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

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

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是全國目前唯一的一家省級擁軍優屬基金會,是一個社會擁軍優屬的平台。在上海40多家公募基金會中,擁軍優屬基金會的規模和實力已躋身前三位。它依據社會力量和可靠的運作,在短短15年間,基金會的資金由成立時的4000萬元擴大到如今的14億元。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

1995年4月14日,上海市在全國率先建立省、市一級擁軍優屬保障基金會,到1997年,已集資8000萬元。基金會本著“服務國防、維護穩定”的宗旨,運用基金增值部分,先後出資200多萬元,為部隊官兵和優撫對象做好事、辦實事。結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活動,對全市50戶抗日戰爭犧牲的烈士家屬和抗日老戰士,由市政協主席陳鐵迪、副市長孟建柱和各區、縣黨政領導分別上門贈與並慰問;對1500餘名烈士家屬、傷殘軍人和老復員軍人發放撫慰金50萬元;還出資解決駐軍官兵的特殊困難,慰問駐守海島等從事艱苦工作的官兵,獎勵作出特殊貢獻的駐軍官兵等。
全市227個街道、鄉鎮相繼建立擁軍優屬保障基金,籌集資金2176萬元。擁軍優屬基金的建立,增強了雙擁工作的活力,為新時期雙擁工作的社會化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民政部對上海建立擁軍優屬基金給予充分肯定,於1995年4月19~22日在上海召開“全國擁軍優屬保障基金研討會,交流推廣上海等地的經驗

成就

14億元總資本,運作有方

擁軍優屬事業要有高起點,基金會必須有大發展。15年來,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憑藉強大實力,累計支出2.27億元,辦了數千件擁軍優屬實事,目前受益人數已達10萬餘人次。

在我國尚未形成人人自覺參與公益事業的前提下,該基金會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基金保值增值的?且看它運作原則:公益基金也需要經營,公益組織的發展“活力”在市場。

為此,該基金會創新性地提出“養雞下蛋”和“借雞下蛋”的“兩條腿走路”運作模式,確保基金安全運行。

所謂“養雞下蛋”,就是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實現保值和增值。在最初兩年內,基金會通過銀行存款、認購國債等方法增值1000多萬元。此後,按照國家法規,基金會又向資本市場靠攏,獲得巨大成功。目前基金會90%的盈利來自於戰略投資。

“養雞下蛋”同時,基金會又發明了“借雞下蛋”模式――還本捐贈。2004年8月,基金會在48家企業中簽訂“還本捐贈”協定,成功募集資金6000多萬元,隨後將這些錢全部投入資本市場。協定到期時,基金會分期分批還清48家企業的全部捐贈本金後,還餘下幾千萬元的增值資金。

“還本捐贈”模式在國內外都不曾有過先例,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在世界公益基金史上留下了一個範本。

智力擁軍大工程,立足長遠

“不僅是雪中送炭,也是錦上添花。”這是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的辦會理念。在該會實施的多項舉措中,最能體現這一理念的,無疑是多年建立起來的系統工程:智力擁軍。

基金會智力擁軍的第一個“大手筆”,就是在成立次年出資100萬元,與上海警備區、上海電視中專學校聯合開辦“上海電視中專軍人學校”。1997年3月,基金會又出資200萬元,幫助駐滬部隊義務兵進行電視中專學歷教育和優秀退伍士兵參加高等院校學習培訓。

1997年7月6日,全軍第一所軍人電視中專學校――上海電視中專軍人學校正式開學。學制兩年,戰士入伍當年經考試入學,退伍前可獲畢業,實現“入伍即入學,退伍即畢業”。學校的首期學員就達到了2063人。

試點成功,基金會決定將這一項目試點全面擴展到陸、海、空三軍以及武警部隊。這一做法,得到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南京軍區的高度評價。迄今為止,基金會先後為電視中專軍人學歷教育撥款800萬元,已有1萬多名駐滬陸海空軍和武警部隊的戰士受益。

第一炮打響後,2001年開始,基金會為駐滬部隊辦起了軍官、優秀士官大專、本科學歷教育班,有數千官兵已經拿到國家承認的文憑。

2008年,基金會又啟動“雙百十”人才培養工程,即以團以上領導、空軍技術保留骨幹和機關幹部為主體,用兩到三年,依託部隊和上海高等院校,培養100名大專升本科、100名本科升碩士研究生、10名碩士研究生升博士生的軍事指揮人才,儘快縮小官兵知識水平、能力素質與部隊信息化轉型建設要求的差距。

