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技術大學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籌建於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負責籌建,1959年正式建校。1958年9月,籌建中的上海科大借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分校”的名義對外招生,首屆新生委託其他高校代培兩年;1959年5月獲批歐陽路臨時校址,由中科院院長郭沫若題寫校名;1959年9月,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周仁被市委任命為首任校長,學校正式掛牌;1960年9月遷至嘉定縣城中路新校址。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是上海市地方高校,建校初期由中科院在滬各研究所幫助創建相關科系,並以為國家和上海的科研機構和新技術基地培養又紅又專的、德智體和諧發展的高級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人才為辦學目標。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原隸屬於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主辦;1968年9月從科技系統(時稱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科學技術組)劃出,改為隸屬文教系統(時稱上海市革命委員會文教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脫離關係;1978年7月與科技系統恢復聯繫;1981年劃歸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管理,並被確立為上海市屬重點大學。1994年5月27日與上海工業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新的上海大學,原校址成為上海大學嘉定校區。

基本信息

學校歷史

1958年5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兼上海市市長柯慶施、上海市副市長兼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主任劉述周等,在上海華山路海格大樓(時為中共上海市委辦公大樓)開會研究決定,在國家出資、中國科學院負責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同時,用上海地方財政、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負責,在上海再創辦一所理工結合的新型大學——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為國家培養尖端科學技術人才。中共上海市委決定,“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主辦,受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領導。市委確定,上海科技大學的建校工作在市科委領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在上海地區的各個研究所分工負責,劉述周代表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負總責。

1958年5月2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成立了“籌備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委員會”。委員會由主持辦事處工作的副主任、中共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委員會副書記王仲良負責。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紀念章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紀念章

1958年4-6月,中科院上海辦事處副主任王仲良邀請在滬各研究所科學家討論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的辦學方針,宗旨。探索院和校、所和系的聯合辦學之路,並定位把上海科學技術大學辦成“高級”“精密”“尖端”專業學科的新型大學,要為國家和上海的科研機構和新技術基地培養又紅又專的,德智體和諧發展的優秀的高級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人才。

1958年9月,經上海市委批准,報請國家科委、教育部同意,借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分校”的名義招收首批488名新生。由於當時校舍、教學安排和後勤保障等尚未落實,報請上海市委批准,由國家科委、教育部統一安排,這批學生分別送往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化工學院、上海第一醫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委託他們代為培養兩年。上海科學技術大學還派出了一批幹部擔任學生指導員,在各代培高校負責學生工作。

1959年4月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黨委會向中共上海市委報告,要求正式選定學校校址。學校計畫設定原子核物理系、無線電電子學系、技術物理系、自動化系、計算技術系、放射學系、元素有機化學系、物理冶金與化學冶金系、矽酸鹽系、藥物化學系、生物系等12個系,28個專業。由於處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經上海市科委批准,學校設立了原子能系、無線電電子學系、技術物理系、力學系、化學冶金及物理冶金系、元素有機化學系、矽酸鹽化學及工學系、生物物理化學系等8個系,11個本科專業。

1959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陪同蘇聯科學院代表團訪問上海,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仲良請郭沫若為學校書寫校名,郭沫若欣然題寫“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八個大字,後製成校牌。

1959年5月19日,上海市委批覆同意將歐陽路221號作為學校的臨時校址,校舍暫與上海機電設計院共用,同時確定正式校址放在嘉定縣。

1959年9月13日新民晚報:上海科技大學正式誕生1959年9月13日新民晚報:上海科技大學正式誕生

1959年9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任命周仁為上海科技大學校長,任命劉芳為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黨委副書記,學校的日常工作由劉芳主持。市科委、市委組織部、市委教衛部、市高教局從各單位抽調大批幹部、教師,進入上海科技大學各個工作部門,使學校工作迅速開展起來。與此同時,學校組建了基本建設工作班子,在嘉定南門新址,指揮建築工程隊伍日夜施工,建設校舍。1959年秋,學校招收426名新生,在歐陽路臨時校址報到。9月12日,學校舉行首次入學典禮。

