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仁濟醫院(東部)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建於1844年,是上海開埠後第一所西醫醫院,迄今已有161年的歷史,她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西醫醫院之一,是我國近代醫學的搖籃。  醫院的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建國五十多年來,醫院得到了迅速地發展,成為學科門類齊全,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醫院由東西二部組成。西部位於上海市黃浦區中央商務區內,毗鄰外灘;東部位於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內。新中國成立之後,仁濟醫院取得了許多臨床醫學成果,填補了我國醫學的多項空白,如心臟二尖瓣狹窄分離術,使心臟手術從心外進入心內禁區;低溫麻醉下心內直視脈動脈脈瓣切開術,是我國心內直視技術的開端;低溫麻醉房間隔缺損直視修補,則使低溫直視心內手術上了新台階;針刺麻醉下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成功,更是我國的開創性醫學成果。此外,國內首次成功施行的皮腎靜脈吻合術、門腔靜脈吻合分流術、晚期吸血蟲病外科治療、脾血回輸新技術等,都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1999年10月,仁濟東院建成投入使用,擺脫了長期困擾醫院發展的地域限制,醫院占地面積由原來的14畝擴大為145畝。床位數由原來的7。

醫院簡介

上海仁濟醫院(東部)位於上海市東方路1630號;成立於1999年01月;是一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發展歷程

暫無詳細信息

醫院設備

暫無詳細信息

醫院科室

消化內科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是國內消化內科主要的醫療、科研和教學基地之一。本學科是首批國家博士學位授予點;1984年, 由江紹基教授和蕭樹東教授創建了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1990年被批准為國家教委內科消化重點學科,且2002年又以同類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皆總分第一的成績繼續成為國家重點學科;1991年被確立為臨床醫學博士後流動站;1994年經衛生部評審成立衛生部內科消化重點實驗室;1996年又再次被評為上海市高教局重點發展學科;1997年確立為“211工程”重點學科;1998年被衛生部批准為部屬消化內科臨床藥理基地(現改名為“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1998年設立特聘教授崗位(長江計畫)。近五年來本學科建設取得成績的重要標誌如下:

1. 2001年上海市內科消化重點學科

2. 2002年教育部 “211工程”重點學科 (II期“十五”規劃)

3. 2002年教育部消化內科重點學科

4. 2002年成為上海市消化內科臨床醫學中心

5. 2003年“胃腸病學”雜誌成為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

6. 2003年成立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診治研究中心

7. 2004年5月12日成立幽門螺桿菌及酸相關性疾病診療中心

本學科目前共有教授或主任醫師9位,副教授或副主任醫師13名。其中包括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人事部/教育部等七部委“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和上海市“領軍人才”等。醫教研隊伍中有博士學位的人員比例達65%,擁有國外學歷和進修經歷的人員比例75%。8位教授在全國和上海市專業學會中任正、副主任委員和委員。

(一)臨床業務開展情況:

1、臨床基礎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發病相關性的發現及其這些疾病防治策略的變革是近20年來消化領域中最大的研究進展之一。本學科在國際上首先發現呋喃唑酮有很強的抗幽門螺桿菌作用,最佳化出若干種廉價、高效的治療方案。在國內首先建立了一系列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測方法。與荷蘭合作提出幽門螺桿菌某些毒力基因的多態性。首次在國內提出葉酸等維生素缺乏與胃癌發生有關,在國際上首先發現葉酸有阻斷人胃癌的發生作用,並在全市和華東地區較多醫院內推廣套用葉酸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在國內開創了運用內鏡雷射診治的先河。內鏡下雷射止血療效顯著,並研製出內鏡雷射自發螢光技術診斷胃癌,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檢出率,使多年來本學科的早期胃癌檢出率居本市之首。

率先對上海地區C型肝炎的流行病學情況作了調查,首創用脂質體包埋冬蟲夏草多糖治療慢性肝炎。在國內首次進行了大樣本機關職員肥胖及其系列病的流行病學研究,並對脂肪肝的病因分布及其臨床特點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描述,同時探討了脂肪肝與肝纖維化的關係及其可能機制。

