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盧村

上盧村

上盧位於東陽市東北隅,距城區7.5公里。東有楓塘,南有洋塘(也稱楊塘),西有欽塘,北有湖海塘,錦溪蜿蜓穿村而過,環以觀音山、洋塘山、東殿山。竹柳遍塍,樹滿山丘,不至近處不見村落,人稱燕子窩。上盧歷為東陽生豬主要購銷點之一。

基本信息

上盧村上盧村
上盧位於東陽市東北隅,距城區7.5公里。東有楓塘,南有洋塘(也稱楊塘),西有欽塘,北有湖海塘,錦溪蜿蜓穿村而過,環以觀音山、洋塘山東殿山。竹柳遍塍,樹滿山丘,不至近處不見村落,人稱燕子窩。舊屬升蘇鄉二都。1944年起屬錦溪鄉,1953年屬上盧鄉。人民公社化時屬上盧人民公社。1983年屬上盧鄉。歷為鄉(人民公社)政府駐地。1992年底,有813戶、2448人。1941年8月,城區(第一區)易名上盧區,設區署於上盧,村名首作區名。

基本簡介

上盧村上盧村
明朝始設集市,為東陽北鄉主要物資集散地。逢農曆三、六、九集市日,義烏紅糖、豆腐皮、小百貨,南鄉小豬、草蓆、土棉絲土布土綢永康小五金嵊縣煙天台鹽笠帽、糧食,諸暨竹、木、柴、炭等,均大量上市交易。趕集者多則數萬、少不下幾千。現為東陽仔豬、糧食、木材、竹、柴、炭專業市場。有主要商業街道4條,市基面積1萬餘平方米,均為水泥鋪面。1949年,市基四周設南北雜貨、菸酒、飲食服務、客棧、中西藥等各類店鋪30餘家。1951年設上盧供銷合作社。現供銷社營業總面積3834平方米。另有個體店鋪89家。主營飲食服務、南雜百貨。市基設有固定攤位276個。村里不少年青人出外設攤做生意,全村經商人員283人。商店裡各類商品齊全,時鮮果蔬、生熟肉類常年均有供應。此外,還有國營糧食購銷站、食品購銷站、信用社、儲蓄所、郵政代辦所等。
因地處丘陵,挖塘蓄水,壅壩築堤,設堰開圳,重視水利。1949年後,仍以浚塘築壩,改造錦溪為主。1954年、1956年先後將洋塘、楓塘擴建成小(二)型水庫。並結合東陽江水庫灌區、浪坑口水庫灌區建設,開渠引流。還將建高壓電灌站1座。現全村有水塘116口,水面積174畝。除蓄水灌溉,還發展珍珠等生產。1992年有耕地1245畝,其中田1047畝,地198畝,自流灌溉面積占60%以上。1949~1992年產糧,最低1961年243噸,最高1982年1013噸,1992年產糧910噸。民國時,村民一般戶養豬4~8頭,釀酒作坊養豬百餘頭。1949年後,上盧歷為東陽生豬主要購銷點之一。1984年食品站收購肉豬16686頭,其中上盧村投售1550頭。

民居建築

上盧村上盧村建築
南宋時,後周世宗殿前都檢點工部尚書、定國上將軍盧琰之第十四世孫盧宣,從永康石馬遷居於此,以錦溪為名建村,為盧氏宗祖。後子孫繁衍,分宅兩地(兩宅相距約1公里),名上錦、下錦(也稱上宅、下宅)。鄰村因其皆為盧氏,以上盧、下盧呼之,遂成今之上盧、下盧村名。現仍以盧姓為主。因長期聚族而居,十三間頭、二十四間頭前廳後堂結構的全堂屋較多。通市基主要道口有明正統年間建的大台門,後毀於文化大革命。至20世紀80年代,尚有大、小宗祠以及新祠堂、俊九公堂、致和堂、敦睦堂、六經堂、貽經堂、彝敘堂、永和堂、滋德堂、永遠堂、敘倫堂、小書堂、大廳、中房廳等頗具東陽民居風格的明清建築。民國初期建造的東陽木雕建築傑作楊溪十八間,以上盧酒基二十間頭為樣板。近十幾年,85%村民添建三、四層磚混結構樓房,多講究生活設施配套。有的自修水塔、自備發電機,以保障水、電供應。

村莊工業

傳統工業有制陶、燒磚瓦、彈棉、釀酒等。民國時上盧有酒作坊3家。上盧瓦窯崗出土陶瓷距今約800年。1969年洋塘山背建上盧陶器廠,主產酒罈、榨菜罈、腐乳壇,為70年代東陽包裝壇主產地。70年代鄉鎮企業發展迅速,現有東陽機械工具廠(市級企業),主產台虎鉗系列產品,年產2萬餘台,主銷美國、新加坡、南朝鮮等地。鄉級企業有塑膠廠、內衣服裝廠、珍珠粉廠、通達建築公司。此外還有服裝、木雕石雕、玩具製作、針織、紡織、絲織、塑膠製品、水泥預製品、石灰粉、石灰膏、鋸木、棕繃加工、繡花、縫紉加工、勞保用品等村、戶辦廠家27家。
上盧歷來多泥匠、木匠,現全村有手藝工匠300餘人。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自辦企業人員增多。1992年全村有辦廠承包工程的企業人員68人。