1959年9月14日,學校在歐陽路221號臨時校址正式掛牌。校慶紀念日後被定為每年的5月19日。

1960年6月28日,上海市委同意上海科技大學從生產部門選拔招收先進工人學習科學技術的意見,學校創辦了工人班。當年即招收工人學生251名。

1960年9月,學校遷入嘉定南門新校址辦學。

1963年1月12日,校黨委就學校專業調整問題,向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科委發文請示,根據學校幾年來的建設實踐和國防科委六院校專業調整會議精神,擬將我校專業進行調整。計畫設6個系,13個專業:一,工程力學系,下設火箭總體設計、火箭彈提製造工藝、火箭發動機製造工藝三個專業;二,物理系,下設固體物理、金屬物理、原子物理三個專業;三,無線電電子學系,設無線電電子學、無線電技術兩個專業;四,化學系,下設有機化學、矽酸鹽化學和物理、放射化學三個專業;五,數學系,下設計算數學專業;六,自動化系,下設工業自動化專業。2月,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科委同意上海科學技術大學黨委的請示。

1963年5月,上海科技大學慶祝建校四周年。1964年5月,學校舉行慶祝建校五周年活動。

1965年8月30日,學校召開師生代表會議,傳達毛主席春節講話和“七·三”指示。會議提出減輕學生負擔,貫徹勞逸結合。對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採取“急剎車”的辦法,壓縮學生的活動總量。本學期初定總量每周上課與自習不得超過48小時。要根據“少而精”原則修改教學計畫,開展教程改革和考試制度改革。提倡開卷考試,取消期中考試等等。

1966年2月,中共上海市委批覆市委教育衛生部,統一在安徽省歙縣雄村、航埠、山灣3個自然村選址創辦上海理工學院(對外稱青年耕讀學校),由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工學院和上海師範學院3校負責籌建。1967年12月,上海市革委會命令停建。之後,大部分已建成的校舍連同部分固定資產均無償贈送給當地人民公社。從上海抽調去的教職工在“文革”開始後返回原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學校原來正常的教學秩序不能進行,招生停止。

1968年9月,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從科技系統(時稱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科學技術組)劃出,改為隸屬文教系統(時稱上海市革命委員會文教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割斷了關係。同年,上海科技大學革命委員會成立並接管學校工作。

1972年院系調整,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一些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的專業學科被撤、並、調。

1973年1月,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生物催化專業)調入原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

1974年12月20日,學校製造的電子計算機聯調初步成立。KD-723電子計算機1972年開始製造,經過幾年的努力,唱出了《東方紅》。

1977年,學校先後完成12項重點科研項目,其中主要有“微波測量油層含水飽和度”、“超薄切片機”、“新型太陽能電池”等。青年教師郭本瑜發表的《不可壓縮粘性流問題—數值方法》、 《流體力學差分格式》、《差分介法的理論》等論文,鄭權的《一個化工自動化中的數學模型》報告,都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1978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決定由市科委主任楊士法兼任上海科技大學校長。

1978年10月11日,市計畫委員會和市革委會教衛辦聯合發文,同意將上海第二科學技術學校改制為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分部,當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240名(首屆以後改為招收大專生),停招中專生;1981年12月23日,市高教局發文,經市政府研究同意將上海科技大學分部改名為上海科技專科學校(現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1979年5月19日,是上海科技大學建校二十周年紀念日(1983年,學校將建校時間由1959年追溯至1958年)。5月中旬,校黨委召開了當年參加建校工作的老幹部、老教師、老職工的座談會。會上大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暢談了當年艱苦創業的戰鬥歷程和二十年來所取得的成績。5月18日上午,學校隆重舉行了建校二十周年慶祝大會。

1980年9月19日,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師範學院等5所地方高校成立上海市5所高等院校交流委員會,促進學術交流和協作活動。

1981年,學校劃歸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管理,並被上海市人民政府確立為上海市屬重點大學。