本學科還開展了內鏡下食管狹窄擴張術及支架放置術、幽門狹窄擴張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硬化劑治療、組織粘合劑和皮圈結紮治療、各種消化道異物取出術、內鏡下各種雷射治療技術、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內鏡治療(如金屬夾止血法)、消化道息肉切除術(雷射、電凝電切和微波等)、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取石術、內鏡下膽管引流術等。本學科配備有專業的消化病理室,保證了內鏡診治的高質量。

2、近五年來新建診療技術

(1)膠囊內鏡:國內率先引進此項技術,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診斷陽性率82%)以及小腸克隆氏病(診斷陽性率65%)的診斷有極大的優越性,共完成300餘例臨床檢查。

(2)氣囊小腸鏡:克服小腸疾病診斷的臨床難點,與膠囊內鏡形成互補。國外僅開展1年,我院已完成100餘例的檢查診斷。

(3)離子凝固術:內鏡下治療消化道出血、血管畸形、息肉、早期癌腫、良惡性狹窄、Barrett食管,以及內科治療小肝癌等。

3、五年來消化內科臨床和科研特色

(1)幽門螺桿菌的研究

國內首次報導在蒙古沙鼠中,單純用幽門螺桿菌誘導出胃癌。在國內首先研製成功H.pylori基因組DNA晶片,並進行套用研究。進行幽門螺桿菌疫苗的研製和開發,首次將一種新型的高效無毒黏膜佐劑寡核苷酸CpG-ODN用於Hp疫苗研製,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

(2)幽門螺桿菌根治性治療失敗後的補救治療

近年來,由於推薦的根除H. pylori的治療方案因H. pylori對大環內酯類和硝基咪唑類抗生素的耐藥性快速增加而不能令人滿意。我學科經過持續的隨訪研究,建立了幽門螺桿菌三聯療法根除治療失敗後的多種補救治療方案。

(3)消化系腫瘤的研究

內鏡雷射自發螢光診斷圖像系統對臨床診斷早期胃腸道癌腫有幫助指導活檢的重要作用,並可望發現癌前病變。這一系統在國際上還處於臨床實驗階段,我們這項研究在國內尚屬首創,已經申請專利4項,獲得授權1項,近日將套用於臨床診斷。繼續開展葉酸等微營養素防治胃癌的研究,在國際消化病專業雜誌排名第2的《GUT》上發表論著,路透社曾作專題報導,並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4)肝纖維化無創傷性檢測指標及有效干預措施

由我學科消化疾病研究所牽頭組成上海多中心研究小組開展了“肝纖維化非創傷性檢測指標以及有效干預措施”的研究(上海市重大課題)。完成肝病理活檢688例;獲得各指標與肝纖維化分期和炎症分級的相關性及相關係數;建立了肝纖維化影像學診斷指標體系;建立重組TGFβ1的表達及TGFβ1-ELISA檢測方法;用於治療肝纖維化的氧化苦參鹼已獲IV+V類新藥證書。

(5)脂肪性肝病系列研究

脂肪性肝病發病機制以及與肝纖維化的關係的研究已經獲得200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以及2002年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科技進步二等獎,並成立了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診治研究中心。

(6)病毒性和非病毒性肝炎的治療

已鑑定“氧化苦參鹼治療病毒性肝炎及抗纖維化的基礎及臨床研究”。賀普丁及阿德福韋等抗B肝病毒藥物大型臨床研究正在進行。

自身免疫性肝病特色門診吸引了全國各地患者前來就診,目前隨訪病例達250餘例(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膽管炎、重疊綜合徵),居國內首位;最佳化了診治標準,取得較滿意的療效;深入研究發病機制,並探索新治療方法;已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篇;出版國內首部《自身免疫性肝病》專著(60萬字)。