村莊教育

盧氏俗尚頗淳厚,唯知耕與讀。自古崇文重教,先祖盧宣挾奚囊,裹餱糧,而往橫城賈塾、路西陳塾、長衢郭塾遍訪而求之。其子盧元吉為宋朝武進士。七世孫盧尚文,一生輕財好施,明正統年間捐金重修金華文廟、東陽譙樓,獨資付梓板籍鐫成前元史,及輸粟賑災,齎金犒軍等。清《(康熙)東陽縣誌》有載。族人以"讀者歷青雲,耕者勤黍"為祖訓。清末民初,私塾、蒙館漸多。延師執教,或獨戶,或數戶,或一房。辛亥革命後,在小宗祠建上盧中山國小。1935年,盧民望創辦完全國小,校名上盧私立錦溪國小,校址設大宗祠和俊九公堂,7個班級,教師10名。校旁小山坡建錦溪公園,內設滑梯鞦韆翹翹板等。時吳寧、嶺北、甘泉、長松等鄰近鄉鎮均有不少學生來校寄讀。1942年日本侵略軍入侵,錦溪國小停學,1943年因校舍被汪偽軍占駐,在敦睦堂設2個複式班直至抗日戰爭勝利。1949年後,錦溪國小由完小發展至鄉中心國小,1968年始設附中,1978年建上盧國中。1982年建上盧幼稚園。1986年起,先後新建、擴建校園。現上盧國小、國中均建成園林式校園,教學設備齊全、學校環境優美。坐落於村東北的上盧國小,設教學班12個,有教職工21名,學生576人。上盧國中位於村西南,在原錦溪國小校址上改造、擴建。現設教學班14個,有教職工40名,學生693人。歷年來,上盧村共有大專院校畢業生120餘人,高中(專)畢業生130餘人。現已實現國中普及,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
1991年村民自籌資金10餘萬元,組織老年協會。將六經堂修葺一新,闢為老年人活動中心。1993年元宵節,老人們製作各式花燈353盞,舉行提燈會;村里為70、80、90歲老人集體賀壽,設雞蛋、糖果等招待,參加祝壽會民眾達數百人。會後給老人拍照留念,並贈送生日禮品。

村莊狀況

上盧村上盧村
村內早已設有行醫營藥的中藥鋪。民國時期,有仁德堂、春和堂、天保堂、存仁堂、德生堂、延益堂、元德堂等7家中藥鋪,內設坐堂醫生。並有西醫診所3家。村人有專事拔牙、鑲牙之牙科技工。現設鄉衛生院,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傷科、中醫科等,配有化驗室、X光檢驗室、B超檢驗室、治療室及住院部。村中另設個體衛生所2家,並有牙科、傷科專業診所2家。每年農曆八月十三的社姆殿胡公廟會,清《(康熙)東陽縣誌》稱:"鄰邑新昌、諸、嵊之間也多至者,香火盛比永康方岩……,以為一方勝會,莫有過之已。""九九"重陽"賽社",村人在市基、街頭表演大蓮花、十字蓮花、討飯蓮花、三十六行、高蹺、秋車、雜仿班等歌舞雜耍,配以鼓吹、鞭炮、火銃,加以儀仗隊伍,聲勢浩大,熱鬧非凡。至50年代初期,盛況不減。後改廟會為物資交流會。每年十月初一"十月朝"燈會別具一格。家家截竹為棚,戶戶製作花燈。花燈製作精細,花卉、人物等圖案用針扎出,且配以詩文、謎語。是夜前導水、火二神,提燈繞街一巡,而後在市基舉行篝火會,以防火災、蟲害。現漸泯。
50年代初建村俱樂部,組織上盧文工團,文化大革命時組織文宣隊。演出大型劇目《三世仇》、《白毛女》、《王秀蘭》、《劉胡蘭》、《杜鵑山》、《紅燈記》等。出演鄰鄉村落,參加各級文藝會演,多次得獎。1971年建電影放映場,1984年有電影放映專業戶。1992年底全村有電視機460餘台,其中彩電205台。此外還有文化站、圖書館、廣播室、錄像放映室、籃球場、檯球場、康樂球場等活動場所,文化生活更趨豐富多彩。
舊時,上盧為東陽北鄉交通樞紐。南則緊連東陽江之湖滄、華店、金店、麻車埠渡口,大路東通嵊縣、新昌,南通南鄉、永康,西通義烏、金華,北通諸暨、蕭山。1970年城北公路經上盧至懷魯與諸王公路相接,成為東陽至諸暨、嵊縣之主要公路之一。全村現有腳踏車千輛、機車26輛、拖拉機18台、三輪卡19輛、汽車24輛,有專營交通運輸專業戶53戶。
郵政通訊暢通。1932年,已設有郵政信櫃。1941年,設遞步哨所,傳遞公文。1954設郵政營業所,後改為鄉辦郵電所。1992年,80門程控電話開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