末NEOGEN紀初(約2.6千至2千萬年前)是陸岸沿海,並在人生紀(約200萬年前)經過幾次海進。在TRIAS紀(2.4至1.95億年前)歐洲以及全球一般有乾燥氣候之時下龍灣卻是有經過多代積聚的龐大歲系,羊齒系植物深林的濕淋泥潭。

文化歷史價值:
下龍灣是越族古代人居住的搖籃之一。

賽洳(SOINHU)文化系:(距今18000-7000年前)分布於下龍灣及拜子龍灣。其代表遺址有:迷宮,仙翁,天龍等洞…。留下的遺物主要是山螺螄,溪螺螄,其他淡水軟體動物及粗疏的勞動工具。賽洳文化系主人的主要謀生方式為撈螺螄摘拾野果,挖樹植根,已會捕魚而沒有打撈業務。該系文物沉積層的構造物主要是山螺螄(CYCLOPHORUR),溪螺螄(MELANIA)以及一些其他淡水軟體動物的石化殼。若將和平,北山各地的同時代居民來比較那賽洳居民有可能對海更親近,更早接觸並更多,更直接受到她的影響。

丐漂(CAIBEO)文化系:(距今7000-5000年前)是賽洳和下龍文化中間的階段。丐漂遺址屬於吉婆島地分。在下龍區域有些屬於該文化系的遺址如:甲口,何間…。丐漂是第一證據肯定古越人祖先很早期間就跟海洋對了面。此地文化已有了發展得很燦爛的一段時期。它把各區別的文化要素,色態匯聚到越南-東南亞區域的長久傳統文化系即-CUOI文化傳統。丐漂人居住和謀生方式除了打獵摘果以外已有海洋開拓。
下龍文化系:(距今4500-3500年前)其分為初期及末期兩階段。
初期階段:是HOL0DCEN紀中期,約6000-5000年前海進的直接結果。這次海進消失了丐漂文化系居民的生活環境。其結果為屬於丐漂文化系居民群體的主要一部分沿著下龍灣及拜子龍灣的石島系統漫往東北方遷移,
終於定居于海寧(現在的芒街市)的沿海區,造成下龍文化系的THOI GIENG早類型。該文化系主人的居住地址現屬於芒街萬寧村的THOI GIENG,GO BA MUN,XOM CHUA,thon NAM等遺址,此地海拔大概6米高。THOI GIENG本地人生活方式為打獵,摘拾並照北山人磨具製作傳統來發展其技術,勞動工具,瓷器製作技術由轉盤式助力下開端增加。

末期階段:是在4000-3000年前海潮最大後漫降下的結果。下龍文化系末期階段第一特徵為:有一些部分下龍人移居在北部山區中游,平原地區。下龍人居住的地方比較豐富,包括海邊的一些溶洞,山腳,但主要的居住在海邊的沙丘,梯田和平地。海洋開拓還是謀生傳統方式但也有精巧勞動工具製作技術如鋸子光磨術。它造成各種下龍文化系特徵的特色石料工具:有肩頭的斧,錛…鬆散陶器成為下龍陶瓷的特徵物(據下龍前史時,下龍,2002)。下龍文化系對越南古文明有特別的位置。

下龍灣- 越南民族建國,護國歷史的遺蹟

下龍灣是越南自從12世紀至18世紀第一古商港的興建地方。
在“大越史記全書”上記載“已巳(大定第十年)(1149年)(宋韶興第十九年),春天,2月,找瓦,露樂,暹羅三國的商船入進海東申請留下辦商務,就立莊于海島,稱為雲屯,以便售購珍貴貨物,贈進地方產物”(“大越史記全書”內閣官本,政和第十八年刻木板5集的第一集。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吳德壽註解。)

下龍灣記載著前時越南軍民在民族英雄位:吳權(於938年),黎環(於981年),陳興道,陳慶余(於1288年)的領導下就在白騰江,六門,雲屯海灣進行的轟烈三大戰勝,特別是在越南民族抗法,抗美的許多戰績。下龍灣在越南經濟,社會,國防安寧的發展事業中有著戰略位置。

今天下龍灣上存在的漁民村里還保留著富於下龍本地文化價值的具有獨特,豐富性的文化本色。漁民民眾的民間文化寶庫多彩多樣。這裡的歌謠,俗語,成語等反映漁民的情感,傳代生產經驗,其柔軟,親切,又曲折,深刻。婚禮歌,男女對唱,海呼調是本地特色的非物體文化。漁民的信仰,習俗也很豐富,具有平日經濟生活的典型性。下龍漁村文化價值現在還是各位研究科學家,各位民族文化傳統尊崇,愛護者的一個“待門”,一塊良地。