“鼠胚胎幹細胞向肝細胞分化的研究”的部分論文發表在“Liver Transplantation”上(影響因子3.8),該雜誌述評稱該文為其領域的另一基石“another stone”。

4、臨床業務

(1)消化專科門診年服務量 近五年來,消化專科門診就診人數逐年上升,2006年門診人次數達17.5萬,較2001年增長了118%。同時發展特色診治項目,如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診治研究中心、幽門螺桿菌和酸相關性疾病診治中心、消化系腫瘤、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胃腸動力等專病門診。

(2)消化病區的工作 目前東、西兩部開放床位數為85張。近五年來,消化病區的出院人次顯著增加,平均住院天數逐年縮短,2006年床位使用率達到107.8%。

(3)消化內鏡檢查和治療 內鏡檢查數量逐年上升,胃鏡檢查數量為上海市第一。新開展的膠囊內鏡、超聲內鏡和雙氣囊小腸鏡檢查發展迅速。

(二)科研成就

1. 課題

近5年來,在幽門螺桿菌(H.pylori,Hp)及其相關疾病、消化系腫瘤發生機制與維生素的預防和慢性肝病研究等諸方面承擔國家自然基金傑青課題、面上項目、973項目和863項目20餘項,獲得的科研經費達1000餘萬元。

2. 臨床醫療及科技成果

近五年學科獲得10餘項科技獎進步獎,包括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上海市臨床醫學成果二等獎1項,上海醫學科技三等獎2項。

3. 論文和專著

近五年發表中文論文300餘篇,累計發表SCI收錄論文50餘篇,多篇論著發表於國際一流專業雜誌(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Gut)。主編、副主編並出版專著20餘部。我學科主辦的《胃腸病學》期刊成為國核心心期刊源雜誌,國內雜誌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

4. 專利

申請專利8項,獲得授權1項(一種可控輸出光學阻斷器)。

(三)教學方面

已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17期,以及函授教育(授予國家認可的I類學分)。近五年已畢業博士研究生30名、碩士研究生28名,還培養3名博士後、4名訪問學者。

學科主辦了2005上海國際胃腸病學會議(蕭樹東教授為大會主席),有500餘位國內學者和50餘位外賓參加,邀請20餘位國際著名專家作專題報告。7篇論文入選2003年的亞太地區消化病學術會議,其中1篇為大會發言、4篇為分會場發言(我國只有6篇論文發言)。3篇論著參加了2003年國際表遺傳學術研討會,其中1篇為大會發言。蕭樹東教授為2004年亞太消化疾病周會議主席。

歷任科主任:江紹基、蕭樹東、張德中、邱德凱

現任科主任:劉文忠。

普外科

仁濟醫院普外科在董方中、蘭錫純、周錫庚、鄺耀麟、施維錦、王平治、陳治平、吳志勇等一批國內著名外科專家的帶領下,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現在亞專業門類齊全,醫教研水平為國內一流,學術地位在全國處於前列。目前擁有肝膽胰與門脈高壓症、微創、胃腸、肛腸、甲狀腺與乳房五個專業組,現有床位230張,在編醫師45人,其中正高職稱5名,副高職稱22名。科室中擁有博士學位14名,碩士學位24名,占科室成員的85%。年門急診量14萬人次,每年手術5000例左右,其中大手術占50%以上。1990年以來,主編和副主編專著11本。

現任普外科主任吳志勇,醫學博士、外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在日本紅前大學醫學院合作研究和進修肝膽胰外科,1991-1994年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大學Shreveport醫學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1997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大醫學院進修肝移植。還擔任上海仁濟醫院外科教研室主任,中華外科學會門靜脈高壓症外科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上海市普外科學會委員,中華普通外科雜誌、中國實用外科雜誌、外科理論與實踐、肝膽外科、消化外科、肝膽胰外科、移植雜誌、國外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Hepatobiliny&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等九種專業雜誌的編委。目前承擔包括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十多項重大課題。在國內外專業雜誌上發表論著、綜述160多篇(其中20多篇發表於國際一流的學術期刊)。吳志勇教授還參加了12本專著的編寫,是全國高等醫藥院校5年制、7年制和全國高等學校8年制外科學教材的編委。

