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書館事業志

解放前,上海的私立圖書館較為發達,這是上海圖書館事業的一大特色。 新中國建立以來,上海市的公共圖書館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 1958年,上海的公共圖書館事業出現了新的局面。

目錄

序言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篇清末民國圖書館
第二篇公共圖書館
第三篇高等學校圖書館
第四篇中等專業學校圖書館
第五篇專業圖書館
第六篇工會圖書館、機關圖書館
第七篇文獻收藏
第八篇服務、開發
第九篇教育、研究、交流
第十篇事業管理
第十一篇人物
編後記
上海圖書館事業志編修審定人員
著作權頁

清末民國圖書館

清末和民國時期,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為止,近代圖書館在上海興起,並得以初步發展。根據清廷和民國政府的法令,這個時期的圖書館,大體分為公立和私立兩大類。公立,即由國家的教育機關舉辦或某個國家機關附設;私立,即由民間社團、私人或私法人(以董事會、理事會等作為代表)集資舉辦。民國16年(1927年)12月,大學院(即教育部)公布《圖書館條例》,其中第三條說;“各省區及各市縣所設立圖書館稱公立圖書館;團體或私人所設者,稱私立圖書館。”民國36年對這個條例稍有修改,但基本精神未變。學校圖書館也隨著學校是公辦或私辦而分為公立和私立。
民國23年教育部統計,上海有各類圖書館229所。
民國24年許晚成編《全國圖書館調查錄》,統計上海的145所館,其中公立33所,占22.76%;私立112所,占77.24%;全國公立圖書館2005所,私立圖書館515所。上海的公立圖書館僅占全國公立圖書館的1.65%,而私立圖書館則占全國私立圖書館的21.75%。
民國25年《申報年鑑》載,上海有公私立圖書館240所,為解放前歷年的最高數。
民國36年《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統計,上海的圖書館下降至75所,反映了八一三事變後長期戰爭環境對圖書館事業的破壞。
解放前,上海的私立圖書館較為發達,這是上海圖書館事業的一大特色。
解放初的1950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全市各類公私立圖書館作了一次調查,總計117所。
就圖書館的性質,即從它的藏書內容、辦館宗旨及服務對象來說,又可分為3種,即普通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和專門圖書館。普通圖書館是作為一項社會教育設施,儲集各種圖書,供公眾(包括兒童)閱覽利用。學校圖書館,作為教學的輔助機構,服務於學校師生。專門圖書館屬於研究參考性質,其藏書比較集中於某幾類學科,內容也較專深,讀者對象有特定的範圍,多數不向社會公眾開放,但也有少數館開放範圍稍廣。對這3種類型圖書館,分章記述其大略,並對部分館作選介。