多 種 生 物 價 值:
多種生物是需要保存維護以便保持全地區生態平衡的重要資源。多種生物也包括多種文化,這是人類–世間上所有生態系的重要因素的表現。
下龍灣多種生物可屬於下列兩大生態系:熱帶潮濕常綠林和海洋海岸的生態系。

1. 熱帶潮濕常綠林生態系

下龍灣石島上的植物種類約達到1000多種。今所發現的一些不同樣植物群社,如:海岸泥灘,水淹紅樹林,山腳沙灘,山坡石壁,山峰,峽谷和洞口邊等植物。
世界自然保護協會(IUCN)專家,在下龍灣發現了7種特有植物,這些只合適於下龍灣石灰岩島的生活條件,而世界上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它們是下龍灣的蘇鐵,紫苦苣苔,浦葵,茸苦苣苔,MONGTAI,五加皮,衛女鞋黃蘭。據統計,在下龍灣和拜子龍灣的該生態系共有477種木蘭,12種羊齒,20種泥灘植物。其動物有4種兩棲,10種爬行,40種鳥,14種獸。

2. 海洋,海岸生態系:包括海岸濕地和海洋的兩種生態系。

• 海岸濕地生態系:在下龍和附近區濕地可分成下列5種生態:

海岸海泥灘和海水淹地生態:下龍和附近區共有20種泥灘水淹植物。下龍泥灘紅樹林也是許多其他生物生長之處,因此它本有生態高效益。這裡有169種多絨毛蚯蚓,91種海藻,200種鳥,10種爬行,和其他6種等動物。
硬質海底和珊瑚礁生態:珊瑚生態系是下龍灣多生態系的特殊之一,其生態效益高,可以淨化水質環境。珊瑚礁主要集中在沆齋(HANG TRAI),貢堵(CONG DO),萬幼(VAN GIO)等處。這裡的珊瑚礁常有邊緣形,其構造象似典型的礁瑚邊緣,暗礁平面,礁冠,礁斜破和礁根基等形狀。
現在,據統計,下龍灣有232種珊瑚。這是腔腸動物系,其中主要是珊瑚層和水螅層。下龍灣珊瑚造礁基本上是硬皮珊瑚種類的一部分(不是所有它們都參加礁造)。下龍灣珊瑚礁也是81種節肢,130種腔腸,55種多絨毛蚯蚓,57種螃蟹等動物的生長地方。
灣上岩洞和湖澤生態系:下龍灣喀斯特岩洞和湖澤生態系是很特殊的,別的地區很難有的。下龍灣湖澤全由灣上四面或三面石山環拱而成風平浪靜的。這一些自然條件形成好多特別生態系並增加下龍灣的價值。典型的是叢芫(TUNG NGON)湖澤有65種珊瑚,40種海底動物,18種海藻,尤其這裡有4種被記載在紅皮書的珍稀生物。
下龍灣的一些岩洞被投資修建燈光,走道等系統,為了保存和增加下龍觀光服務,但有的岩洞還是保持自然狀態並還沒許客人參觀。
軟質海底生態系:這是海草群體生態系,下龍灣海草種類不多(5種),而它是多種生物的居住地方,又有海浪阻擋,吸取有機物質,淨化海水等作用。至今據統計有:140種海藻,3種多絨毛蚯蚓,29種軟體,9種甲殼等動物居住在海草叢中。
沒有紅樹林的海岸泥灘生態系:其常在低潮地帶分布。該地帶生長的典型生物為那些高營養價值的兩殼軟體動物和海蚯蚓,如:海參,蚶螺,沙蟲。大部分該海產資源正被過分開拓。
• 海洋生態系:包括浮游植物,浮遊動物,海底動物和自遊動物。

a.浮游植物:是水裡浮游生活的小植物,其能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來自供養分,參加合成有機物質並限制海水質污染。據調查結果,下龍灣共有185種浮游植物。
b.浮遊動物:是水裡浮游生活的小動物,在浮游植物之後起著第二個鏈環性作用。浮遊動物的分布附屬水層與時間。下龍和吉婆島海域共有140種浮遊動物。
c.海底動物:其生活在海底,營養價值高。據初步統計,下龍灣有500多種海底動物,其中300種軟體動物,200種多絨毛蚯蚓,13種棘皮動物。
d.自遊動物:這種動物能自主在水裡游泳,移居以便找食物,生殖,避寒。至今,可確定下龍灣有326種自遊動物。
多種類生物:2002年,管理、研究專業機構已經進行考察以便評價,統計多種生物。他們在該遺產第一保護區的下列七個地點進行考察:牛頭(DAU BE),沆齋(HANG TRAI)、部汕(BUXAM),沬甸(MAYDEN),蛤蟆石(CONCOC);木頭島的羑石(HONVEU),萬鮋島的大蜥蜴(KYDA)石,賽丸(SOIVAN)石和貢堵(CONGDO)島。據科學專家初步確定結果:下龍灣不僅保存著本有的多種生態系和多種類生物,另外還發現一些新的生物種類。現在,據統計,下龍灣共有1847種灣上生物和30種岩洞生物。下龍灣是熱帶海域最典型生態系的集中點,如:珊瑚,海藻,泥灘紅樹林,灣上湖澤等生態系。下龍灣共有189種魚,500種海底動物,355種浮游生物,34種海岸泥灘植物(據在下龍市於2003年12月份舉辦的關於下龍灣自然遺產多種生態國家級研討會的報告)。

