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飛彈

上游飛彈 83年系統定型。1 個飛彈營系統由12輛發射車、1輛雷達指揮車、1輛電源車及全套外場電纜組成。共生產發射車16輛、雷達指揮車1輛,85年停產。

簡介

上游飛彈 反艦飛彈。北約稱之為“CSS-N-1”,仿製原蘇聯544艦艦飛彈,1967年設計定型,是中國研製的第一種艦載反艦飛彈,與蘇SS-N2A很相似,有共同的飛行方式、尺寸和重量。飛彈發射後迅速爬升到100-300米高度,捕捉目標後,急速降到30米高度,巡航飛行。在彈道末端,飛彈再次降到8米。

研製歷程

上游飛彈上游飛彈

1963年10月,江西的320廠用蘇聯留下的零件仿製出第一發544飛彈模型彈,第2年在西北戈壁灘進行了發射試驗。1966年5-7月間進行了544飛彈的陸上和海上飛行試驗。此時的544飛彈型號已經被定為“上游一號”。
1966年底,“上游一號”進行了海上定型試驗,次年通過定型鑑定開始批量生產,裝備同步研製的6621和6623型飛彈艇,從此人民海軍進入了飛彈時代,中國終於有了第一種自己生產的飛航式艦艦飛彈。

對抗美國,決心造飛彈

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近海海域受到美國艦隊的封鎖,而對抗這種封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展我國的海防艦對艦飛彈。1958年,造飛彈被提上議事日程。當時,我國政府特派代表團前往前蘇聯與之協商,最終兩國簽訂了一份“關於蘇聯向中國提供國防新技術援助”的協定,協定中除了其他國防武器外,有三種飛彈的合作協定最特別:一種是潛射型,一種是地對地型,還有一種就是(П-15)“冥河”型艦對艦飛航式海防飛彈。由於飛航式飛彈與飛機製造在技術和工藝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中央決定“冥河”型飛彈的仿製任務由航空工業部門承擔,並且定名為“上游一號”。 1960年3月24日,二機部四局以密字檔案正式把仿製“上游一號”的任務交給三二○廠(對外稱為洪都機械廠,也就是現在的洪都集團),並要求1961年二季度要完成試製。然而,因國民經濟計畫調整,後來仿製進度不得不推遲。當年擔任強度組負責工作的彭歷生老先生參加了“上游一號”的全程仿製工作,他向記者詳細講述了當年仿製“上游一號”的過程。據彭老回憶,洪都機械廠承擔了仿製任務後, 1959年底他們就到北京接收資料看了樣機。1960年3月正式成立了承擔仿製“上游一號”任務的單位,出於保密的考慮,因為辦公地點的樓上是當時洪都機械廠的四車間,所以這個單位被稱為“四零”辦公室。

 研製工作屬於絕密

上游飛彈上游飛彈

由於涉及飛彈研製,“四零”辦公室的保密工作極其嚴格。彭歷生介紹說:“那個時候我們的研製工作是絕密級別的,你看的資料別人不能看,別人借出來的資料你也不能看,還不定時會有保衛人員來檢查。保衛人員如果看到你把資料隨便亂放,或者資料在桌上而人不在,就要受處分。曾經有個來實習的大學生去上廁所時把資料放在桌上,被保衛人員發現後就受了處分。”

第一批飛彈人才是中專生

受當時國民經濟調整的影響,1961年“上游一號”很快被列入暫緩上馬的項目,仿製工作緩下來,直到1963年才重新上馬。據彭老介紹,在暫緩上馬的那幾年裡,因為沒有正式投入生產,所以研製人員一直在做仿製準備,消化資料掌握技術。當時有一個很明確的指導思想,包括部里的領導也提出,仿製不是目的,仿製只是手段,自行設計才是目的。當時,中國學飛彈的技術人員很少,參加“上游一號”研製工作的人員是從各個技術崗位上抽調而來的。彭老回憶說:“一開始研製人員里只有主任、副主任以及一個設計方面的主管是大學生,沒有人懂飛彈。因為飛彈內部有自動駕駛儀,涉及無線電方面的設計,因此成立了一個雷達班,把所有的中專生,不管你原來學的是什麼,全部分在這個班,進行互教互學,就是這樣培養出了第一批飛彈技術人才。”

遠赴西北打實驗彈,首次試射大獲成功

上游飛彈上游飛彈

1964年底,第一批模擬彈終於生產出來了。然而,樣彈出來並不代表仿製就已經成功,還需要經過多次的試射,只有試射成功後才能最終定型。對於第一次試射,彭老記憶猶新:“我記得當時是專門從軍用運輸部門調度來的車廂,通過火車運輸到甘肅和內蒙古交界的一個靶場去打實驗彈。沿途武裝押運,路上各地的鐵路公安負責保衛工作,我們自己也有軍警人員押運。” 第一次試射的模擬彈外形和真彈一模一樣,因為第一次試射不知道會出現什麼狀況,所以除了外殼和火箭助推器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內部的各種零件、戰鬥部件等等全部是等量的配重。飛彈是在艦艇模型上發射的,發射過程中需要經過駕駛艙,距離駕駛艙只有三四十厘米,會不會對駕駛艙內的人員產生危險?飛彈剛剛離開發射筒的時候,速度只有30多米/秒,噪音也非常大,產生的氣流也很強,尾焰溫度超過2000℃,這些會不會對艇上的人員產生傷害?在沒有經過實驗的情況下誰也不敢確定。艦艇上還有桅桿、雷達等設備,飛彈發射時會不會撞到,因此試射時,艦艇上的駕駛艙、雷達、天線也都按照實際比例做成模型按真實位置擺放,另外在駕駛艙內和發射架旁都放了幾隻羊,觀察飛彈發射後會不會對它們造成傷害。試射以後,發現發射架旁邊的羊有的被吹跑摔死了,有的被震死了,但是駕駛艙內的羊沒有異常。通過第一次實驗發現,飛彈發射時沒有碰到艦艇上的部件,對駕駛艙內人員沒有傷害,證明試射是成功的。1965年8月至11月,在海面艦艇上試射了兩次,6發模擬彈發射試驗告捷。1966年4月至7月,又成功地進行了岸對艦及艦對艦的“上游一號”遙測彈試驗,取得了六發五中的好成績,為國產彈正式定型創造了有利條件。1966年11 月,“四零”辦公室仿製的我國第一批“上游一號”海防飛彈以9發8中的好成績,順利通過鑑定試驗,完全滿足了國防科委規定的九發六中的定型要求。海防飛彈定型委員會認為飛彈飛行正常,戰術技術性能符合要求。1966年12月9日,海防飛彈定型委員會批准“上游一號”艦對艦飛彈仿製定型。從此,新中國第一枚海防飛彈開始為我國國防事業建功立業。

性能參數

彈長:6.55米 直徑:0.76米 翼展:2.41米 重量:2095千克(帶助推器) 戰鬥部重:510千克 飛行速度:0.85-0.9馬赫 射程:50千米 制導:主動單脈衝雷達制導,工作頻率為10-20千兆赫。 推進系統:液體燃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