公共圖書館

新中國建立以來,上海市的公共圖書館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從全市公共圖書館的分布情況來看,市有市館,即上海圖書館和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市屬區、縣各有區圖書館、縣圖書館;在市區街道和郊縣鄉鎮,有民辦公助(集體辦和國家補助)的街道圖書館(室)和鄉鎮圖書館(室)。其中包括專門以少年兒童為服務對象的各級少兒圖書館(室)。上海的公共圖書館網早在1960年即初步形成,“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破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恢復、整頓、發展,已建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市――區、縣――街道、鄉鎮三級成人公共圖書館網和少年兒童圖書館網(簡稱三級圖書館網),為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一定的貢獻。
上海解放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公共圖書館事業,一方面認真進行對舊有圖書館的改造,另一方面積極從事新圖書館的建設。1949年6月接管了舊上海市立圖書館改建為上海市人民圖書館。它是一所綜合性的市級公共圖書館。這個館從1951年起分批在市屬各區設立區閱覽室。1952年該館遷入復興中路文化廣場內新址,規模擴大。從1952年到1956年,由於各方面的自願捐獻,陸續接辦了私立合眾圖書館、鴻英圖書館、中國科學社明復圖書館、上海兒童圖書館;根據各館的歷史情況和藏書特點,先後分別改建為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上海市報刊圖書館、上海市科學技術圖書館等3所專業性的市級公共圖書館以及上海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其中報刊圖書館是由鴻英圖書館與解放初建立的上海新聞圖書館合併而成。還接收了海光圖書館和其他一些私立圖書館的藏書,分別併入各有關圖書館;接收了振業圖書館改為黃浦區閱覽室(以後併入老閘區閱覽室改建成黃浦區圖書館)。同時,先後接管、徵用了早年由外國傳教士創辦的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圖書館和徐家匯天主堂藏書樓,將其併入新建的上海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是1950年7月開始籌建,歷時兩年,於1952年7月建成開放。這是又一所綜合性、規模較大的市級公共圖書館。
解放初,全市各公私立圖書館是由市教育局領導管理的,1952年9月起改由市文化局領導。上海圖書館原隸屬於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53年7月起,也改由市文化局領導。
1956年,市人民圖書館所屬的各區閱覽室陸續下放各區,在此基礎上,正式成立了一批區圖書館。1956~1957年,按照當時上海行政區劃,在全市18個區中有9所市區圖書館和3所郊區圖書館。此後又有所增加。但由於行政區劃一再改變(多屬二區合併),區圖書館建制也隨之發生變化,按照一區一館原則,或並或撤。直到1960年,全市各區圖書館與當時行政區劃相適應,普遍建成。最後建成的是閔行區圖書館和吳淞區圖書館。
在此期間,市文化局於1954年和1956年先後召開兩次圖書館工作會議,明確了公共圖書館的方針任務,並對各館之間的分工作了具體安排。上海圖書館和市歷史文獻圖書館等3所專業圖書館主要為科學研究服務;市人民圖書館、各區圖書館和市少兒圖書館主要為廣大人民民眾和少年兒童服務。1957年7月,文化部在上海召開少年兒童圖書館工作座談會,市少兒館在會上介紹了經驗。同年12月,根據在市郊農村下放勞動鍛鍊的幹部和參加農業生產的青年學生閱讀圖書的需要,市文化局從各公共圖書館抽調40名幹部組成農村圖書流通工作隊,攜帶2萬冊圖書,分頭深入東、西、北郊農村,在32個鄉建立了200多個圖書流通站。
1958年,上海的公共圖書館事業出現了新的局面。經過上級部門批准,市文化局決定調整市級公共圖書館的設定布局。上海圖書館與3所專業圖書館合併(當時稱“四館統一”)。市人民圖書館撤銷建制,改建為盧灣區圖書館。稍後市少年兒童圖書館也一度併入上海圖書館作為它的少兒分館(1987年恢復獨立建制)。隨著郊區擴大為10個縣(原屬江蘇省的7個縣劃歸上海),各縣圖書館也相繼在1958年和1959年兩年內全部建成。各個公共圖書館貫徹“開門辦館”精神,延長開放時間,下工廠、農村,跑科研單位,實行送書上門,主動為讀者提供圖書資料;積極配合紅旗讀書運動,開展閱讀指導工作。此外,在市區,興起了街道里弄民辦圖書館;在郊縣農村,在前幾年辦過的農業社圖書室或圖書流通站的基礎上,辦起了農村人民公社圖書館。由於在辦館指導思想上受到“大躍進”的高指標、“浮誇風”和急於求成思想的錯誤影響,使這些在短時間內辦起來的基層圖書館許多未能鞏固。以後經過整頓,調整布局,幫助解決部分經費來源問題,以及培訓管理人員等,使之逐步趨於穩定。
在“文化大革命”中,各級公共圖書館停止活動達三四年之久。有4所區圖書館與其他單位合併,改成文化科技館;縣圖書館全部撤銷了建制。一些區、縣館的藏書損失嚴重。如徐匯區圖書館1966年藏書12萬冊,“文化大革命”中被毀5萬冊,另有大量散失,到1973年恢復開放時,僅存3.7萬冊。青浦縣圖書館1966年藏書5萬冊,“文化大革命”中書庫被打開,大批圖書被搶劫和撕毀。許多圖書館工作人員被批鬥和受迫害。多數街道里弄和農村圖書館(室)停止了活動,大量圖書散失。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全市公共圖書館重新走上正常發展軌道。1978年初,市文化局召開文、博、圖工作座談會,傳達貫徹全國文、博、圖工作座談會精神,動員公共圖書館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力量。區、縣圖書館全部恢復了獨立建制。街道里弄和農村圖書館(室)逐步恢復活動,並進行整頓加強。少兒圖書館有了較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公共圖書館更加充滿活力。到1990年底為止,上海的公共圖書館事業,基本情況和特點如下:
一、國家舉辦的市、區、縣級圖書館規模進一步擴大。以上海圖書館為中心,全市有市級圖書館2所;區級圖書館及分館30所,區級獨立建制的少兒圖書館2所;縣級圖書館及分館22所,縣級獨立建制的少兒圖書館1所總計57所。區(縣)圖書館的建制,改變過去實行的按照行政區劃限於一區(縣)一館的做法,而是根據實際需要與可能,有的區(縣)設定了兩所以上的區(縣)級圖書館或者設定分館。在新建的區(縣)級圖書館中,包括接受海外僑胞、歸僑和愛國人士捐資興建的館4所(以及鄉鎮圖書館1所)。
1987年9月,市文化局制定《上海市區縣圖書館管理辦法》,經市人民政府批准施行。
全市市、區、縣公共圖書館藏書共1523萬冊,比1978年的1080萬冊增加了41%。事業經費2301.5萬元,約為1978年288萬元的8倍;其中購書經費1093.4萬元,為1978年的125萬元的8.7倍。館舍面積總計103554平方米,比1978年的42925平方米增加141%。工作人員共1541人,比1978年的1106人增加39%。
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文化水平也有了提高。1990年,上海圖書館大專以上的工作人員已達到51%,區、縣圖書館大專畢業生占28%。這些人員大都已成為各級公共圖書館的業務骨幹。為培養圖書館中級人才,1983年起,市文化局委託上海圖書館舉辦上海市圖書館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從1987年開始,公共圖書館進行圖書館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工作。到1990年,全市公共圖書館評定高級職稱共60人,中級職稱344人。不少館結合專業職稱的評定,實行專業人員聘任制和崗位責任制。
二、街道里弄圖書館經過整頓,逐步形成每個街道辦一個街道圖書館和一個街道少兒圖書館的格局。1979年,對街道里弄圖書館進行全面整頓時,主要解決了合理布局、經費、人員和隸屬關係問題,原則上每個街道設一個館(不再設里弄圖書館)。以後,由於南市區豫園街道興辦少年兒童圖書館的經驗得到推廣,全市各區都先後辦起了一批街道少兒館。於是每個街道,一般都有兩個館,街道圖書館和街道少兒館。總計254所,藏書206.8萬冊。
三、建立鄉鎮圖書館(室),成為在郊縣農村開展圖書活動的主要形式。總計298所,藏書187.8萬冊。過去多次先後興辦的農業社圖書室、公社圖書館、大隊圖書室等曾經幾起幾落,未能鞏固。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農民逐漸富裕起來,對於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1980年後,郊縣公社文化中心(站)建立,圖書館(室)是它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文化中心一般都設在大集鎮上,因此圖書館(室)也在集鎮上落戶。1984年,郊縣農村經濟體制進一步改革,實行政社分開,就社設鄉。公社文化中心改稱鄉鎮文化中心(站),鄉鎮圖書館(室)也就成為公共圖書館在農村中的基層組織了。鄉鎮經濟的發展,為辦好鄉鎮圖書館(室)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1987年2月1日,上海縣人民政府根據本縣鄉鎮圖書館(室)的情況,對縣屬各鄉鎮發布了《關於加強鄉鎮圖書館(室)建設的意見》,對鄉鎮館的性質、任務、隸屬關係、經費、人員、工作要求包括開放時間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受到市政府和市文化局的重視,並轉發各縣參考。其他有的縣也發出類似檔案。
四、與此同時,在各區、縣,除了少數已有獨立建制的區、縣少兒圖書館,其餘一般都有區、縣圖書館少兒分館或少兒閱覽室;有不少鄉鎮也建立了少兒館(室),加上街道少兒館,至此,一個少年兒童圖書館網基本形成。1981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少年兒童圖書館工作座談會上,上海南市區豫園街道少兒館受到表彰和獎勵。1982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少年兒童圖書館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表彰會議上,上海有包括市少兒館在內的5個先進集體和3個先進工作者出席了會議並受到表彰。
五、適應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的要求,許多公共圖書館力求在建設圖書館和服務讀者的工作中搞出特色。有的館在藏書建設中獨創一格,有的館在活動內容上推陳出新。為了方便讀者,公共圖書館已普遍實行開架或部分開架制。振興中華讀書活動是上海的一項堅持了多年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各級公共圖書館都積極配合,參加了這項活動。對“紅領巾”讀書活動和近年開展的“家庭讀書活動”也是如此。各級公共圖書館根據各自主要任務和社會需要,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如編制書目索引、舉辦講座展覽、編印信息資料,為科學技術研究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為滿足廣大民眾學習政治、科學和文化知識的需要服務。根據文化部的統一部署,從1989年起,每年5月底,全市公共圖書館舉辦圖書館服務宣傳周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