多種基因源:據2003年4月份越南和義大利亞有關專家在下龍灣配合考察的報告,在下列重點區:牛頭(DAUBE),沆齋(HANGTRAI),貢堵(CONGDO),發現了一些珍稀種類生物,如:Trochus niloticus,Tectus pyramis, Epitonium Scalarare, Atrina vexillum, Lutraria rhynchaena, Photololigo chinensis, sepia pharaonis等海螺,墨魚,並第一次這裡發現19種海綿。這些種類生物,不僅有多種生物學價值,而且也是重要的海藥材料,因由生物順利發展的特殊條件,下龍灣不僅有生態系多樣式,而且還有生物種類基因源的豐富多彩。

(圖)下龍灣郵票目錄下龍灣郵票目錄

旅遊潛力:

擁有天賦的價值和潛力,下龍灣已經匯聚許多無比順利條件來發展旅遊業經濟。下龍灣遊覽方式,類型特別豐富。在這兒,遊客可以參加:景色欣賞,游泳,研究和其他等活動。目前,遊客前來下龍灣時,主要在遊船上欣賞自然景色,游泳和劃狹長輕船(Kayaking)。幾年後,本地旅遊部門會開發一些新旅遊景點和線路並增加許多有趣的旅遊類型。預計於2010年,廣寧省就成為越南全國最大的旅遊焦點之一。

年輕的下龍市正在猛烈地都市化,其所有方面都發展得很快並會為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強大前提。目前,下龍市有一星至五星級的300座賓館,共有4500房間,還有許多較小型旅館,基本上可以滿足遊客的需要。近幾年來,下龍市遊客數量增加的速度在越南所有旅遊區來說是最快的。1996年,下龍灣迎接遊客23.6萬人次;2003年,達到130多萬人次。預計在2005年,下龍灣的遊客可達150萬至180萬人次併到2010年可達500萬至600萬人次。

郵票目錄

越南發行的下龍灣郵票資料:

1959年2月8日發行《下龍灣風光》

(圖)1958-011958-01

全套2枚: 150 d :圖案為 下龍灣風景

350 d :圖案為 下龍灣風景

斯科特目錄編號: 89—90 參考價:6.00$

(圖)1958-021958-02

越南郵票目錄編號:130---132

中華世界郵票目錄

(亞洲卷)編號:200---201 參考價:20.00¥

1984年7月30日發行 《下龍灣風風景》

(圖)筷子島  筷子島
(圖)鵜鶘洞 鵜鶘洞
(圖)   貞女洞貞女洞
(圖)馬鞍島馬鞍島
(圖)蛤蟆島蛤蟆島
(圖) 鬥雞島鬥雞島
(圖) 香爐島 香爐島
(圖)獅子島獅子島
(圖) 酒壺島  酒壺島
(圖)詩 島詩 島

全套10枚:50 xu ; 50 xu ; 50 xu ; 50 xu ;

(圖)無齒票無齒票

1 d ; 1 d ; 2 d ; 3 d ; 5 d ; 8 d .

另有 無齒票:

斯科特目錄編號: 1418—1428 參考價:7.00$

無齒票: 參考價:12.50$

越南郵票目錄編號: 1513---1522

中華世界郵票目錄

(亞洲卷)編號: 1617---1626 參考價:21.00¥

1988年4月20日 發行 《越南旅遊》

(圖)《越南旅遊》-小型張《越南旅遊》-小型張

全套7枚 1枚小型張

其中小型張郵票圖案為:下龍灣 鬥雞島

紙邊圖案為: 越南地圖

斯科特目錄編號: 1848 參考價:2.75$

越南郵票目錄編號:541 B

中華世界郵票目錄

(亞洲卷)編號: 1948 參考價:10.00¥

(圖)《澳大利亞郵展--越南帆船》《澳大利亞郵展--越南帆船》

1999年10月3日發行《澳大利亞郵展--越南帆船》

全套4枚,其中一枚為:下龍 帆船

斯科特目錄編號: 2875 參考價:1.75$(全套價)