到目前為止,基金會所資助培養了國家認可的中專生3.5萬名,大專生1800名,本科生150名,碩士生20名。資助經費達806萬元。

數千件擁軍實事,盡心竭力

如果說,智力擁軍是為國防現代化獻上的一份厚禮,那么,為全社會提供一個擁軍優屬平台,弘揚“軍愛民、民擁軍”的優良傳統,才是該基金會的最終目的。

這要從基金會的成立時講起。它源於上海幾代領導人對擁軍優屬工作的經驗積累。上海的優撫對象有50多萬人,他們中有革命烈士遺屬、殘疾軍人、老復員軍人。資金不足,越用越少,擁軍優屬工作舉步維艱。時任上海市委領導曾這樣說過:“不能讓優撫對象在戰爭時期流血,在和平時期流淚,政府保障是‘大灶’,但還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可預測的困難,要凝聚社會力量對有特殊困難的優撫對象開些‘小灶’。”

市雙擁辦和有關業務部門提出:擁軍優屬事業不能單靠政府一個平台,還應搭建一個社會平台,建議成立擁軍優屬保障基金。這一提議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很快實施。這一創舉,也得到國家民政部的肯定。

1995年年初,“保障基金”改為“基金會”,並於4月14日,正式掛牌成立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將上海的烈、軍屬,傷殘軍人,復退軍人,上海籍的義務兵以及駐滬部隊的官兵作為服務對象,為他們提供特殊保障。

多年來,為駐滬部隊和廣大官兵排難解憂,便成了基金會的“常態服務”:陸軍某部營房改造經費不足,基金會立即撥出專款助其順利實施;海軍某部營區遠離公交站點,基金會出資為他們專門建了一個公車站;空軍某部官兵出行不便,基金會送去資助金為他們建造了一條“方便路”……在上海生活的老軍人、駐滬部隊有困難的現役軍人、在部隊表現突出的上海籍官兵,無一例外都在基金會的關懷範圍之內。

每逢重大節日、紀念日,基金會都要對重點優撫對象實行特殊保障,從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到7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到60周年,再到上海解放紀念日,基金會都撥出巨款慰問重點優撫對象。在紀念上海解放60周年和迎接新中國誕生60周年的日子裡,基金會出資400萬元,慰問新中國成立前犧牲烈士的遺屬、新中國成立前參軍的殘疾軍人、在鄉老復員軍人,以及駐滬部隊離休幹部和移交地方管理的軍隊離休幹部等優撫對象。2006年,基金會出台了“凡是為上海人民英勇捐軀的官兵,不管他們籍貫何地,都將發放撫慰金”的新規定。

助學“三屬”子女,延續父愛

“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部隊建設離不開軍人家屬,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優屬”。

2005年9月的一天,在復旦大學讀本科二年級的楊飛,收到一個通知:市擁軍優屬基金會將為他提供每年8000元的助學金。

楊飛的父親是空軍飛行員,1982年在執行戰備任務時不幸犧牲,楊飛次年出生。面對“從天而降”的資助,驚訝之餘,楊飛說:“社會沒有把我遺忘”。儘管從來沒有見過父親,但遞交到自己手上的一筆筆資助金,卻真切地傳達了父親的“溫度”。

基金會的資助讓楊飛沒有了心理負擔,讀書的心態變得平穩。兩年後,他憑著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取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生。

向“三屬”子女,即烈士子女、因公犧牲軍人子女和病故軍人子女提供助學金,這是基金會在2005年末開始實行的新舉措。2005年4月14日,在基金會成立十周年專題文藝晚會上,有一幕感人至深的現場報導劇――《上海人民的驕傲》,講的是上海警備區年輕幹部王慶平捨身救戰友的事跡。看完演出,基金會向烈士生前所在部隊代表頒發了助學承諾書:資助王慶平年僅6歲的孩子上學,直至大學畢業。
這一年,基金會萌發了將助學常態化的念頭,有著高等教育需求的“三屬”子女率先被納入了考慮範圍:“三屬”子女的父輩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政府保障之外,社會應接過“接力棒”,讓“父愛”延續。為他們創造一個沒有後顧之憂的成才環境,就等於是許諾了他們一個不可限量的未來。

接下來,基金會用半年多時間,對全市“三屬”子女進行了統計調研,詳細了解需求覆蓋面,制定一整套資助計畫。2005年初秋計劃正式施行。此後,每年10月份,“三屬”子女們都會接到基金會的通知,提醒他們查收到賬的資助金。

迄今,基金會已向250名“三屬”子女提供助學金172萬元,其中大學生175名,高中生54名,國中小學生21名。2008年末,基金會又作出新決定:只要“三屬”子女有心深造,不論讀研、讀博還是出國深造,都將繼續提供資助。

榮譽

十五載耕耘,春華秋實。作為全國唯一一家省級擁軍優屬基金會,它依託社會力量和可靠運作,成功實現資金由成立時4000萬元到如今14億元的漂亮轉身。在上海40多家公募基金會中,它的規模和實力已躋身前三位。

作為一個社會擁軍優屬平台,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先後被授予“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單位”、“全國社會組織先進單位”等稱號,為發揚雙擁工作優良傳統、鞏固和發展新型的軍政軍民關係,書寫了一頁頁輝煌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