1983年,市科委主任金柱青兼任上海科技大學校長。1987年,副校長郭本瑜出任校長。

1994年4月8日,時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錢偉長,由上海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吳程里陪同,來該校會見該校60名黨政幹部和部分專家。校長郭本瑜、校黨委副書記毛杏雲等出席。5月3日,學校召開黨政領導和各部、處、系、所主要負責人會議。校長郭本瑜、校黨委副書記毛杏雲通報了四校合併情況。會上還宣讀國家教委(1994)110號致上海市人民政府檔案:《關於同意上海市四所高校合併建立上海大學的通知》。

1994年5月27日,在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舉行新的上海大學成立儀式。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工作結束,原校址成為上海大學嘉定校區。

學校概況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科學技術大學

建校的宗旨是:為國家及上海地區的科研機構和新技術工業基地培養高級科學研究和技術人才。早期的辦學模式是:院校結合、所繫結合。辦學的特色是:理工結合,學科專業設定反映科技發展的方向和時代特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經過恢復整頓,在改革開放中得到迅速發展壯大,全國恢復招收研究生後學校為首批招生單位。1981年實施學位條例,上海科大是首批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現設10個系1個部;下設23個本科專業和9個專科專業。學校有博士學位授予點4個,博士導師8名,有碩士學位授予點16個。學校設有研究所、中心等11個,其中有國際原子能機構設立的“國際輻射交聯技術培訓示範中心”。學校擁有教學實驗室47個、科研實驗室31個,儀器設備價值5700萬元。特種光纖實驗室為上海市開放型重點實驗室。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籌建於1958年,1959年正式建校,是上海市屬重點大學,招生對象基本上以上海市為主。1991年,學校有在校學生3757名,其中碩士、博士生152名。教職工2294名,其中教學、科研人員中正教授41名(包括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3名,博士生導師8名),副教授269名,中級職稱人員406名。

學校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和國家的辦學方針的前提下,提出了6項辦學原則:教學與經濟、社會發展主動適應的原則;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原則;知識與能力並舉的原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原則;民主辦學與嚴格管理相結合的原則。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學校還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提高辦學水平,有利於人才培養的改革措施。

建校36年來,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為上海和國家培養各類學生23848名。其中:本科畢業生16963人,工人班學生360人,外語進修部學生220人,工農兵學員2527人,專科畢業生2565人,夜大專科畢業生354人,碩士畢業生782人,博士畢業生32人,培養外國留學生45人(其中本科畢業生5人,碩士畢業生16人,博士畢業生24人)。

科研成果

學校在貫徹教學為主,努力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同時,積極開展科學技術研究,注重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

歷史久遠教學樓第一教學樓

“七五”期間(1986~1990年)至1991年,學校獲得省部級以上的科研成果獎勵有60項,其中國家教委及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級獎勵9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項,三、四等獎多項),在基礎研究上也獲得重大成果。

學校從1981年起有組織地開展各種科技服務活動。1985年至1994年學校對外簽訂的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包括技術培訓)契約金額累計7012.7萬元。

建校36年來,全校教師和科學研究人員在國內外各類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共有7538篇。

知名校友

·周仁:冶金學家,陶瓷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兩院院士嚴東生兩院院士嚴東生

·鄒元爔: 冶金學家,半導體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8年參與創辦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冶金系,兼任校務委員會委員、系主任、教授。

·嚴東生: 材料科學家,中國無機材料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曾兼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系首任系主任、教授、副校長、名譽校長。

·毛啟爽: 高級工程師,科普專家,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副教務長兼無線電系首任系主任。

·汪猷: 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兼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系首任系主任。

·王應睞: 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兼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首任主任。

·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兼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首任副系主任。

·黃宏嘉: 電子學家,微波與光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名譽校長。

·陳騊聲: 工業微生物學家,中國近代工業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1982年調到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創立了生物工程系,任系主任,1985年開始為名譽系主任、教授。