越南郵票目錄編號:2950

2002年6月5日發行:

《 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下龍灣地區的植物資源》

全套7枚:圖案為植物特寫,背景為下龍灣狼狗石

(圖)下龍灣狼狗石下龍灣狼狗石
(圖)600 d: 同色兜蘭 Paphiopedilun concolor 蘭科  植物600 d: 同色兜蘭 Paphiopedilun concolor 蘭科 植物
(圖)800 d: 假蘋婆  Sterculia lanceolata 梧桐科 植物800 d: 假蘋婆 Sterculia lanceolata 梧桐科 植物
(圖)1000 d: Schefflera alongensis 五加科,鵝掌柴屬植物1000 d: Schefflera alongensis 五加科,鵝掌柴屬植物
(圖)2000 d: 黃槿 Hibiscus tiliaceus 錦葵科,木槿屬植物2000 d: 黃槿 Hibiscus tiliaceus 錦葵科,木槿屬植物
(圖)3000 d: Mussaenda glabra茜草科,玉葉金花屬 植物3000 d: Mussaenda glabra茜草科,玉葉金花屬 植物
(圖)5000 d:  Boniodendron parviflorum 無患子科,黃梨木屬植物5000 d: Boniodendron parviflorum 無患子科,黃梨木屬植物
(圖)9000 d:  Bauhinia ornate 雲實科,羊蹄甲屬 植物9000 d: Bauhinia ornate 雲實科,羊蹄甲屬 植物

斯科特目錄編號: 3133—3139 參考價:3.25$

註:世界自然聯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重要的世界性保護聯盟,是政府及非政府機構都能參予合作的少數幾個國際組織之一。成立於1948年10月,當時名稱為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 (IUPN),1956年更名為世界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1990年正式更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目前共有82個國家,111個政府機構和800多非政府組織。聯盟的6個專家委員會及其它志願者網路的各成員都以個人名義加入聯盟,目前大約有來自181個國家的11 000個科學家和專家。其總部設在瑞士的格蘭德。
IUCN的使命是影響,支持和幫助保護世界自然資源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以確保自然自然資源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越南郵票目錄編號:3208---3214

(圖)2008年10月15日與法國聯合發行《越-法友誼》2008年10月15日與法國聯合發行《越-法友誼》

2008年10月15日與法國聯合發行《越-法友誼》2枚,其中一枚為下龍灣:

下龍灣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過程

(圖)下龍灣郵票目錄下龍灣郵票目錄

1.第一次:

1991年12月21日越南政府準許辦理下龍灣檔案以便呈遞世界遺產理事會審批。1993年下龍灣科學檔案已經完成並被轉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CESCO)檢查。在下龍灣檔案完整過程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委派有關部門專家到廣寧省當地考察,指導,研究並審定。下龍灣的檔案最後被承認並轉遞世界遺產理事會的第8屆會議核批。

1994年2月17日在泰國南部普吉市,世界遺產理事會第18屆會議根據關於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公約地三個標準而投票一致承認下龍灣的審美格外價值並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2.第二次:

應下龍灣管委會與IUCN(世界自然保護組織)的要求TrentNottingham大學的地質學專家TonyWaltham教授於1998年9分赴越進行下龍灣喀嘶特石灰地質考察研究,然後他將關於下龍灣地質價值報告寄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巴黎辦事處,在瑞士和河內的IUCN辦公室和下龍灣管委會。1999年2月25號接到了TonyWaltham教授報告以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就向廣寧省人民委員會,越南國家UNESCO委員會和下龍灣管委會寄了信並要求促進準備,呈遞UNCESCO確認下龍灣地質地貌價值的檔案。

1999年7月,上述的檔案已經完成並轉到駐在巴黎的世界遺產中心。1999年12月在莫洛哥(Maraket)市舉辦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正式確認此事,同時一致於2000年底會審定檔案,承認下龍灣地質地貌價值。2000年3月,IUCN組織專家HamiltonSmith教授到下龍審定該檔案和下龍灣地質價值的確實性,同時也評價該遺產管理工作實況並且提出一些諫議。2000年7月駐在巴黎的世界遺產中心的年中會議正式建議世界遺產理事確認下龍灣地質地貌價值。

2000年12月2號在澳大利亞Queenland邦CAINS市,世界遺產理事會第24屆會議根據關於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國際公約對地質地貌第一標準來正式確認下龍灣第二次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