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不等長

下肢不等長

下肢不等長,英文名:inequality length of lower extremity,是指雙下肢長度不一致。脊髓前角灰質炎是引起下肢生長遲緩最常見的原因。西醫疾病分類代碼:骨骼疾病

基本信息

概述

下肢不等長下肢不等長
下肢不等長是指雙下肢長度不一致。脊髓前角灰質炎是引起下肢生長遲緩最常見的原因。

病因

脊髓前角灰質炎是引起下肢生長遲緩最常見的原因。發病機制不很清楚。

體徵

下肢不等長會引起跛行、骨盆傾斜和腰椎側凸,腰骶關節常常遭受過多的勞損。

西醫治療

凡兩下肢長度相差超過3—5cm,可施行等長手術。採用短肢的延長,正常肢或長肢的縮短兩種方法。亦可做兩者結合的均衡手術。短縮術可以是暫時性的,如用於仍在生長的兒童;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如用植骨破壞骺板阻止骨骺生長,或骨生長停止後作骨切除術。
肢體延長術的進行應慎重,由於病例選擇不嚴,或技術錯誤,可發生嚴重併發症。縮短3—5cm以上者,可考慮此手術,但只能減少差距,不能完全矯正,這手術最合適的年齡是10—14歲,一般不超過18歲。若延長限於5cm以見內,則手術不一定等到最後生長階段。若超過8cm,延長後,未能矯正的部分,可作對側縮短。肯定禁忌證是患者下肢平衡,說明肌肉處於平衡狀態,脛骨延長可能會破壞肌肉的平衡狀態,產生足畸形,將來必須進行足的穩定手術。股骨延長可採用骨外膜袖,避免骨不癒合的併發症。
肢體延長術常作的部位是脛骨。脛骨延長術,先將腓骨下段與脛骨用一枚長螺釘相連線。這樣可使踝穴保持穩定,並切除一段腓骨。若跟腱很緊,則應延長跟腱,切開踝關節的後關節囊,然後在脛骨上插兩對骨圓針,裝在特製的肢體延長架上,在脛骨中上段作Z形或階梯形切開,用肢體延長架來分離骨斷端與固定。
在麻醉下,一般一次手術能延長脛骨長度的3%,術後待拆線後,開始每日延長1.2mm,爭取在術後2—3周內完成所需延長的長度。延長的總長度可達脛骨長度10%。亦可採取麻醉下分3—5次作延長達到所需長度。完成延長後,於術後3周再次手術於延長的空隙內植入松質骨,關閉傷口,以長腿石膏固定。若短縮主要在股骨,也可作股骨延長術。
常見的併發症有:

①神經受到過快牽伸,發生麻木。

②血循環紊亂、感染、脛骨斷端突出、足畸形,有10%可發生遲緩連線或不連線。
肢體短縮術可選用骺骨幹固定術或骨切除術兩種手術來縮短下肢。若需縮短肢體2—4cm,可考慮作肢體短縮術。作骨切除術者,在股骨不超過6.2cm;在脛骨不超過3.7cm。骨切除術與延長術相似,經Z形切除後,不是延長而是縮短。術後可用長腿石膏型固定,後再用行走石膏。骺骨幹固定術有暫時性筋骨幹固定術和永久性骺骨幹固定術。可根據骨生長的年齡來計算股骨上骨骺和股骨下骨骺所需的生長時間。
①暫時性骺骨幹固定術:作Blount的U形釘固定。在骺板上下(插人U形釘,以阻止骺板生長,一般需插入3枚,才能起到阻止生長的作用。插釘時應注意不可傷及骺板的生長軟骨。全肢體等長後拔除,不會破壞骨骺生長。

②永久性骺骨幹固定術:是一種破壞骺板的手術。在骨骺線上取下骨塊,1/3在骨骺上,2/3在乾骺端上,上下倒置於原切骨槽內,達到抑制骨骺生長的目的,這必須根據不同年齡骨骺生長的速度來計算最合適的手術年齡,一般只能在骨骺生長的後期進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