國內最早開展門脈高壓症基礎與臨床研究的單位。繼1952年,蘭錫純教授在國內首次施行脾腎靜脈吻合術後,該科室又率先在國內開展了一系列門脈高壓症的外科治療的積極探索。20世紀90年代,吳志勇教授在門靜脈高壓症的基礎理論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脾腎靜脈分流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應成為治療門靜脈高壓症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選術式,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並逐漸獲得認同。鄺耀麟教授在國內率先提出了用心得安聯合控制甲亢症狀,減少了藥物的毒副作用,治療效果明顯。施維錦教授創建了上海膽道會診中心,致力於複雜肝膽胰疾病的診治探索,在膽道腫瘤根治和數次膽道術後膽道再手術等高難複雜手術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和知名度。80年代初王平治教授在國內外首次開展的“帶蒂臀大肌代括約肌治療肛門失禁和低位直腸癌保留肛門手術”,對當時的肛腸外科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科室在胃腸腫瘤的標準化綜合治療方面都處於國內領先水平。近年來又開展了肝右三葉切除,肝門膽管癌採用半肝切除加尾狀葉切除的擴大根治術,保留脾臟的胰體尾部切除,聯合門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切除重建的擴大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等複雜大型手術,每年達百餘例,取得顯著療效。2001年又成功地施行了仁濟醫院第一例肝臟移植手術,使肝移植成為了仁濟醫院治療終末期肝病的常規手術。同時,科室又在膽道、結直腸、甲狀腺的微創手術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和嘗試,已在臨床全面展開。

科研特色 肝膽胰與門脈高壓症、微創、胃腸、肛腸、甲狀腺與乳房五個專業組都在各自的領域裡進行基礎研究。近五年來普外科共申請到國家自然基金4項、市科委基金25項、衛生局科研基金14項、橫向課題8項、浦東基金7項、校基金1項、啟明星1項、院基金11項、市教委1項、博士點基金4項,總科研經費逾300萬。發表論文160篇,其中SCI收錄5篇,科技部論文統計期刊源雜誌發表124篇(在國外學術期刊發表24篇),課題鑑定5項。

學科建設 普外科為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有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5名,近五年共培養碩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15名,博士後2名。在科主任的帶領下,科室科研和臨床並重,正努力建設一個學習型團隊。自2000年起,科室每年舉辦“國家級普外科提高班”,共有200多人次參加。由科室主辦的“上海2005肝膽胰外科論壇”吸引了本市以及鄰近省市的300餘位外科醫師參加,是近年來上海舉辦的較為成功的外科會議之一,也是上海乃至華東地區首次舉辦的肝膽胰外科專題高峰會議,標誌該科室已躋身國內外科界的先進水平。

骨科

經過160年歷史,骨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和管理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一直處於國內外同行的先進水平,並成為上海市骨科質控中心的主要成員。

器官移植

腎移植是將健康者的腎臟移植給有腎臟病變並喪失腎臟功能的患者,是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一項有效手段。腎移植因其供腎來源不同分為自體腎移植、同種腎移植和異種腎移植。習慣把同種腎移植簡稱為腎移植。

耳鼻喉科

仁濟醫院耳鼻喉科上海解放早期主任為毛承樾,當時無獨立設定的專科病房,1957年專業設定調整何永照任科主任,同年耳鼻咽喉科開設專科病房。何永照在國內率先套用手術顯微鏡開展耳顯微手術,如內耳開窗術鼓室成型術人工鐙骨術;並開展聽力學的臨床研究工作。1980年成立耳科研究室,目前還建立了細胞培養實驗室。

