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杏花樓酒家

上海杏花樓酒家

上海杏花樓酒家原名“杏華樓”。是上海的一家傳統餐飲、食品加工名店,始建於1851年,屬於海派粵菜館,以製作廣式月餅著稱。杏花樓總店位於黃浦區福州路343號,是中華老字號之一,聲名遍布海內。杏花樓創建於清代鹹豐元年1851年廣東人“勝仔”開的甜品店,到如今頗具規模,享譽申城的粵菜名家。由章太炎先生的題詞:“蜜汁能消公路渴,河魚為解臣君愁”到汪道涵先生“群賢畢至”。杏花樓月餅品牌崛起於20世紀初,獨特的配方,精湛的工藝,品牌走俏。上海杏花樓(集團)有限公司是以餐飲、酒店和食品加工業為主的大型企業集團,匯集了中華美食之精華。特色飯店和老字號酒樓有南新雅華美達大酒店、杏花樓、新雅粵菜館、揚州飯店、沈大成、香滿樓、德興麵館、燕雲樓、洪長興、老正興、功德林、老半齋、德大西菜社等二十餘戶。

基本信息

歷史

上海杏花樓上海杏花樓

1851年,在滬廣東人徐阿潤於福州路山東路轉角處創立杏華樓。專營廣式餐飲。徐阿潤早年曾在外國輪船上掌廚,退休後在上海利用自己的養老金開設了這家小吃店。白天主要供應廣州風味的臘飯,晚上供應五香粥、鴨子粥雲吞等。1872年,徐阿潤因年近耄耋,於是將杏華樓盤給他人經營,後多次易手。

民國初年,由於來經商的粵商逐漸增多,因此以粵菜為主的杏華樓生意日漸興隆,於是原先一開間的門面不敷使用。當時的店主李金海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客流,因此與他人合夥在今址翻建一座二層樓房。李金海,廣東番禺人,自1888年開始,便在杏華樓廚房擔任學徒,後成為該店名廚,1927年經過店員一致推薦,開始執掌杏華樓。1927年,杏華樓再度翻修,建成一座七開間、四層高的酒樓,全店可同時開宴席將近百桌,成為當時滬上最大粵菜館。申城工商界、軍政各界名人都曾前往就餐,李宗仁、孫科、杜月笙等常至杏花樓就餐。此外一些官方大型宴會也放在杏花樓舉行,該店曾於三十年代舉辦過上海市教育局就國聯教育考察團抵滬的歡迎晚宴,國聯教育考察團中就包括法國著名物理學家保羅·朗之萬。由此可見當年杏華樓就已經名揚滬上。由於業績斐然,店主認為原店名不夠文雅,因而決定更改店名。後經一位中學教師蘇某建議,隨據唐朝大詩人杜牧的詩句“牧童遙指杏花村”而更名為今名,即杏花樓。並且,聘請同為粵人的清末榜眼、知名書法家朱汝珍題寫了“杏花樓”三字作為招牌 。

抗戰以後,杏花樓於1947年4月15日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並更名為上海杏花樓升記股份有限公司,李金海擔任公司董事長。1956年,杏花樓隨同歷史潮流,進行了公私合營,至1966年,完全成為國營酒樓。1998年再度改制成立杏花樓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更成今名。2003年,SARS時期,利用停業時期進行酒店翻修,遂成今日規模。

特色菜餚

杏花樓知名菜餚主要包括:明爐叉燒、脆皮燒鴨西施蝦仁、蛇羹、香露蔥油雞、清燉海狗魚、龍虎鬥、植物四寶等三四百種。其中最為知名的菜餚則為龍虎鬥,杏花樓製作該菜餚時,選用眼鏡蛇、金環蛇、過樹榕蛇、貓、豹狸肉為原料,加以雞絲、魚肚、冬菇絲、木耳絲及調料烹製而成,風味獨到,堪稱滬上一絕。

杏花樓月餅

杏花樓月餅杏花樓月餅

杏花樓月餅,是杏花樓酒家最富盛名的產品之一。1928年,杏花樓首次推出廣式月餅。專門聘請粵菜名廚定製獨家配方。其中豆沙採用海門特級大紅袍作為原料,蓮蓉則使用湖南通心湘蓮,椰蓉則採用海南特級椰絲,橄欖則選自廣東西山,另有浙江北山的杏仁,雲南頭籮核桃等。此外玫瑰豆沙月餅亦是其一大特色,必須選用兩年以上的玫瑰花來製作以取代高粱酒。而月餅配方現在則儲存於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保險箱中
而杏花樓月餅的包裝也是其一大特色。自1928年推出月餅之時起,杏花樓月餅便一直採用嫦娥奔月作為包裝主題。當時,老闆李金海特請當時上海最著名的畫家杭樨英,依據中秋時令和神話傳說故事,繪製了一幅“八月中秋月更明,月里嫦娥舞蹁躚”的圖畫作為包裝。20世紀70年代,杏花樓曾經聘請滬上著名畫家唐雲繪製了一幅“嫦娥奔月”圖。1985年,又延請知名畫家李慕白再繪製了一副“嫦娥奔月”,並以此製作了紙盒和鐵盒兩種包裝,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