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寶山區,是上海北翼地區唯一的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三級綜合性醫院。醫院始建於1980年,經過近30年的建設與發展已成為一所管理科學、設施先進、專科齊全,以創傷急救、心血管病等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醫院。院內格調清新,布局合理,流程規範,1997年被國家衛生部首批認定為衛生部國際緊急救援網路醫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初創時期(1978—1979)

1978年,二醫大黨委討論“計畫任務書”確定“二醫附屬寶鋼醫院”,人員編制為1:1.60。承擔教學醫院、地區三級醫院和寶鋼總廠職工的醫療任務。床位由寶鋼總廠確定為350張,征地40畝,在編職工560人,擬定500至600張床的擴初計畫方案。

開業時期(1980—1982)

1980年1月16日,上海市衛生局正式命名“二醫大附屬寶鋼醫院”。

1980年2月26日,寶鋼醫院正式開張。臨時醫院設在寶鋼8村101號,設有內、外、婦、兒、五官、眼、口腔、皮膚等8個科室,床位50張。

1982年3月,臨時醫院搬遷到新病房大樓,病房大樓正式啟用,床位設定200張。

創業階段(1983—2014)

1982年—1983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包括:外科大樓、手術樓、門診樓、傳染科門診樓。總建築面積25600平方米,床位增至300張。綠化場地6000餘平方米。

1984年4月,寶鋼醫院第二期工程——內科大樓基建計畫任務書上報寶鋼工程指揮部。內科病房樓150張床位,面積為5000平方米,第二期工程(內科大樓)於1991年11月竣工,1992年啟用。

服務宗旨

醫院堅持“公立、公益、基本”的辦院宗旨,積極追求社會效應為主導的辦院方向和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醫院重視和諧醫院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連續四屆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以及上海市醫院(衛生)文化先進單位。

硬體設施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醫院在硬體建設上投入巨資,不僅對病房大樓、門急診樓、ICU等進行了改擴建,還先後配置了先進的1.5T雙梯度磁共振、多排螺鏇CT、DSA、血液淨化機、DR、X刀、三艙七門高壓氧艙等大型儀器。

特色科室

醫院依據區域重工業、交通運輸業的特點,醫院精心打造以創傷急救為中心的一批專業學科群,如神經外科、普外科、骨科、燒傷整形科、放射科、ICU科等,使這些學科已成為優勢明顯的品牌科室。

2008年底,作為上海市六家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中心之一,兒科承擔了上海北部區域危重新生兒搶救的重任,為患兒撐起了一把保護傘。

2009年交大醫學院創傷研究所在我院成立,為創傷醫學的基礎研究,交叉研究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台。醫院著力於開拓創新、不斷進取,在完善創傷急救中心的總體框架下,建立了心胸外科、手外科、脊柱外科等學科,形成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學科群。醫院積極開展的冠狀動脈造影、支架置入、射頻消融、ERCP、腫瘤介入治療、放射治療等診療項目;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經外科、婦產科、五官科等科室開展的微創手術在區域內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科研成果

醫院積極營造“科教興院”和“人才強院”的良好氛圍,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教學與醫療齊頭並進,進入了全面發展的快車道。目前承擔著有國家自然基金會、上海市科委等項目的科研課題,每年發表科技期刊統計源論文百餘篇(有10餘篇論文被SCI收錄)。醫院頻繁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積極要求醫務人員加強學習,及時更新知識。醫院還積極拓展對外醫學交流,與法國以色列日本義大利等醫療機構建立了良好協作關係。

交通信息

地址:上海市寶山區漠河路280號(樟嶺路路口)

郵編:201999

交通:711路、172路、952B、寶山2路、寶山7路、寶山8路、寶山10路、寶山15路、寶山23路等。

軌道交通:3號線輕軌(友誼路站)

就醫路線:

1、從上海火車站出發:乘軌道3號線自上海火車站站上車,至友誼路站下;沿同濟路向北步行,至漠河路向東。

2、從人民廣場出發:乘952B線至友誼路牡丹江路站下;沿牡丹江路向北步行,至漠河路向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