中醫科

主治醫生

范竹萍消化內科
擅長:消化,肝膽疾病的診治。

1989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學系,分配至仁濟醫院內科工作。1991~1994年就讀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研究生,1994年獲碩士學位。1994年晉升為主治醫師,1998年破格晉升為副主任醫師,2003年晉升為主任醫師。2001~2004年就讀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博士生,2004年獲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臨床研究”。其間發表論文7篇,參編專著5本,並獲2002~2003年度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研究生一等獎學金。
作為訪問學者,1999年赴美學習6個月。多年來一直從事消化特別是肝膽疾病的診治,對於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診治和肝纖維化等都有研究。同時對多中心臨床研究的組織協調頗有經驗。
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上海市課題“細小病毒抗消化道腫瘤的臨床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完成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機制及其防治的研究”和“脂質對肝星狀細胞生物學活性的影響”,此兩課題均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完成了“脂質對脂肪肝和肝纖維化形成的影響”的研究,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二等獎。


王友鳳消化內科
擅長:胃腸道疾病、慢性肝病、腹水的診治

專家特長:胃腸道疾病、慢性肝病、腹水的診治。


張達榮消化內科
擅長:消化系疑難疾病的診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慢性腹瀉、內鏡診斷和治療。

1964年從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後一直在仁濟醫院工作。上海消化疾病會診中心專家、中西醫結合慢性胃炎診治協作中心副主任、傳統醫學工程協會理事。中國科協學會科技專家、世界胃腸病學會會員、微生態學會常委、康復學會常委。常年從事內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消化系疑難疾病的診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慢性腹瀉、內鏡診斷和治療。曾承擔高教局科研基金課題並設計出一台“微量氣體檢測儀”能同時檢測出H2及CH4,對小腸疾病及大腸癌有診斷價值。首次運用同位素方法非損傷性檢測肝硬化門靜脈壓力。

主編出版:《血管炎》、《觀皮診病》、《老年病防治手冊》、《腸道疾病診斷與防治》、《消化系疾病與微生態》和《走進微生態世界》。並發表40餘篇學術論文,參加9本專著得編寫工作。


戴軍消化內科
擅長:胃腸道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內鏡下診斷、治療。

1989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學系,1989年9月仁濟醫院消化科,1995年晉升主治醫師,1998年3月—2001年3月參與援疆工作,在新疆阿克蘇溫宿縣醫院任院長助理兼內科主任。2000年晉升副高。2004年獲得消化所科研基金一項。擅長胃腸道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內鏡下診斷、治療。


李曉波消化內科
擅長:消化內鏡診斷和治療

1993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在上海仁濟醫院消化內科擔任住院醫師,1999年晉升為主治醫師,2004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2000年獲碩士學位,2002年至今攻讀博士學位,均師從劉文忠教授。以消化內鏡診斷和治療作為工作重點,主要研究方向是幽門螺桿菌臨床和基礎研究,研究課題“幽門螺桿菌基因多態性和耐藥性”分別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三項成果獎(第六完成人)。學習、工作期間發表論著5篇,並參與數部專著的編寫。2003年進入仁濟醫院優秀青年骨幹醫師後備力量培養計畫,2004年被評為仁濟醫院“十佳青年”之一,目前是上海市消化內鏡學會青年委員。