·周慕堯:原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65年畢業於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理化系核物理專業。

·郭本瑜:計算數學家,教育家。1965年畢業於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校長。

原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原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

·王生洪:教育家,科學家。1965年畢業於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工程力學系精密機械專業,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

·楊雄里:神經生物學‍家‍,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63年畢業於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

·郭禮和:分子生物學家,1964年畢業於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

·林國強: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64年畢業於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

·孫晉良:產業用紡織材料及複合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68年畢業於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

·鮑家善:低溫物理學專家。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教授,名譽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

·王林鶴:全國勞動模範,原上海市總工會主席。1965年畢業於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電機系。

第一屆教代會

改革開放初期,上海科大學的師資隊伍大多是中青年,老年教師相對較少;教職工的平均工資在上海高校中較低;學校在上海市郊區嘉定縣,離市區33公里,教職工中三分之二仍住在市區,不能每天回家,後顧之憂甚多。這些因素影響了教職工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也給學校人才引進帶來了困難。為此,黨委決定在學校試行教工代表大會制度,並確定上海科大一屆一次教工代表大會的中心議題主要是“工調問題”。教工代表按教學和科研人員15:1、幹部和職工20:1的比例,直接選舉產生代表。全校12個部門共選出正式代表107名,其中教學、科研人員占代表總數的54.2%,職工代表占代表總數的35.5%,幹部代表占代表總數的10.3%;教職工代表任期二年。
1980年5月9日,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第一屆第一次教工代表大會正式召開,邀請了校、系、部、處黨政工團的主要幹部作為列席代表。會上人事處處長作了“關於工調工作報告”,校務處作了“關於新工房分配原則報告”。會議歷時五天,共開了3次大會,3次小組會,最後在代表發言和大會總結的基礎上,通過了《關於一九八O年上海科大考評升級委員會名單》、《關於幹部教師、職工考核試行辦法》和《關於新工房分配的基本原則》等三項決議。對代表們提出的十三項三十三條提案,經過整理,轉達給有關方面落實處理。
校黨委根據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精神,及時提出召開上海科大第一屆第二次教工代表大會,就科大的教學、科研、行政管理、政治思想工作、民主推薦幹部、職工福利和新工房分配等問題,發動全體教職員工獻計獻策。後經過校工會常委和教工代表組長聯席會討論,同意把“解決7000m2新工房分配”、“民主推薦校級幹部”和“解決教職工的一些實際生活”等三個問題作為二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上海科大一屆二次教工代表大會於1980年10月29日召開,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曲辰同志作了《關於進一步辦好上海科大的工作報告》,校務處作了關於《新工房分配方案的工作報告》,校工會作了《關於一屆一次代表大會提案落實情況的報告》。代表們圍繞“獻計獻策辦好科大”、“房屋分配方案”、“民主推薦幹部”以及“切實解決一些職工福利”等議題,開展了熱烈的討論。這次大會共提了近300條意見,歸納起來有115條提案。大會最後對新工房分配方案和教職工困難補助等問題做出了決議。

學校介紹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校址在嘉定鎮城中路20號,籌建於1958年,1959年正式建校。占地307畝,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是一所以理工為主的多科性綜合大學,為國家和上海地區的科研機構、新技術工業基地,培養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人才。學校現設10個系、24個本科專業,無線電電子學、固體材料與器件、化學與精細化工、計算數學,為上海市地方院校重點建設學科。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3個學科專業有博士學位授予權,12個學科專業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還招收研究生班和助教進修班,並設夜大專和幹部專修科,開展成人高等教育。

學校還設研究所5個、研究室21個,並與美、英、法、民主德國、日本、荷蘭、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及香港的大學,建立校際關係和科研合作。學校聘請中科院研究所、各部委研究所、重點院校等單位的學部委員、研究員、高級工程師60多名兼職任教。還聘請了8名外籍科學家和學者任顧問教授。1987年,全校教職工2214名,具有高、中級技術職稱的854名。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177名。在校學生4524名,其中研究生270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