鄭青消化內科
擅長:內科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桿菌及酸相關疾病的診治。
陳勝良消化內科
擅長:慢性胃炎、反流性疾病、慢性便秘和腹瀉等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常規內窺鏡檢查。
胡運彪消化內科
擅長:消化內鏡的診斷和治療技術和消化內科疾病。
莫劍忠消化內科
擅長:胃腸道疾病和消化道內鏡的診治。
李繼強消化內科
擅長: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纖維化、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周連鴻消化內科
擅長:食管、胃、腸、肝、膽及胰的疑難病的診治,以中西醫結合方法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
戈之錚消化內科
擅長:胃腸,膽道疾病的診治,內窺鏡檢查及治療。
張德中消化內科
擅長: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內窺鏡檢查
沈鐳消化內科
擅長:消化內科臨床。
冉志華消化內科
擅長:下消化道疾病的預防及非手術綜合治療、炎症性腸病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治。
劉文忠消化內科
擅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和幽門螺桿菌感染。
房靜遠消化內科
擅長:消化系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早期診斷和綜合防治,表觀遺傳修飾與腫瘤的關係方面。
楊川華消化內科
擅長: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的防治及消化系統疑難病例分析。
吳志勇普外科
擅長:肝膽胰疾病、腹腔鏡手術、門靜脈高壓症。
王少華普外科
擅長:結直腸疾病,肛周疾病的診治,結腸鏡檢查。
施維錦普外科
擅長:複雜肝膽胰疾病。
孫勇偉普外科
擅長:肝、膽、胰腫瘤的診斷、治療。
凌偉普外科
擅長:胃腸道腫瘤的診治及微創外科手術。
王堅普外科
擅長:肝膽胰疑難疾病,包括肝膽胰腫瘤、膽道結石的手術。腹壁疝及各種微創手術。
羅蒙普外科
擅長: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病的診斷治療,肝膽胰及胃腸道腫瘤及疑難複雜病例的診斷治療,甲狀腺腫瘤的診治。
李可為普外科
擅長:膽道疾病的診治和微創治療。
莊捷普外科
擅長:普外胃腸腫瘤的診療及其腹腔鏡手術。
倪醒之普外科
擅長:胃腸良惡性腫瘤診治,微創手術治療。
周浩庚普外科
擅長:胃腸腫瘤、門高壓及肛瘺、痔的診治。
周連圻骨科
程光齊骨科
擅長:骨關節損傷的診治,老年性骨關節病及骨質疏鬆的診治。
劉中遠骨科
擅長:骨折不連線、脊柱外科及人工關節置換。
林奮骨科
擅長:脊柱外科與人工關節。
高若天骨科
王偉力骨科
擅長:骨關節疾病,人工關節置換及脊柱疾病。
高若天骨科
擅長:骨科肩、膝疾患及疑難雜症。
董宇啟骨科
擅長:脊柱外科與人工關節。
張鍾元骨科
擅長:骨科疑難病的診治,關節鏡檢查及手術。
董英海骨科
擅長:關節外科、脊柱外科。
王惠生骨科
擅長:腰椎管狹窄症的診斷和治療。
周連圻骨科
擅長:骨科相關疾病。
王亞偉器官移植
擅長:腎移植,泌尿系統腫瘤、結石。
王家東耳鼻喉科
擅長:耳鼻咽喉及頭頸頜面各類腫瘤的診斷及外科治療。
鄧星程耳鼻喉科
擅長:頭頸部腫瘤及耳鼻喉科疑難雜症。
馮綺霞耳鼻喉科
擅長:面神經電生理方面
皇甫慕三耳鼻喉科
擅長:內耳開窗術、鼓室成型術、人工鐙骨術。
金西銘耳鼻喉科
擅長:耳鼻咽喉疑難病,暈眩症。
金曉傑耳鼻喉科
擅長:耳聾、耳鳴及耳源性面癱的診治。
李吉平耳鼻喉科
擅長: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微創手術。
余養居耳鼻喉科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嗓音病,過敏性鼻炎。
張淳耳鼻喉科
擅長:鼻內窺鏡診治技術,耳鼻咽喉科常見疾病的診治(中西醫結合特色)。
趙紀余耳鼻喉科
擅長:中耳炎及疑難病的診治。
周佳青耳鼻喉科
擅長:鼻炎、鼻竇炎的診治及鼻內窺鏡手術和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微創治療。
秦亮甫中醫科
擅長: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胃腸炎,三叉神經痛,面癱,多發性硬化,濕疹及腫瘤術後等病症。
劉強
擅長:淋巴造血組織疾病的病理診斷和鑑別診斷。
沈南
擅長:SLE的分子遺傳機制。
黃鋼
曲毅
擅長:在高血壓.心力衰竭.冠心病.房顫以及老年感染性疾病.缺血性卒中.臨終關懷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
聞大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